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智峰  周艳华  刘玉兰 《胃肠病学》2010,15(10):583-586
炎症性肠病(IBD)合并血液系统肿瘤临床上较罕见。近年IBD患者中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病风险是否增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数研究认为免疫抑制剂尤其是嘌呤类似物可增加IBD患者淋巴瘤的发病风险,而IBD中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病风险是否增加仍需进一步研究。IBD合并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其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广泛推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已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传染病,目前AIDS患者生存期延长,预期寿命已接近一般人群。目前中国面临着一个庞大的AIDS群体,AIDS的疾病谱已由机会性感染逐渐转变为非AIDS相关性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AIDS人群中常见的肺部疾病[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群趋于老龄化,我国老年AIDS患者数量更是急剧上升,AIDS患者易患COPD,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研究AIDS与COPD之间作用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就AIDS合并COPD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疾病。研究数据表明,各种生活方式因素,包括运动(肥胖)、压力、睡眠和吸烟等可能会改变IBD的患病风险,且会显著影响已确诊IBD患者的自然病程和临床结果。研究这些生活方式与IBD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探索IBD的发病机制,还可用于疾病的一级预防,为IBD的诊疗和患者生活方式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合并慢性肝脏疾病。IBD与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内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发病机制上有重叠因素,故合并存在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IBD的几率最高,可达80%以上; IBD合并慢性HBV/HCV感染的几率与当地的感染率相关,若在应用免疫抑制剂之前忽略了对HBV/HCV感染的筛查,则存在HBV/HCV感染加重或HBV再激活的发生风险; IBD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应用的抗生素、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时有诱导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尽管IBD患者常因腹泻、吸收障碍等因素导致消瘦,但其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几率却明显高于当地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抗病毒治疗(ART)的逐步推广,艾滋病(AIDS)已经从致死性疾病成为可防可治可控的传染性疾病,患者的长期慢性合并症成为影响临床结局的重要原因[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与一般人群比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更易出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目前NAFLD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对AIDS合并NAFLD的诊治研究也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PIDDs)包含300余种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中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和慢性肉芽肿病(CGD)临床相对常见。CVID是一种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混合性免疫缺陷病,CGD是一种遗传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两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包括对病原微生物易感以及有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类炎症性肠病(IBD)表现等,内镜表现和病理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表现酷似IBD,诊断需根据基因分析确定具体分型。目前PIDDs在治疗上尚无统一标准,以经验性治疗为主。感染患者需予覆盖细菌和真菌的广谱药物,有类IBD表现者需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疾病,其治疗一直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对IBD发病机制的研究,针对其发病过程中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被不断开发应用于临床治疗,给IBD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这些新的药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现今生物制剂治疗IBD的一些进展和与之相关的风险,为未来IBD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10例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转归。结果:110例患者中机会性感染49例(44.5%),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BV/HCV)感染26例(23.6%),HIV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ITP)20例(18.2%),药物相关骨髓抑制7例(6.4%),AIDS相关肿瘤及其他疾病8例(7.3%)。以血小板减少为HIV/AIDS首发临床表现者10例。82.7%(91/110)的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血液学异常,包括贫血(68.2%)或白细胞减少(58.2%)。81.3%的HIV-ITP患者对激素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敏感,治疗无效或复发者长期抗病毒治疗后血小板缓慢上升。结论:HIV/AIDS患者血小板减少常见病因有机会性感染、合并HBV/HCV感染、HIV-ITP、药物相关骨髓抑制等。HIV-ITP可为HIV/AIDS患者首要临床表现,其根本治疗措施为抗病毒治疗。血小板减少患者常同时合并贫血和(或)白细胞减少,多重血液学异常预示病情严重,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病。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病程延长,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逐年增加,IBD不仅能够导致肠道肿瘤(小肠、结直肠和肛门),同时也存在于肠道以外的器官,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皮肤癌、宫颈癌和尿道癌等。本文将概述与IBD相关的肠道和肠外肿瘤,阐述与IBD相关肿瘤的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等问题,为临床IBD相关恶性肿瘤的预防、监测、临床识别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肝胆胰疾病是炎症性肠病(IBD)的常见合并症,合并肝胆胰疾病可能影响IBD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对发现IBD病因具有一定的价值。阐述了IBD合并肝胆胰疾病的流行病学,以期能为认识IBD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CHF现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状态,表现出的免疫激活反应不仅影响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还影响肌肉骨骼、神经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与炎症反应、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环境等关系密切,而IBD相关的病理机制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近年来CHF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其病程长、病情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社会医疗经济负担。因此,如何管理好兼有IBD的CHF患者成为科研工作者与临床医师的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与炎性肠病(IBD)密切相关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PSC增加IBD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PSC增加IBD患者结直肠肿瘤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现有预防措施的疗效仍存在争议。每年行结肠镜检查可能会减少结直肠癌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转归。方法收集南京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16例经病理确诊的CMV大肠炎患者的疾病背景、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CMV大肠炎患者中,免疫缺陷者6例,免疫健全者10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10例,非IBD患者6例。免疫健全组及非IBD组平均年龄偏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础疾病在免疫健全组及免疫缺陷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V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表现多样。IBD患者合并CMV肠炎者腹泻比例显著高于非IBD患者(P0.05)。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合并CMV时可出现不典型的黏膜形态。抗病毒治疗总缓解率为86.7%。结论免疫缺陷者与免疫健全者均可发生CMV大肠炎,IBD为CMV大肠炎的易感人群。特征性的内镜表现有助于诊断CMV大肠炎。早期抗病毒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4.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一、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是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最为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全球近4000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AIDS患者中约有36%合并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传统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控制和缓解轻中度临床症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等新型生物制剂对传统药物治疗无效和重症IBD患者具有显著疗效。IBD患者发病年龄多在生育期,药物对生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学界关注。本文就TNF-α抑制剂对IBD患者生育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由于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群中的有效开展,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在规范化治疗后可以达到与普通人群相近的预期寿命~([1]),AIDS已然成为了一种慢性疾病。因此,专科医师除了面对免疫缺陷导致的机会感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在胃肠道的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疾病表现和病情进展, 如发病部位、肠道炎症严重程度、肠管狭窄和梗阻、肠外表现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IBD的临床分型不能准确预测其病程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应答情况。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IBD遗传关联研究来自欧洲人群, 导致IBD遗传学在世界其他地区人群中的发现和应用受到限制。因此, 对全球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进行IBD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中国IBD患者易感基因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该病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 实施精准诊治。  相似文献   

18.
曹权  曾慧频  黄映 《内科》2011,6(2):184-185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危害性大,病死率高的慢性传染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如果艾滋病患者同时合并肺结核,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将是双重打击.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特发性、慢性和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受到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对IBD免疫机制和药物治疗的不断探索,人们对IBD发病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现从细胞因子参与IB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两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BD)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具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IBD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科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诱导并维持疾病缓解,其治疗途径包括传统的升阶梯疗法和早期生物治疗的降阶梯疗法。此文就近年来IBD生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