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非对照观察激素联合霉酚酸酯(MMF)分散片诱导治疗Ⅲ型及Ⅳ型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肾活检确诊为活动性Ⅲ型及Ⅳ型LN患者采用激素联合MMF分散片(赛可平)诱导治疗。所有患者均先接受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0.5g/d×3d)治疗,继以口服泼尼松0.8mg(kg·d),4周后泼尼松逐渐减量。MMF起始剂量0.75~1.5g/d,根据霉酚酸(MPA)AUC0-12h调整MMF剂量,MPA AUC0-12h目标值为30~40mg·h/L,观察治疗6个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疗效主要指标为完全缓解率(定义为尿蛋白定量〈0.4g/d,无活动性尿沉渣,血白蛋白i〉35g/L,SCr正常)和部分缓解率(定义为尿蛋白和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下降超过基础值的50%,血白蛋白〉/30g/L,SCr稳定)。结果:共23例患者[女性19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32.5±10.9)岁]进入本研究,其中病理类型Ⅲ型9例,Ⅳ型14例,20例为初治患者。MMF平均治疗剂量(1.13±0.40)g/d,相应MPA浓度(35.80±9.31)mg·h/L。诱导治疗6个月时11例(47.8%)完全缓解,11例(47.8%)部分缓解,总缓解率95.6%,其中Ⅲ型完全缓解率(55.6%vs42.9%,P〉0.05)和总缓解率(100%vs92.9%,P〉0.05)高于Ⅳ型。不良反应包括带状疱疹3例(13.0%)、胃肠道症状1例(4.3%)及肝酶升高1例(4.3%),无一例并发肺部感染。结论:激素联合MMF分散片(赛可平)诱导治疗III及IV型LN有较高缓解率,无严重不良反应。监测MPA血药浓度有助于调整MMF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疗法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Ⅳ)伴膜性病变型(V型)狼疮性肾炎(Ⅳ+Ⅴ型LN)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对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Ⅳ+Ⅴ型LN患者43例,比较同期激素联合MMF(MMF组,n=20),与激素联合CTX间断静脉冲击治疗(CTX组,n=23例)的疗效。MMF剂量1.5s/d或2s/d;CTX剂量为0.75~1g/m^2。体表面积,每月静脉滴注一次。除MMF组血清肌酐高于CTX组外,其它基础病情两组相似。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结果:(1)临床缓解率:治疗6个月时MMF组缓解率高于CTX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0%和4.4%(P〈0、05),部分缓解率分别为60%和34.8%(P〈0.05)。(2)尿蛋白及尿红细胞变化:MMF组尿蛋白完全缓解率(≤0.4S/24h)高于CTX组(20%傩4、4%,P〈0.05),红细胞缓解率也高于CTX组(63%傩50%,P〉0.05)。(3)自身抗体变化:MMF与CTX组患者分别有78.9%及69.6%血清抗-dsDNA转阴,ANA转阴率分别为36.9%和8.7%(P〈0.05)。(4)肾脏病理变化:5例行重复肾活检。MMF组2例达部分缓解,肾小球增生性病变及血管炎性病变消失,上皮侧沉积物未减少,CTX组3例(1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仍见增生性病变及袢坏死,2例未缓解者上皮侧沉积物增多。(5)副作用:MMF组并发带状疱疹2例,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减少各1例,CTX组2例并发带状疱疹及细菌性肺炎,4例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各有1例并发白细胞减少、肝酶升高和脱发。结论:激素联合MMF治疗Ⅳ+Ⅴ型狼疮性肾炎6个月的临床缓解率高于CTX,但绝大部分仅获部分缓解,对此类型LN最佳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sis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的氮质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诊断并随访的41例ARAS氮质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双侧肾动脉狭窄(≥50%)且血清肌酐浓度≥133μomol/L(1.5mg/dL)。结果41例患者的年龄为(68.3±7.7)岁,血清肌酐浓度为(611.8±53.2)μmol/L。有33例(82.5%)病变累及双侧肾动脉,8例(19.5%)为孤立肾的肾动脉狭窄。37(90.2%)例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的持续时间为(13.7±8.9)年。30例(73.2%)正在吸烟或曾有吸烟史;29例(71.7%)高脂血症;13例(31.7%)糖尿病。并存其他的心血管病变情况:39例(95.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22例(53.7%)下肢血管病变,18例(43.9%)有脑卒中病史。11例(26.8%)接受了肾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随访(18.0±8.6)个月,2例(18%)肾功能好转,2例(18%)恶化,其余7例(64%)肾功能稳定。共14例死亡或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事件组的射血分数(53.0%±13.4% vs 61.8%±10.8%,P=0.004)显著低于无事件组,24h尿蛋白定量[(1.2±0.9)g/24h vs(0.7±0.3)g/24h,P〈0.001)显著高于无事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氮质血症的老年患者并存有多处其他血管病变时,应注意除外肾动脉狭窄。射血分数较低和24h尿蛋白浓度较高的患者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高。  相似文献   

4.
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Ⅴ型狼疮性肾炎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前瞻性观察他克莫司(FK506)治疗Ⅴ型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利用FK506治疗11例尿蛋白>2.0g/24h、肾功能正常、并经肾活检确诊的Ⅴ型LN患者.FK506起始剂量为0.1mg/(kg·d),同时口服强的松0.6 mg/(kg·d).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指尿蛋白<0.4g/24h,无活动性尿沉渣,血清白蛋白≥35g/L,SCr正常),部分缓解(PR,指尿蛋白定量0.4~2 g/24 h且尿蛋白下降超过基础值的50%,血清白蛋白≥30g/L,SCr正常)及无效(NR,指尿蛋白定量≥2 g/24 h;或血清白蛋白<30g/L;或SCr升高超过基础值50%;或重复肾活检病理类型转为Ⅳ型LN).结果:11例患者接受FK506治疗3~15个月,无一例退出治疗.治疗3个月时2例(18.2%)患者获得完全缓解、5例(45.5%)获部分缓解.治疗6个月以上的10例患者中获得完全及部分缓解者均为4例(40%).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的中位数治疗时间为3个月(1~7个月).FK506治疗3个月时,2例尿蛋白降至正常,5例降至<2.0g/24h治疗6个月以上的10例患者中尿蛋白完全、部分缓解者均为4例.10例低蛋白血症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即有7例血清白蛋白升至正常.血清抗核抗体及抗dsDNA抗体转阴或滴度显著下降,同时血清补体水平明显升高.治疗6个月后,8例患者行重复肾活检,肾组织狼疮活动性指数由4.8±2.38降至2.25±1.28(P<0.05),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无明显加重.6例患者在治疗初期出现血肌酐可逆性升高,各有1例并发带状疱疹、腹泻和血压升高.结论:FK506联合小剂量强的松能有效降低Ⅴ型LN的蛋白尿、升高血清白蛋白.  相似文献   

5.
蔡正文  刘汉锋  甘廷庆  蓝东 《内科》2008,3(5):710-7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原发性纵隔淋巴瘤的临床资料。29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其中20例采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9例单用化疗治疗。结果29例是声中完全缓解19例(65.5%),部分缓解5例(17.2%),稳定3例(10.3%),进展或恶化2例(6.7%)。总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82.8%。随访至2007年12月(14个月-81个月),失访8例。在随访的21例患者中,无瘤生存10例,带瘤生存3例,死亡8例。结论原发性纵隔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化疗联合放疗可能有助于提高疗效,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前瞻性地观察了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泼尼松进行比较。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经肾活检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65岁,性别不限)(尿蛋白3.5 g/24h),随机进入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组(TW组)和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泼尼松组(FK506组)。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12月内的累计有效率(即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次要指标包括治疗6月的累计有效率,治疗6月、12月的完全缓解率,停药后的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共100例患者入组,每组各50例。治疗12月,TW组和FK506组累计有效率分别为76.9%和79.9%(率差3%,95%CI:-18.7%~21.3%)。TW组和FK506组治疗6月和12月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8%vs 10.6%和31.7%vs 33.7%。平均复发时间TW组vs FK506组:14.08月vs 13.01月,P=0.049。FK506组血清肌酐倍增(6%vs2%)及新发高血压(24%vs 8%)较TW组高,TW组育龄期女性月经紊乱发生率显著高于FK506组(7/7 vs 0/10)。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能有效降低膜性肾病患者蛋白尿,与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泼尼松相比缓解率及平均缓解时间相当,停药后复发率更低,治疗过程中血清肌酐倍增患者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NS)和非NS的Ⅱ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Ⅱ型LN患者124例,其中女性112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29.2±11.4岁,根据尿蛋白定量分为NS组(尿蛋白定量≥3 g/d,血清白蛋白<30 g/L)和非NS组(尿蛋白定量<3g/d,血清白蛋白≥30 g/L,伴或不伴镜下血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免疫学指标、肾脏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124例Ⅱ型LN中NS组27例(21.8%),非NS组97例(78.2%),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和病程无差异.NS组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77.8%vs15.5%,P<0.01)及病程中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比例(29.6%vs0,P<0.01)均显著高于非NS组,而皮疹(40.7% vs 69.1%,P<0.01)、发热(14.8%vs62.9%,P<0.01)和关节炎(29.6%vs75.3%,P<0.01)的发生率及血清抗-dsDNA阳性率(29.6%vs52.6%,P<0.05)明显低于非NS组.肾活检病理NS组患者肾小球中重度系膜增生的比例显著低于非NS组(7.4%vs59.8%,P<0.01),电镜下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的比例显著高于非NS组(88.9%vs0,P<0.01).NS组和非NS组激素治疗均获得高缓解率(100%vs98.4%,P=0.882),但NS组复发率显著高于非NS组(69.9%vs33.3%,P<0.01),两组分别随访8~125月(中位时间55月)和6~274月(中位时间57月),均未发生终末期肾病.7例复发者重复肾活检,NS组2例病理类型均未转型,非NS组5例均发生转型. 结论:表现为NS的Ⅱ型LN其本质为足细胞病,非NS的Ⅱ型LN为系膜增生性病变,两者临床表现、免疫学异常及病理转型的显著差异表明两者的发生机制不同,狼疮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疗法对Ⅳ型狼疮性肾炎(LN)伴非炎症坏死性血管病变(NNV)的疗效。方法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肾活检确诊为Ⅳ型LN伴间质NNV,分别采用激素联合MMF(MMF组,n=9)或激素联合CTX静脉冲击疗法(CTX组,n=11),MMF剂量1.5~2.0g/d,;CTX剂量为0.75~1g/m2.BSA,每月静脉滴注一次。两组患者基础病情相似,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尿蛋白定量<0.4g/24h,尿红细胞(RBC)计数<10万/ml,无管型及白细胞尿,血清白蛋白≥35g/L,血肌酐(SCr)正常]和部分缓解(尿蛋白下降超过基础值50%且<2g/24h,尿红细胞计数及SCr下降超过基础值50%,血浆白蛋白≥30g/L)。结果MMF失访1例,CTX组失访2例。诱导治疗6月MMF组3例(37.5%)完全缓解,而CTX组无一例完全缓解,P=0.08,部分缓解例数分别为MMF组3例(37.5%)和CTX组3例(33.3%)。尿RBC<10万/ml比例MMF组高于CTX组(75%vs0,P<0.01)。尿蛋白转阴(尿蛋白定量<0.4g/24h)比例MMF组亦高于CTX组(62.5%vs11.1%,P<0.05)。治疗前MMF组5例、CTX组6例SCr增高,治疗6月两组均有1例SCr未降至正常。MMF组1例(12.5%)并发带状疱疹,CTX组5例(55.5%)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3例),白细胞减少(1例),肝酶升高(1例)。结论激素联合MMF对伴NNV病变的Ⅳ型LN近期疗效优于CTX,但需要扩大病例数长期随访,并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IgA肾病伴恶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恶性高血压的特发性IgA肾病(IgANMHT)患者的预后及影响肾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995—01~2004—07入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45例IgANMHT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并运用Cox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IgANMHT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的相关因素。结果IgANMHT病人、肾平均生存时间为74、9和64.7个月,5年累计人、肾存活率分别为87.1%和67.5%。Cox回归分析发现,24h尿蛋白定量≥1.5g,血肌酐(SCr)水平升高,中重度肾小球系膜增生和肾小管间质慢性化病变≥50%是其进展为ESRF的危险因素,良好的血压控制可减少其进展为ESRF的危险性。结论IgANMHT患者进展为ESRF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蛋白尿≥1.5g/24h、SCr水平升高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多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恶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但目前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外,尚无治疗DN大量蛋白尿的有效手段,本文前瞻性的观察了雷公藤多苷(TW)治疗DN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符合2型糖尿病(T2DM),DN,且尿蛋白≥2.5g/24h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TW治疗组(n=34)和ARB对照组(n=31),治疗组予TW120mg/d治疗3月后减量至60mg/d维持治疗3月,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160mg/d治疗,观察6月。观察尿蛋白下降程度及肾功能进展情况。结果:到达治疗终点6月时,TW组尿蛋白较基线明显下降[(4.99±2.25)vs(2.99±1.81)g/24h,P0.01],且起效迅速,第1、3、6月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2.9%、38.8%和34.3%;而ARB组尿蛋白下降幅度分别为1.05%、10.1%和-11.7%。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平均SCr水平较基线均有升高,但至随访终点,ARB组SCr升高幅度明显高于TW组(36.9%vs20.3%,P0.05),eGFR下降幅度高于TW组(24.6%vs13.7%,P0.05)。然而,TW组至随访终点血浆白蛋白水平升高不明显[(33.0±5.66)vs(34.8±5.49)g/L,P0.05),而ARB组尿蛋白虽无明显改善,但血浆白蛋白较基线升高[(33.07±4.74)vs(36.3±5.47)g/L,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TW能够有效减少DN患者尿蛋白,延缓肾功能进展,疗效优于ARB,且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是治疗DN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