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托泊苷白蛋白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依托泊苷白蛋白微球,并对其形态学性质、载药量、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用乳化热固化法制备依托泊苷白蛋白微球。结果:微球平均粒径(13.61士4.80)μm,含药量为(18.25士0.18)%,药物包封率为(45.45士1.27)96,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0.01591+0.09837t1/2(r=0.9975)。结论:用乳化热固化法制备的依托泊苷白蛋白微球外观圆整,载药量较高,体外释药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2.
制备工艺对卡铂白蛋白微球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制备因素对卡铂白蛋白微球的粒径、表面形态、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加热固化法制备卡铂白蛋白微球。结果:搅拌速度、乳化剂、白蛋白浓度影响微球的粒径大小。药物与白蛋白的投料比例直接影响微球的表面特征、载药量和包封率。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受微球含药量、粒径大小、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等因素影响。结论:控制制备卡铂白蛋白微球的工艺条件,可以制备不同释药速率的微球。  相似文献   

3.
盐酸青藤碱牛血清白蛋白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具有缓释作用的盐酸青藤碱牛血清白蛋白微球。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盐酸青藤碱牛血清白蛋白微球,并对其形态学性质、载药量及体外释药进行考察。结果:通过优化工艺,制得的微球粒径分布范围为1~3 μm,当改变药物与囊材的比例为1∶2,1∶1和2∶1时,获得的微球载药量分别为31.6%,47.7%和67.9%,药物包封率均大于94%。体外释放试验表明,该制品较原注射剂具有明显缓释作用,且通过调整处方组成及热变性条件可获得不同释药特性的微球。结论:喷雾干燥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白蛋白微球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微球载药量高,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阿昔洛韦明胶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阿昔洛韦明胶微球,通过考察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优化处方工艺。结果:该工艺制备的微球光滑圆整,其平均粒径为21μm,粒径分布均匀。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15.3%、80.5%。12min体外累积释药量达95.2%。结论: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明胶微球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唐勤  孙晓辉  陈毫  徐晓玉  张继芬 《中草药》2012,43(12):2377-2385
目的 为提高姜黄素的口服吸收,研制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优选其制备方法和工艺.方法 分别采用离子凝聚法(滴入法、注入法)和乳化交联法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考察工艺条件对微球载药量和释药速率的影响,并对各方法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结果 DSC、IR和SEM证实,3种方法制得的微球均具有良好的球形,姜黄素仍以磷脂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壳聚糖微球中而并未解离.离子凝聚滴入法制备的微球载药量高达5%以上,但粒径大,为(1.11±0.08) mm;无突释效应,累积释药量平稳增加.离子凝聚注入法制备的微球粒径最小,为(16.19±4.91) μm,载药量也达5%以上;虽有较弱的突释效应,但释药最完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微球粒径居中,为(77.48±19.37) μm,但载药量仅在1%左右,且突释效应强,释药量最低.磷脂复合物并没有改变壳聚糖微球的释药规律,各微球的药物释放均符合Weibull分布.结论 离子凝聚注入法更适合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载左金丸总生物碱的壳聚糖包裹明胶海藻酸钠载药微球,并考察其释放和胃黏附特性。[方法] 制备胃黏附微球,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通过转篮法测定微球体外释药性能,将微球黏附于大鼠胃黏膜上测其体外生物黏附性。[结果] 微球载药量测定结果:盐酸药根碱2.768 mg/g,盐酸巴马汀3.986 mg/g,盐酸小檗碱21.920 mg/g,吴茱萸碱1.449 mg/g,吴茱萸次碱0.954 mg/g。5种生物碱在8 h内持续释放,微球的胃黏附百分率为89.33%。 [结论] 壳聚糖交联的载左金丸总生物碱微球具有较好的释药性及胃黏附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制得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理化特性。方法 采用乳化热固化法和高压电场法制备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通过均匀设计考察乳化热固化法制备工艺条件对微球粒径、释药速率、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度。结果 搅拌速度和药物/蛋白浓度比可分别显著影响粒径大小和药物包封率。不同粒径大小微球的释放行为表明,随着微球粒径增大,其释放行为愈符合Higuchi方程,微球粒径愈小,愈符合一级动力学释放模式。高压电场法与乳化热固化法制备工艺相比,高压电场法制备微球的粒径分布集中,跨度由1.98缩小为0.52,包封率由原来的50.87%提高到91.62%。结论 高压电场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白蛋白微球制备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醋酸乙酯为油相制备阿霉素白蛋白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阿霉素白蛋白微球的新型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与大小、载药量、包封率加以考察。方法以醋酸乙酯为油相,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白蛋白微球。结果所得微球扫描电镜观测呈球型,粒径分布范围为025~330μm,跨距为120,平均粒径为137μm,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674±037)%,(851±327)%。结论本法工艺简便、重现性好、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阿昔洛韦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优化阿昔洛韦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学性质、载药量、体外释药进行考察。方法 用乳化热固化法制备微球,用动态透析法进行体外释药。结果 微球平均粒径为(0.94±0.15)μm,载药量为(16.07±1.04)%,体外释药方程1-Q=0.815 e-0.66402t+0.1625e-0.01657tt1/2α=1.044 h,t1/2β=41.82 h。结论 微球外观圆整、均匀,体外释药符合长效制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顺铂白及胶微球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顺铂白及胶微球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考察。方法采用乳化-冷凝-化学交联技术制备顺铂白及胶微球,利用正交设计法优选顺铂白及胶微球的制备条件和工艺;对微球的载药量、大小及分布、形态及表面状态、体外释放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微球平均粒径为(108.32±35.21)μm,顺铂含量为(20.7±6.2)%;电镜扫描显示,微球球形圆整,表面粗糙;微球经60Co辐射灭菌要求;其体外释药实验表明顺铂白及胶微球有明显的缓释性能。结论该微球制备工艺可行,制得的顺铂白及胶微球可达到介入栓塞和化疗的双重目的,适用于肝癌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单抗CD33导向的三氧化二砷免疫蛋白毫微球(CD33-As2O3-BSA-NP)并检测其特异性结合APL原代细胞的活性。方法通过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3-(2-吡基二硫)-丙酸酯(SPDP)交联的方法制备免疫蛋白毫微球。玻片凝集实验、免疫荧光法、光镜和电镜、CD33-As2O3-BSA-NP结合的CD33数量测定、检测As2O3免疫毫微球的共价连接与活性。结果CD33-As2O3-BSA-NP的玻片凝集反应,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光镜下可看见细胞周围结合微球,电镜下可看见细胞伸出伪足紧密地与免疫毫微球结合在一起;每1g CD33-As2O3-BSA-NP表面偶联的CD33抗体数量是14.5 mg。结论制备的CD33-As2O3-BSA-NP由共价键连接且特异性的结合APL原代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麝黄消瘤汤对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细胞膜转运蛋白(P-gp)表达以及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其逆转人肝癌细胞系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制备麝黄消瘤汤含药兔血清,配制成15%、20%、25%、30%等不同浓度,培养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测定麝黄消瘤汤含药兔血清干预前后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半数致死量,计算耐药倍数及逆转耐药倍数;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阿霉素浓度,以流式细胞仪检测Pgp表达,以RT-PCR技术检测MDR1mRNA表达。结果:Bel-7402ADR细胞的耐药倍数约为93.5倍。加入20%含药血清后,其IC50降低为9.3μg/ml,由此计算出麝黄消瘤汤含药血清对Bel-7402ADR细胞的增敏倍数为8.3倍;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作用均可降低Bcl-7402细胞的P-gp阳性细胞率,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麝黄消瘤汤含药血清可抑制人肝癌细胞中MDR基因的表达,且以20%含药血清浓度对MDR的抑制效果最突出,抑制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具有时间依赖关系。结论:麝黄消瘤汤能通过提高肿瘤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细胞膜转运蛋白的表达,下调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及稳定性。方法:以白蛋白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优化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粒径和体外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0.95±0.14)μm,平均载药量(53.58±3.26)%,平均包封率(62.54±3.17)%,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10.402 8 t1/2-1.205 6(r=0.998 2)。结论: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汉黄芩素白蛋白微球,其体外释放特性符合缓释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避免传统制备壳聚糖微球过程中使用对人体具有刺激性和毒性的酸性溶剂及醛类交联剂,提高制剂鼻腔给药的生物相容性,本实验采用水溶性羧化壳聚糖为药物载体材料,通过乳化溶剂挥干法制备鼻用微球。方法 以佐米曲普坦为模型药物,考察处方工艺因素的改变对载佐米曲普坦的羧化壳聚糖微球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微球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而对微球的收率、粒径、外观、载药量、包封率以及释放行为等进行评价。结果 所得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流动性较好,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21.4±10.1)μm,载药量为5.67%,包封率为62.4%,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论 乳化溶剂挥干法制备羧化壳聚糖鼻用微球是可行的,可避免酸性溶剂及醛类毒性交联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丹酚酸B(SAB)的人工抗原(SAB-BSA)和包被原(SAB—PLL)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碳二亚胺(EDC)法将SAB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多聚赖氨酸(PLL)载体偶联合成SAB—BSA和SAB-PLL;采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和薄层色谱(TLC)法对偶联效果进行鉴定,并通过SAB与BSA的吸光值计算出二者的偶联比;利用获得的SAB—BSA免疫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抗血清内多克隆抗体效价并以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c—ELISA)检测小鼠抗血清内多克隆抗体的灵敏度。结果所合成的SAB—BSA为BSA和SAB的结合物,且SAB-BSA中无游离SAB-SAB与BSA偶联成功,SAB-BSA偶联结合比为18:1;SAB-BSA刺激小鼠产生的针对SAB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2×10^3,该多克隆抗体IC50为17.7μg/mL。结论SAB—BSA和SAB—PLL合成成功,可用于SA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SAB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良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表征。方法O/W型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4%聚乙烯醇溶液为乳化剂,通过改变内相或外相溶剂,加快萃取速度,促进微球快速形成。对微球的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释放特性进行考察。结果内相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极性溶剂可提高曲尼司特的包封率,微球粒径相应减小。外相中加入一定量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并不能明显提高包封率,但微球粒径减小。优选条件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药物具有一定的突释效应,7 d时释放约68%。结论经改良的溶剂挥发/萃取法可较好地用来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并能提高药物的包封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