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心肾水火"理论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关于“心肾水火”理论。1.1“心肾水火”理论的历史渊源。“心肾水火”理论是祖国医学的一个古老的理论体系,它反映了五脏重要的生理机制。心火下降,肾水上济,二者的平衡协调是五脏气化的重要内容,亦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心肾水火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医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瑶医“神路”理论是瑶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学术意义及临床运用十分丰富。其中既包含了瑶族瑶医自身的人文观、自然观、生命观和医学观,又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道医“气生万物”的气化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结合瑶医、中医、道医三者的理论思想来诠释“神路”的具体内涵。文章通过对瑶医“神路”理论内容的实质与发展探赜索隐,追本溯源,展望其能用于促进瑶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由来已久 ,目前渐成三个学派 ,现分述如下。1 “心主神明”派自《黄帝内经》阐述“心主神明”以来 ,该理论为历代多数医家所遵从 ,贯彻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 ,体现于理、法、方、药诸方面 ,“心主神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当代医家多继承和遵循该理论 ,印会河和邓铁涛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一书 ,明确指出“心主神明”是心脏的重要功能 ,由于该书是作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的教材出版发行 ,其影响很大并有很高的权威[1] 。邓铁涛教授在其《邓铁涛医集》中进一步指出“心脏不仅有血泵的机械作用 ,它一…  相似文献   

4.
夏瑢 《中医药学刊》2008,26(3):532-534
三焦气化理论在历史上为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之形成的“三消辨证”说却长期禁锢了中医消渴病学术的发展。在消渴病证型古今迥异、对糖尿病(消渴病)自然病程认知的今天,藉三焦气化理论来演绎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的体内代谢平衡的同时,对糖尿病病变机制再作探索。三焦气机“郁”、“滞”,气、津、精流变障碍,构成了糖尿病前期的痰湿病理体质;三焦气郁化热、耗伤阴津,形成了“燥热”、“阴虚”的糖尿病基本病机;而三焦因“燥”致“虚”、“瘀”,导致气、津、血流变异常,则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形成的病理基础。运用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自然病程进行动态病机演变规律的阐释,在拓展糖尿病传统中医病机的同时,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重新确立了三焦气化理论在糖尿病机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韩医学对体质问题的研究比较(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体质学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辨证和治疗的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在中国研究日趋深入,在韩国医界,体质问题亦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以“四象医学”为代表的体质理论体系。该文从中韩两国体质理论的渊源、理论内涵、体质形成与分类及临床应用、基础研究进展等方面一一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双方的研究既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具有共同性,并存在相互补充及统一的基础。韩国“四象医学”受到中医体质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体质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气化理论为指导,分析心律失常核心病机,阐述连桂宁心汤组方思路。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医家思想挖掘、临床经验总结,揭示气化理论愈病思维,基于气化理论阐述心律失常核心病机以及连桂宁心汤组方法则。结果 中医气化愈病的基本思维是以自然气化总结人体气化与药物气化规律,以人体气化认识疾病病因病机,以药物气化调整人体气化,最终实现五脏气化平衡。心律失常核心病机为“中气不健,心肾不交”,基于该病机创立的连桂宁心汤旨在泻心火、健中气、温肾寒,尤其重视健运中焦脾胃。令中焦通畅,心肾相交,一气周流,心神得安,心悸自平。结论 气化理论是中医愈病基本思维,气化是致病和愈病的关键,以气化理论为指导认识中医传统疾病以及西医现代疾病,阐述其核心病机,并指导其选方用药,对于推动中医药在现代疾病中的应用,促进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脾藏象理论发生发展的背景切入研究,在厘清古代环境、自然科学及医学实践对藏象理论体系形成的共性影响基础上,深入揭示中医脾藏象理论原创思维的来源、方式和发展,以为发展创新脾藏象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恽铁樵医学著作中关于肝脏理论的论述,对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做一研究。结论:恽铁樵的肝脏腑理论学术体系演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基于“气化论”,认为“肝”并不是实体解剖的肝脏,而是授春气的时序的脏腑,肝所表现出来的功能都是气化的结果。中后期,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运用生理解剖及神经生理对“肝藏血”“肝郁”等中医理论进行了解释,将实体肝与中医的气化(功能)肝通过病理“形能观”结合在了一起,为现代从肝郁病理反推生理而得出的肝主疏泄理论奠定了病理学基础。厘清恽铁樵学术理论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涂田  杜娟 《光明中医》2023,(21):4109-4112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诸多疾病的常见终末症状,其症状复杂且难治,且与“心水”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水气凌心、心阳郁遏是“心水”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中早对“心水”理论有所记载,经后世发展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从中医角度,激活人体水液途径可应用于治疗此类疾病,从肺、脾、肾三脏和三焦气化着手,恢复肺宣发肃降之功,脾胃升降运化之机、肾阳温煦摄水之能,三焦气化之道,使人体维持正常的“水精四布”状态,从而“心水”症状可减。因此,此文基于相关角度论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独特功效。  相似文献   

10.
"证"的研究思路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证”的研究应明确“证”的概念,实行“证”的规范化,将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才能达到指导临床实践,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肠道微生物菌群可称之为西医理论的“后天之本”,而这2种“后天之本”是不同医学体系下对其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从而来阐释中医学的理论与机制,并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2.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1):1090-1092,115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万物象变,气化使然。从自然之气化育万物和自然之气化影响人体之气化、气化理论运用与发展三个方面对《素问》气化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气化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重要的学术特点,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以她那特有的理论思维方式和可靠的治疗效果存在了数千年,但在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却感到中医学在萎缩,甚至认为中医学的存在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故而有相当多的人就急不可待地用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去验证、去肢解中医的经典理论,似乎这样做能给中医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际上,正是这些违背中医学自身规律的研究,使中医学原有光辉荡然无存。最能反映中医特色的两项研究,经络和“证”都是这样进行的。 血瘀证的研究拉开了“证”研究的帷幕,国家也把“证”的研究放到了与经络同等重要的地位,每年仅国家自然科学基会资助强度就  相似文献   

14.
“通”我们通俗将它理解为“可穿过,没有阻碍”。在中医中对“通”字有其独到的见解,“通”蕴含着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治法,更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一种思想,且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实践。“通”理论发源于《黄帝内经》中“不通则痛”,后经历代医家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理论,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通”理论探讨1例“血癌”中痛症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不同的辨证体系的比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进行重新定义,提出“阶段证候群”概念,将阶段证候群分为显性证候群、隐性证候群、可显证候群3层,通过对其研究,进一步认识不同疾病证候在辨证论治中的关联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其中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气,风水,意识流。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气化和质能转换,体现在整个八纲辨证中,气分阴阳,阴阳和五行之气的转化,无不是在“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中辨证。“数、气、理”,“精气神”和形神合一,构成中医气化理论的基础。气化,风水,意识流。中医在动态中把握生命的健康和辨证施治。气的流动状态为风,水火的自然博弈和宜居环境为风水;不同的地理和天气变化构成风光各异的自然风景观,房前屋后,窗里窗外具有明显的自然差异和人居环境,正确认识和把握气化,风水,意识流对健康的作用,对理解中医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把握气化,风水,意识流的辨证施治对人类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冥想”,只是雕虫小技,如今在西方医学成为主流思维。中医博大精深的“精气神一体”和治未病理论,必将为新医疗模式的形成作出贡献。辨证施治中的中药治疗,尤如“组合拳”,一招一式,拳到意到,真所谓“得意不忘形”,形神合一。遣方用药,既有战略层面,又有战术层面,君臣佐使方药兼备。中医用科学发展的整体理念及辨证施治方略,更有“管理”的高位治未病理论,无论在医疗保健模式中,还是医疗保健事业中,中医理论将是至高无上的。以气为本,形神合一,是中医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治未病是医疗保健的基础和必然趋势。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精气神一体,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和根本。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对中华文明、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书籍,其中贯穿着“贵生忧死”的思想,倡导忧患意识,教人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如何化险为夷,趋吉避凶。中医深受《周易》的影响。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防重于治,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周易》求中尚稳思想的体现,扶正祛邪诠释了《周易》对人的生命本质的理解,而三因制宜展示了《周易》之“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8.
刘鹏 《中医研究》2006,19(8):1-3
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广采其长,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儒、道、佛等多家思想在其中有明显地体现,文化与中医学的相关性研究也变得十分有意义。但在此过程中,部分研究人员往往把握不好度,自设神秘,比如片面夸大儒家的社会伦理观、道家形而上的“道”和“玄观”、禅宗的直觉顿悟等思想对中医的影响。这不仅不能体现中医学的优势,而且不利于中医作为一门医学其自然科学属性的发挥,不利于中医的发展。本文以清代对宋明大倡心性之风的批判为背景,通过对实践实用主义代表人颜习斋有关论医的阐述,反思中医发展之路,指出摒弃神秘,实事求是,是中医现代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黑箱模型”理论与唯物辩证哲学观河南450003河南中医学院李,汤国祥,李留记主题词中医学术发掘,中医现代化,研究/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加深,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到自然科...  相似文献   

20.
李占海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7):M0002-M0002
中医学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创造和留传下来的珍贵的民族医学,也是世界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下,通过历代医家长期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形成并丰富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