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李学军主任医师运用脾胃培源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李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遣方用药规律。结果:李师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基础,湿热蕴肠、气血瘀滞为其基本病机,腹气壅滞、血败肉腐而成本病。提出"健脾利湿、固本培源"的治法,并创立脾胃培源灌肠方。结论:脾胃培源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张声生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气血关系密切,气血失调是基本病机,在气血失调的基础上,生痰、生热、生湿。气血之虚实、寒热与疾病发生发展及症状表现密切相关,治疗当以调气理血为纲,从寒热、虚实四端,提出调和营卫、益气养血、调气和血、理气活血、破气破血、搜风剔络、温阳化瘀、清气止血、清气凉血九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强调平调气血,并佐以祛湿、化痰、清热、消食药物。各治法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可单独使用,又多法并用。  相似文献   

3.
灸法可治热证,其基本理论支撑主要有火郁发之论、甘温除热论、热因热用论和双向调节论等。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与脾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证型中湿热为患居多。该病在血分,气血壅滞,病久及肺肾,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毒为标。以艾灸可治热证为理论基础,提出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当以艾灸法温通经络,燥湿运脾,透发郁热,温助脾阳,以固后天之本,取关元、足三里进行艾灸,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阐述了"掣引"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掣引"之法是指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采取挽回、导引阳气上升,补其气而升其阳的治法,以调畅气机令补而不滞。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病因病机复杂,以脾肺肾三脏亏虚为本,肠腑湿瘀互结为标,认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肺失治节、气血壅滞、久病及肾、关门不固是该病发展的关键。若单用补益之剂恐闭塞气机、有恋邪之弊,故治宜"掣引"之法。根据张景岳对"掣引"的释义,具体治疗通过温补脾气、益气升阳、提掣肺气、调和气血、摄纳肾气、平衡阴阳的方法掣引脾肺肾之气,以达到扶正祛邪、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精郁的论述,最早起源于《吕氏春秋》,历代医家各有发挥,对其认识不断丰富。精为水谷、津液等精微物质,其功能正常运行与脾、肺、肝、肾等四脏关系密切。肠腑是津液输布与糟粕排泄的通道,脾失健运,肺失宣肃,肝失疏泄,肾失气化,皆可导致水谷精微和津液转化输布异常,津液运行不循其道,反与肠中秽浊蕴结,气涩血浊,精郁化毒。基于"精郁致毒"理论探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认为精郁的产生与脾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精郁化浊酿毒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基础,浊毒与气血水蕴结肠道是其致病途径。肠络受损,浊毒入络,导致该病迁延难愈。文章从精郁视角切入,阐述浊毒致UC的科学内涵,注重解精郁,化浊毒,为临床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迁延,经久不愈,易反复发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免疫发病机制及其和遗传、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免疫、遗传的影响和中医的气血阴阳,尤其是脾肾肝及肠腑的气血阴阳关系密切。因此,文章试从气血水的相关理论阐释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难治型溃疡性结肠炎以浅示。  相似文献   

7.
对郭喜军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进行了总结。郭喜军教授从该病的病因病机入手进行治疗,在用药方面讲求健脾补肾以助正气、清热解毒以驱“浊毒”,升阳涩肠以止泄泻,调气和血以疏肠络的策略。在诊断和治疗该病时中西结合以期获得良效,还善于使用中药灌肠、热盐包、灸法等外治手段对机体进行整体调理,临床疗效确切。还列举了郭喜军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际案例,以期为临床辨治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炎性肠病,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其主症。西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以抗炎抗免疫的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隶属于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其病理机制主要有肠道湿热蕴毒,瘀血阻滞,以及气血两虚等,临床相应地治宜清热祛湿、解毒、化瘀、益气补血等。文章从马齿苋、大黄、党参、黄芪等中药的多糖成分所具有的抗炎、免疫调节、恢复肠道菌群失调等作用,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为契机,总结和探讨了中药多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吕晶武 《环球中医药》2020,13(4):720-722
介绍任南新教授运用中医药理论治疗孕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任南新教授认为该病的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无论是活动期还是缓解期均存在湿热的病理因素,清热化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故清热化湿治疗贯穿始终;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该病发病特点,临床以自创肠愈汤加减,气血同调寒温并用。考虑孕期特殊的生理情况,不宜进行过多干预治疗,注意固护胎元用药轻灵。注重情绪因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的影响,加强医患沟通与交流,适当使用宁心安神之品以缓解压力,控制病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介绍并举例加以说明,展现任南新教授治疗孕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otis)是一种主要以泄泻、腹痛、血便、黏液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肠道炎症,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该病目前被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我国的发病率正逐日上升~([1])。溃疡性结肠炎可归属中医学"久痢""肠澼""休息痢"等范畴。其发病多与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2-3])。目前临床使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1.
<正> 气血理论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气血异常也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虽然气血有别,但气血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血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直指方》指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此仅就“气为血帅”,从气生血、行血、摄血三方面论证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是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阴火炽盛为本病的病理基础,阴阳逆乱、气血失调为病机关键,治疗以补气升阳为主、清泻阴火为辅,兼以调和气血。  相似文献   

13.
中药内治溃疡性结肠炎浅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概述了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辨证论治内治方法.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以脾虚为病机根本,又与肝、肾等脏腑相关,以湿热、痰浊或血瘀等为标.辨治溃疡性结肠炎应以健脾益气为本,重视温肾、调肝,注意清热凉血、理气活血,并注重分期论治、寒热并用,兼用补益脾肺、调气化痰等治疗方法.针对中药治疗溃疡性结...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遗传、免疫、凝血、感染、环境因素有关.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此病有"泄泻""肠风""脏毒""结阴""血痢"的称谓.本文通过文献分析,阐明溃疡性结肠炎风邪致病的内涵,认为"肠风"这一称谓更符合临床实际,总结出溃疡性结肠炎为机体阳气动变后感受风邪而发,从而提出调和阴阳、疏风散邪的治疗及防病之法,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卫气营血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外感热病的治疗,也可以指导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文章主要探讨运用卫气营血理论分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并基于卫气营血理论提出了溃疡性结肠炎的治则及治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气血理论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的病理反映,亦是许多疾病的基本病机。气血交互过程中,"脉"起到了重要的中介/纽带作用。气的生成与运行依赖于血,气血交会化生之所在于脉,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交互的中介,故提出"气血交互于脉"理论,诠释为"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另外,将"脉"作为中医气血理论研究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结合点,进一步探讨中医气血理论。以气虚血瘀证为例阐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机制与气血失和的相互关系,深化对气虚血瘀证"气虚于脉则血瘀,血阻于脉则气虚,气血交互于脉,三者互为因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余勰  王晓素 《河南中医》2013,33(7):1020-1021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但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乃发病的基础,标实是发病的关键.本虚以脾肾亏虚,阴阳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毒邪蕴结,气血阻滞,兼有肝郁,肺气失宣等.本虚标实共致气滞血瘀,湿毒瘀互结,合而为病.治疗时参合活血化瘀,补益脾肾,疏肝渗湿,调气和血不离始终.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15-518
曹志群教授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奇经理论相融合,形成脏腑经络奇经理论,并提出“脏腑气血升降在经(气)-入络(血)-深入奇经(肾)”的辨证模式。他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过程为脾虚湿蕴-肠络瘀阻-奇经受损,病机特点是脾虚湿阻为本,络脉瘀阻、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理脾化湿、化瘀通络,或兼以清化、调和、温通,自拟方“芪仙苡酱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属临床多发且难治疾病之一,病情反复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增加癌变风险。本文旨在探析闫雪洁教授基于“寒热并用”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辨治思路及用药特色。闫雪洁教授认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为溃疡性结肠炎重要病机,临证常见湿热、热毒、瘀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损伤肠络而成。病久伤及脾肾,正虚邪恋致病情迁延难愈。临床多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之征象,强调活动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治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为基本准则,临证讲求分期论治、辨察体质、调气和血、调和阴阳。突出统顾寒热虚实,兼顾气血、体质,结合西医诊治优势,以求标本兼治,减少病情反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用方精当,化裁灵巧,效如桴鼓,为今后临床辨证治疗本病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在临床上脾虚湿热证活动期较为多见。谢晶日教授运用中医理论诊疗本病,疗效显著。谢师认为其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本,湿热内蕴为标,日久气血不畅,因邪实加重脾虚。在治疗上,谢师强调"清热化湿,疏利同用"以消除致病之因,"益气健脾,贯穿始终"以扶助后天之本,同时兼有"慎用收涩,调气和血""内外同治,重视调护"等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