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可冀院士冠心病病证结合治疗方法学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证结合,是传统中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早在2000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初具雏形;东汉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建立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模式;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既有辨病论治,按病列方,也有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按证列方。清代徐灵胎《兰台规范》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陈可冀院士在前人基础上,倡导并践行病证结合方法治疗疾病,尤其在冠心病治疗方面,病证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医临床有以辨证论治统治一切病证的趋势。实际上中医临床有多种辨治方法,除辨证论治外,还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等。辨证论治虽是中医的特色和辨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不能替代辨病与辨症论治方法。三种辨治方法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应用对象和治疗作用,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分清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并适当选择或结合应用,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三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辨症论治是根据症状特点用药,不管其证与病如何,只要其症状特点与用药经验相符合,用之必效,如川芎治头痛、葛根治项强、五味子止咳、当归…  相似文献   

3.
清代徐灵胎认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名,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国此,中医学也是十分强调辨病而给以特效方药治疗的重要性。本文介绍几首治疗儿童哮喘的特效方剂。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为历代临床医家所重视,是因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其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内涵是辨病、辨证与辨症的有机结合.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是如何辨病、辨证、辨症的?又是如何将辨病、辨证与辨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辩证关系又是如何?于此试将拙识略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付  杨志强 《中医药学刊》2004,22(5):808-809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为历代临床医家所重视,是因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其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内涵是辨病、辨证与辨症的有机结合。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是如何辨病、辨证、辨症的?又是如何将  相似文献   

6.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指由脑血管源性损伤所致的早期、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属于中医学"健忘""善忘""呆病"等范畴。关于其发病机制,李英杰主任医师认为与痰浊密切相关,并指出治痰当首辨病性,即辨湿痰、热痰、寒痰;治痰不离调气,气滞者顺气,气虚者补气;治痰必用破瘀。遵湿痰燥之、热痰清之、寒痰温之之旨,因气机郁滞者,主以疏肝行气;因脾肾虚而生痰者,主以温补,不忘治痰之本方为正治。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但临床中还包括"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辨证、辨病和辨症历来是互为补充的完整理论体系,文章指出中医临证完整的诊疗体系应是辨证、辨病与辨症的有机融合,应准确运用三辨诊疗体系——"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参合症状,立法制方"。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精髓论点之一,其孕育于《黄帝内经》,成型于《伤寒杂病论》,近现代医家在实践中又对其注入新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通过结合名家医案,就临证中辨证论治的体会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辨病为先,病证结合;二是方证相应,知常达变;三是知病传化,随证治之;四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临证中,需要我们"辨证分析,准确细致;论治方药,贴切对症",逐步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辨病论治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可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辨症论治不仅不是违反辨证论治原则的方法,而且是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益补充。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应是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三种方法的结合,以辨病为先导,以辨证为主题,以辨症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证的精髓所在,辨证应以辨病为前提,辨病应包括中医、西医两种病名,而在辨病时必须坚持中医思维。在临证中总结出三步法辨证论治模式:1)抓住主症,综合兼症;2)提炼病机,确定证型;3)制定治则,选方用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主症、定病机、处方药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也是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李燕 《中医研究》2000,13(1):12-13
何立人教授、主任医师,是上海市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硕士生导师。承前人之精华,集几十年临证经验,遣方制药颇有特色,所投之药,鲜有不效,随师临症,颇有心得,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辨证论治,按病加减 目前的中医临床,辨病论治重于辨证论治,西化倾向明显,何师则十分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之所在,推崇《内经》“治病必求其本”的指导思想。认为凡证不论大小轻重简繁,都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气血之分,治则不能单依据某病而用某药,执一而无权变,必须了解病和证的关系。一病必有数证,有病同证异,有证同病异;有病与证…  相似文献   

12.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3,54(2):93-95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古代医学诊断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唯一的辨治方法,也无法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过度强调和追求辨证论治往往容易造成辨治思维的局限.完整的辨治方法应包括辨证论治、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分别阐述了辨证、辨病、审因、辨症的内容及其在临床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和总结中医学辨治早搏的优势,探讨中医对早搏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用药特色。方法从中西医对早搏的认识出发,总结中医学对早搏诊治方法和临床常用方药,附以名医经验加以印证。中医认为早搏的核心病机是心气虚","气滞血瘀"或"痰湿内阻",其常用治法是补气生脉,活血化瘀和疏肝理气法。结果中西医对早搏的治疗各有特色,中医学是根据辨证论治为主要手段,从而指导遣方用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结论临床对早搏的辨治,需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继承中医学的特色,参考最新研究进展,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4.
<正>1片面追求专方专药专病专方甚至专药,古以有之。张仲景用百合治疗百合病,百合即为专药,百合病即以专药百合来命名;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亦可称之为专方。《五十二病方》等早期的文献表明,中医在古代也曾有过对专方专药的追求,但最终还是在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方法确定以后,中医学才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提高了临床疗效,此后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始终占  相似文献   

15.
浅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陵冬 《国医论坛》2004,19(4):17-1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有别于其他医学且最具特色的重要环节,由此也让许多人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与“辨症”,这实际上不符合中医学发展的客观情况,是对中医学的片面理解。毋庸置疑,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体系的核心,也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辨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辨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辨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辨证是《诸病源候论》探求病源和归纳证候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辨证论治;5、辨病辨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辨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辨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7.
胃癌前病变(PLGC)是胃炎向胃癌(炎癌)转化的中间环节,其中西医诊治体系尚未完善,传统中医辨治多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然PLGC为病理诊断,临床常无症状,单纯的辨证论治不能完全适用,故辨病、辨证、审因、辨症论治缺一不可,即所谓四维辨治模式。辨病论治是基于PLGC的诊断,把握疾病的整体病机及所处阶段,才能药中肯綮,祛除沉疴;辨证论治即结合胃镜、病理像,四诊合参,准确判断PLGC所属证候,调和阴阳,对证施治;审因是审查PLGC的诱因,追溯疾病的根源,祛除病因,正本清源;辨症论治则是对于有临床症状的PLGC患者,辨别疾病发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对症下药,缓解症状。只有联合以上四种辨治模式,才能最大化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8.
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方法通过研究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分析辨病治疗、辨症治疗与辨证论治各自的优劣,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里程,提出病证方结合研究的基本思路。结果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方测证、方证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为病证方结合的临床诊疗标准提供参考是病证方结合研究的主要思路。结论通过病证结合复制动物模型、通过以方测证的应用,可以把中医学中的病、证、方、药密切结合起来。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和提高临床的辨证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的痹病范畴。对于本病的治疗必须坚持辨证论治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其辨治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  相似文献   

20.
论辨病论治在肾脏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都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方法,是中医的精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医诊断治疗学的发展。然而,由于一些医家对辨证论治的片面强调使人们忽视辨病论治的发展.将中医学术带人只辨证不辨病的思想误区。随着医学的发展.不难看出辨证论治亦有其局限之所、不足之处。在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以辨病为基础.在辨病的基础上病证合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