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可视化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ICU内放置螺旋型鼻肠管且操作前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的重症患者。所有置管常规24 h后行床边X线评估,管端位于幽门后为置管成功。按置管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分级、治疗措施及药物使用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置管成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和Nomogram(列线图)。结果入选患者共241例,男146例,女95例,年龄中位数58岁,APACHEⅡ评分中位数20分,AGI分级中位数I级。119例置管成功,122例置管失败,总体成功率49.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置管的因素包括APACHEⅡ评分、镇静镇痛药、缩血管药、AGI分级。建立的预测模型和Nomogra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2。结论 APACHEⅡ评分、镇静镇痛药、缩血管药、AGI分级影响神经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的成功率。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中等偏上的效能,可视化为Nomogram后,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决策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在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9例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行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结果 149例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行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置管时间平均11.12±2.91min,置管过程中患者无氧气中断,置管后30min内X线定位置管成功率为81.9%,72小时内置管成功率达93.3%,置管前及置管后2min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与血氧饱和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置管后48小时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达98.0%。结论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是安全、可行的,置管成功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小,可以迅速使患者达到喂养的目标值,确保患者的营养供给,降低患者急性应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联合渐进式注水法在老年重症患者鼻肠管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8年1至10月在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行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的老年重症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置管过程中使用床旁超声联合渐进式注水法引导鼻肠管置入,并在不同解剖位置定位鼻肠管头端。以腹部X线检查确认鼻肠管头端位于幽门后作为成功置管的标准。计算置管成功率,超声定位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 结果52例老年重症患者中48例(92.3%)置管成功,其中46例(88.5%)一次性置管成功,平均置管时间为(21.0±4.7)min;4例(7.7%)置管失败,经腹部X线确认均为胃内打折。48例置管成功患者中有46例使用超声定位成功,2例幽门后未探及鼻肠管声影。超声定位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5.8%、100.0%、100.0%、67.0%、96.2%。 结论超声定位联合渐进式注水法能快速、准确、安全地引导老年重症患者鼻肠管置入,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空肠管与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60例需要管饲的重症急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鼻空肠管组和鼻胃管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2周内SAP、腹泻、呕吐、消化道出血和低钠血症的发生,记录置管前以及置管后7d和14 d时的营养指标(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并进行比较.结果 鼻空肠管组和鼻胃管组各30例,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均无显著差异.鼻空肠管组SAP(43.3%对70.0%;x2=4.340,P=0.037)、呕吐(13.3%对43.3%x2 =6.648,P=0.010)和低钠血症(16.7%对40.0%;x2 =4.022,P=0.045)发生率显著低于鼻胃管组,但腹泻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鼻空肠管组置管后14 d时的血浆总蛋白和前白蛋白浓度与置管前无显著差异,但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0.001);相比之下,鼻胃管组置管后14 d时血浆总蛋白(P=0.001)、前白蛋白(P=0.036)和血红蛋白(P=0.001)浓度与置管前相比均显著降低.结论 重症急性卒中患者鼻空肠肠内营养能有效预防SAP以及呕吐和低钠血症的发生,并且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剂量纳络酮治疗重症患者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要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385例患者,其中因61例病情变化而被删除,将324例分为4组:甲氧氯普胺组76例(10 mg,静脉注射,q8h);红霉素组83例(0.25g,静脉滴注,q12h);甲氧氯普胺联合红霉素组(联合治疗组)84例(用法同上);大剂量纳洛酮组81例(5 mg,静脉滴注,持续1 h,q8h)。4组患者均在入住ICU 24 h后的第一个8 am给药,记录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胃肠喂养情况。结果:1第1~7天联合治疗组的胃液潴留量明显少于甲氧氯普胺组和红霉素组(P0.01,P0.05),第3~7天大剂量纳洛酮组的胃液潴留量明显少于甲氧氯普胺组和红霉素组(P0.05,P0.01),但与联合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联合治疗组喂养成功率在第3天以后明显高于甲氧氯普胺组和红霉素组(P0.01),大剂量纳洛酮组喂养成功率在第4天以后明显高于甲氧氯普胺组和红霉素组(P均0.01),但与联合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有较好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尽管其起效较慢,但作用持久、明显。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比较常规置管法联合促动力药物、X线辅助及内镜辅助3种方法放置螺旋型鼻空肠管建立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的效果。 方法  45例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置管法联合促动力药物、X线辅助和内镜辅助法放置鼻空肠管建立肠内营养,每组15例。比较3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前、中、后舒适度(VAS评分)以及营养管平均留置时间。 结果  3种置管方法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并发症(如鼻咽部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误吸、呼吸困难等)发生率、置管远期并发症(如鼻窦炎、咽炎、鼻肠管移位、肺部感染等)发生率、营养管平均留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置管法较X线辅助法和内镜辅助法的VAS评分低(P<0.05),常规置管法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  常规置管法、X线辅助法和内镜辅助法均是重度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放置鼻空肠管的安全、可行方法。常规置管法可作为一般病人的首选方法,其并发症少,特别有利于后期营养支持治疗及疾病康复;对实施机械通气、持续血液滤过治疗或十二指肠狭窄、并发胰性脑病的重度急性胰腺炎病人,首选内镜辅助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改良式鼻肠营养管胃镜下拖拉法置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置人时间,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6例)采用改良式鼻肠营养管胃镜下拖拉法置于空肠,B组(28例)采用鼻肠营养管胃镜下拖拉置于空肠,C组(22例)采用鼻肠营养管导丝引导置于空肠.观察3组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内盘曲、注水试验、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A组置管成功率为100.0%,B组置管成功率为57.1%,C组置管成功率为68.2%,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A组置入花费时间平均为5分钟,B组置入花费时间平均为15分钟,C组置管花费时间平均为20分钟.结论 改良式鼻肠管胃镜下拖拉法与未改良法及导丝引导法比较,成功率高,简便,时间短,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鼻胃镜导丝引导下放置鼻肠管的技术方法及经验教训,探讨该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科自2007年8月至2011年2月共对104例患者进行了115例次经鼻胃镜鼻肠管放置术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记录每例置管时间,计算平均时间,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78%,6例次需二次置管,全部成功。从插入内镜至完成置管时间一般为5~14min,平均约10min,无腹痛、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鼻肠管留置时间15~92d。结论经鼻胃镜导丝引导下放置鼻肠管置管适应症广,耐受性好,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很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胃镜辅助放置鼻胃管和空肠营养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胃镜下放置鼻胃管和空肠营养管建立肠内营养途径的方法.方法:11例鼻胃管,其中8例患者在胃镜下用异物钳钳夹鼻胃管推送胃镜将其送至胃腔,3例在胃镜下放入导丝,通过导丝放入鼻胃管.46例空肠营养管,在胃镜下用异物钳钳夹胃腔内空肠营养管,推送胃镜将其送至Treitz韧带以下.结果:胃镜下11例鼻胃管全部放置成功.通过改良胃镜直接置管方法,空肠营养管放置成功率例为100%,其中鼻肠管29例,三腔鼻肠管17例.鼻肠管弯曲,折回,打圈7例,后退鼻肠管头端重新放置成功,退出胃镜后鼻肠管脱出3例,改进方法后,2例2次,1例3次放置成功.1例胰腺炎置管后血淀粉酶增高.结论:对常规放置困难的鼻胃管,胃镜下放置简单可行.改良方法后可一次使空肠营养管头端到达空肠,此方法副作用小,成功率高,操作技术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0.
我们将鼻胃镜经鼻插入2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患者十二指肠降段,经活检孔引入亲水性超滑导丝至空肠,退出鼻胃镜,将肠梗阻导管沿导丝送入空肠上段,充盈前气囊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有无缓解、腹围缩小情况及24 h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显示28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成功率100%。置管时间为10~35 min,留管时间为3~18 d。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4 h引流量480~1 550 mL,平均885 mL;置管24 h后患者腹围(79.1%±20.3%)显著小于置管前(100%,P〈0.05)。可见经鼻胃镜放置肠梗阻导管简便、易行,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应作为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Distribution of gasses to the cast volume and volume of pores can be maintained within the acceptable limits by means of correct setting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casting and by selection of suitable structure and gating system arrangemen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per solves the issue of suitability of die casting adjustment—i.e., change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r change of structural solution of the gating system—with regards to inner soundness of casts produced in die casting process. Parameters which were compared included height of a gate and velocity of a piston. The melt velocity in the gate was used as a correlating factor between the gate height and piston velocity. The evaluated parameter was gas entrapment in the cast at the end of the filling phase of die casting cycle and at the same time percentage of porosity in the samples taken from the main runner. On the basis of the performed experiment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change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particularly of pressing velocity of the piston, directly influences distribution of gasses to the cast volume.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