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066-2067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出现的胃凉症状多是由于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导致的不通而凉,通过理气开郁、化湿和胃、化瘀通络、清胃泄热使被遏之阳气得以通达,通则不凉。  相似文献   

2.
许多女性一年四季脚总是凉冰冰的,在温暖的被窝中睡了一夜,脚还是没有热过来。脚凉可以说不是什么病,但脚凉却会引起许多生理、心情的变化,这应该是众多女性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肢端凉麻,西医认为是血管神经功能障碍,小血管痉挛;中医认为是经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针刺“凉麻穴”可刺激神经,改善肢端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消除闵麻症状。  相似文献   

4.
高热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重症,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属于祖国医学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人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目连眨不搐,得心热则搐;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表明了热是导致抽搐的原因。热盛生痰,痰盛生惊、生风。  相似文献   

5.
<正> 口腔粘膜炎李某,女,55岁。1975年9月8日就诊。患者半年来口舌生疮反复发作,口颊、唇舌边缘溃烂、红肿、灼热疼痛,甚则腮舌俱肿,伴有心烦口干,小便赤,大便秘结,心情忧郁时加重,饮热水增剧。经常服复方新诺明,土霉素及牛黄解毒片,仍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加重。诊见唇颊粘膜及舌边呈散在、孤立的圆形小溃疡,周围红肿,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辨证为心脾积热、火邪上炎。治以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导热下行。予凉膈散合导赤散加味:大黄10g,芒硝6g(冲服),山栀子10g,连翘12g,黄芩12g,薄荷10g,生地15g,木通6g,竹叶6g,金银花3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外用冰硼散(成药)吹撒患处,日3次。  相似文献   

6.
例1,女,8岁。2003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开始无原因的右眼红肿,而后口颊、唇舌溃烂,灼热疼痛,同时双手食指顶端溃烂。伴有食欲下降,小便黄,大便干。曾在当地间断用抗菌素及中药治疗,病情未见好转,而后在我市某医院诊为“眼、口、生殖器综合症”,虽经治疗仍未痊愈。证见:右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口唇见散在的不规则的溃疡,有些已结痂,周围红肿,双手食指顶端红肿,甲床溃烂、溢脓。舌质红,苔微黄,脉细数。证属脾胃积热,心火上盛。治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火,拟凉膈散加味:连翘15g,大黄8g,黄芩、栀子各6g,木通3g,赤芍9g,黄连5g,芒硝4g(冲服),6剂,日一剂,外用黄连素片研末香油调涂患处。  相似文献   

7.
凉散风热药多有疏肝气、清肝火,或平肝熄风的作用。其机理主要是辛凉宣散、疏达肝气,凉泄肝热肝水,制金平木。  相似文献   

8.
凉膈散对家兔内毒素温病模型的解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温病模型,观察凉隔散对该模型动物的解毒作用。结果表明,凉隔散可减少模型动物血浆内毒素含量,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轻脏器组织病理损害。提示凉隔散可通过多途径发挥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凉膈散是《和剂局方》的一个散剂方,它由大黄、朴硝、甘草、栀子、茯苓、薄荷、连翘、竹叶组成,主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心胸肺胃受灼,出现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或咽痛吐衄,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脉滑数等症。  相似文献   

10.
张洁 《光明中医》1999,14(4):46-46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是儿科常见呼吸道疾病。多见于2岁以上小儿,发病时全身症状较多,可有高热、呕吐、头痛、腹痛等,咽痛或轻或重,吞咽困难、扁桃体多呈弥漫性红肿,或同时有脓性渗出物,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并发症。笔者运用凉膈散加味治疗本病35例,效果满意,现报...  相似文献   

11.
12.
汪方记 《新中医》1998,30(10):43-43,56
凉膈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调胃承气汤加味而成,原方为火热之邪,传入上中二焦,脏腑积热之证而设。笔者将此方用治多种常见外科、皮肤科疾病,每收良效。兹举案例数则如下。1脓疱疮案刘某,男,3岁半,1992年6月22日就诊。其母代诉:全身皮肤起...  相似文献   

13.
吴中朝 《山西中医》1992,8(5):44-45
本文以文献考证、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为依据,论述了“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热凉感的出现具有或然性,并分析了影响热凉感出现的多种因素。提示临床疗效不应唯以热凉感有无为标准,但也要努力消除干扰因素,促使热凉感产生。  相似文献   

14.
针灸“热补凉泻法”治疗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杜非 《四川中医》2008,26(8):120-120
目的:观察“针灸热补凉泻法”治疗痹证的疗效。方法:对96例患者采用“热补凉泻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87%。结论:用本法治疗痹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李某,男性,36岁,汉族,农民,已婚,系张北县人.患者后背凉伴胸憋,打嗝,舌红苔薄黄,脉弦滑.2006年3月患者在北京打工汗出受凉后致胸憋,打嗝.1周后后背上部靠近左侧有一直径约8cm大小面积的皮肤发凉,伴大便干,数日一行.北京309医院查肺CT、心电图、血常规、尿生化、血糖、血脂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凉膈散对内毒素诱导的体内、体外细胞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活性的影响,探讨凉膈散解毒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调控机制.方法:分体内和体外实验两部分进行研究.体内实验部分采用凉膈散灌胃并用尾静脉注射制造内毒素损伤小鼠模型,采集腹腔巨噬细胞,用免疫沉淀及westernblot法测定磷酸化的p38MAPK(p-p38MAPK)活性.体外实验部分:制备凉膈散药物血清,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用免疫沉淀及放射自显影技术测定不同剂量药物血清对内毒素诱导的RAW264.7细胞p38MAPK活性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部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损伤组的p-p38MAPK活性明显增强,各剂量药物组及地塞米松组均低于LPS损伤组,以高剂量药物组及地塞米松组最低,中低剂量组次之,呈剂量依赖性.体外实验部分:不同剂量药物血清组及阳性药物组RAW264.7细胞p38蛋白激酶活性均低于正常血清组,以高剂量药物组及阳性药物组最低,中低剂量次之,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不管在体内还是在体外,凉膈散都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磷酸化的p38MAPK活性的增强,并呈剂量依赖性.推断这是凉膈散解毒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下肢奇凉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病患,中西医对此治疗都感到较为棘手,且效果不明显。利用中医按摩手法治疗下肢奇凉症,仅施治6次,随访半年,患者获愈,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现将笔者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凉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2例外感风热型感冒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7例予上凉颗粒口服,对照组125例予抗病毒口服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3天。观察2组的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7%,对照组为88.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咽痛为96.1%,鼻塞为93.5%,发热为91.2%,头痛为90.1%。提示上凉颗粒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相关症状均有效,尤其对退热、改善咽痛、鼻塞、头痛症状疗效显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0.73%,对照组为0.8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凉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凉膈散在脓毒症早期阶段的抗炎解毒作用,以及对ICU住院时间、28天病死率的影响。方法:57例早期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西医常规治疗,29例)与B组(加味凉膈散加西医常规治疗,28例),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C组,比较3组外周血TNF-α、IL-6、CRP、PCT水平和两组患者之间住ICU时间、28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当天WBC、IL-6、TNF-α、CRP、PC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第7天B组IL-6、TNF-α、CRP较A组下降幅度大,有统计学意义,两组28天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住ICU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结论:西医联合应用加味凉膈散在早期脓毒症解毒抗炎、攻邪安正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20.
炎炎夏日,人们的食欲大都有些不振,因此,热的、油腻的、大鱼大肉暂时退出了不少家庭的餐桌,接替而来的是那些醇香爽口,清凉滋润的凉面、凉粉、凉糕、凉茶等消夏凉食,让人们在闷热的夏季品尝清淡而美味的甘爽,享受生活的快乐。凉面夏天吃凉面,古已有之,素有“六月六吃凉面”之说。凉面做法是把面条下锅煮软,用筷子挑散,捞出在清凉水中冲一遍,放在原开水锅中,继续开锅煮,然后在锅中加些凉水,再煮至熟,捞出放在凉开水中过一遍,捞出,用佐料拌。时至今日凉面的花样更是举不胜举,如四川的“红油凉面”、延边朝鲜族的“狗肉凉面”、山东的“麻酱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