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含量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定量检测55例重型肝炎患者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2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9例 ,慢性重型肝炎 44例 )及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死亡组血清VEGF含量分别为 :44.73± 1 4 .71pg/ml,80 .48± 1 0 .47pg/ml,37.99± 1 2 .70pg/ml。提示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血清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5) ,死亡组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1 )VEGF与肝细胞再生密切相关 ;(2 )动态检测血清VEGF水平变化可以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肝病患者甲胎蛋白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甲胎蛋白水平与肝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0例肝病患者,其中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结果及生化学指标,分析其与病情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肝癌患者中有82.35%(14/17)甲胎蛋白升高,且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甲胎蛋白也显著升高(P〈0.01),但低于肝癌患者(P〈0.01),重型肝炎好转组甲胎蛋白显著高于死亡组(F=6.40,P〈0.01)。结论甲胎蛋白轻度升高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指标,但明显升高要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甲胎蛋白检测与重型肝炎预后指数评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慢性活动肝炎患者输注人胎肝细胞悬液引起血清甲胎蛋白增高反应的初浓度为202±38.3μg/L,其半衰期为1.7天;分布池为6.9一10.2升。重型肝炎生存组血清甲胎蛋白显著高于死亡组,生存组甲胎蛋白与血清总胆红素呈非常显著相关,而死亡组两者无相关性。重型肝炎患者输注胎肝悬液后其血清甲胎蛋白进一步升高者,预后较好。取重型肝炎预后指数0.1为重型肝炎生死的截断点,判断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阳性预告值分别为79.5%、89.6%、84.8%和87.5%。重型肝炎预后指数的计算可作为判断预后与新疗法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弄清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临终前不同时段甲胎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存活组的差别。方法检测并比较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组和105例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在临终前四个不同时段119次的甲胎蛋白水平。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组及死亡组在临终前21~40天、11~20天、6~10天和1~5天四个时段的甲胎蛋白水平(μg/L)分别为273.4±317.4、119.3±128.8、119.8±197.6、72.9±121.9和49.1±86.0;存活组与死亡组临终前四个时段比较,以及临终前1~5天时段分别与临终前11~20天时段或21~40天时段相比较,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00~0.034)。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临终前的四个时段,随着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程向终末期发展,AFP水平逐渐下降,到临终前下降至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甲胎蛋白(AFP)水平与肝功能损害、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型肝炎患者入院时血清AFP水平和血生化指标情况。结果按血清AFP水平分为A组(〈20μg/L)、B组(20-400μg/L)和C组(≥400μg/L)三组,分别为17例、62例和21例,其中在A组患者中,死亡3例(17.6%)、B组死亡5例(8.1%),C组死亡1例(4.8%),提示AFP水平高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慢性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检测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了解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药物治疗疗效、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依据。7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院对其进行血清甲胎蛋白测定,而后观察治疗2月后的患者肝功能等恢复情况。初次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浓度大于200μg/L组患者肝功能好转率明显高于(100-200)μg/L组及100μg/L以下组。血清甲胎球蛋白含量高,则其治疗后肝功能好转率高,预后好,反之则差。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可作为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10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最后转归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发现年龄越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越高;血糖(GLU)异常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GLU正常者;死亡组甲胎蛋白(AFP)、血清总胆固醇(CHOL)、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好转组;死亡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好转组。认为年龄、GLU、AFP、CHOL、PLT水平及并发症是判断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对指导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的变化。方法常规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B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TBA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TBA水平与ALT、ALB、CHE呈明显的相关性(P均0.01)。结论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伤的程度,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钠、氨、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重型肝炎患者97例,应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血钠、干化学法检测血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甲胎蛋白水平,比较不同水平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重型肝炎患者随着血钠、甲胎蛋白水平的降低及血氨水平的升高,其病死率亦显著升高,不同血钠、氨、甲胎蛋白水平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钠、氨、甲胎蛋白水平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6例的临床资料,对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9例患者痊愈或明显好转,存活率为56.98%;37例病情恶化或死亡,病死率43.02%。死亡组年龄大于存活组(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的疗效低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P<0.01);存活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固醇、甲胎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而血清总胆红素、内毒素水平低于死亡组(P<0.01);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疗效高于晚期患者疗效(P<0.01),慢性重型肝炎存在的并发症也影响血浆置换的疗效。讨论血浆置换的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固醇、甲胎蛋白、白蛋白及内毒素水平有关。血浆置换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反跳明显、PTA恢复不明显或甚至更低者的疗效差。我们认为血浆置换治疗>5或6次后病情仍未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不明显或反跳幅度明显、PTA恢复不明显或甚至更低者,有条件者应尽早施行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11.
重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8,(2):117-122
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效果观察;血清胆碱脂酶和甲胎蛋白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价值;慢性重症肝炎急性肝衰竭肝移植(附3例报告);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P-10的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为其预后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8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VEGF检出率分别为39.09%和81.36%。慢性期恢复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检出率分别高于正常组,存活组恢复期检出率达81.96%(P〈0.01),而死亡组恢复期检出率明显下降达21.05%(P〈0.05)。血清VEGF检测灵敏度为15pg/ml,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板内板间变异系数均〈9.5%。结论:血清VEGF水平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反映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再生程度,是临床观察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具有特征性的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好转组(n=26)和死亡组(n=23),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重型肝炎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和人血小板活化因子值,统计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率.结果: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85.71%(42/49),死亡组和好转组血清内毒素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好转组治疗后血清ET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死亡组和好转组的血清PA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好转组治疗后血清PAF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患者PAF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患者(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TBIL、ET、PAF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成正相关(P<0.05或0.01,OR=0.799、0.040、2.007),PTA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成负相关(P<0.05,OR=0.015),其中以PAF与预后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血小板活化因子下降与肝功能改善、临床表现好转有密切关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可作为评价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的表达与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关系.我们对2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进行肝功能分级,并按存活与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UPA.结果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年龄小于50岁的UPA值(0.83±0.16)ng/ml,大于或等于50岁的UPA值(0.96±0.31)ng/ml,两组比较t=1.341,P>0.05;②a存活组UPA值(0.43±0.25)ng/ml,b死亡组UPA值(0.97±0.38)ng/ml,两组比较t=3.883,P<0.001.说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UPA表达与其年龄无关,而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谱,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8例重型肝炎患者根据疾病转归的不同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对分子质量位于1000~10000之间的蛋白质指纹图谱,筛选出两组图谱的差异峰,再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重型肝炎的预后预测模型。结果比较重型肝炎存活组与死亡组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发现质量电荷比为4095、2860、5179、3954等38个峰的峰强度在两组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这些差异峰建立的预测模型对重型肝炎预后的预测正确率达85.7%,在该预测模型中,权重最大的5个峰的质量电荷比依次为4095、5198、3954、5354、4967。结论重型肝炎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血清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蛋白与患者疾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慢性活动型肝炎30例及慢性重型肝炎24例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结果:慢性重型肝炎及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sTNFR水平显著升高,尤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为甚,升高程度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对2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一步分析表明:伴感染或肝肾综合征时,sTNFR水平显著高于无感染或肝肾综合征患者,最终死亡者其水平也显著高于存活者.说明sTNFR水平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提示测定慢性活动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sTNFR水平对判断病情及预测转归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测定。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PTA呈显著正相关(r=0.475,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显著负相关(r=-0.395,P<0.01),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无相关性(r=0.014、-0.214,P>0.05);27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与23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血清sICAM-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7例HBeAg( )/HBeAb(-)者与43例HBeAg(-)/HBeAb( )者血清sICAM-1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sICAM-1参与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损伤过程,并与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甲胎蛋白(AF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12例重型肝炎病人AFP水平和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12例病人中,47例AFP<20μg/L,死亡40例,治愈好转7例;24例AFP≥20μg/L~<100μg/L,死亡16例,治愈好转8例;22例AFP≥100μg/L~<400μg/L,死亡6例,治愈好转16例。19例AFP≥400μg/L,死亡3例,治愈好转16例。经统计学处理,AFP<20μg/L与AFP≥20μg/L~<100μg/L之间、AFP≥400μg/L与AFP≥100μg/L~<400μg/L之间无显著盖异(P>0.05),其他各组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重型肝炎AFP低水平的存活者,复查时AFP水平逐渐上升;重型肝炎AFP升高多是暂时性的,存活者AFP水平随病人病情好转而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AFP水平高的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较好;AFP在正常范围者预后多不良,提示AFP水平可反映重型肝炎的预后,值得临床参考。重型肝炎APF升高多是暂时性的,多随肝功能的改善而下降至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9.
甲胎蛋白在重型肝炎中改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患者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的变化.方法38例重型肝炎患者,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动态观察AFP的改变.用放免法检测血清AFP.结果38例重型肝炎患者的AFP(205.64±289.78)ng/ml,显著高于正常值(8.1ng/ml),P<0.001.存活组22例患者的AFP(225.03±65.16)ng/ml,显著高于正常值,P=0.003.但是,两组间的AFP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3).38例重型肝炎中,6例患者的AFP在700~900 ng/ml之间,10例在100~500 ng/ml之间,其余均高于正常值的2~10倍(尤以存活组较为明显),仅4例在正常值范围之内.结论重型肝炎有强烈的肝细胞再生现象,肝细胞再生能力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血清皮质醇水平与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判断预后及探讨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皮质醇、TNFα含量检测;比较重型肝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差异以及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组和存活组的差异;检测血清皮质醇含量与TNFα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急、慢性肝炎患者,尤以死亡组患者更为明显;血清皮质醇水平与TNF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