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瘀证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就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探讨痰饮、瘀血致病的临床基本特点。结果显示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痰证及痰瘀相兼证多见于男性 ,而瘀证则以女性多见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均与增龄有关 ,且多有眼底动脉硬化的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及微循环障碍 ,尤以痰瘀相兼证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心脑血管病痰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观察心脑血管病痰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非痰证患者及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病痰证患者CD3^+、CD4^+的值低于非痰证患者及正常人,CD8^+则高于非痰证患者及正常人,CD4^+/CD8^+比值亦较非痰证患者及正常人低。反映心脑血管病痰证患者总T细胞、辅助性T细胞功能低下,免疫辅助作用减弱。提示心脑血管病痰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存在某种程序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活络油外敷腧穴配合多频振动排痰机对内科危重及长期卧床病人的排痰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以来我院内科病房危重及长期卧床病人1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振动排痰机排痰,实验组采用活络油腧穴外敷后振动排痰机排痰,观察两组排痰效果.结果 实验组排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活络油外敷腧穴配合多频振动排痰,促进分泌物及痰液的排除,减少肺部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试图针对ACS痰瘀证研究的空白,从免疫炎症的角度出发,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的实质,并分析了炎症因子与血脂分组间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痰瘀证组(55例)及非痰瘀证组(3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70例.分别检测CRP、FIB、IL-6、TNF-α及D-二聚体在痰瘀证及非痰瘀证组中的数值,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与炎症相关因子的关系.检测痰瘀证组、非痰瘀证组间TC、TG及LDL-C的数值变化.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组CRP、TNF-α及D-二聚体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P<0.05、P<0.05、P<0.01),痰瘀证组FIB、IL-6虽高于非痰瘀证组,但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ACS痰瘀证组TC数值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P=0.025),其余TG及LDL-C在两组间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本研究显示CRP、TNF-α及D-二聚体等炎症因子介导的免疫炎症活动与ACS痰瘀证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ACS痰瘀证形成的始动因素;而高血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形成的物质基础;CRP、TNF-α、D-二聚体等免疫、炎症因子有可能成为ACS痰瘀证划分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从痰(体质学、病因病机)、瘀及它们的关系论述了痰瘀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痰湿、瘀血贯穿整个发展过程,乃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代谢综合征以脾胃虚弱为本,痰湿内盛为标。痰湿日久,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致脾气虚弱,无力运化和布散水谷精微,水湿津液代谢障碍,促进痰浊形成,痰浊黏腻阻滞气血运行,引起血瘀,血凝则痰易生,痰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流窜经络,无处不到,促进肥胖及血糖、血脂及血压等异常。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痰瘀互结,阻滞络脉。  相似文献   

6.
1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衷敬柏 《北京中医药》2008,27(9):675-677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及聚类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在178例ACS患者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4.94%、66.85%和57.30%.聚类结果示分为4类时,各类别是血瘀寒凝、气阴两虚痰瘀互阻、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分为5类时有痰热互结、血瘀痰浊、血瘀寒凝、气虚血瘀及痰瘀夹热,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内热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结论 从本组病例提取ACS证候要素12个,以血瘀、气虚及痰浊为主,应证组合以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居多.  相似文献   

7.
李印珊 《光明中医》2006,21(5):11-13
论述了痰饮的病因病机,明确了病机要点,致病特点、治疗原则和要点.提出见痰勿治痰,只有抓住痰生之因,痰之兼邪及痰在发病中的作用,发病部位才能有效地治痰.  相似文献   

8.
痰为老年久病患者重要发病因素,在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久病体衰患者多已损及脾肾,"脾为生痰之源"是自古及今医家认同的观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痰邪和肾系病证之间的联系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使肾痰相关理论逐步延伸并完善。肾痰是在肾气、肾阴、肾阳病变的基础上,因水液代谢失调而形成的痰病,兼有肾系疾病证候及痰病特点的临床病证。探讨地黄饮子与肾痰密切关系,可进一步完善肾痰理论并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从痰证的中医医籍及医家证治整理、病证结合中的痰证的临床中药辨治及痰证的实质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痰证的相关研究进展。传统中医领域内的痰证的证治方药,因各位医家其所处时代及辨证思路的不同而证治用药各有特色。病证结合思路指导下的痰证临床辨治涉及现代医学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但其总的指导思路未脱离中医理论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病证结合思路指导下的痰证实质研究分别从血液生化检查、细胞因子水平等角度探讨了各种疾病痰证的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但其结论多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疾病,难以外推。提出从方药相应的模式建立痰证的临床辨证诊治标准,及从蛋白质群水平探讨建立痰证的微观辨证指标的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心病秽浊痰阻证患者与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及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关系。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70例,分为冠心病秽浊痰阻证患者88例及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患者8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80例。均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FPA及TAFI的检测,进行含量比较。结果: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非秽浊痰阻证组FPA及TAFI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FPA及TAFI水平明显高于非秽浊痰阻证组。结论: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其病理基础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1.
林俊和 《光明中医》2013,28(3):591-592
"宿痰内伏"是导致哮喘缠绵难愈之关键所在,应当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在缓解期调治"伏痰",以期减少哮喘发作,改善患者预后及转归。本文主要从历代医家对"伏痰"的论述、"伏痰"的形成及"伏痰"的治疗三方面对哮喘之"伏痰"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姚秀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17-118
《类证治裁》说:"痰饮皆津液所化,痰浊,饮清。"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并可成为继发病因,就病理产物而言,一般认为稠着为痰,清稀为饮。痰又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或闻之有声或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痰浊。无形之痰未见之痰,而有痰之症。  相似文献   

13.
陈黎  蒋阳昆  林海  张红星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09-17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8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型,其中41例为痰瘀证,42例为非痰瘀证,以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作为对照,两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匹配。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组谷丙转氨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标均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痰瘀证及非痰瘀证组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51.2%VS38.1%VS8%),合并中心性肥胖者亦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70.7%VS61.9%VS26%)。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的病理本质是痰凝及血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糖脂代谢紊乱,脂联素、谷丙转氨酶、胰岛素抵抗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较非痰瘀证升高,存在明显的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集聚的特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郑玉玲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岐黄学者,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筛选郑教授从痰论治恶性肿瘤的经典案例4则,发现其在治疗脑部、胃肠及肺部恶性肿瘤等方面注重痰与肺、脾、肾、大肠等脏腑之间的关系,总结分析其从痰论治的辨证思路及主病证治方药。郑教授认为,痰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顽痰、瘀痰、郁痰、虚痰等之分,辨证可分为痰湿内阻、脾虚痰阻、气滞痰阻、痰瘀互结、气虚痰阻、阳虚痰浊内饮等。她在此基础上提出健脾燥湿、理气解郁化痰、益气温阳祛痰、祛瘀消痰、软坚散结等治疗方法,在改善恶性肿瘤患者体质,抑制肿瘤生长、复发及转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效果显著。郑教授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从痰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收到了异病同治之功。她强调,在治疗恶性肿瘤时,不要见痰仅治痰,必须加以辨证运用,更注重“治痰求本”,重在固本培元,做到“痰去瘤消”而不伤正。郑教授从痰论治恶性肿瘤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临床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15.
从痰论治血脂异常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学痰证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即、审痰识脂,衷中参西;由痰致瘀,痰瘀互结;症见多端,追本溯源;理脾调脂,治痰求本.对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做出分析判断.认为痰是血脂异常之标,脾的相对运化功能不足是血脂异常之本,从而为血脂异常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痰证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6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依据中医证候积分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痰证积分与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痰证组与非痰证组相比,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证积分与C-反应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7,P0.05)。结论: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中风痰证关系密切,可作为中风病痰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作者围绕失眠症的"从痰论治",从中医对痰的认识,以及痰致失眠的内涵及外延,结合临床病例探讨了从痰论治失眠症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对于"痰"的内涵深入剖析,为"痰"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痰邪乃正气不足,津液输布失司,水湿凝聚而成。由此而脏腑功能障碍,升降出入失常,气滞血瘀,痰气交搏,痰瘀互结,络脉不畅,癌症则生。痰在癌症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癌应从痰而治。本文试从由痰致癌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进展方面介绍治痰在癌症治疗中的认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痰浊-痰瘀-痰结"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机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基于古今文献梳理,根据AS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痰"与"瘀"不同阶段呈现的交互状态,诠释在现代知识医学背景下AS的"痰浊-痰瘀-痰结"理论内核,为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伏痰理论探讨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病理机制、治疗方法及生活调摄,认为伏痰藏匿肠腑,伏而不显,伺机而动,由无形伏痰转变为有形实质,最终导致了大肠息肉的发生.伏痰之根不祛,大肠息肉则反复发作,复发率及患病率高;伏痰可挟瘀化毒,致使大肠息肉后期有一定癌变倾向.治疗上,从伏痰出发,施以健脾化痰、调气畅痰、清温消痰、化瘀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