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病例:患者男,53岁,因"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17年,三系减少3年,腹痛2年"于2009年9月20日拟"克罗恩病(CD)"入院.患者1993年4月无明显诱因解黏液脓血便,4~5次/d,无腹痛、里急后重,粪便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性肠炎,结肠镜榆查示:直肠、乙状结肠糜烂,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可能性大",未予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1病情介绍患者何某,女,44岁,因"反复腹痛,排黏液血便3年",于2018年10月就诊于南方医院消化内科。患者2015年2月起反复出现脐周隐痛,黏液血便,排稀烂或水样便,6~8次/d,外出就餐后明显。多次在外院就诊,肠镜检查见直肠、乙状结肠多发溃疡,活检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症"。患者有肺结核病史,考虑"肠结核"可能性大,予"异烟肼,利福平,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2岁,间断性腹胀、腹泻、排泡沫状粪便2个月.门诊以"结肠多发性息肉"收住入院.患者曾于2008年1月出现腹胀,每日排便2~3次,为黄色糊状便,带泡沫,无脓血黏液,无明显腹痛.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性息肉.病理:结肠慢性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6岁,2009年11月因劳累后出现腹部隐痛,以左下腹为甚,腹泻,大便2~3次/d,不成形,伴黏液,无明显脓血性分泌物,就诊于社区医院,给予"诺氟沙星""复方黄连素"等治疗1周后,腹痛、腹泻缓解,未继续治疗.2011年4月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腹痛加重,大便3~4次/d,不成形,伴淡红色血性黏液,在当地医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直肠及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溃疡,无明显出血,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大便隐血:阳性.门诊医生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SASP)、诺氟沙星胶囊口服治疗2周后腹泻缓解,偶感全身乏力,患者未继续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5.
病例:患者男,43岁,已婚。上腹不适伴腹泻一年,大便次数5-6次/d,无脓血。于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可见升结肠溃疡、乙状结肠息肉,病理活检示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回盲瓣和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拟诊克罗恩病(CD)。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3岁。患者于1996年10月20日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和发热,咳少量白色黏液样痰,发热以夜间为著,体温38~39℃。在患者单位医务所诊断为支气管炎。予以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6天,但疗效不佳,于10月21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急性支气管...  相似文献   

7.
46岁男性患者,黏液血便症状和四肢皮肤溃疡同时出现,结肠镜和病理学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溃疡病理考虑为慢性炎症,抗生素治疗无效,经过脓肿切开引流,口服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黏液血便消失,皮肤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8岁,6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先为稀便,后出现鲜血,量约200ml,收入院,经输液抗炎、止血后症状缓解。1h前行肠镜检查,于乙状结肠处见蓝色肠黏膜及少量出血,未见溃疡、息肉等。取活检后即见鲜血涌出,随后出现便血,约1000ml。考虑出血量大,难以止血,遂请外科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进腹后发现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处始向远侧约20em肠管充满蓝色血管瘤,侵犯整个肠管,肠管增粗,肠壁增厚,肠腔内见血迹血块,肠系膜无异常转移灶,远侧肠管扩张。乃行病变肠管切除。术中输血800ml,术后输血200ml。病理示:(乙状结肠)平滑肌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后经抗炎、止血、营养支持等处理,2周后痊愈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UC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6年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2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41~50岁年龄段发病比例最高,女性多于男性。UC的临床特征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为主;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13例伴有肠外表现,病变同时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者最多见,病理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结论 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发病与免疫反应的异常有关。为探讨国人UC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在UC发病中的作用 ,我们采取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 ,对不同病程、轻中度活动期直肠及直肠乙状结肠UC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病例均为省立医院门诊及病房的UC患者 ,共 36例。其中男 2 1例 ,女 15例 ,年龄 15~ 6 4岁 ,平均年龄 36岁。全部患者符合 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UC诊断标准。根据病变范围属直肠炎型 15例 ,直肠乙状结肠炎型 2 1例。根据…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0岁,反复黏液便,间有血丝近10年,加重伴里急后重、脓血便2个月就诊,此前未正规检查治疗。家族中母亲因“结肠息肉病并癌变”于手术后4年死亡。入院后行肠镜检查:见直肠至回盲部全结、直肠遍布直径0.2-0.4cm大小息肉,呈球状、半球状、丘状散在,孤立或堆集相连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等远端结、直肠明显。息肉表面呈光滑、粗糙分叶状或溃疡糜烂。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直肠、横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起病缓慢,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患者十分痛苦.从目前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血瘀在UC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瘀论治UC收到较好效果,相应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5岁,因"发作性下腹隐痛不适1年"于我院门诊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行全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检查全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主诉.肠镜检查后约8h患者出现左下腹部逐渐加剧的疼痛,约16 h出现黏液、鲜血便,共约4~5次.24h再次行肠镜检查,见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广泛充血、糜烂,表面附着黏液,未见明显溃疡,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检查:黏膜充血,上皮层及腺体缺失或减少,表面有纤维素及化脓性渗出,并有炎性细胞的浸润,黏膜血管充血伴中度的巨噬细胞浸润,隐窝破坏.拟"结肠炎"收住入院.入院后检查:体温正常,左下腹部压痛,其余无阳性体征.大便培养阴性,腹部CT及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自身抗体全套未见异常.予激素灌肠、抗感染、及对症处理,10 d后再查肠镜未见明显异常.最后诊断为"化学性结肠炎并出血".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缺血性结肠炎(IC)与溃疡性结肠炎(UC,左半结肠型)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初步诊断颇具难度。目的:分析IC与UC的临i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为IC或UC左半结肠炎的住院患者,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IC和25例UC患者纳入研究。IC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病程相对较短,常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后24 h内出现便血,贫血少见;UC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黏液血便伴腹痛,贫血常见。IC病变多仅累及单一肠段,直肠受累少见,溃疡小而表浅,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隐窝炎罕见;UC病变多起源于直肠,呈连续性,溃疡弥漫,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伴多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常见。结论:根据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实验室、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IC与U 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苦参合剂直肠滴入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萍  王文文 《胃肠病学》2001,6(1):54-55
溃疡性结肠炎(UC)为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属中医“肠风、痢疾”等的范畴,在我国以UC和直、乙状结肠炎最为多见。作者用自拟苦参合剂直肠滴入法治疗UC,以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直肠滴入法作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48例均为1999年5月~2000年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患者,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UC,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15~56岁,平均35.6岁,病程15天~5年。按病变部位分类,溃疡性直肠炎39例,直、乙状结肠炎9…  相似文献   

16.
例 1男, 45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 10余年,近 1个月来加剧伴解柏油样便 2次,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收入病房。胃镜检查:胃窦大弯距幽门 3.5cm处见一 3cm× 2cm× 1.5cm隆起性肿物,其表面有一直径 0.5cm大小的溃疡,附有少量血痂,形状不规则,边缘整齐,周围粘膜正常,胃镜诊断:胃粘膜下肿物伴溃疡,活检报告为慢性炎症。住院治疗 20多天,因效果不佳,大便潜血持续++~+++,转外科手术探查。术后病理报告,胃粘膜缺损溃疡形成,其底和肌层中及周边胃粘膜下可见胰腺组织、腺泡及导管,诊为胃异位胰腺继发溃疡。  例 2男, …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7岁,因"反复发热3个月"于2015年8月26日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1℃,发热多见于下午或夜间,平均每日发作1~2次,伴畏寒、寒战,期间反复发热,体温在38.5℃左右,曾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考虑为"发热待查",具体诊疗不详,发热未见明显改善。病程中,咳少量白色黏液样痰、量少、无盗汗、食欲减退。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病程缓慢,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结肠镜下可见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粘膜下小血管模糊不清或消失,粘膜面呈颗粒状,轻触易出血,常有糜烂或浅小溃疡。临床以直肠,乙状结肠发病多见。笔者采用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6例获得良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迁延,易于反复,长期不愈者易致癌变。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物,我们以大黄三七芍药汤灌肠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肠道门诊1989年1月~1996年1月就诊患者,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究会制定的标准,患者以持续或反复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主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有溃疡及慢性炎症,大便涂片及培养排除溶组织阿米巴及其他病原体。将收集…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0岁。因“脓血便2年,加重1个月余”,2011年9月22日收入我院消化科。患者2010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隐痛,大便次数增加,3~4次/d,为黄软便,便中带脓血。无发热、盗汗、皮疹、关节痛、视力改变、乏力等不适。外院查粪便常规:3~5个红细胞/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满视野,粪便隐血(+)。粪便细菌培养、抗酸染色及寄生虫均(-)。血红蛋白浓度(Hb)132 g/L,红细胞沉降率(ESR)20 mm/1 h。结肠镜:阑尾开口周围盲肠黏膜充血、糜烂,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黏膜光滑,直肠黏膜弥漫性血管纹理消失、充血、糜烂。病理:阑尾周围黏膜急、慢性炎,偶见隐窝脓肿;直肠黏膜急、慢性炎,可见隐窝脓肿,少数上皮细胞轻度异型增生。外院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予柳氮磺吡啶(SASP)4 g/d口服及1 g/d灌肠治疗10 d,便次减少为1~2次/d,出血量明显减少。2011年8月自行停药,劳累后脓血便增加至6~7次/d。2011年9月起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0℃,便次逐渐增加至20余次/d,腹痛明显。9月22日收入我院消化科。查Hb 76 g/L,ESR 68 mm/1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95 mg/L。行结肠镜检查,进镜至乙状结肠,见乙状结肠、直肠弥漫充血、水肿,大片溃疡形成,部分区域黏膜脱失,可见多量炎性息肉,部分区域呈铺路石样外观,部分黏膜有自发渗血。病理:(乙状结肠)坏死物、肉芽组织,黏膜重度急性及慢性炎。小肠CT未见明显异常。静脉应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00 mg/d及补液支持治疗3 d,病情改善不明显。检查回报:粪便难辨梭菌毒素及培养(-),外周血巨细胞病毒(CMV)PP65抗原和DNA均阳性。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后便次降至5次/d,出血量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