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叶千斤拔中异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对比云南不同地区大叶千斤拔的药材质量,初步明确影响异黄酮含量的因素。方法:以染料木素为对照品,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叶千斤拔中异黄酮的含量进行方法学考察,并用此方法测定采自云南不同地区野生及栽培的26份大叶千斤拔中异黄酮的含量。结果:采集野生样品中异黄酮的平均含量为0.990‰,其中屏边县的种质含量最高,为1.553‰,而绿春县(B)的种质含量最低,为0.652‰。分别栽培在3个地点的同一份大叶千斤拔种质,异黄酮含量有明显差异;在同一栽培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大叶千斤拔种质异黄酮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结论:种质和环境因子对大叶千斤拔有效成分的积累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野生千斤拔属资源分布概况,开展湖南地区大叶千斤拔野生变家种种植技术研究,为实现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踏查法对湖南地区的千斤拔属野生资源进行调查;走访法了解大叶千斤拔种植技术,采用种子育苗繁殖和野生移栽进行大叶千斤拔人工种植试验研究。结果:湖南地区的野生千斤拔属资源仅零星分布;人工种植的大叶千斤拔病虫害较少,种植1年后的亩产(干品根)平均为372 kg,种植后2年半平均亩产为464 kg,在湖南地区适合人工种植。结论:湖南地区野生的千斤拔资源近濒危,非常有必要进行大叶千斤拔野生变家种种植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入药部位、不同产地5种千斤拔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评价其非传统入药部位及不同种、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以期寻找新药用资源和新的药用部位.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于510 nm波长处测定总黄酮的量.结果 芦丁在9.17~64.19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9.63 %,RSD为1.36 %(n=9).不同种千斤拔中,与蔓性千斤拔、大叶千斤拔(<中国药典>收载)比较,球穗千斤拔、宽叶千斤拔根中总黄酮的含量较低,腺毛千斤拔根中总黄酮的含量接近;各个种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普遍较高,茎中量较低.不同产地千斤拔根中:大叶千斤拔以购于四川成都(云南产)含量最高,蔓性千斤拔采于湖北宜昌夷陵区最高,球穗千斤拔含量均较低.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千斤拔药材质量控制.不同产地中千斤拔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说明产地的海拔高度、气候、土壤等条件、生长年限、贮藏年限等对千斤拔总黄酮含量有明显影响.从有效成分总黄酮、资源的综合及可持续利用角度考虑,千斤拔各种的叶可以与其根同等入药,其茎的含量也可以考虑使用;腺毛千斤拔可以与药典收载种同等入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千斤拔的不同种、不同药用部位及不同产地根中多酚和鞣质的含量,不同种根中水分、灰分的含量测定,以期评价不同种的药材质量,为寻找新药源和新的药用部位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总酚、鞣质、水分、灰分测定方法。结果:不同种千斤拔中:与蔓性千斤拔、大叶千斤拔(药典收载)比较,各种叶中鞣质、多酚的含量与根接近或更高,茎的含量较低;不同种以宽叶千斤拔、腺毛千斤拔较高,球穗千斤拔较低。不同种千斤拔根中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分含量差别不大,以采于广西恭城的球穗千斤拔含量较高。不同产地千斤拔根的鞣质、多酚含量中:大叶千斤拔以采于四川华西植物园的含量最高,蔓性千斤拔以购于深圳解放路(广东产)最高,球穗千斤拔含量均较低。结论:不同产地中千斤拔总酚、鞣质含量差异较大,说明产地的环境条件对其含量有明显影响。从有效成分总酚、鞣质和资源的综合、可持续利用角度考虑,建议进一步进行药理实验研究,考查千斤拔各种的叶和茎能否与其根同等入药;宽叶千斤拔、腺毛千斤拔能否与药典收载种同等入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5种千斤拔的不同药用部位及3种千斤拔不同产地根中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期评价不同种的药材质量,为寻找新药源和新的药用部位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浸出物测定方法。结果:水溶性浸出物中,蔓性千斤拔(湖北宜昌)的根、茎、叶中含量都最高。醇溶性浸出物中,根中大叶千斤拔(四川成都)含量最高;茎中球穗千斤拔(广西恭城)含量最高;叶中腺毛千斤拔(广西金秀三江)含量最高。挥发性醚类中,根中宽叶千斤拔(广西金秀三江)含量最高;茎中腺毛千斤拔(广西金秀三江)含量最高;叶中大叶千斤拔(四川成都)含量最高。3种千斤拔不同产地中浸出物的含量差别较大。结论:浸出物含量可作为控制千斤拔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态环境对千斤拔浸出物含量有明显影响;从资源的综合和可持续利用角度考虑,建议对球穗千斤拔、宽叶千斤拔、腺毛千斤拔进行药理研究,考察其能否作为新的替代资源,其茎、叶能否同等入药。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2,(10)
目的:对比3种千斤拔的生长发育状况及物候规律,为千斤拔的人工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大叶千斤拔、宽叶千斤拔和蔓性千斤拔种子萌发特性实验在室内恒温条件下进行。采用露地栽培试验,观察记录3种千斤拔的展叶抽梢、花蕾、盛花、幼果、果熟、落叶期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3种千斤拔的物候期有一定差异,大叶千斤拔和宽叶千斤拔的生长的高峰期一般在育苗后的第6~12个月,一年后生长趋于平缓;而蔓性千斤拔一般出现在第2~3个月,半年后增长缓慢。从3种千斤拔种子发芽率、植株生长量和根生长量(药材量)比较,大叶千斤拔和宽叶千斤拔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蔓性千斤拔。结论:大叶千斤拔和宽叶千斤拔表现出较强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7.
丁玲  左旭  任朝琴  刘圆 《中药材》2013,(1):22-28
目的:比较不同种千斤拔根、茎、叶及不同产地蔓性千斤拔根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ICP-OES法同时测定千斤拔中25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种千斤拔所含无机元素的高低顺序不同,差异也较大;各产地的蔓性千斤拔根中无机元素含量总体来看:广西>江西>广东>四川;无机元素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V、Co、K、Fe、Cr、P、Mo、Si、Na、Ca、Mg为千斤拔的特征无机元素。通过聚类分析可以较明显地将球穗千斤拔与蔓性千斤拔分开,可将广西、江西、广东、四川等省的千斤拔分别聚类。结论:本试验可为不同种及不同产地千斤拔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千斤拔的品种调查与质量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对千斤拔的品种调查表明,蔓性千斤拨、大叶千斤拔和宽叶千斤拨是当前的主流品种,经对3种千斤拔药材性状,组织结构、化学成分预试,TLC、UV比较,以及浸出物、总黄酮含量测定,急性性与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3才所含成分大致相似,经理作用无明显差异,认为可等同入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同时测定千斤拔的不同种、不同药用部位中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含量,以期评价不同种药材的质量,为寻找新药源和新的药用部位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方法】 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进行测定。应用Kromasil C18(250 mm × 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水(23∶77,10 min;43∶57,11 ~ 55 min),流速为1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为240 nm。【结果】 千斤拔燃料木素在2.015 04~10.07 52 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9.75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2%;5,7,2’,4’-四羟基异黄酮在2.010 42~10.052 1 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101.24%,RSD 为 1.13%;3,5,7,3’,5’-五羟基-4’-甲氧基黄烷在 2.012 46~10.062 3 μg 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 102.35%,RSD为1.48%。蔓性千斤拔根、茎中燃料木素和5,7,2’,4’-四羟基异黄酮含量最高,宽叶千斤拔的叶中富含3,5,7,3’,5’-五羟基-4’-甲氧基黄烷,球穗千斤拔仅根、茎含有较少的燃料木素。蔓性千斤拔茎、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远高于其他千斤拔茎、叶的含量。【结论】 检测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从有效化学成分角度考虑,建议球穗千斤拔不宜替代药典品种蔓性千斤拔、大叶千斤拔入药;从有效化学成分资源的综合及可持续利用角度考虑,建议蔓性千斤拔的茎、叶可以与其根同等入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生于我国西双版纳地区海拔550~1 550 m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野生薏苡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生物学及经济学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为薏苡品质改良提供育种材料.方法:通过小区栽培对比实验,比较9份野生薏苡种质的种子发芽率、生育期及生长状况;并对出米率、薏苡仁中蛋白质、粗脂肪及乙醇浸出物含量等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测定.结果:9份野生薏苡种子发芽率为22%~80%,生育期在139~156 d,属中晚熟类型;不同种质之间株高、叶片大小、分蘖数、分枝数、单茎结实数等具有显著差异;乙醇浸出物均在5.8%以上,大于5.5%的药典标准;脂肪在5.05%~7.14%;蛋白质在15.63%~25.74%.结论:西双版纳地区野生薏苡种质资源在植株形态特征、生物学及品质特性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匙羹藤有效成分牛弥菜醇A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牛弥菜醇A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机制。方法:观察牛弥菜醇A对糖尿病大鼠的作用,给药14 d后,测定体重、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INS)、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MDA)、血清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取肝脏测定肝糖原含量;对胰腺做病理切片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并计算胸腺、胰腺、脾脏重指数。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牛弥菜醇A(高、中剂量组)血糖值明显下降(P<0.01);高、中剂量组大鼠的血清SOD活性和INS水平明显增加(P<0.05),血清MDA含量、TG和TC 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糖原含量明显提高(P<0.05);胸腺、胰腺、脾脏的重量指数明显升高(P<0.01或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牛弥菜醇A各剂量组胰岛β细胞形态、结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牛弥菜醇A降糖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清除自由基、促进肝糖原合成、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The rhizomes of 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 (Amaryllidacea) is an important Ayurvedic as well as Unani drug. It is present in several drug formulation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menorrhagia and other gyn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strogenic activity of alcoholic extract of Curculigo orchioides with diethylstilbestrol in bilaterally ovariectomized young albino rats. Bilaterally ovariectomized albino rat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n=9) receiving different treatments, consisting of vehicle (0.6% w/v sodium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ethanolic extract of rhizomes of Curculigo orchioides at three different doses (viz., 300, 600, 1200 mg/kg body weight) and standard drug diethylstilbestrol (DES) at a dose of 2 mg/kg body weight. All these were administered orally daily for 7 days. Estrogenic activity was assessed by taking percentage vaginal cornification, uterine wet weight, uterine glycogen content and uterine histology as parameters of assessment. Alcoholic extract of Curculigo orchioide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ercentage vaginal cornification, uterine wet weight (P<0.001), uterine glycogen content (P<0.001) and a proliferative changes in uterine endometrium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