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但长期以来中医界一直是重辨证而轻辨病,导致了许多病名不明确甚至病名与症名相同,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的发展和中西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提出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可以借鉴,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为了避免形面上学的思维误区,本文将从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现状、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同病类证的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辨病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总是强调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忽视了辨病论治,事实上张仲景的"方证相应"理论就蕴含"辨病论治"思想的萌芽。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扩展和延伸,是扩大中医药影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复方丹参滴丸能在美国FDA顺利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将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作为适应症,与国际惯例和现代医学实行了接轨。我们需要在进一步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丰富中医辨病论治的实践,这些取决于我们能否突破常规,为这一创新思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病下辨证论     
中医学是世界上迄今作为一个体系能够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其内涵不断发展和完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也一直是中医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深入探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助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笔者现追溯中医诊治及辨病、辨证的历史,结合现代医学,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提出“病下辨证”理论,希望有助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童舜华 《中医药学刊》2005,23(2):321-321,329
对当代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西医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结合;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同病类证的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中医辨病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总是强调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忽视了辨病论治,事实上张仲景的"方证相应"理论就蕴含"辨病论治"思想的萌芽.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扩展和延伸,是扩大中医药影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复方丹参滴丸能在美国FDA顺利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将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作为适应症,与国际惯例和现代医学实行了接轨.我们需要在进一步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丰富中医辨病论治的实践,这些取决于我们能否突破常规,为这一创新思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7.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中医学辨病论治源流的梳理 ,对中医学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以及辨病论治的特点进行阐述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医辨病论治的误区 ,明确了中医学辨病论治的内涵及其与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 ,强调了中医学辨病与辨证结合决非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提出继承传统中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的关键是要创新与完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除了必须发展微观辨证,实行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外,还必须发展辨病论治,实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有利于对疾病的性质与预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辨病论治应根据病情实行阶段论治,注意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无论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都必须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都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病、证(候)、症等概念的混同在中医学中由来已久。20世纪50年代倡导的辨证论治有力地引导并促进了中医的发展。然而,辨证论治未能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需要基于辨证论治而提出辨病论治,从而促进和提高中医的科学性。辨证论治是辨病论治的形成基础,后者则是对前者的总结和升华。辨病论治需要注意结合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一方面必须注意辨别病、证(症),另一方面还需要基于病理而进行。整体观下的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要求医者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辨病论治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可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辨症论治不仅不是违反辨证论治原则的方法,而且是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益补充。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应是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三种方法的结合,以辨病为先导,以辨证为主题,以辨症为补充。  相似文献   

11.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李文君 《福建中医药》2009,40(4):59-59,62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沿用数千年,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辨证论治的理念逐渐暴露出缺点与不足。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整个辨证体系日臻完善。疗效是检验治疗方法的唯一标准,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辨证论治与辨痛论治相结合的大量医疗实践成绩显著,两者的结合给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样 ,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点 ,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和规范性的指导作用。中医外科学和临床其他学科一样 ,历来重视辨病论治 ,而且由于研究对象不同 ,中医外科辨病论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需要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去完善、规范和发展 ,建立一个新的辨病论治体系 ,并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中医外科的临床疗效。1 中医外科辨病论治源远流长中医外科对疾病的认识由来已久 ,商代开始有外科病名的记载 …  相似文献   

15.
对当代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西医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结合;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与综辨制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辨证论治概念和认识的剖析,认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以及辨症征论治、运气辨治、地域辨治、审因辨治、病原辨治、汤证辨治等诊疗方法均是综合辨析。因是制宜即综辨制宜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从而阐明综辨制宜,走出辨证论治误区。正确对待中医特色,使中医事业昌盛无衰,使中西和古今医学结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林宗广 《中医杂志》2002,43(12):946-946
答:在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所谓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无容置疑。但单讲西医辨病是不全面的,因为中医不仅强调辨证论治,在某些情况下也讲辨病论治,  相似文献   

18.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3,54(2):93-95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古代医学诊断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唯一的辨治方法,也无法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过度强调和追求辨证论治往往容易造成辨治思维的局限.完整的辨治方法应包括辨证论治、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分别阐述了辨证、辨病、审因、辨症的内容及其在临床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9.
首次提出辨机论治的观点,从辨证论治的沿革与证、病、症的概念及其关系、中医辨证与病机分析、病机认识与辨病、辨证的一致性和辨机论治是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详细探讨了张仲景《伤寒论》辨治疾病的不同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梳理了《伤寒论》对于疾病的辨治方法。结果《伤寒论》不仅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历史先河,同时根据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中医指导思想,仲景在诊疗疾病中充分运用了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并将三者相结合,真正彰显出中医学在治疗上的整体观念思想。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必须将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三者相结合综合运用,形成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对于疾病的一体化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