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绞痛心肌梗塞之症,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有所认识。《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肩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真心痛,手足青关节,心痛甚,且发夕死,夕发旦死”,即现代医学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的认识不外七情饮食损伤,因体虚劳倦,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源。而肾虚是气滞血阻,脉络不通之本。肾虚则五脏虚,心阳不足,气虚血行无力,聚湿生痰,从而心脉瘀阻,形成本虚标实之症。  相似文献   

2.
疼痛是由伤害性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的感觉,引发疼痛刺激的原因多而复杂,中医则咎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导致的气血运行障碍,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痛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若以经脉的循行络属部位辨治将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灵枢·海论》云:“夫十二...  相似文献   

3.
痛痒小议     
痛痒小议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吴军痛和痒是临床常见的两个自觉症状,两者的发病机理有相类似的地方。《灵枢·经脉》德云:“虚则痒瘙”,《素问·举痛论》云:“痛而闻不通矣”。中医历来有诸痛为实,诸痒为虚之说。然这里所说的虚和实,不是指精气夺之虚,邪气盛...  相似文献   

4.
疼痛,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其病因虽十分复杂,但病机不外乎邪气干犯、气血运行不畅之不通而痛,以及气血津液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之不濡而痛。由于临床上实邪致痛者较为多见,故后世有“诸痛为实”、“痛无补法”之说。事实上因虚致痛者并不鲜见,早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把补虚止痛作为治疗痛证的重要方法,本方特就此探讨如下。1补中益气法用于因气虚鼓动无力而致的疼痛。此类疼痛的特点为痛势悠悠,时作时止,遇劳则甚,痛处按之柔软,喜温熨。例如胸痹,心中痞,按之虚软者,仲景以人参汤治之。《医宗金鉴》云:“人参汤即理中汤,是…  相似文献   

5.
董春发 《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1):482-483
补虚治痛探规律344311江西省乐安县牛四卫生院董春发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通常以实证为多见,因其病变关键是“血气不通”,故治之之法亦以“通泄”为大法。自李东垣《医学发明》明确提出“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和在治法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国内众多医家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文献对其作以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祖国医学有关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1历史渊源早在《内经》已认识到,心肌梗塞的病因病机与气虚、气滞、寒凝、血瘀、痰饮有关。《灵枢·经脉》篇认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细则气少,涩则心痛”,初步认识到气虚则血脉瘀滞不畅而心痛。《内经》尤重寒邪致痛,《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  相似文献   

7.
1痛证概念“痛则不通”,即是指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冲逆和瘀结等病变,致使脏腑经络等功能障碍而产生局部疼痛的病理现象。《内经·举痛论》篇对不同痛证的病位、病因、病机和治则有着详尽的论述。《金匮要略》及后世中医著作继承和发展《内经》理论,以八...  相似文献   

8.
眩晕一证,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等记载。以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倡“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自《内经》以下,主风、火、痰、虚者较多,但临床所见,因瘀而致眩晕者,亦复不少,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其对络痛的论述,迄今对临床治疗仍有指导价值。一、络痛之因虚实寒热关于络痛,叶氏指出:“痛则不通”。何者不通?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久痛必人络,气血不行”《指南·诸病》陈案)。可见,络之痛全在于络之气血不通。究其由,则有虚实寒热四端。1.虚经主气,络主血。络虚致痛主要是络中血虚,络脉失养,荣运失畅而不通。故《指南·肩臂背痛》沈案云:“汗出失血,背痛,此为络虚。”《指南·胃院痛》费案云:“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  相似文献   

10.
脾气虚诊断的历史溯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气虚诊断的历史溯源解放军302医院刘士敬(102039)北京隆福医院朱倩(100010)中医名词脾气虚最早出于《内经》,见于《灵枢·天年篇》中:“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又见《灵枢·本神篇》中:“脾气虚则四肥不用,五脏不安”。又见《素问》:“脾气...  相似文献   

11.
瘀血体质是体内瘀血内阻或存在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导致脏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以血瘀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类型。中医学认为瘀血体质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主要与后天的跌扑损伤、久病入络、年老致瘀等因素有关。如《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灵枢·天年》:"六十岁……血气懈惰"。然,脾胃为后天之  相似文献   

12.
根据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脏腑虚衰,血气懈惰,久病多瘀以及衰弱之体其肉不坚,易感外邪这一特点,其痛证的发生始终贯穿着虚中挟瘀这一机理。指出扶虚祛瘀是治疗老年痛证的重要方法,并结合头痛,胸痛,胁痛,术后腹痛,腰痛等病案给予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3.
陶红 《世界中医药》2008,3(6):346-347
“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即指以胃脘部疼痛,胀痞满闷为主症的多种疾病,属中医“胃痛”“痞证”“吐酸嘈杂”等范畴,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中多种疾病有关。王辉武教授辨治的胃病,绝大多数是经现代医学多方检查,长期治疗乏效的病例。他临证时主张首先认真按中医四诊收集病史,辨证论治,有意识地先不看现代医学的诊断与解释,以免干扰中医的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14.
“心系”概念疏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系”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灵枢·口问》:“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心道约。”《灵枢·五癃津液别》:“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相似文献   

15.
头为“诸阳之会”,“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外感内伤、气血瘀滞、脏腑邪气上逆头面、经络阻滞,皆可引起头痛,《内经》冠此以“厥头痛”之名。“厥”,气逆也,其病机正如张介宾所释“厥逆于经上于头而为痛,曰厥头痛”。头痛是一个症状,常出现于多种外感内伤杂病中,临床以头痛为主症、脏腑经脉证候为兼证,辨证定经、取穴配穴是针灸治疗头痛的有效方法。1 阳明经气逆头痛 《灵枢·寒热》篇云:“阳迎(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阳明者,胃也。胃经热盛气逆壅遏于上不得下行,热盛气逆故头痛,其痛特点为脑中热  相似文献   

16.
胸痹心痛是指由胸中闭塞不通,以膻中或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要I临床表现的病证。胸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而首先详于胸痹证治者,当推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中列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并阐幽发微,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的针灸施治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属于中医论述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症范畴。它的特点是“本虚标实”,治以通为补,通补兼顾,灵活化裁,常收显效。现就针灸治疗本病的规律,简述如下,仅供参考。病因与辨证冠心病以痛为主证。由于血脉瘀阻,导致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其原因大致有:1.寒邪侵扰:血之为物,得热则行,遇寒则凝。《素问·举痛论》指出:“五脏卒痛”乃因“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不少学者根据祖国医学“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则,对冠心病心绞痛从瘀血论治,施以活血化瘀,芳香理气的药物,确实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围的冠心心绞痛并不全是由于心血瘀阻而产生的。《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背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痛乃变化而生。”《金匮要略》“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医著都指出血脉瘀阻,心脉不通只是造成胸痹胸痛的直接原因,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才是导致心血瘀阻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疗原则上,我们紧紧扣住“本虚标实”这一关键,既注意祛除标实,以“通”字立  相似文献   

19.
根据《灵枢·天年》篇中对老年病"五脏皆虚,神气皆去"的认识,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老年病"五脏本虚,脾肾相关,痰瘀相兼"的基本病机,认为老年病的病机以五脏虚衰为主,脾肾亏虚贯穿老年病的始终,为临证运用顾护脾胃,温补肾气,滋养元气之法治疗老年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国胜 《天津中医药》2007,24(6):497-498
深读《素问·举痛论》寒邪致痛之精华,探查寒邪致痛的虚实机制"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结合临床分辨虚实致痛之证,对寒邪致痛实痛者应逐瘀活血与温经散寒合用,对虚痛有瘀者,则以补为通,补气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