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郁金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0.04~48 g,常用剂量范围为6~2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925~21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肝理气、行气解郁治疗肝胆系疾病(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和情志病、心胸痛,常用量为0.04~37 g、21 g(丸剂);清心凉血、醒神开窍治疗神志疾病(昏厥、失眠、癫狂等),常用量为12~48 g、0.925~1.07 g(散剂);行气止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呃逆、腹胀等),常用量为6~20 g;行气宽胸、降气平喘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哮喘等),常用量为8~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疏肝理气、行气解郁常配伍柴胡、黄芩、威灵仙等;清心凉血、醒神开窍常配伍石菖蒲、白矾、天麻等;行气止痛常配伍吴茱萸、柴胡、厚朴等;行气宽胸、降气平喘常配伍紫苏、贝母、核桃仁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鲜皮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5~30 g,常用量为5~10 g,丸、散剂用量为0.508~7.080 g,外用剂量为15~1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燥湿止痒治疗皮肤科疾病(湿疹、荨麻疹等),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508~7.080 g,外用为15~100 g;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疗免疫相关疾病(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用量为5~15 g;祛风燥湿治疗带下病,为15 g;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治疗肝炎,为1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止痒常配伍徐长卿、地肤子、苦参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常配伍徐长卿、玄参、连翘等;祛风燥湿常配伍白芷、蛇床子;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常配伍茵陈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葛洪对附子的运用,为临床安全使用附子提供参考。方法对《肘后备急方》60条应用到附子的方剂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葛洪应用附子的配伍特点、减毒方法及使用剂量。结果《肘后备急方》附子配伍精良,组方严谨;减毒方法归结为炮制、煎煮、配伍及制成丸剂缓和毒性;《肘后备急方》附子的用量则因剂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总剂量膏剂较汤剂用量大,酒剂介于膏、汤剂之间,汤剂附子用量13.92~30 g,膏剂酒剂中附子虽总剂量较大,但日用量较小,值得注意的是,神明白膏方中附子用量高达30枚;丸剂散剂因药物以全质入药,故剂量应小,初略计算其日用量,结果丸剂附子用量范围为0.014~3.48 g,散剂用量范围为0.043~3.33 g,丸剂较散剂用量稍大。结论《肘后备急方》附子应用精当,颇具特色,值得后人学习与效仿。  相似文献   

4.
于同月  张斌  韦宇  马将 《吉林中医药》2021,41(1):103-106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枳实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6~60.34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多为0.75~5.1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破气消积、理气通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汤剂为6~60.34 g,丸、散剂为0.75~5.1 g;理气解郁治疗神经官能症、失眠等,汤剂为10~25.86 g,散剂为2.5 g;开胃导滞治疗厌食症等,为6~15 g;化痰泻热治疗发热、慢性咽炎等,为10~18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破气消积、理气通腑常配伍槟榔、大黄、厚朴等;理气解郁常配伍柴胡、白芍等;开胃导滞常配伍厚朴、白术等;化痰泻热常配伍大黄、黄芩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虎杖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4.5~40g,常用剂量为10~15g,散剂常用量为0.15~2.48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解毒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乙型肝炎、肝炎黄疸)、内分泌疾病(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痛风)、呼吸系统疾病(如新冠肺炎)、皮肤病(如银屑病),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814~2.484 g;活血化瘀治疗内分泌病(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并眼底黄斑区缺血)、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肺纤维化)、肛肠疾病(如嵌顿痔),汤剂为10~40 g,散剂为0.15~1.45 g;清热利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胆石症、急慢性胆囊炎)、代谢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特发性肾病,汤剂为10~40g;苦寒泄热治疗肥胖、便秘、冠心病、胃痛、围绝经期综合征,汤剂为4.5~20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解毒常配伍土茯苓、茵陈等;活血化瘀常配伍鬼箭羽、姜黄、枳壳等;清热利湿常配伍葛根、黄芩等;苦寒泄热常配伍泽泻、瓜萎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相似文献   

8.
郝瑞  韦宇  邸莎  黄一珊 《吉林中医药》2021,41(2):256-258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栀子具有以下特点:栀子的临床用量范围为3~30 g,常用范围10~30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栀子泻火除烦,治疗精神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6~30 g;栀子利湿退黄,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9~20 g;栀子凉血解毒,治疗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3~3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泻火除烦,常配伍淡豆豉、黄芩、黄连等;利湿退黄,常配伍茵陈、大黄、黄柏等;凉血解毒,常配伍牡丹皮、柴胡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菊花具有以下特点:临床用量范围为3.75~150 g,常用汤剂剂量为5~30 g,丸散剂中剂量偏小,多用1.25~2.7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如菊花疏风解表,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常用10~15 g;清肝明目,治疗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病,用量在1.25~30 g;疏风解郁,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情志类疾病,常用12~30 g;清热解毒,治疗疔疮热毒炽盛时,常用15~30 g.据病随证配伍相应中药,如疏风解表配伍桑叶、连翘等;清热解毒配伍蒲公英、板蓝根等;平肝明目配伍钩藤、枸杞子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桑白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桑白皮用量范围为3~50 g,常用剂量为5~30 g,散剂常用0.62~3.93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泻肺平喘止咳治疗以咳喘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汤剂用量3~41.4 g,散剂用量为0.62~3.93 g;清肺胃热治疗皮肤病(痤疮、荨麻疹、黄褐斑、脂溢性皮炎等)、糖尿病等为10~50 g;利水消肿治疗肾脏疾病、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等为6~30 g;活血祛瘀治疗皮肤病(糖尿病皮肤瘙痒、痤疮)、神志病、鼻衄,为5~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泻肺平喘配伍地骨皮、紫菀、枇杷叶;清肺胃热配伍桑叶、桑枝、麻黄、连翘、赤小豆等;利水消肿配伍茯苓、椒目、葶苈子、黄芩;活血祛瘀配伍桃仁、白鲜皮、地肤子.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瓜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常用剂量多为6~40 g,最大剂量可至120 g。其次,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宽胸散结,治疗心血管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妇科病(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乳腺炎)等,为9~100 g;清热化痰,治疗消化疾病(胃炎、食管炎)、呼吸疾病(支气管炎)、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带状疱疹等,为6~120 g;润肠通便,治疗便秘,为20~40 g。再次,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宽胸散结,常配伍薤白、桂枝、枳实;清热化痰,常配伍黄连、半夏、贝母等;润肠通便,常配伍玄明粉、枳壳、厚朴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款冬花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润肺化痰、下气止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为6~41.4 g;化痰下气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为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化痰常配伍炙百合、炙紫菀、黄芪;下气止咳常配伍贝母、白果、射干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在宋(金)元时期基础上研制出212首癫痫方,筛选出180首效方进行总结分析。在熄风化痰的基础上,其组方用药思路不断拓展,主要以活血化瘀、泻火清热、养心安神、健脾温肾化痰为治则。创制了开迷散、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清心温胆汤、安神丸、定痫丸、芩连清心丸、养血清心汤等方,活血化瘀配伍清热泻火、通窍醒神之品,清热泻火方强调配伍安神药,养心安神方与重镇安神方的分列,健脾化痰方与温肾化痰方并举,重视辨病施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许建中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建中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以痰、瘀、虚为主。治疗时采取中西医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及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方能达到治愈的目的。急性期应先散尽外邪,继以清肺利痰、温化寒痰、宣肺止咳平喘等法,以银翘散、定喘汤、止嗽散、《千金》苇茎汤、麻杏石甘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为常用方剂;缓解期常以益气、养阴、固表、健脾、补肾纳气为法,以玉屏风散、生脉散、香砂六君子汤、七味都气丸等为常用方剂。对于危重病人适时应用机械通气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顽固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归为“肺胀”。文章认为其病因病机应从临床特点出发,在慢阻肺的各个疾病分期中,应根据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具体的症状特征采用温肺散寒、宣肺泻热、益气温阳、祛痰行瘀等治疗大法,从而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在临证具体治疗中,笔者采用小青龙汤、补中益气汤、补元汤、皂荚丸、蠲哮汤、千缗汤、麻杏甘石汤合礞石滚痰丸、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术甘汤等治疗慢阻肺的各个分期,并举出急性加重期、稳定期的6个病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根本是辨清本虚标实,虚实挟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