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穴位组织结构与针刺作用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之处,并出入于体表的部位。《千金翼》卷28提到“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运入抽病也”。表明穴位与经络的关系甚为密切。《灵枢》指出:“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腧就是穴位,表明穴位的来源之一是以痛为腧。此后历代文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痛感对于疾病诊疗的意义,无论是疾病局部原有的痛感,还是揣穴按压时出现的痛感,对于针灸取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灵枢经》记载用针灸为患者进行治疗时,取穴方法上强调“揣穴”。《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而取之而下之。”《灵枢·背腧第五十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相似文献   

3.
阿是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是针灸学科中一类特殊的腧穴。早在《内经》时代即记载有该类穴位的性质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痛点。《灵枢·经筋》:“以痛为腧”。临床以痛点为穴进行治疗。2)舒适感。《灵枢·癫狂》:“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临床以可以减缓症状的点为穴进行治疗。3)热感。《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临床以出现特殊热感的点为穴进行治疗。4)一些特殊感觉或现象。《素问·骨空论》:“切之”。但对其解剖定位、分布规律却是语焉不详。至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有…  相似文献   

4.
“自我指针保健法”概述安仁县第二人民医院(423600)周邦生主题词针灸疗法,@指针1指针源流《素问·举痛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气血散,故按之痛止”。《灵枢·背腧篇》:“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相似文献   

5.
推拿中的“点”,主要是指腧穴,“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腧穴是经络之气通达体表的特定部位。“线”,主要是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线状分布于人体各部。“面”,主要是指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筋与肌肉的关系甚为密切,而皮部是经络之气在体表肌肤的反应区。点、线、面三者是经络系统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其生理作用主要是运行气血,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6.
背俞穴是针灸学十四经中特定穴的一种。最旱见于《灵枢·背腧》篇,其曰:“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现在针灸学所说的背俞穴,是以脏腑命名的十二个,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已成为  相似文献   

7.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推拿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温度升高,这远在古书中已有记载:“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素问·举痛论》).又《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到按摩法时指出:“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可见,我国古代对推拿治疗疾病的机理,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前人经验的启发下,我们作了推拿治疗前后漏肩风患者指端血管容积变化的观察,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经》对徐疾补泻手法,在《灵枢》和《素问》中分别予以不同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而《素问·针解》却用“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疾按之”述之。对于第一段经文,《灵枢·小针解》就  相似文献   

10.
背俞夹脊穴按摩法在临床中应用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俞夹脊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是体表与内脏相联系的部位。(《灵枢·背腧篇》)曰:“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  相似文献   

11.
笔者临证常选取督脉上背部的5个腧穴(身柱到至阳),用三棱针点刺并配合拔罐的方法治疗“五脏之热证”,常获意外之效果。现介绍如下。1理论依据在《内经》中就有从背腧取穴而治疗脏腑疾病的记载。其中选取背部腧穴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共有2种:①选取督脉上背部的5个腧穴。《素问·刺热论》云:“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即第三胸椎到第七胸椎脊突下间的5个腧穴——身柱、神舍(笔者取名)、神道、灵台、至阳作为治疗用穴,来分别治疗“五脏之热”证,笔者命名为“督五腧”。②《灵枢·背腧》中记载的“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背夹脊相去三寸所,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此种选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方法临床报道较多,笔者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2.
"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灵枢·终始》载:"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又《灵枢·周痹》载:"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金元时期针刺手法盛行,如窦汉卿、王国瑞是手法派的代表医家。元·王国瑞所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穴120个,包括经穴108个,奇穴12个,选穴配穴规律与窦氏《流注指要赋》  相似文献   

13.
略论各家“背俞”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俞,主要是指位于背部第一侧线属足太阳经的、大多数以“俞”为名的穴位。“俞”又作“输”,具有“内外相输应”的含义。《太素·气穴》谓:“按其处,应中(灵枢作“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就是这一特点。篇中具体提到了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在其后《甲乙经》所引用的《明堂孔穴》专书中,才记载全部背俞穴。这些都属于“黄  相似文献   

14.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循行方向相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瑞  唐玉秀 《中国针灸》1998,18(4):235-238
在经络腧穴理论中,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十二正经的循行次疗是依《灵枢·逆顺肥瘦》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经脉依表里经及同名经的顺序依次相传,从而构成气血运行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环路。五输穴则是分布于十二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重要部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相似文献   

15.
推拿镇痛与内啡肽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推拿疗法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以痛为腧、循经取穴的方法,在疼痛部位及其周围的穴位,施以滚、推、拿、按、扳等不同手法,舒通经络,通利气血,从而达到解除疼痛的目的。某些慢性疼痛病人经过推拿,均获较好疗效。究其作用和机理,可能与体内抗痛调节系统有关,也可能与内啡肽的释放有关。临床资料选择病例:1979年8月~10月颈腰腿痛患者10例,测定其推拿前后血清中内啡肽含量。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8岁;病程最  相似文献   

16.
循经取穴、循经筋找痛点和反应点是推拿治疗颈项疼痛和功能障碍常用有效方法,其理论源自《灵枢·经筋》"以痛为输"思想,但迄今临床缺乏一个有效辨证方法指导经筋病的推拿治疗。本文通过对经筋理论的研究,探索以颈项部经筋循行的部位、结聚点、经筋病候,结合疼痛、病理变化和运动功能障碍,构建颈项疼痛和功能障碍之经筋辨证方法的可能,以期能用经筋辨证指导推拿手法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阿是穴是针灸学科中一类特殊的腧穴.早在<内经>时代即记载有该类穴位的性质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痛点.<灵枢·经筋>:"以痛为腧".临床以痛点为穴进行治疗.2)舒适感.<灵枢·癫狂>:"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临床以可以减缓症状的点为穴进行治疗.3)热感.<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临床以出现特殊热感的点为穴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医按摩术特色之一是穴位应用。笔者经多年临床对应用穴位推拿有点滴之见,述略如下。 1.同等状态用掐法以获穴感增强。在体表任何部位操作者以指为多(拇、食及中指)作用穴位,力度、时间确定后作用面积减小压强增大,因而指峰立按穴感强。目前全国众多专业文献多数认同该手法动作叫“掐法”.其作用部位皮下浅处有骨面反作用。如常用急求“人中”、儿科惊风用穴“老龙”“山根”等。在体表有骨面反作用的掐法穴位感强显著。 2.推筋至骨缘以获穴感增强。机体体表相当部位穴在骨的边缘附近。推拿穴位作用中,一是压骨缘力小穴感强…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又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针刺补虚泻实就是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对正气虚弱的病症,起到扶正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的作用,掌握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获效的关键[1].  相似文献   

20.
针灸问答     
1,什么叫腧穴?人体腧穴有多少? 腧穴又称穴道,孔穴,砭灸处,刺激点,现代则称穴位。“腧”含有输转运送之意; “穴”含有孔洞上窖之意。由于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是“脉气所发”之处,故《内经》又称“气穴”。穴位也就是针刺艾灸施术的部位。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是“以痛为腧”治病,到了《内经》时代,总结了穴位治病规律,才有穴名出现。通过同类归经的方法,将作用相类似的穴,归纳在十四经脉路线上,后来称这类腧穴为“经穴”。直到今天,临床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