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状腺结节当属祖国医学“瘿瘤”、“瘿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主。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以中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未病思想为本,探讨党毓起主任临床中治疗甲状腺结节经验。  相似文献   

2.
“肝传脾”理论源于《内经》,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医圣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专门列出了“木乘土”一节;王旭高在论肝时也指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均有“侮脾乘胃”之虞。笔者试从病因、病理、诊断诸方面对“肝传脾”这一理论加以探讨,不当之处,诚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3.
靳华 《河南中医》1997,17(1):7-8
试析抑木扶土法与疏肝健脾法的区别靳华郑州国棉三厂医院(450007)主题词调和肝脾疏肝健脾自《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以来,历代医家对肝脾之间的病理关系非常重视,论述颇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现行教科书中亦根据五行相克规律...  相似文献   

4.
"肝病实脾"最早见于《难经》,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提出的重要治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故病理上肝实也好、肝虚也罢常易传脾。领会"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涵义,对于掌握肝病的传变规律,推测疾病的转归意义甚大。但历代医家对于"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认识仁智互见,故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提高肝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正>“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是历代医家诊病治病辨证论治必遵循的基本准则。世泽堂后裔在治疗肝病时尤其注重调和脾胃功能与肝肾功能的和谐统一,强调治肝先治脾。而且,历代先贤亦有其论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阴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这种肝病实脾法,在目前治疗慢性肝脏疾病中越来越广泛而有效地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脏腑关系的合理性。肝与脾生理上相互依赖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而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7.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8.
<正> “截断扭转”疗法的理论来源姜春华教授创导的截断法扭转,应属祖国医学治未病之范畴,是预防医学中既病防变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实际上已寓存着截断扭转的微旨。嗣后历代医家屡有创新。医圣张仲景: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成为既病防变之先导。正是在这种能动的科  相似文献   

9.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这一理论告诫我们,临床治疗肝病时,无论肝脏虚实,时时要兼顾脾胃,应用“实脾”法。这是治疗肝病的1条重要原则,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然而,由于对“实脾”之法,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许多医家认为,“实脾”就是补脾,即用甘味之药补益脾胃之意,所以,多把它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中,限制了“实脾”法在急性肝炎(简称急肝)的应用。笔者认为,中医脾的正常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为胃行其津液。所谓“实脾”就是使脾的这些功能恢复正常,即脾的正常功能为实。脾若…  相似文献   

11.
试论肝和脾胃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振生 《陕西中医》2002,23(1):89-91
肝和脾胃之关系 ,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就说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于脾 ,当先实脾 ,”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而来的。再者 :肝和脾同居膈下 ,足厥阴肝经挟胃两旁 ,且肝能制胆汁。所以 ,肝和脾胃之关系比较密切。   1 肝和脾胃生理上相互为用 肝藏血而主疏泄 ,脾主运化 ,主统血 ,为气血生化之源 ;胆贮“精汁”,胃主受纳 ;肝脾宜升 ,胆胃宜降。肝得脾所输布的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脾得肝之疏泄。运化功…  相似文献   

12.
肝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生命的三大基础物质(糖、蛋白质、脂肪 )代谢均在肝脏进行 ,故肝脏的病变必将影响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对肝脏已有比较全面、朴素、形象的论述 ,如 :“肝者 ,将军之官 ,谋略出焉。”“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也。”“肝主敷和。”“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金匮要略》曰 :“知肝之病 ,当先实脾。”再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及经验积累 ,对肝脏的生理、病理及肝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并出现了许多治疗肝病及肝脏相关疾病的有效方剂。以本人的临床经验 ,…  相似文献   

13.
古代医家对肝病治脾屡有论述,如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孙思邈“五脏不足调于胃”、周深斋“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叶天士“上下受损,当治其中”等。根据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的发展过程,脾虚者又可分为湿邪困脾、脾气虚弱、脾肾阳虚。  相似文献   

14.
浅述肝郁脾虚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萍  郭蕾 《光明中医》2011,26(9):1943-1945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论述.古人对肝脾的相关性已有足够的重视,不仅提出其病理上的相互联系,而且更进一步提出了治疗中对肝脾相关性的应用.肝与脾的研究一直是各代医家和现代医学研究的热门,它不仅涉及“治未病”的范畴,也对更进一步揭示“证”的内部作...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理论既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超前思想,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早期干预措施。“治未病”不仅指导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杂病治疗,更适用于控制某些温热病将传而未传的传变途径,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达到早期治疗,及早康复的目的。现就四则实例,谈谈“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脾居中焦,斡旋升降,运行上下,为气机之枢纽,职司运纳,化生精微,以奉周身,为后天之本。因脾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历代医家均重视维护脾胃,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但追溯其源,“实脾者”还当首推仲景。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给后学以很大启迪。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实脾”有其具体不同的含义。《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渭“实脾”,细细推敲,其使脾旺之指导思想虽一,但病证不同,治法迥异,兹浅析于后。  相似文献   

1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治疗原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是在临床过程中却往往容易忽略其他脏腑的传变。"知肝传脾"只是先辈给出的一个法式、一个举例,故以"知肝传脾"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传变规律及"余脏准此"的范例,探讨"知脾传肾""知肾传心""知心传肺""知肺传肝"及其临床运用,期望学者能深刻地认识到五脏传变对于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19.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20.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