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个短和长支架及多个支架置入的远期血管造影再狭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1998年10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并有血管造影随访的77例病人的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单个短支架组(A组支架长度≤20mm)37例,39支血管;单个长支架组(B组支架长度>20mm)22例,25支血管;多个支架组(C组)18例,18支血管置入39个支架。结果  病变长度在B和C组明显长于A组[(23.66±12.78)mm和(26.42±13.60)mm与(10.30±4.67)mm,P<0.001];支架长度C组>B组>A组,P<0.001和0.002。随访时最小管腔开放直径(MLD)和管腔晚期丢失在A和C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和0.02,而在A和B组,B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的再狭窄率分别为28.2%、36%和61.1%,C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B组又高与A组、C组高于B组的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多个支架置入是再狭窄的唯一的独立预测因素(OR=3.29,P<0.05)。结论 多个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发生晚期血管再狭窄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而与单个短支架置入相比,单个长支架置入的再狭窄率也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AM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梗死相关血管(IRA)(共22支血管),左前降支12例(54.5%),左回旋支5例(22.7%),右冠状动脉5例(22.7%).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1级5例(22.7%),2级13例(59.1%),3级4例(18.2%).结果 22例患者共置入22个支架,支架置入后 TIMI血流3级21例(95.5%),2级1例(4.5%),残余狭窄为3.2±2.9%,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及再次靶病变需重复再通治疗.结论急性心血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TIMI血流3级达到率高.  相似文献   

3.
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治疗弥漫病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Qiao SB  Hou Q  Xu B  Chen J  Liu HB  Yang YJ  Wu YJ  Yuan JQ  Wu Y  Dai J  You SJ  Ma WH  Zhang P  Gao Z  Dou KF  Qiu H  Mu CW  Chen JL  Gao RL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6):487-491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弥漫病变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治疗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分析影响这类病变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接受置入单个长度>25.0mm支架治疗并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205例患者,排除支架置入失败及支架置入位置不理想者。分为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n=128)和置入金属裸支架(BMS)组(n=77)。所有的患者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等规范药物治疗。手术成功判定标准为至少用相互垂直的两个投照体位行冠状动脉造影,肉眼判定残余狭窄<20%和前向血流TIMI3级。再狭窄判定标准以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支架内或支架邻近血管管腔直径狭窄程度≥50%。患者在支架术后6个月左右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205例患者(男性181例,女性24例)227个靶病变置入382枚支架完成造影随访。其中C型病变占总数的93.8%,B2型病变为6.2%。双支或双支以上血管病变的患者比例达到86.8%。平均术前参考血管直径(2.88±0.43)mm。平均每个病变支架长度(40.09±12.94)mm,54.2%的病变接受了重叠置入支架。比较置入DES组和置入BMS组,两组的患者基本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基本条件方面,DES组术前参考血管直径明显小于BMS组[(2.80±0.37)mm比(3.10±0.48)mm,P=0.005]。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再狭窄率DES组(15.4%)小于BMS组(48.4%),P<0.001。晚期支架内腔径丢失BMS组明显大于DES组[(0.94±0.76)mm比(0.39±0.53)mm,P<0.001]。靶病变血管重建率DES要明显好于BMS(11.6%比38.5%,P<0.001)。支架内再狭窄在置入DES组的局限性再狭窄比例大于置入BMS组(33.3%比18.2%,P=0.029)。对影响复杂弥漫病变支架再狭窄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采用支架重叠置入(OR=2.82,P=0.017)和支架类型(OR=5.71,P<0.001)是对复杂弥漫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对于复杂弥漫病变的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较金属裸支架能明显减低再狭窄率。对于弥漫病变,我们应该使用长支架,尽可能减少支架重叠置入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老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置入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治疗靶血管长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进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所有资料均前瞻性录入数据库,常规进行随访.筛选梗死相关血管长病变部位串联置入2枚以上国产SES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置入单个国产SES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安全性分析指标为住院及随访6个月期间的死亡、心肌梗死和血栓发生率.临床分析指标为靶病变血管重建率.结果 775例STEMI患者中,老年患者62例,累计64处梗死相关血管病变处串联置入2枚以上国产SES(长病变组),187例老年患者置入单个支架(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病变组患者平均置入2.2枚支架,平均病变长度(45.3±10.4)mm,支架长度(52.2±11.0)mm.随访6个月,长病变组和对照组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6%和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发生.长病变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和靶病变血管重建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1%和4.8%与6.9%和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老年患者直接PCI过程中串联置入国产SES治疗靶血管长病变未产生不良后果,短期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年龄≥70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h以内行梗死相关动脉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21例(51.2%),回旋支7例(17.1%),右冠状动脉13例(31.7%)。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级29例,1级7例,2级5例。结果:41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支架48个,术中死亡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手术成功率97.6%(40/41)。术后TIMI血流3级为37例(90.2%)。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临床总成功率为95.1%(39/41)。随访36例,1例出现心绞痛,心血管造影证实为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成形术;1例出院后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其余34例未再发心绞痛。结论:老年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TCA加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1年11月至2004年1月480例(679个靶病变)接受成功支架植入并完成造影随访患者.将这些患者和病变均根据再狭窄次数分为三组A组为无再狭窄患者或病变;B组为出现一次再狭窄患者或病变;C组为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再狭窄患者或病变.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特点,分析各种因素与支架内再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B、C组中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显著地多于A组中(18%,25%,33%,P<0.001),而且B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著的(25%,33%,P<0.05).B组和C组中支架长度大于20mm、支架直径小于3mm、C型病变、弥漫病变和开口部病变的统计结果都显著高于A组(P<0.001).B组与C组之间在病变长度大于20mm、支架直径小于3mm、C型病变的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反复再狭窄的预测因素为2型糖尿病、支架长度>20mm、支架直径<3mm、ACC/AHAC型病变(分别为OR=1.40,OR=2.09,OR=1.81,OR=1.92).结论2型糖尿病、支架长度20mm、支架直径<3mm、ACC/AHA C型病变是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TAP技术与改良mini-Crush(MMC)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组(A组)70例和MMC组(B组)68例。A组患者采用TAP技术,B组患者采用MMC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靶病变部位(左主干-前三叉、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病变特点(主支病变长度、边支病变长度、主支狭窄程度、边支狭窄程度、分叉角度)、置入支架情况(总支架数量、主支支架长度、边支支架长度)、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对比剂用量、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主支、分支)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靶病变部位、主支病变长度、边支病变长度、主支狭窄程度、边支狭窄程度、分叉角度,总支架数量、主支支架长度、边支支架长度,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短于B组,对比剂用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边支病变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主支病变再狭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优于MMC技术,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降低主支病变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V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3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h以内行梗死相关动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并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19例(50%),回旋支9例(23.7%),右冠状动脉10例(26.3%).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级9例,1级18例,2级1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部分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介入治疗特点。方法 收集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规律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入院前均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发病距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1~3周。影像学和介入治疗特点为:梗死相关动脉100%闭塞;导丝通过后仍为TIMI 0~1级血流;球囊扩张后血流改善不明显;支架置入后血流全部为TIMI 3级;吸栓和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效果差。结论 该类病变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内未完全机化的血栓病变,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3周,右冠状动脉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后延迟病变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AMI病例 16 0例 ,分为静脉溶栓再通 (A )组和静脉溶栓未通 (B)组 ,于 AMI后 3~ 15日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 ,随访 6个月 ,均于随访前后查超声心动图 (UCG) ,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结果  A、B两组均有很高比例的梗死相关血管(IRA)和一定比例的非梗死相关血管 (non- IRA)残留严重狭窄。IRA狭窄程度 B组比 A组严重 (P<0 .0 5 )。成功置入支架 15 2例 (95 % ) ,A、B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138例 (90 .7% )随访 6个月 ,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与 B组比较 ,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P<0 .0 5 ) ,A组随访期间 L VEF较随访前增加 (P<0 .0 5 ) ,较 B组高 (P<0 .0 5 )。结论  AMI病例溶栓后存在严重的 IRA和 non- IRA残留狭窄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必要的、安全的 ,手术成功率高 ,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