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脾的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解剖形态、生理病理、病证学角度对中医脾与西医胃肠道、胰腺、脾脏进行比较。认为:中医脾的形态学基础是脾脏和胰腺,其最初的某些生理病理的认识不同程度源自解剖实体。然而,受中医学特殊的哲学观、方法论等因素影响,其后的发展使其逐渐演变成解剖属性、非解剖属性兼具的“混合体”。实体脏器——胃肠道的部分功能被纳入脾功能的范畴,使脾的功能实体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脾脏本身在中医藏象理论构筑中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而脾的功能似乎更多通过消化系统(主要指胃肠道及胰腺)得以体现。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中医之脾是“以现代医学中的胃肠道、胰腺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假说。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构建了藏象理论,后者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藏象理论对五脏六腑的认知有其解剖学依据,然而,中医脾与现代解剖学的脾有一定的出入。通过梳理《内经》和《难经》对中医脾的有关记载,从解剖生理视角阐释中医脾,并与现代解剖器官作比较,为认识中医脾的原始本质提供参考。结论:2部中医经典中记录的脾应包含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腺。  相似文献   

3.
“脾”含胰、脾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富渠  孟黎明 《陕西中医》2003,24(10):912-914
考证中医学脏腑之现代解剖生理学实质 ,应为加速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步伐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拟就中医学“脾”的脏器实质 ,“脾”含胰、脾二脏试作浅析。1 从解剖学方面探讨  1 .1 部位 :《医贯》讲 :“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而附其左上”。“膈膜”即横膈膜 ,“以膜”之“膜”当为大网膜。表明中医学“脾”同现代解剖学脾的解剖部位相一致[1] 。《医林改错》又讲 :“脾中有一管 ,体象玲珑 ,易于出水 ,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 [2 ]……”并据该书记载图文来看 ,则显然指的是现代解剖学上的胰。总之 ,笔者认为 ,中医学中…  相似文献   

4.
周灏 《光明中医》2014,29(1):8-9
由于中医一直以来重视整体功能而轻解剖实体,因而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对脾脏实体的困惑。本文试从中医藏象脾的解剖实体认识、藏象脾与现代医学中脾和胰腺生理功能的比较分析和中医藏象脾与现代医学中胰腺相关疾病的关系探究等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中医藏象脾的实体,指出中医藏象脾与现代医学中的脾和胰腺的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脾"的说法早在<内经>中就已出现,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社会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古代的解剖学未能得到较大发展,造成了关于"脾"一些概念上的混乱以及以讹传讹的发生.笔者通过对我国历代中医学文献中的考究,结合对照现代解剖学知识,认为中医学中的"脾"作为解剖单位来看,指的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并且历经了从胰、脾并列到单论脾脏,再到重视胰腺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贾赫 《陕西中医》2002,23(7):624-625
通过对中医学的解剖学概念,体形体质的区别,生理病理的反映三个方面的论述,意在探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肝脾二脏分别所生之“筋”、“筋肉”的区别及解剖学实体概念,进而得出中医学理论中的“筋”,“肌肉”组织其实体分别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中的肌肉,皮下脂肪相近的结论,提示:明确“筋”,“肌肉”的实体概念,对研究其理论实质,正确理解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脾胃的解剖中医学上的脏器在形象上的认识是经过解剖的,所以我们在研究脏象的时候不能完全丢开解剖学的记载而不谈。 1.脾的解剖: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相似文献   

8.
中医文献对"胰"的记载寥寥无几,《黄帝内经》仅见脾的阐述,《难经》之"散膏"被认为是对胰最早的记载。"散膏""膵""甜肉"等就是对胰的描述。胰和脾有本质区别,不能把胰归属于脾;解剖位置也并非如肝与胆那样相互附着;更不能将古代对脾的记载看成是胰,不能认为古人看到的是胰,记载为脾;既未将胰归为五脏,也未归为六腑,胰也不具备奇恒之腑的特点。《肘后备急方》等古籍文献提到羊胰、猪胰入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纲总枢》则进一步描述胰的解剖形态;王清任突破性的描述"珑管"相当于主胰管,主分流水液,首次描述了胰管功能。叶霖《难经正义》更进一步论述胰可生成汁液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与现代系统解剖学具有高度的吻合性。胰病的单独记载很少,多将胰的病理现象归于脾。胰的方剂仅有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滋膵饮方主治消渴。认为消渴(糖尿病)是胰功能异常,与现代医学因胰腺功能障碍引起糖尿病不谋而合。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常见疾病,治疗以"通"为主,用生大黄粉、元明粉,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胰腺癌病因多由于脾虚加之毒热、痰凝、湿阻、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病机为肝脾失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中医经典中肝脾相关解剖学文献、其延伸出的左右权重之说及相关藏象与气化之理等理论与实体层面着手,通过对中医学认识与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病理、组织胚胎等相应学科内容的古今精细对比分析,辨明肝脾之别,创立中西医结合的风木-免疫-肝胆三焦脏腑气化体系假说与三焦诸膜假说,探讨肝胆三焦脏腑体系相关肝藏象、风木天地气、厥阴少阳...  相似文献   

10.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具体内涵,是中医学精髓——"证"的基石。虽然中医学的藏象理论中没有关于胰的阐述,但就胰腺生理功能、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胰为奇恒之腑",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79-1382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伸意义,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贾英杰教授对前列腺癌的病因病机和中医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经验。文章从分析前列腺癌病机特点到提出从脾论治,总结出“健脾”“利湿”“化瘀”为治疗前列腺癌的重要法则,并描述了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特点以及临证中所要注意的事项,目前“健脾利湿化瘀”方已获得专利,用于治疗相关疾病。文章拟将贾英杰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进行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3.
张美玉  吴泳锡  王一竹  李方彤  刘明  戴雨霖  郑飞  越皓 《中草药》2021,52(17):5430-5436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肠道菌群具有营养物质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脾"的运化水谷和抗邪功能相对应。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反映了中医"脾"的功能状态。系统地总结了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常用补气中药和经典方剂治疗脾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补气中药治疗脾虚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亚健康的大环境下,高血压病已经不单是指血压升高这一症状所带来的危害,其影响更大的是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长期慢性损害。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已然成为诱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就目前来看,西医对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还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很难从根本病因上进行突破。而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预防延缓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成果。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关键。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脾居中焦,维系五脏,统摄全身气血运行。故笔者认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可体现"治病求本"的理论,而高血压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脾功能失常也是密切相关。二者同为血管性疾病,都离不开"脾主统血"与"脾主调节气机",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主要从中医角度探究以脾脏象理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确定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相关性,总结提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与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以及预防和延缓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6.
常见甘味中药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丛宇  曹世杰  邱峰  齐学洁  康宁 《中草药》2022,53(11):3531-3537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研究发现五味中药中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应用频率最高。在中药五味理论中,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的功效,符合“滋阴”“健脾”的糖尿病中医治则。综合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药理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与调节糖脂代谢、保护胰岛组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机体炎症因子、提升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有关,以期丰富甘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科学内涵,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肌少症作为2型糖尿病(T2DM)的慢性并发症,严重降低老年人生活质量,加重医疗及社会负担。目前,西医对于肌少症诊断标准尚无统一认识,具体病因病机仍不明确,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糖尿病会刺激老龄患者肌肉丢失加重,出现肌肉与脂肪成分改变。而血糖相较于年龄,可能对骨骼肌损害更为严重。骨骼肌作为胰岛素最大的靶器官,肌肉蛋白质代谢紊乱可能是糖尿病肌少症关键病机。中医认为“脾主肌肉”,临床观察与T2DM肌少症发病的可能机制高度相关,且可用于中医内外治疗的理论指导。通过对糖尿病肌少症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旨在为疾病机制阐释及中医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减少血糖波动是目前干预糖尿病和预防并发症的重点,也是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所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微循环障碍是胰岛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血糖波动的关键病理环节,而胰岛微循环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过度激活作为胰岛功能失代偿的使动环节,与胰岛内分泌细胞功能密切相关,是研究胰岛功能的关键靶点。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血糖波动与"脾气散精"障碍密切相关,脾不散"精"(血糖),精滞为浊,浊邪壅塞,是血糖稳态失衡的使动环节,亦为糖尿病全病程的关键病机。通过补益"脾"气以促进"胰"中精微物质的布散能够恢复糖调节激素间的平衡,从而减少血糖波动。目前,"脾气散精"对血糖波动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作者基于以往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基础,提出"脾气散精"环节通过促进机体胰岛微循环从而发挥其改善胰岛功能、调节血糖稳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胰岛微循环局部RAS的激活状态相关。RAS系统在胰岛微循环中各信号通路的相互拮抗关系,与中医理论中脾气散精与固精作用的对立制约关系相类似。因此"脾气散精"环节对血糖波动的调节机制有必要从胰岛微循环RAS整体调控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以此揭示中医药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减少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巫晓慧  王君明 《中草药》2022,53(17):5531-5543
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的巨大社会危害性,且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是在正常人群的2~3倍,两者合并引发且加重了患者多种机体功能和心理障碍,使其自杀率增高。中药防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具有整体论治、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的优势,然而其科学内涵不十分清晰,现代研究与推广应用仍十分薄弱。综述了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防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现代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结合中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方面的现代研究概况,提出今后应以复方的临床效用为指导,加强有效复方中“君”“臣”“佐”“使”药及其有效成分防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基础实验研究,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的阐明提供依据,为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宁  向丽萍  田毅  康建娅  阙华发 《陕西中医》2022,(8):1082-1085,1090
本文先从脾与胰关系溯源,得出脾、胰在中医范畴内统一关系的论点; 再根据脾、胰主消化吸收的现代生理特点,推演出其二者在中医藏象学共同的太阴脾土属性,进一步从“消渴”“脾瘅”病机方面阐述了太阴脾土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随后通过梳理 “瘀”与太阴肺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与“瘀”的病理机制,分析了糖尿病高危足以及中医足痿的临床特点,指出中医“足痿”与现代医学糖尿病高危足的高度相关一致性,最后立足于“治痿独取阳明”以及“阳明太阴相表里”的经论,剖析了“足痿”与藏象太阴脾、肺之间的病因病机。本文初步从藏象学太阴视角对糖尿病高危足进行探讨,为临床从太阴防治糖尿病足提供中医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