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阐述中医学毒与热的含义、毒热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毒热物理、生物、化学的演变过程,探讨毒热的来源、病因病机。毒热比热毒的范围更广,毒、热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其病因为因毒而热,病机或为玄府闭塞,寒郁化热;或伏邪蕴蓄,化毒生热;或杂气瘟疫,感毒化热;或毒邪内生,热发于外。中医"毒热"理论与毒热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彼此深度融合,毒热理论可用于理解指导治疗现代临床疾病。临床实践中,不应将西医炎性疾病同中医的"热毒"相等同,可将其放在中医"毒热"的理论体系框架中,根据毒热具体的病因病机,审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瘀热"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病机概念,其形成分别与造成"瘀"和"热"的内、外因素有关,但有由热致瘀与由瘀致热之分。"瘀热"为病,可有发热、出血、斑疹、黄疸、昏迷、厥脱、癥积等多种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先后提出犀角地黄汤、抵当汤、下瘀血汤等代表方剂,清代叶天士提出"凉血散血"为其治疗大法。周仲瑛教授在继承、发扬传统"瘀"和"热"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和建树,总结外感"瘀热"有攻窜散漫、多症杂陈、易于深入损伤脏腑、腐败破坏导致实质性损害等病理特点,内伤"瘀热"往往标实本虚互见,病多迁延难已,涉及多脏,脏腑体用皆损,甚至不可逆等病理特点。周教授总结的"瘀热"病机理论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青蒿鳖甲汤最早出自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温热》篇,书中载"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其热从阴来"。但未立方名。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依此化裁,得青蒿鳖甲汤两方,一为《中焦篇·湿温》所述:"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二为《下焦篇·风温》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前者治少阳疟之偏于热  相似文献   

4.
<正>"热入血室"见于《伤寒论》第143,144,145及216条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第二十二》篇第l~4条,其内容表述基本相同。因张仲景在谈及本病时只论述症状及治疗,并没有对其病理机制做出明确的阐述,以至于历代医家根据张仲景原文提出了"热入血室"的诸多理论,对何为"血室""热入血室"症状的解释、"热入血室"的病机、"热入血室"治疗、"热入血室"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存在分歧。现代学者进一  相似文献   

5.
癌热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相关的非感染性发热,肝癌患者约10%会出现癌热;"阴火"是李杲《脾胃论》中提出的关于内伤发热的概念。现代医学针对癌热处理简单,缺乏有效手段,本文根据探讨癌热与"阴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认为临床可运用"甘温除热"理论治疗癌热,为临床治疗肝癌发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古今文献,结合肾脏病理特点探讨王暴魁教授糖尿病肾病"消渴热"病机理论形成的渊源,初步总结糖尿病肾病"消渴热"病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先天与伏邪是主要成因,饮食不节是重要条件;"消渴热"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早期消渴热盛、肾络未伤,中早期热盛生风、食气伤阴,中后期肾阳衰败,湿浊泛溢;基于"消渴热"病机的诊治有利于早期干预糖尿病肾病,对延缓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络气行疾"的概念、热痹的病因病机、热痹与"络气行疾"的关系、运用"络气行疾"治疗热痹等方面,阐述"络气行疾"在热痹中的运用。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8.
倪喆鑫  白玲玲 《河南中医》2016,(11):1864-1865
《伤寒论》中"热入血室"者大致可分两类:一者,男子或女子病阳明,下血,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进入血室;二者,妇人病伤寒,经水适来,血室空虚,热入血室,或与血结。然就"下血"与"经水适来"都会导致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而入,或与血结,发展为"热入血室"证,故可知"血室空虚,邪热内乘"是其病机所在。张仲景治热入血室有二法,一者热在血分、在脏,或可刺期门,或等其自血出,热随血出而病能愈;二者热在半表半里、在经者予小柴胡汤和解之。  相似文献   

9.
正热因热用系中医治则中反治法之一,其理论源于《内经》,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治法有逆从,从寒热有真假也"。它指的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有"热"的病症的方法,但这种"热"并非真热,实际上是假热真寒证,即疾病本质是寒,而其外在表现为热。治疗时要避开热的假象,而针对其寒的本质。这提醒我们临床中要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仔细辨证,审证求因,而不是遇到表现为热象的病证一味地寒凉攻之,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南辕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注释,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指出如下几点:(1)无论治疗表证里证,决定治疗方法的是疾病性质的本身,而不是时令气候。其关键在于病证真假。若是真寒,则不远热;若是真热,则不远寒。(2)"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是"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一种特殊情况,"发表不远热"用于表寒之证,"攻里不远寒"用于里热之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大样本慢乙肝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在慢乙肝不同病程中瘀热病机的临床分布特征规律。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82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不同病程阶段的临床表现,比较瘀、热并见及瘀热相博病机证素临床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结果:①慢乙肝不同病程湿、热、瘀、毒临床证候表征客观存在,热、瘀在所占比例分别为69.87%和68.29%。②慢乙肝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的加重或病程的延长,瘀、热并见及瘀热互结病机证素出现比例增多。③"瘀、热并见"及"瘀热互结"两组间症状分布有差异,年龄、病程及舌脉分布无差异,两组数据合并后有426例重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瘀热互结病机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瘀"、"热"证候并见来体现,但并非完全等同于"瘀"证候+"热"证候。  相似文献   

12.
“瘀热”学说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周仲瑛教授"瘀热"学说的历史依据。方法:系统梳理有关瘀热病证的历史认识,采用文献计量学、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古今文献的相关记载。结果:前人关于"瘀热"病因及相关病机、病种有散在记载,凉血散瘀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结论:"瘀热"在外感及内伤杂病中普遍存在。把"瘀热"作为独立的"继发性病理因素"看待,并据此将古今有关瘀热的散在论述和临床经验系统化,可以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治疗理论,丰富对难治性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抓住疾病之"态",厘清核心病机。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同时选择针对症状、指标等"靶点"的"靶药",是"态靶结合"组方理论的主要内容。仝小林教授将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肺胃热盛证是"热"态的分型之一,病位在肺、胃,临床常用白虎汤治疗。然白虎汤中仅知母有降糖作用,全方降糖力度较弱,故往往加入黄连、桑白皮等降糖"靶药"进一步降糖,二者既能降糖,又可清肺胃之热。  相似文献   

14.
唐温 《江西中医药》2012,43(4):21-22
癫痫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患之一,其年发病率国内为35/10万人口,累计患病率约3.5‰-4.8‰,其中60%的患者在小儿时期已经发病[1].历代医家对本病多从"风"、"痰"、"惊"、"食"、"瘀"等方面论治,从"热"论治者较少.吾师马融教授另辟蹊径,从"热"辨治癫痫,认为热痫是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以热为主证的一类癫痫证型,为病性诊断,并创新性地将凉膈散运用于热痫的治疗,谨察病机,重视分辨标本缓急,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大样本病案分析总结、整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内科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周仲瑛教授经治的6 005例临床病案中选择"瘀热"病案1 024例,建立"瘀热"病案数据库,从瘀热相关四诊信息、病机证素、方药3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瘀热"病机在临床病案中出现率为20.8%,涉及内外妇儿等科160种疾病;②瘀热病机信息表征依次是口干、便干、乏力、尿黄、胁痛、神疲、腹胀、头昏、关节不适等(均超过11%);③涉及病理因素以热、瘀、虚、瘀热为最多(均超过50%),病位主要在肝、肾,涉及五脏六腑;④凉血化瘀法的代表方是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白薇煎,常与化湿、滋阴、益气、清热等方药配伍使用。结论:"瘀热"可见于临床多种疑难病症过程中,临床信息表征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常与其他病机兼夹复合为患,且瘀热每多兼阴虚。  相似文献   

16.
胃溃疡活动期、糜烂性胃炎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胃黏膜形态及病理组织学基础,认为它们的主要病因为"毒热"。阐明毒热的本质属性和"毒热"的病因学特征。为胃癌癌前状态性疾病的中医病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10):2509-2511
基于周仲瑛教授提出"瘀热"学说,认为瘀热是多种外感及内伤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因素,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机。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瘀热酿脓、瘀热发黄、瘀热发斑、瘀热蓄血等瘀热相搏证的临证表现及选方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医强调阴阳调和:体质偏热的人要多吃寒凉性食物,即"热者寒之",体质偏寒的人,自然要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即"寒者热之"。你是什么体  相似文献   

19.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基本角度之一,在中医八纲辨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辨证"治热以寒"、"治寒以热",则方证及治法合一,取得良效.但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风湿病患者中,仅表现出单一的病性,如非寒即热,非阳虚即阴虚等等病证者甚少,患者常常寒热并存,若"热者寒之"则恐伤阳而寒增,若"寒者热之"则又怕助阳反而热炽.笔者跟随阎师出诊等临床学习中,体会到阎师在诊治风湿病患者之时,对寒热证熟捻于心,融仲景先师寒热并用法,汇寒热于一方,融攻补为一体.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邹奕洁 《光明中医》2003,18(3):10-11
随着近年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所谓的"中医厄尔尼诺"现象,如中医药投资热、中医新药开发热、国际交流热、发展方向论争热等等,但"热"的同时也隐含着"冷",本文通过透视这种内冷外热的现象,分析了目前中医发展的困惑与选择,并从中医高级人才教育培养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