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毒降浊法论治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著名的中医专家李佃贵教授创立了"浊毒学说",并在.浊毒学说"的理论指导下,制定出以解毒、化浊、和胃为一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法则.我院的浊毒理论研究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并成为中医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科研基地.  相似文献   

2.
通过名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共搜集有效病例276例,纳入处方625首,分为浊毒内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及胃络瘀血5个证型,对5个证型的症候群及用药规律进行阐述,较为系统地整理了李佃贵教授在治疗CAG伴IM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消化系统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优势,一些临床研究及专家经验,与"气机升降失常"理论有关。该文从"升降出入"溯源及相关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结合相关脾胃病学专家经验,着重讨论赵荣莱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论述"气机升降失常"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重要性,恢复气机升降正常运行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理论可作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9,(12):2518-2520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消化内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刘启泉教授主张"病下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主要为胃气上逆、湿浊内蕴、肝郁火旺、脾胃气虚,治疗上常以风药、化湿药、清热药、平补药来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龙祖宏教授应用"和法"思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为脾气虚弱、胃气上逆、阴阳失衡所致,脾气亏虚导致水湿及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土虚木乘,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从而导致反酸、烧心等一系列症状。由此龙祖宏教授创立调胃降逆汤,应用此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随证加减,充分体现"和法"思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腔因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食道反流及食管黏膜损伤综合征称为胃食管反流病。李培主任医师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教授,具有丰富的胃食管反流病临证治疗经验。简要总结其从肝郁脾虚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与经验,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名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共搜集有效病例276例,纳入处方625首,分为浊毒内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及胃络瘀血证5个证型,对5个证型的药-证相关性、药物性味及归经情况、药物关联规则及基于熵方法的处方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并较系统地整理了李教授在治疗CAG伴IM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朱西杰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通过深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由诸多因素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从而引起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胸骨后痛伴灼热感等症状。在临证中,朱西杰教授运用自创专利复方蜥蜴散,从疏肝健脾、和胃降逆和保护修复胃黏膜等方面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居多,治则多以清利湿热为主,较少顾及虚证,尤其是脾虚证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和治疗与脾虚证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病日久可产生脾虚证表现,脾虚证进一步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发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中,脾虚证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从刘完素治疗外感热病的"火热论"角度出发,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思路。针对胃食管反流病"气"与"热"的关键病机,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应着眼于开通郁结,注重宣畅气机、通降胃火,同时巧用苦寒并兼顾滋养阴液;临证提出清、化、疏、宣、养五大治法,具体从清热毒、化湿热、疏肝气、宣肺气、养阴液五方面论治。  相似文献   

12.
<正>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叶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对中医脾胃病的研究造诣颇深,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也有自己的独见。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就导师从肝胃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临证经验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其最特征性症状是烧心和反流[1]。属于中医学"胃反"、"吐酸"、"梅核气"、"噎嗝"、"胃脘痛"等范畴。食管,属胃气所主,且与肝、胆密切相关。叶松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但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胃。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改善患者症状,林平教授在临床上基于脏腑辨证和"病证结合"的思想,提出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是脾虚气逆,兼夹食积、痰热、肝火,从"肺脾胃肝胆"多脏论治,治疗以健脾降逆为原则,治以"运脾(胃)气、疏肝(胆)气、降肺气"。根据长期的临床工作和疗效观察,林平教授自拟"调脏宽胸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除此之外,还因人制宜,随证加减,灵活用药,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陈朝明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通督导气法。本研究介绍了陈朝明教授运用通督导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针刺胃食管反流病人督脉经上的阳性反应点及随证进行相关腧穴的加减,配合整脊疗法,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网络、调畅情志等方面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指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种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1]。王邦才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系浙江省名中医。其熟读经典、勤于实践,师古而不泥古,对内科疾病的诊治有较多经验,擅长运用"通法"治疗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常获效验。本人有幸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为胃食管腔因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食道反流及食管黏膜损伤综合征。孔文霞主任医师为绵阳市名中医,硕士生导师,从事脾胃病临床、科研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介绍其从肝郁脾虚配合日常调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GERC)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一种类型。朱佳教授通过临床实践并结合前人经验,总结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病机为气机上逆,针对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肺等,从脏腑入手,分为肝胃郁热证、肝胃气逆证、痰气交阻证、胃虚气逆证4种证型。治疗上强调针对病因治疗同时还应顾护肺脏本体,内外治疗相结合,注重患者日常调护,医患双方共同合作,形成了中医特有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诊、治、管”一体的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万里教授主张诊疗胃食管反流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思维。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采取分期疗法,发作期以快速愈合炎症、缓解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此阶段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缓解期主要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刘万里教授强调优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性,找到中医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谱。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病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有明显诱因者136例,其中与情绪相关者50例,与饮食相关者58例,与劳累相关者16例,与感受外邪相关者8例,另因手术或药物诱发者4例。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肝胃郁热证38例,胆热犯胃证26例,气郁痰阻证32例,瘀血阻络证10例,脾虚湿阻证29例,痰气交阻证21例,寒热错杂证30例。嗳气、乏力、反酸、胃痛贯穿于各个证型中,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而嗳气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网络中相对中心度最高。子群2的内部密度数值最大,子群2的症状包括:乏力、反酸、口苦。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病机为"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嗳气、反酸、乏力、胃痛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乏力、反酸、口苦三症状内部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单兆伟教授经多年研究,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为本、郁热为标,确立"透法"为总则,临证分别以宣透、渗透、润透、通透、清透分而治之,用药轻灵,出奇制胜,疗效显著。本文总结单兆伟运用透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以资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