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内镜下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切术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50例患者共85处消化道巨大有蒂息肉样病变分别采用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枚巨大息肉中,上消化道15枚,结肠66枚,直肠4枚.其中62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23枚息肉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肽夹钳夹术治疗,术中无一例发生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2.4%),急诊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术后最常见且最棘手的并发症是出血,巨大息肉发生在术中或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机率更大,采用尼龙圈套及金属肽夹辅助高频电凝切除术,能有效预防粗蒂大息肉样病变切除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消化道巨大息肉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息肉创面金属钛夹夹闭方式对迟发性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金属钛夹直立位夹闭组(n=106)和平行位横断夹闭组(n=97)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所选择的对象息肉直径≤1.2 cm,创面直径≤0.7 cm,每个创面使用1枚金属钛夹,同一病例夹闭方式一致。比较2种方式的差异性并分析原因。结果:直立位夹闭创面135个,有1个(0.7%)息肉切除后发生迟发性出血,出血时间在术后5 d。平行位横断夹闭创面121个,有7个(5.8%)息肉切除后发生迟发性出血,出血时间在术后3~5 d。直立位夹闭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低于平行位横断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2组出血者急诊内镜检查均见原切除处夹子脱落,溃疡形成,有活动性出血或近期出血征象。夹子未脱落处无溃疡及出血表现。结论:EMR治疗结直肠较小息肉创面金属钛夹夹闭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直立位夹闭较平行位横断夹闭明显降低,值得推荐。金属钛夹夹闭方式对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取决于是否发生夹子过早脱落。  相似文献   

3.
经内镜尼龙圈套扎预防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后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内镜尼龙圈套扎预防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后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内镜下对息肉先行尼龙圈套扎阻断根部血流,再行高频电切术切除。并随机选择同时期仅行高频电切术切除的病例进行对比。结果经内镜尼龙圈套扎组32枚息肉均成功套扎,术中无并发症发生。行高频电切除后,无早期出血发生。对照组32枚息肉中有2枚息肉出现切除术后早期出血。两组均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结论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结肠较大息肉安全、可行,对预防出血有一定作用,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钛夹预防性夹闭创面对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不良事件的作用尚不明确,目前关于钛夹预防作用的有效性尚未达成共识.目的评价钛夹对预防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不良事件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关于结直肠息肉术中是否使用钛夹预防术后不良事件的研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7项RCT纳入标准,共计3777例患者, 1880例患者术中使用钛夹预防性夹闭创面(钛夹组), 1897例患者术中不使用钛夹夹闭创面(非钛夹组). Meta分析结果显示:钛夹组较非钛夹组的术后迟发性出血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5%vs 4.48%, P=0.01, 95%CI:0.40-0.80);而钛夹组较非钛夹组的术后穿孔率无明显差异(0.66%vs 1.04%, P=0.42, 95%CI:0.21-1.92).亚组分析显示,钛夹对预防结直肠息肉术后出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小≥20 mm的息肉上,对20 mm息肉的预防效果不佳(RR=1.18, 95%CI:0.62-2.23, P=0.62; RR=0.47, 95%CI:0.29-0.77, P=0.003);钛夹对近端结肠息肉与远端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预防迟发性出血作用无明显差异(RR=0.57, 95%CI:0.18-1.80, P=0.34; RR=0.78, 95%CI:0.06-10.33, P=0.85).结论钛夹可预防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且主要体现在≥20 mm的病变中,此外钛夹对术后穿孔的预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459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459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者27例;共切除息肉572枚,发生迟发性出血息肉42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男性85.2%)、切除息肉数量(≥3枚者59.3%)、合并高脂血症(29.6%),息肉直径(≥10 mm者66.7%)、形态(有蒂81.0%)、病理类型(腺瘤型95.2%)、切除方式(EMR者90.5%)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合并高脂血症,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切除≥3枚息肉、息肉直径≥10 mm、息肉有蒂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术后迟发性出血高危因素,为临床内镜下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1 800例患者,分析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迟发性出血38例(2. 1%),男21例,女17例,术后出血时间(2. 05±1. 27) d,1~3 d发生迟发性出血(32例)多于3~6 d(6例)。术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息肉大小(≥1. 5 cm)、息肉形态(有蒂)、高血压病史、动脉硬化病史、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 kg/m2)、息肉生长部位(直肠及乙状结肠)(OR=0. 115、9. 594、0. 008、36. 414、0. 001、0. 471,P均0. 05)。结论本研究中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2. 1%,且多发生在术后1~3 d,其中息肉越大、带蒂息肉、位于乙状结肠及直肠的息肉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增加。息肉治疗术后创面采取热活检钳处理联合钛夹钳夹创面,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显著减少。此外,BMI较高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一般因素也提示存在较高的迟发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内镜下金属夹治疗和预防消化道出血穿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8例消化道出血及息肉切除患者选用Olympus可旋式放置器HX-5QR-1和MD850型、HX-600—135型内镜金属夹防治消化道出血、穿孔。[结果]98例中有95例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即时止血,成功率为96.9%,1周内再出血发生率为5.3%,平均使用钛夹2.5枚;40例息肉切除后应用金属夹预防消化道出血、穿孔,成功率为100%,平均使用钛夹1.5枚。[结论]内镜下采用金属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和预防较大息肉切除后出血、穿孔疗效满意、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金属夹及尼龙圈套在预防结肠粗蒂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虹口院区消化内科就诊,息肉顶部直径>10 mm同时蒂部直径>5 mm的息肉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息肉预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预先金属夹夹闭组(A组)和预先金属夹联合尼龙圈套套扎组(B组)。回顾性分析每组患者息肉形态、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及术中,术后出血发生率、金属夹使用数量、息肉残留率、息肉复发率等指标。 结果A组和B组息肉形态以山田Ⅲ、Ⅳ型为主,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息肉顶部、蒂部平均直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和B组的术中出血发生率(6.4%对0,P>0.05)、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1.6%对2%,P<0.05),术中和术后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停止。A组3例患者术后3个月息肉基底部残留;B组患者术后3个月手术创面良好,息肉基底部无残留,息肉无复发。 结论对于蒂部直径超过5 mm的粗蒂息肉,预先使用金属夹和尼龙圈套可有效预防息肉切除术后出血,是否联合使用需要根据蒂的长短和直径具体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迟发性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迟发性出血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11/2014-0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426例2292枚结直肠息肉切除中与息肉以及操作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息肉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于20例患者(发生率1.4%).多因素分析发现息肉10 mm[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1.222,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1.205-1.239,P=0.003],位于右半结肠(OR=1.152;95%CI:1.137-1.167,P=0.049),内镜医师经验欠缺(OR=1.307,95%C I:1.288-1.326,P=0.046)是息肉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有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经验欠缺内镜医师进行右半结肠息肉切除(OR=1.992,95%CI:1.975-2.009,P=0.000)增加迟发性出血风险.结论:息肉大小、右半结肠息肉以及内镜医师经验欠缺是迟发性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探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间施行肠镜下息肉电凝切除的16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息肉均顺利切除,1例发生迟发性穿孔,经手术治疗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0.61%.结论 肠镜下摘除息肉简单、快捷,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肠镜下结肠巨大息肉切除1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镜下结肠巨大息肉切除的临床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6年5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消化科经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直径>2cm结肠巨大息肉患者155例(171枚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171枚息肉中经内镜黏膜切除(EMR)103枚(整块切除89枚,分2块切除14枚),均为1次肠镜完成。68枚带蒂息肉行高频电圈套切除17枚,采用银夹加高频电圈套切除33枚,行尼龙套扎加电凝电切18枚。并发症:即时出血量<20mL者5例;20~50mL者3例。1例创面距直肠7cm处息肉,切除24h后迟发出血300mL,经及时处理后止血。结论结肠巨大息肉可以经内镜切除,在超声微探头辅助下依息肉形态采用不同的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金属夹钳夹预防和治疗消化性息肉切除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镜下对消化性息肉圈套电凝切除术时,往往因电凝不充分或机械性切割很容易造成术中即刻出血或术后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为了预防该并发症,我院对21例22枚消化性息肉,采用MD-850型和MH-858型金属夹钳夹与电凝切除联合应用,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背景:消化道出血是内镜息肉摘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目的:观察金属夹联合尼龙套圈对内镜带蒂大息肉摘除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一2012年8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89例带蒂大息肉患者,分为尼龙套圈组(A组)和金属夹联合尼龙圈套组(B组),回顾性分析息肉形态、部位、大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息肉形态均以山田Ⅳ型为主,主要位于乙状结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息肉顶部、蒂部平均直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和B组的术中出血发生率(12.8%对10.0%)、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10.3%对4.0%)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出血均停止。A组2例患者术后3个月息肉复发,B组手术创面愈合良好,无息肉残端残留。结论:金属夹联合尼龙套圈能有效预防内镜下带蒂大息肉切除术中和术后的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电切治疗高风险息肉的预处理技巧、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患者131例,发现高风险息肉共145枚(包括大肠宽蒂息肉、大息肉、表面充血显著、基底有明显血管通过、内镜下暴露不佳等息肉);对于大肠宽蒂息肉(蒂部直径>1cm)电切治疗前用尼龙圈套器套扎息肉蒂部;对于>2cm有蒂息肉电切前(蒂部直径<1cm)金属钛夹闭息肉蒂部;对于2.0-3.0cm广基/亚蒂息肉先于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充分抬举后进行切除;对于息肉表面充血显著、基底有明显血管通过、内镜下暴露不充分的大息肉,术前联系手术室,先试行结肠镜下切除,如果切除困难,立即腹腔镜治疗,观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经尼龙圈套器套扎后切除10枚,经金属钛夹钳夹后切除32枚,经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后切除60枚,于手术室结肠镜切除31枚,于手术室腹腔镜切除12枚,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大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有效的预处理有助于高风险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的治疗,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避免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底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1月于内镜中心行内镜下胃底息肉切除术的患者419例,运用Logistic分析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对迟发性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及观察,分析防治方案。结果 419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胃底息肉切除术后的迟发性出血,发生出血的平均时间在息肉切除术后(3.5±2.6)d,平均年龄(55.3±10.5)岁,息肉直径(7.6±2.1)mm,均为男性。经过Logistic分析发现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通过止血夹止血和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使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影响胃底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有高龄和高血压;对高危患者应当密切观察病情,规范化管理,从而有效预防迟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国产与进口止血夹预防≥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结直肠息肉(长径≥10 mm)内镜下切除术的7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术后迟发性出血组(n=15)与未出血组(n=774), 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另外将使用1种类型止血夹的患者按所采用的止血夹品牌, 分为国产组(n=499)以及进口组(n=208), 对比两组止血夹预防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结果 789例行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患者中, 1.9%(15/789)的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蒂息肉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6.621, 95%CI:2.278~19.241, P=0.001), 止血夹封闭创面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69, 95%CI:0.050~0.570, P=0.004)。无论医师经验高低, 国产组与进口组止血夹预防≥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经验...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集2020年6月—2020年9月四川地区6家医院使用高频电刀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643例资料,包括息肉完整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分析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显示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18例(2.80%),术后穿孔1例(0.16%)。1 828枚息肉病灶均得到完整切除(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直径≥10 mm、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理为腺瘤性息肉、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采取混切1电凝模式是高频电刀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直径≥10 mm(P=0.001,OR=3.575,95%CI:1.175~9.955)、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P=0.004,OR=2.981,95%CI:1.233~14.858)是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内镜下采用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对于息肉直径≥10 mm、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须警惕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内镜下尼龙圈结扎消化道大息肉及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内镜下尼龙圈结扎消化道巨大息肉及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我科于2002年6月~2007年12月对74例共85枚直径大于3 cm的消化道息肉和直径大于2 cm的上消化道间质瘤行内镜下单纯尼龙圈结扎或尼龙圈结扎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其中78枚行尼龙圈结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7枚行单纯尼龙圈结扎.结果 本组中7枚行单纯尼龙圈套扎者均一次性套扎成功,术后复查示息肉均完全脱落消失.78枚同时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残端均干燥无渗血,标本顺利回收,无1例发生出血或穿孔者.结论 尼龙圈结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术方法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可优势互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服用抗栓药物患者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可行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行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的42例不停用抗栓药物患者的结直肠小息肉(3~9 mm)临床资料,对息肉切除的术中活动性出血、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切除的完整性、标本完整回收情况以及术后感染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2名服用抗栓药物的患者共发现65枚结直肠扁平小息肉,在内镜下行圈套冷切除术。所有息肉平均直径5.9 mm(3~9 mm),标本全部完整回收,完整回收率100%。62枚小息肉冷切除术中即有少量的渗血,等待观察出血均可自行停止。3枚小息肉术中出现活动性渗血,术中出血率4.62%,给予金属钛夹夹闭创面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冷切除术后未出现术中术后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及感染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阴性,完整切除率100%。结论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是治疗服用抗栓药物患者结直肠小息肉安全有效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钛夹在肠镜下治疗消化道疾病中预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1年11月因消化道疾病于我院接受肠镜治疗的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在肠镜直视下判断是否需用钛夹预防出血,根据需要放置钛夹,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结果 106例患者治疗均获得成功,成功率100%,手术过程中平均使用钛夹1.5枚,1周内无1例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结论钛夹在肠镜下治疗消化道疾病中预防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使用方便、疗效佳、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治疗前、中、后实施合理的临床治疗对策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