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痰饮的基本概念 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
1痰及其形成的认知 痰是人体津液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停留或郁滞形成的一种失去滋润煦养作用、妨碍正常生理功能的液体,也是指病因或病理概括的无形之痰。痰是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后,出现的非正常潴留的液体郁化而成的浊稠之物,前者为饮,其形清稀;后者为痰,其形浊稠。痰与饮是同类异名,常以痰饮相称。  相似文献   

3.
许忠民 《新中医》1991,23(11):45-46
《景岳全书》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是书论痰,颇有见地,兹揭其要,浅析如下。一、痰饮有别痰饮均为水液代谢失常所致,是脏腑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这是痰饮的类同之处。然而,“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二者的区别在于:“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  相似文献   

4.
痰是人体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故痰为津液所化,津液是有形之物,痰无疑是有形的病理产物。近年来论痰之作不少,在谈到痰的含义时,提出了“无形之痰”的见解。如说:“有形之痰,又谓狭义之痰,为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容易被人察觉,故又称为外痰;无形之痰,又谓广义  相似文献   

5.
廖天源 《国医论坛》2013,28(1):46-47
中医学对痰有广义狭义、有形无形之分,狭义有形之痰,是指呼吸道分泌和咳出之痰液,也包括瘰疬痰核等可以触及的有形病变;广义无形之痰乃停积于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症、怪病,而手不可触及,眼不能视见者.无论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其成因都是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尤其是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停积、流溢而为痰为饮,并变生百病.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司通调水道之功能,若肺气不足,或风寒束肺,宣降失常,治节无权,水液可聚而为痰为饮,肺阴虚或肺郁生热亦可煎灼津液为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如脾气不足,运化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聚湿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元气之根,若肾阳不足导致五脏六腑之阳气虚衰,脾肺二脏功能失调,可滋生痰浊,故张景岳云:"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此外,肝气郁结、心阳不振均能引起气滞水停,聚而为痰,或瘀血既久,亦能化生痰水.  相似文献   

6.
痰和饮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 ,两者虽然并称但有所不同。水液病理产物中 ,质地稠厚的叫痰 ,清稀的叫饮。痰不单指呼吸道分泌物由咳嗽咯吐出来的有形之痰 ,而泛指痰饮引起的一类病证 ,如 :瘰疠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未排出的痰液 ,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的痰称为“无形之痰”,它的形成古人云“积水成饮 ,饮凝成痰”。傅青认为 :“古人所立治痰之法 ,皆是治痰之标 ,而不能治其本也 ,如二陈汤 ,上中下久暂之痰皆治之 ,而其实无实效也。”1 按发病规律将痰分类1.1 初病之痰 :即伤风咳嗽 ,吐痰是也。方用陈皮、半夏、花粉、…  相似文献   

7.
痰饮系一病理产物,亦为致病因素之一.乃过量之体液(或胃肠道分泌物,或呼吸道分泌物,或某些病变器官组织内积存的分泌液等)停留于体内的某一部位,不得输化的一类疾病.痰与饮是有区别的,其水液质地稠厚或凝成块者曰痰;质地清稀或具有流行性者曰饮.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是肺部的渗出物和呼吸道所分泌的稠浊物,咳咯而出又有形可见,易被人们察觉和理解,又称有形之痰.广义的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和阳气衰微,脾、肺、肾脏腑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体内停留积聚的水液,逐渐蕴结而成,但痰和饮同出一源--水.痰水饮之间关系密切,即水积成饮,饮凝成痰,统称为痰饮.  相似文献   

8.
“痰”辨     
所谓“痰”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临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可根据临床表现而判定,而有形之痰则是我们常说之“痰”。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痰,广义即为痰饮,狭义即为痰,乃是肺、肺系的产物。一般稀薄者为饮,粘稠者为痰,痰之来源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且与三焦气机也有联系。肺主治节,能调水道,感受外邪,肺失宣肃,肺津凝聚成痰,而且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受损而致虚弱,则运化无权,水湿内聚,凝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肾司开阖,主水液蒸化,水湿上泛,可聚而成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也可生湿成痰。  相似文献   

9.
“痰瘀同治”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为津液停滞不行所致。“瘀”指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痰瘀同源”不论是临床还是实验研究都发现脉络瘀阻多兼有痰浊形成 ,祛痰也兼能化瘀 ,二者互为影响 ,同源相关。1 病理生理“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这是人体的正常水液输布 ,如果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 ,津液停聚则成痰饮。张仲景将痰饮列为四饮之一 ,与悬饮、溢饮、支饮并列 ,是论中痰饮又为四饮统称 ,并提出了治疗总则 ,“当以温药和之”。《类证治裁》…  相似文献   

10.
化痰药皂荚治疗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进军  罗漪 《吉林中医药》2010,30(3):256-257
水湿痰饮都为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在肿瘤的发病因素的认识上提出与痰有关,痰饮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现代研究提出“痰瘀同源”理论,运用化痰药皂荚治疗肝癌的思路,对于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痰分有形与无形两类,这是中医界较流行的学术见解。所谓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粘稠病理产物。但对于无形之痰的含义,目前认识不一。也有非之者认为:凡痰都是有形的,无  相似文献   

12.
黄航宇 《陕西中医》2010,31(6):765-767
1痰的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病理变化。中医的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类似于西医的痰,它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痰浊和饮液而言,如咳嗽之吐痰、喘息之痰鸣、易被观察及理解;广义的痰,是指诸饮的总称,是由于肌体气机郁滞与阳气衰微,不能正常敷布津液及润泽肌肤毛发和化生营血,而反在体内作局部或全身的病理性停聚,  相似文献   

13.
童吉平  舒忠民 《光明中医》2008,23(8):1195-1196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中医将其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即由呼吸道分泌出来咯吐可见的痰液称“有形之痰”;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难见的形质或伴眩晕、呕恶等痰症表现的称“无形之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痰之为病,无处不到,如痰壅于肺,可见咳喘痰多;痰阻于心,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癫狂;痰浊犯胃,可见呕恶脘闷;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结于咽,  相似文献   

14.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因痰继发的病证很多,故有“因病生痰,因痰致病”的说法。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为两类:—类是有形可见之痰浊,即呼吸道和其他部位的病理产物,如脓液、水液、白浊、痰液、鼻涕等分泌物和渗出物;一类是无形不可见之痰,可见诸不明原因、病机复杂但症状具有痰的特点的一类病证,或以痰为发病原因的一类病证。所谓“怪病”,即指一些症情错杂的病证,因其病机每与痰有关,其症状或可见有形之痰。但以无形之痰为多,故有“怪病多痰”之说。这类怪病虽症状奇多、辨证复杂,但有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5.
"痰"是中医学中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把握好"痰"之形与意对临床辨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痰之形分有形和无形,痰之意即内涵意义,是指从其与津液气血、与脏腑、与病的关系中阐释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的不同病机的丰富内涵。从痰之"有形""无形"及内涵进行探讨,可促进对中医学"痰"的认识,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辨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痰与饮在隋唐以前 是不加详分的 统称为痰饮 分为四类:即悬饮、支饮、溢饮、痰饮.金元以后 对痰和饮有了新的命名 认为清稀者为饮 稠浊者为痰.这就从形质上把两者区分开来.<景岳全书·痰饮>中所说:"痰之与饮 虽曰同类 而实有不同也 ……饮清沏而痰稠浊"之后 医家们又从病位上对痰证与饮证加以鉴别 认为饮邪多停留局部 而痰无处不到.张景岳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 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停为饮者 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 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认为,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从而引起继发性病证。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而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无形之痰,指只见症状不见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1中医文献对痰的论述:《内经》中虽无"痰"字记载,但已有痰病相关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论述"劳风"病时说,"劳风法在肺下,其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  相似文献   

18.
痰饮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质与现代检验医学内容理论完全相融合。笔者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对痰饮的一些新的认识报道如下,供同道讨论。1医史沿革《黄帝内经》有饮积之说,痰饮理论由张仲景提出,经历代医学家的补充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学痰饮理论。“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痰饮经历代医学家的认识,把痰和饮之间从性质上区别开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  相似文献   

19.
<正>痰饮分有形之痰饮和无形之痰饮。咳吐而出、肉眼可见者为有形之痰饮,肉眼看不见存留于经络及体内其他部位的为无形之痰饮,其证候具有痰饮为病的特点,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痰饮为病的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下面介绍温化痰饮法在临证中的几则验案。  相似文献   

20.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一种致病因素,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呼吸道分泌和咳出的痰液,包括瘰疬、痰核等可触见的痰的病变。无形之痰是体内津液代谢失常所致,停积在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证、怪证,手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