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之说入手,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与盆腔炎性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相结合,初步探讨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证治规律。急性盆腔炎以三阳证为主,极少见三阴证,三阳证中以少阳证最常见,亦常出现太阳少阳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三阴证为主,未见三阳证,常见厥阴证、少阴证、太阴证,因正气虚弱,亦可见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为就近祛邪,通过脏腑在人体的开窍来祛除邪气。在表以汗法解之;在里则以温法或下法治之;在半表半里则以和法治之。循经论治,简单易行,重视邪气的不同,重在除湿。  相似文献   

2.
合病与并病,是《伤寒论》六经病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病是指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数经之证同时并见的情况;并病是指六经中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相继为病,也具有数经之证并见的临床表现。就《伤寒论》而言,仲景将外感热病发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情况以六经病证加以框定  相似文献   

3.
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探析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提出以病为主,辨病论治增效减毒;从证辨治,四诊合参随证治之;明确病因,专病专方消除癥瘕。临证应结合中医药在扶正祛邪中的优势,围绕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方案,注意癥瘕结聚于脏腑内外,适当对症有针对性地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情志病证患者情志致病特点及伤脏规律。方法:对山东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门诊553例情志病证患者进行现况调查分析。结果:553例情志病证患者中女性74.1%,男性25.9%;高中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最大,高等教育及以上占总人数的37.6%;职业分布以工人和农民较多;以20~50岁为患病多发期,该段患者占总人数的90.7%。情志病证中医证型以肝系证候最多(91.5%)。损伤脏腑定位以肝(94%)为主。结论:情志病证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者所占比例较高。中青年为情志病证的高发人群。情志病证患者以肝系证候多见。情志病证损伤脏腑以五脏为主,尤以肝为最多,脾、心、肾次之。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论》中有关呕吐病证治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初步整理出仲景呕吐病证治规律——六经皆有呕吐之证,而又以少阳较为常见,治呕倚重少阳可谓仲景论呕吐之真谛,并用诸指导临证。  相似文献   

6.
微博直通车     
正@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国际疾病分类》纳入中医证候#2018年6月18日,数十年推广中医的世卫组织发布了新版《国际疾病分类》,首次将中医"证候"纳入: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纲之证、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证、十二经脉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五脏病证……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陈士铎,以善治杂证、怪病著称,对精神病论治颇有特色;其所著《辨证录》、《石宝秘录》,可以说是学习、研究精神病证治的重要参考文献。陈氏以阴阳互根、五行生克之理,辨析证情,说理透彻,颇多创见。主张“辨病体之异同,证药味之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源自《伤寒论》,主治伤寒少阳病,《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的条文有20余条,治疗范围广泛,被誉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兼备八法之变基础,疏气转枢,能畅三焦,达腠理以透其外,能舒胆木、利腑道以安其内,具表里分消之功;发阳气以散寒,行相火以透热,寒热并治;助运机以布真元,开郁结以导邪浊,虚实双调;治疗肝胆病证、肺系病证、妇科病证、肾系病证、脾胃病证等方面疗效良好,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对《温病条辨》温法适用病证及组方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吴鞠通临证运用温法可分为辛温、苦温、甘温三类。其中辛温法主要用于太阴风温初起见表寒证、暑温诸证、湿温病其在上焦证、湿温病其在中焦证、凉燥伤肺卫证;甘温法治疗中焦、下焦疟、霍乱、痢之虚寒病证,温病后期瘥后调理,下焦寒湿而见下血、便血等;苦温法佐以辛温之品可用于寒湿袭表证或寒湿困脾证,佐以淡渗之品可用于湿蕴中焦、小便不利之黄疸。《温病条辨》确立了以三焦为纲、九种病名为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辨证体系,其温法应用的证治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温病证治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治策略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治策略,即运用治法之方略,其结构形式以证态元素与治法元素前后两项组成,为由证求治之津梁。论治策略可分为正治策、权变策、矫正策、规诫策四类。正治策用于指导行使正治法;权变策用于指导行使权变治法,如反治、旁治等;矫正策则用于裁剪、修正既定治法,使之更契合于病证及病证所处内外环境;规诫策即告诫规避之策,用于临证时提醒医生避免发生治疗错误。本文概述论治策略要点,并胪列四类策略之条目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