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性,15岁.因"大便带血1周"入院.患者出生时即有口唇点片状黑斑,淡褐色,后逐渐发展至面颊部、手掌、足掌,直径0.5 ~3 mm.自2岁起反复出现排便困难、哭闹,多次因肠梗阻住院,保守治疗好转.7岁时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在外院诊断为肠套叠,予手术切除部分小肠.所切除肠段布满息肉,术后腹痛频率减少,仍有间歇性便秘,未做肠镜检查,经保守治疗可缓解.本次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性息肉,分布于全结肠,以左半结肠为主,大小息肉共约50 ~ 60枚,多呈圆形,亚蒂或长蒂,直径0.5 ~3cm,表面糜烂、充血肿胀.因经济问题拒绝做胃镜及胶囊内镜检查,遂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增生性息肉.患者父亲及祖母均患此病,其父亲10余年前因结肠息肉癌变已故.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3岁,因经常腹痛,腹泻,腹胀多年,加重1个月就诊,腹泻为淡黄色稀便,4~6次/d,无脓血,黏液便,进刺激性饮食后症状加重,无发热盗汗。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体检无特殊异常。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及回肠末端黏膜可见广泛密度不均分布的上千枚息肉样隆起,大小不等,呈结节状,颗粒状,圆形,半圆型,无蒂,亚蒂均有存在,大小约1~3mm,表面光滑,轻度充血,血管纹理不清,结肠袋消失,无肠腔狭窄。取不同部位的组织,病理检查提示:回肠、结肠腺瘤性息肉。诊断回、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胃镜检查见:食管贲门正常,全胃黏膜可见散在结节状,颗粒状隆起,大小约1~2mm表面充血,胃窦胃角分布较多。幽门及十二指肠正常。做多部位取材病检,诊断:胃黏膜腺瘤性息肉。胃镜诊断:胃多发性腺肉性息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病例报告例一、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便血一年,外院结肠镜诊断为结肠多发性息肉入院。肠镜示: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共发现5个大小约0.5~1.0cm 息肉,平基或亚蒂,表面光滑,分别  相似文献   

4.
术中内镜引导下黑斑息肉综合征切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2岁,因反复便血4~5年入院。9年前因阵发性腹痛伴呕吐2d诊断为P-J综合征并肠梗阻在我院行部分空肠切除术,术后一般情况尚好。此次入院后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散在大小不等息肉近百枚,呈广基、亚蒂,大小约0.5~3.5 cm不等。考虑为胃肠道广泛的多发性息肉,因有部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2岁,间断性腹胀、腹泻、排泡沫状粪便2个月.门诊以"结肠多发性息肉"收住入院.患者曾于2008年1月出现腹胀,每日排便2~3次,为黄色糊状便,带泡沫,无脓血黏液,无明显腹痛.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性息肉.病理:结肠慢性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张威庆  李伟  赵卫东 《山东医药》2011,51(19):99-100
目的进一步提高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0例消化道息肉(356枚)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0.5 cm的无蒂和亚蒂息肉采用高频电灼或热活检钳法切除;0.5~2.0 cm的息肉:无蒂息肉采用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法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亚蒂或有蒂息肉采用高频电圈套法切除;〉2.0 cm息肉采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对息肉头部、不能用圈套器一次套住者采用分叶切除法)。结果内镜下息肉切除率达98.5%(257/260),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对171例患者随访6~12个月,5例多发性结肠息肉患者结肠内发现〈0.5 cm息肉9枚。结论根据息肉直径、形状及部位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息肉摘除率。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3岁,上腹疼痛4个多月,并放射至右腰背部。检查:上腹部无压痛;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B超见胆囊壁多发实质、非均质占位病变(考虑胆囊多发性息肉可能性大)。临床诊断:1.胆囊炎;2.胆囊多发性息肉?术中见胆囊内靠颈部有大小不等的息肉多个,最大0.5×0.5×0.5cm,最小约0.2×0.2cm。病理检查:胆囊7×4cm大小,浆膜面光滑,壁厚0.2~0.3cm,胆囊颈部见5枚菜花样、细乳头状新生物,大的有0.6×0.5cm,可见一小蒂,小的0.3×0.2cm,表面灰绿色、质软、切面灰白色。镜检:片示胆囊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采用合理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分析空军总医院2004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24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胃、结肠息肉可在胃镜、肠镜下给予切除;小肠息肉可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时给予切除;较大无蒂息肉手术切除,并在术中配合内镜检查.结果 24例患者在口唇、口腔颊黏膜、手指、足趾末端均表现有散在分布黑/褐色斑,阵发性腹痛为突出表现(24例),最早腹痛发病年龄5岁,伴腹胀,血便或无排便、排气,息肉主要分布于胃、空回肠、结肠、直肠共20例,主要分布于结肠2例,胃2例.息肉为无蒂、亚蒂、长蒂息肉,呈蘑菇状、分叶状或菜花状,部分息肉顶端黏膜糜烂、溃疡.术后第3天发生便血4例,小肠穿孔行手术修补治疗1例.病理证实错构瘤22例,十二指肠黏液腺癌1例,空肠黏液性腺癌1例.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小肠镜、结肠镜,3 cm以下息肉行镜下切除,>3 cm无蒂或亚蒂息肉或可疑癌变倾向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配合内镜检查进一步切除息肉是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9岁。因原因不明间歇性黑便22年,于1994年4月15日入院。患者自1972年以来,反复排黑便约20余次。每次发作无诱同,无腹痛,不伴恶心、呕吐,曾多次作胃镜及钡餐检查,均未发现病灶。入院后体检无阳性发现。胃镜检查示:慢性钱表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炎。钡餐检查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空肠、回盲部未见异常。遂行纤维小肠镜(Oly-mpusSIF10型)检查:插镜达十二指肠横部,见一枚长蒂息肉,长约12cm,蒂直径约1.3cm,息肉直径约1.5cm,表面略呈分叶状,局部有糜烂、充血,未见溃疡。活检病理示:增生性息肉。再次行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0.
一、患者资料患者男性,45岁,因黑便3d入院,患者3d前无诱因出现黑便,柏油样,每天两次,每次量约100ml,伴有反酸、烧心,无呕血,无腹痛。既往体健。查体:BP120/70mmHg,神情,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上腹无压痛。电子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类圆形增生,单发,分叶状,直径约2.5cm,亚蒂,蒂直径约1.0cm,长约0.8cm,表面光滑,顶部充血、水肿,有出血斑(图1)。内镜活检病理提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60岁,便血2个月.外院结肠镜检查示直肠距肛门10 cm可见一息肉样隆起,大小约0.6 cm ×0.6 cm,息肉附近肠腔狭窄,结肠镜不能通过(图1).结肠镜诊断:直肠息肉、肠管嵌顿.遂来我院要求行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住院后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主诉大便失禁约30余年,24岁结婚,育1子1女,绝经8年.绝经后无阴道出血.肠道准备后来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示全结肠黏膜光滑,部分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未见肠管狭窄及嵌顿,未见息肉.结肠镜诊断:慢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患者会阴部异常,请妇科会诊.妇科检查描述:会阴部陈旧性Ⅳ度裂伤,宫颈萎缩,双侧附件未触及,宫颈口可见一息肉,直径约0.6 cm,妇科会诊诊断:宫颈息肉,会阴陈旧性Ⅳ度裂伤.建议行会阴部Ⅳ度裂伤修补术.该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及年龄关系,未行妇科治疗,遂出院.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2岁,吞咽困难1个月。上消化道钡剂造影:食管下段可见充盈缺损,黏膜破坏,食管壁僵硬,钡剂尚可通过,食管轻度扩张。胃镜示:距门齿35cm处食管前壁可见一息肉状隆起物凸出管腔,大小约0.6×0.6×0.4cm,表面溃烂,覆盖白苔、血痂,管壁僵硬,扩张度差。距门齿40cm处贲门口后壁可见一息肉状隆起物,大小0.4×0.5×0.3cm,表面粗糙不平,充血、糜烂、触之出血。贲门口扩张受限,胃镜通过困难,胃底未见异常,胃体下部前壁可见一隆起物,大小约0.3×0.3×0.2cm,顶端凹陷溃疡,表面覆盖白苔,周围肿胀;胃角光滑,胃窦黏膜红白相间,幽门圆形,十二指肠球部未…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4岁,因大便次数增多而就诊。曾在7年前因肺癌作肺叶切除术。先后在外院及本院做纤维肠镜检查,分别诊断为:乙状结肠囊腺瘤,静脉曲张。乙状结肠弥漫性多发性息肉。后行病变结肠切除术,术中见距肛门20~40cm处肠管段黏膜面上弥漫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息肉”。病理标本可见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圆形结节弥漫分布于肠黏膜下,结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3岁,因左中下腹隐痛伴黏液血便2个月入院。查体:口唇及手指、足趾未见色素沉着。胸部平片、心电图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钡剂灌肠空气对比造影:横结肠至直肠多发息肉。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及直肠黏膜见广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息肉约500-600颗,以左半结肠为著,息肉大者有长蒂,表面充血、糜烂,大小约2.0cm×1.5cm,小者广基,表面光滑,色泽同正常肠黏膜,大小约0.2cm×0.2cm  相似文献   

15.
例1:女,34岁。左下腹痛10年,间歇性黑便伴贫血5年。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直肠至升结肠粘膜满布直径为0.2~0.3cm的葡萄状息肉,呈淡黄色,透亮,有蒂,部分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电切治疗高风险息肉的预处理技巧、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患者131例,发现高风险息肉共145枚(包括大肠宽蒂息肉、大息肉、表面充血显著、基底有明显血管通过、内镜下暴露不佳等息肉);对于大肠宽蒂息肉(蒂部直径>1cm)电切治疗前用尼龙圈套器套扎息肉蒂部;对于>2cm有蒂息肉电切前(蒂部直径<1cm)金属钛夹闭息肉蒂部;对于2.0-3.0cm广基/亚蒂息肉先于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充分抬举后进行切除;对于息肉表面充血显著、基底有明显血管通过、内镜下暴露不充分的大息肉,术前联系手术室,先试行结肠镜下切除,如果切除困难,立即腹腔镜治疗,观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经尼龙圈套器套扎后切除10枚,经金属钛夹钳夹后切除32枚,经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后切除60枚,于手术室结肠镜切除31枚,于手术室腹腔镜切除12枚,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大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有效的预处理有助于高风险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的治疗,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避免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例1先证者男,41岁。消瘦、乏力、上腹饱胀、大便带血6个月。体检:消瘦体型,轻度贫血貌,13唇及手足掌端均有不同程度的黑色素斑,表面光滑,不高出皮面,直径2~4mm,余无特殊。胃镜检查:胃体、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降部见8枚息肉,直径0.3~1.5cm,表面光滑或充血,呈无蒂、亚蒂或长蒂。结肠镜检查:直肠至回盲部见16枚息肉,绝大多数位于直肠和降乙状结肠,直径0.5~4.0cm,表面深红色,部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7岁.患者于10余年前出现腹胀不适,间断发作,诱因多为饮食不规律,自服助消化、改善胃肠动力等药物后可缓解,但反复迁延至今.结肠镜检查:回盲部可见一长蒂2.0 cm×3.0 cm长球形黏膜隆起,蒂粗约0.8 cm.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超声结肠镜检查:回盲部黏膜下可见一3.0cm×3.5 cm巨大隆起,亚蒂,表面光滑,诊断黏膜下肿瘤(脂肪瘤、不除外间质瘤).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大便潜血阳性,其余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19.
自1992年6月以来作者采用手持式痔核套扎器套扎摘除直肠息肉36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5—62岁,平均38岁。单发性直肠息肉15例,多发性21例,其中包括黑斑息肉病11例。息肉数目1—15枚,直径0.3cm—3.5cm,有蒂或无蒂,部分呈分叶状。多数因便血、腹泻、下坠、腹痛、腹胀或贫血等原因来诊,部分为肠套叠坏死腹膜炎手术后。黑斑  相似文献   

20.
1996年 4月~ 2 0 0 0年 4月 ,我们对 2 77例息肉行内镜治疗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5 4例 ,女 12 3例 ;年龄 3~ 81岁 ,平均45岁。患者以便血、粘液便、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单发息肉 179例 ,多发息肉 98例 ;息肉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 119例 ,降结肠 2 0例 ,升结肠 10例 ,横结肠 4例 ,回盲部 1例 ,胃 10 2例 ,食道 2 3例 ;息肉直径为 0 .2~ 3.0 cm,多数有蒂。治疗方法 :术前彻底清洁肠道 ,按内镜检查法进镜。无蒂、广基息肉应用微波 ,发现病变将导线点灼器顶部对准息肉顶部以点灼法连续数次点灼 ( 3~ 5次 ) ,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