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按蒙特利尔共识可分为食管综合征(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外综合征。按照其发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其病位在食管,属脾胃所主,脾胃失和为其发病之本,与肝胆、肺、肾密切相关。非糜烂性反流病以疏肝和胃为主;反流性食管炎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Barrett食管宜行气活血化瘀;食管外综合征当以健脾、肃肺、和胃、益肾。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因素主要包括防御机制削弱、胃排空延迟、食管感觉异常、攻击因子作用等;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式主要包括: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维持治疗等。传统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大黄黄连泻心汤多用于胃热攻冲型反流性食管炎,小陷胸汤多用于胆火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四逆散可用于肝胃气滞型反流性食管炎,橘皮竹茹汤可用于胃虚有热型反流性食管炎,麦门冬汤多运用于胃阴不足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代赭汤可运用于痰浊阻滞、胃气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花汤多运用于气滞血瘀型反流性食管炎,黄芪建中汤可运用于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3.
吴滇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下段黏膜炎症,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等,可归属于"吐酸"、"胃痞"、"胸痹"、"胃脘痛"等病范畴.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吴滇主任医师,从事脾胃病40余载,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上消合剂为主治疗食管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因食管、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导致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临床常见两种类型,即酸性反流物引起的消化性食管炎和碱性反流物所致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1] 。反流性食管炎病机的关键是脾虚肝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酸水上泛而发病,其病位主要在脾胃[2 ] 。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仍局限于抑酸药加食管动力药。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具有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性反应、增进食管和胃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和胃的生理特性,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宜和胃降逆,包括理气通降、化瘀通降、化湿降浊、消积导滞降胃、降气涤痰、泻火降逆等。并提出服药方法及调摄宜忌。  相似文献   

6.
潘立群氏等撰文认为,食管癌术后,胃肠道的并发症并非鲜见,属中医脾胃病范畴。对适宜于中医药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以及出现的泛酸、腹泻、腹胀等症状的辨治经验作了系统归纳。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有偏热偏寒两种,因于热者治宜泄肝和胃,苦辛通降,可选化肝煎、左金丸之类;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玉 《中医杂志》2005,46(2):93-94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其症状特点,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吐酸"、"噎膈"等范畴.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肝胃相关.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其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滞、痰热互结、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很多经方,历经千年的临床验证,目前仍然广泛用于脾胃系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现就应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体会介绍如下。1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酸、胆汁胰液、胃蛋白酶等胃、十二指  相似文献   

9.
正朱莹教授系湖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知名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善于运用中医药理论治疗脾胃及相关杂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朱莹教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反流性食管炎可归为中医吐酸、食管瘅、嘈杂等病证范畴。该病发病多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及劳倦内伤等有关,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机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  相似文献   

10.
伊春锦主任对运用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有其独到见解,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不同阶段病理特点不同。治疗应根据不同阶段分期论治,初期宜“清”、宜“消”、宜“疏”,久病宜“补”、宜“养”,同时应注意攻补兼施、谨守平衡,并主张衷中参西,制酸护膜,解郁怡情,调护起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位在食管,为脾胃之所主,与肝关系密切。从肝胃二者的关系入手,探析反流性食管炎从肝论治的立论依据,分期特点。提出临证时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为原则,配以清热、制酸、化痰、祛瘀等法,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顾立梅  孙志广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43-944
肝胃不和、胃气上逆、食管失于通降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故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其基本治法。临床中医药主要通过辨证论治或经方、效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均取得了确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挖掘方"和"共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以聚类分析方法挖掘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挖掘方")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共识方"),进行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比较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挖掘方"86.4%(19/22),"共识方"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黄连、吴茱萸、栀子、丹皮、半夏、乌贼骨、瓦楞子、白及、蒲公英、瓜蒌、竹茹、麦冬、大黄和神曲,其临床疗效理想,也可作为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参考组方。  相似文献   

14.
<正>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叶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对中医脾胃病的研究造诣颇深,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也有自己的独见。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就导师从肝胃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临证经验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其最特征性症状是烧心和反流[1]。属于中医学"胃反"、"吐酸"、"梅核气"、"噎嗝"、"胃脘痛"等范畴。食管,属胃气所主,且与肝、胆密切相关。叶松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但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胃。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高。王庆国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升降失序,寒热错杂其中为基本病机,临床上从仲景辛开苦降之法,选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并与后世医方百合乌药散合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以理顺气机,平调寒热,燮理阴阳。本文对王庆国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消化系统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优势,一些临床研究及专家经验,与"气机升降失常"理论有关。该文从"升降出入"溯源及相关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结合相关脾胃病学专家经验,着重讨论赵荣莱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论述"气机升降失常"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重要性,恢复气机升降正常运行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理论可作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机应强调木郁土壅、胃失和降,临床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较为常见,运用疏肝健脾法,常用方为疏肝和胃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浅谈调理升降法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林  赵荣 《天津中医药》2009,26(1):37-38
探讨调理升降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关系.通过归纳中医脏腑气机升降相关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分析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脾胃肝肺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故提出治疗宜采取调理脏腑气机升降原则.经过临床实际应用.运用该原则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反流性食管炎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于中医学“吐酸”范畴,受“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影响,多认为本病病机为肝火犯胃,胃失和降。然此病病机多端,病性复杂,不仅与肝相关,而且和胆、三焦密切相关,胆与三焦同属少阳,而肝属厥阴,故从厥阴少阳论治反流性食管炎更为恰当。本文详细阐明了厥阴与少阳的生理功能,即推动、疏利全身气机,特别是中焦脾胃气机,同时深入挖掘本病发生病机,总结出厥阴风木冲逆、少阳枢机不利是“吐酸”常见病机,采用疏解少阳、清化湿热、平调寒热、健脾疏肝四个常用治法,从而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为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吴雄志教授提出"肺胃郁热、升降失司、乱气食道"的病机观点,治疗中提出"清肺胃郁热,降逆和胃"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