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由金元著名医家李杲创立,是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后世医家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论述可谓众说纷纭。笔者现从气虚肝郁角度探讨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气虚怎可发热?从阴阳学说分析,气属阳,阳虚当生寒,何来生热?中医基础理论论述气虚生热甚少,或述而不详,以至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至今不甚明了。因此,阐明气虚发热的渊源,搞清气虚发热的机理,研讨气虚发热的临床应用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历来对"气虚发热"的机理探讨颇多,但多从气虚如何导致发热入手。文章从理论探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整理归纳,提出"气虚"与"发热"并非互成因果之说,并指出气虚发热病机应包括气虚引起发热、发热继发气虚、及其它原因引起气虚与发热并见三个方面,对气虚发热病机论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自李东垣首创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发热”,诸多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机理发表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争论,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阳虚外感发热,皆可导致气虚发热。笔者认为,“气虚发热”的机理,与脾胃之气、饮食劳倦、精神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而原气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成,元气禀受于先天,而赖于后天滋养,所以脾胃又是生化原气的源泉。元气又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阴火理论创制的对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由于阴火机理未明,致使后世医家对甘温除热机理也莫衷一是.本文结合《内经》及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中的气机升降学说的认识,进一步阐释气虚发热的机理及甘温除热法的除热机理.  相似文献   

6.
气虚发热本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芳  梁华龙 《中医研究》1993,6(2):10-12
气虚何以发热?争论颇多,似无古调重弹的必要,但笔者认为,截止目前为止的几种论点,都尚未尽透要旨,对于气虚发热机理的阐述,尚感差强人意,愿就此没述拙见,虽系管窥锥指,亦欲就教于大方。综合既往对“气虚发热”的讨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其一,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此说应属气虚外感的范畴,治宜祛邪,兼以扶正,虽发热兼有气虚症状,但不得以“气虚发热”而论。所以,持此说者,是混淆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  相似文献   

7.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8.
气虚发热论治探讨天津市中医学校(301600)王树彬,王文发气虚发热,是指因气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此外有些患者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升高,属中医内伤发热的范围。本论主要从其机理和治...  相似文献   

9.
杨常 《新中医》1991,23(7):21-22
本文主要根据宫颈癌、宫肌瘤手术后气虚引起发热的机理,运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随证化裁治疗,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使元气渐生而臻充盛则阴火自降,气虚发热渐消而复常的治验)。  相似文献   

10.
气虚发热的病机及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认识,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对其证治也欠全面。有鉴于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结合临床体会就其病机、证治作一粗浅探讨。 一、对气虚发热病机的不同认识 气虚发热的成因,大都认为是劳逸不均,过度疲劳及饮食失调。但对其病机的认识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是脾虚气陷,中焦虚寒,虚阳外越而呈热象,有的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下焦防火上冲而致发热,有的认为是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有的认为是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38-440
刘嘉湘认为本病病机往往由于患者阴阳气血虚损,或气血痰湿郁滞,癌毒内蓄,蕴积化热而成。临床上要根据患者脉证辨析其病因病机以治病求本。临床以中晚期患者并发此证较多,此时患者多以正气亏虚为主要矛盾,尤以阴虚或者气阴两虚者多见。总体上从内伤发热辨治较为适合,临床应详辨病机,辨证论治,多从阴虚发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湿郁发热、热毒炽盛5型论治,同时要明辨标本,退热抗癌。  相似文献   

12.
程瑛  胡浩 《山东中医杂志》2009,28(3):150-151
绝经期综合征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导致的潮热、汗出是最常见且最有特征性的绝经期症状,肾虚是其主要病机;营卫失调,少阳枢机不利是潮热、汗出的重要机制。临床辨证分型为肾阴虚证,肾阴阳俱虚证,营卫失调、经气不利证。治疗宜滋养肾阴,佐以潜阳敛汗,阴阳双补,调和营卫,疏利三焦,以达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放射疗法损伤的中医病机概括为四种证型。以发热口渴、肌肤灼热为主要表现的属毒热壅盛,治以清热解毒;以皮肤暗红、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的属脉络瘀阻,治以凉血止血;以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属肝郁气滞,治以疏肝解郁;以气血不足、体虚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与垂体-甲状腺轴的相关性。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499例分为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4型。测定患者静脉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清C肽(FCP)、餐后2hC肽(2hPC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结果:阴阳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其余3型(P0.001);气阴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阴虚热盛型(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FPG、2h PCP高于阴阳两虚型(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FT_3水平低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P0.01)。阴阳两虚型患者的FT_4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型(P0.01)。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阴阳两虚证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对11年来有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证候、证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录入到EpiData数据库,转化为SPSS12.0数据库后,统计证候及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次、百分比。结果: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热证是文献中出现频次前6位的证候;肾、脾、肝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湿、阴虚、阳虚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机、病性类证镁要素。结论:证候要素更能简洁、灵活地反应痰病本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风湿病发热的中医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急性发作期、撤减激素反跳期、慢性活动期三期来探讨中医论治风湿病发热。急性发作期发热按卫、气、营、血辨证,治以疏风清热、清气分热、清营透气、凉血清营、清热解毒;撤减激素反跳期发热按气虚、脾肾阳虚辨证,治以益气养阴、清热温散、清营温通;慢性活动期按阴虚、血瘀辨证,治以滋阴清热,清热散瘀。  相似文献   

18.
从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肾阴亏虚、气血不足4方面阐述老年腰椎疾病患者术后出现便秘的病机,提出治疗上宜灵活运用顺气导滞、活血化瘀、滋阴润肠、益气养血等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证型初治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免疫状态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筛选120例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医证型分别符合肺阴亏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的主症和次症。结果:气阴两虚组患者CD3+、CD4+均低于肺阴亏虚和阴虚火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火旺组CD3+、CD4+低于肺阴亏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主。结论:机体针对结核杆菌的免疫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有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