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氨基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价值。方法顺序入选2008年12月~2010年6月胸痛发作<12 h并接受直接PCI的STEMI住院患者125例,根据随访期内有无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22例和非事件组103例,入院后12 h内测定NT-proBNP水平,随访1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P<0.05);在预测1年心血管事件中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NT-proBNP阈值为729pmol/L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T-proBNP≤729 pmol/L患者1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NT-proBNP>729 pmol/L者(P<0.01)。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LVEF、肌钙蛋白Ⅰ峰值是患者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NT-proBNP可以预测接受直接PCI急性STEMI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糖控制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28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糖尿病的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 <7.0%)与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 ≥7.0%),比较随访期间两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的的差异。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 N-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与血糖控制不佳组相比,血糖控制达标组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 =0.039),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较高(P <0.05)。结论:控制血糖使 HbA1c<7.0%有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陈燕  王秀菊  杨洪刚 《山东医药》2009,49(29):43-4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7 d血液中氨基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近期心功能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发病后7 d采血测定NT-proBNP,1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诊3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时LVEF≤0.40患者发病后7 d血液中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LVEF〉0.40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诊3个月发生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液中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可以预测近期心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8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水平。根据病人住院期间有无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比较两组病人各项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病例组T3、FT3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NT-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Ⅳ级组T3、FT3及LVEF均明显低于低于Ⅱ级组和Ⅲ级组,NT-proBNP明显高于Ⅱ级组和Ⅲ级组(P 0.05);Ⅲ级组FT3明显低于Ⅱ级组,NT-proBNP明显高于Ⅱ级组(P 0.05)。事件组T3、FT3明显低于非事件组,NT-proBNP明显高于非事件组(P 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EF与T3及FT3呈正相关(r0,P 0.05),NT-proBNP与T3及FT3呈负相关(r0,P 0.05)。结论 T3、FT3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寻血浆N端脑利钠肽(NT-ProBNP)对新疆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兵团农一师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维吾尔族CHF患者102例,男性71例,女性31例,年龄32~88(62.19±11.20)岁;NYHA Ⅰ级19例、Ⅱ级30例、Ⅲ级32例、Ⅳ级21例.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次日清晨抽血测定NT-proBNP、cTnT及CK-MB水平,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102例CHF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04(385~498)d,发生心血管事件41例(40.2%).心血管事件组患者年龄、肌酐、NT-proBNP及NYHA分级和cTnT中位数水平显著高于非心血管事件组(P<0.05),CK-MB、LVEF、LVEDD、LVESD、FS及血红蛋白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年龄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组,NYHA分级、cTnT、CK-MB、LVEF、LVEDD、LVESD、FS、肌酐及血红蛋白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包括年龄、NYHA分级、cTnT、CK-MB、NT-proBNP、LVEF、LVEDD、LVESD、FS、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肌酐及血红蛋白等指标,只有NT-proBNP和年龄是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岁,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的危险升高0.079倍[OR=1.079,95% CI for Exp(B):1.027~ 1.134,P=0.002];lgNT-proBNP每升高1个单位,风险就增加19.23倍[OR=20.23,95%CI for Exp(B):4.671~95.624,P=0.000].NYHA分级、cTnT、CK-MB、LVEF、LVEDD、LVESD、FS、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肌酐及血红蛋白等对心衰后心血管事件再发生均没有预测价值.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能较好地预测新疆维吾尔族CHF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自2005-10至2007-04连续入选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的20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1-3天测定其hsCRP水平,并记录患者资料、心肌酶学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心功能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确定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最佳阈值.计算阈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记录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心原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事件组54例,非事件组150例.结果: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hsCRP、平均年龄、糖尿病比例显著增加(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男性比例、吸烟比例显著降低(P均<0.05).在预测心脏事件的指标中hsCRP、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8,0.525,0.536,0.694,0.519,只有hsCRP及LVEF有预测价值.将hsCRP阈值点定为12 ms/L时对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价值为54.3%,阴性预测价值为72.2%,敏感性为46.3%,特异性为86.7%,准确性为75.5%.hsCRP>12 mg/L的患者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hsCRP≤12 ng/L的患者(44.4%比1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死亡两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可见性别、年龄、糖尿病、吸烟、hsCRP、LVEF与预后相关(P均<0.05).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只有hsCRP、LVEF及年龄、糖尿病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结论:hsCRP可以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特别是心力衰竭和心原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神经酰胺风险(CERT)评分联合Fried衰弱量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住院治疗的30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76例)和非MACE组(228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sST2、NT-proBNP、CERT评分及衰弱的差异。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sST2、NT-proBNP、CERT评分等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ST2、NT-proBNP、CERT评分及衰弱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sST2、NT-proBNP、CERT评分与LVEF呈负相关(r=-0.2...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可溶性ST2(sST2)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和早期变化,并探讨其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将61例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HFPEF组(35例)及HFREF组(26例)。比较两组入院时、入院第7天sST2及NT-proBNP的水平,随访并记录患者入院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衰再住院)的发生情况。结果:HFREF组患者入院时、入院第7天sST2、NT-proBNP水平高于HFPEF组(均P0.05)。两组入院第7天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而sST2在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经Logsitic回归分析发现(纳入因素包括NT-proBNP),入院时sST2水平是上述两种心衰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FPEF组:OR:1.411,95%CI:1.038~1.918,P0.05;HFREF组:OR:1.033,95%CI:1.009~1.058,P0.001)。通过ROC曲线发现,只有NT-proBNP的变化值具有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53,界值为2 852pg/ml,灵敏度92.3%,特异度56.2%,P=0.005)。而治疗过程中sST2水平的短期变化值无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结论:HFPEF患者血浆sST2水平显著低于HFREF患者。入院时sST2水平是急性心衰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LVEF无关。NT-proBNP水平的短期变化具有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分子1(UCA1)、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及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12例,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失访12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及预后良好组68例,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UCA1、hFABP、IL-17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估UCAI、hFABP、IL-17及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入院后即刻(T0)、入院后6 h(T1)、入院后12 h(T2)、入院后24 h(T3)、入院后48 h(T4)时的UCA1、hFABP、IL-7、NT-proBNP及入院后72 h(T5)时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5、入院后96 h(T6)时预后不良组患者的hFABP及IL-17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UCA1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T6时的NT-proBNP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6时hFABP、IL-17及NT-proBNP是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3、2.098、1.064,P 0.05),UCA1则是保护因素(OR=0.009,P 0.05)。ROC曲线显示,T6时的UCA1、hFABP及IL-17三者联合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914),明显高于h FABP、IL-17、UCA1及NTproBNP的单一诊断(Z=2.386、 2.346、4.227、2.935,P 0.05)。结论 UCA1、hFABP及IL-17三者联合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氨基末端A型利钠肽(amino-terminal A-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AN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amino-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和氨基末端C型利钠肽(amino-terminal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CNP)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12例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测定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的血浆浓度。心源性事件定义为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及心脏移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比较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对心源性事件的预后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心源性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平均随访(16.75±6.32)个月,共发生心源性事件30例。心源性事件组(n=30)的NT-proANP、NT-proBNP均较无心源性事件组(n=82)显著升高(P均0.01),NT-proCNP虽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区分心源性事件的AUC分别为0.742(95%CI:0.634~0.850,P 0.001),0.772(95%CI:0.673~0.871,P 0.001)和0.569(95%CI:0.444~0.693,P=0.265)。多因素Cox分析,log(NT-proBNP)[B(SE):1.103(0.539),P=0.041]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B(SE):-0.042(0.021),P=0.046]是心源性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而NT-proANP和NTproCNP与心源性事件无独立相关性。结论 NT-proANP和NT-proBNP对心源性事件具有预测价值。而NT-proBNP和LVEF是心源性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NT-proCNP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不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血清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自2011年1月~2015年1月于河北省邯郸市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邯郸院区内科就诊的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死亡或随访6个月为终点事件,将病例组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25-(OH)D_3、NT-proBNP、PC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记录患者入院时心脏超声结果及随访6个月时间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复发入院、心源性死亡或者恶性心律失常)。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P0.05),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增高(P0.05);血清25-(OH)D_3明显降低(P0.05),NTproBNP、PCT及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好转组比较,死亡组LVEF明显降低(P0.05),而LVEDD及LVESD明显增高(P0.05)。血清25-(OH)D_3水平明显降低,而NT-proBNP、PCT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25-(OH)D_3、NT-proBNP、PCT水平对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和肽素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对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80例为心力衰竭组,健康对照组30例.心力衰竭组分别于入院即刻、治疗10 d后测定血浆和肽素、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入院后24h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院后3个月时随访其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结果 心力衰竭组入院即刻和肽素、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心力衰竭组治疗10 d后和肽素、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均为P<0.01);出院后3个月时间内,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相比,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和肽素、NT-proBNP水平在治疗前后均较高(均为P<0.01);用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和肽素水平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独立预后指标(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和肽素、NT-proBNP水平升高,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监测和肽素浓度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寻找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以快速、准确地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分析CHF患者血清可溶性ST2(sST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收治的CHF患者96例作为CHF组,另选取3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将CHF患者分为A组(发生心血管事件,n=36)和B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n=60)。比较对照组与CHF组受试者、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CHF患者血清sST2、MMP-2及MMP-9水平,并比较A组及B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红蛋白、血钠、肾小球滤过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sST2、MMP-2、MMP-9水平;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LVEF及血清NT-proBNP、sST2、MMP-2、MMP-9水平对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1)CHF组患者血清sST2、MMP-2及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NYHA分级Ⅲ、Ⅳ级CHF患者血清sST2、MMP-2及MMP-9水平高于NYHA分级Ⅱ级,NYHA分级Ⅳ级CHF患者血清sST2、MMP-2及MMP-9水平高于NYHA分级Ⅲ级(P0.05)。(3)随访期间CHF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7.5%(36/96);A组与B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发生率,心率,收缩压,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者所占比例,血红蛋白,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及LVEF低于B组,血清NT-proBNP、sST2、MMP-2及MMP-9水平高于B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OR=1.208,95%CI(1.043,1.399)〕及血清NT-proBNP〔OR=1.332,95%CI(1.087,1.634)〕、sST2〔OR=1.560,95%CI(1.059,2.300)〕、MMP-2〔OR=1.385,95%CI(1.037,1.852)〕及MMP-9〔OR=1.461,95%CI(1.208,1.767)〕水平是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5)ROC曲线显示,LVEF及血清NT-proBNP、sST2、MMP-2、MMP-9水平预测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8、0.671、0.819、0.760、0.782。结论 CHF患者血清sST2、MMP-2及MMP-9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心功能有关,三者均是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且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于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7例CHF患者为CHF组,CHF组根据NYHA分级分为Ⅱ级(n=41),Ⅲ级(n=34),Ⅳ级(n=22),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n=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IRT1、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仪检查受试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对照组及CHF组不同分级的CHF患者的血清SIRT1、NT-proBNP水平及LVEF、LVEDD情况;采用Peason相关性分析SIRT1与LVEF、LVEDD及NT-proBNP的相关性;随访2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RT1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CHF患者血清SIRT1水平、LVEF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SIRT1水平、LVEF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F患者NT-proBNP、LVEDD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NT-proBNP、LVEDD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HF患者SIRT1与LVEF呈正相关关系,与NT-proBNP、LVEDD呈负相关关系(P0.05)。随访结果表明,2年内因CHF死亡人数为32例,其中存活者平均血清SIRT1为(1160.72±96.39)pg/ml,死亡者平均血清SIRT1为(598.24±114.58)p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IRT1的曲线下面积为0.755,此时其预测患者死亡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3.8%、70.0%。结论 CHF患者血清SIRT1水平明显降低,且心功能越差,SIRT1水平降低越明显,血清SIRT1水平对CHF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受体(sST2)、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93例,根据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将其分为NYHAⅡ级(n=41)、NYHAⅢ级(n=28)、NYHAⅣ级(n=24),并于同期随机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入院时血清sST2、NT-proBN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sST2、NT-proBNP对急性心力衰竭诊断价值;记录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时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ST2、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并随着NYHA分级越高,血清sST2、NT-proBNP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的AUC为0.807(95%CI:0.723~0.891,P0.05),血清sST2的AUC为0.781(95%CI:0.694~0.869,P0.05)。将NT-proBNP、sST2水平分别以中位数分组,比较两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NT-proBNP水平高于中位数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低水平组(36.54%vs. 14.63%,P0.05),sST2水平高于中位数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低水平组(28.57%vs. 11.36%,P0.05)。结论血清sST2、NT-proBNP参与急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早期检测可作为预测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可溶性ST2(sST2)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6月到2019年6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0例,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将其分为NYHAⅡ级组40例、Ⅲ级组54例、Ⅳ级组46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GF、sST2、D-dimer水平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分析相关性;比较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HGF、sST2及D-dimer水平,绘制ROC曲线以评价HGF、sST2、D-dimer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检测价值。结果与健康体检者比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GF、sST2、D-dimer水平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升高(t=12.389、16.562、20.898、11.808,P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降低(t=-13.425,P 0.05);Ⅳ级组HGF、sST2、D-dimer水平及LVEDD水平明显高于Ⅲ级组(P 0.05),LVEF水平明显低于Ⅲ级组(P 0.05);Ⅲ级组HGF、sST2、D-dimer水平及LVEDD水平明显高于Ⅱ级组(P 0.05),LVEF水平明显低于Ⅱ级组(P 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GF、sST2、D-dimer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574、0.235、0.479,P 0.05),与LVEF呈负相关(r=-0.540、-0.333、-0.505,P 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5.00%,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HGF、sST2、D-dimer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t=7.300、6.703、8.852,P 0.05);HGF、s ST2、D-dimer三项联合检测对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是否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900)。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GF、sST2、D-dimer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高低与患者心功能受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对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是否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SHF)急性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该院148例SHF急性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随访期患者转归分为:研究组,发生心脏事件,共73例;对照组,未发生心脏事件,共75例。比较两组的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再入院率与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NT-proBNP、LVEDd、再入院率与死亡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LVEF明显降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为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NT-proBNP预测心源性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NT-proBNP取值3 600 pmol/L预测心源性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达最高。血浆BNP≤3 600 pmol/L患者生存率高于BNP>3 600 pmol/L(P<0.05)者。结论 NT-proBNP是影响SHF急性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HRT(lncRNA MHRT)、长链非编码RNA H19(lncRNA H19)和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老年心衰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s)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61例,入院24 h之内检测血清MHRT、 H19、 NT-proBNP,并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18个月。根据老年心衰患者是否出现主要终点事件(心衰再入院或心源性死亡)分为MACEs(+)和MACEs(-)2组,比较2组之间指标差异,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三者的预后价值。结果 发生事件组90例,无事件组50例,失访21例。MACEs(+)组血清H19、 NT-proBNP、 LVEDD水平高于MACEs(-)组,MHRT、 LVEF低于MACEs(-)组(P<0.05)。随着LVEF降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加重,心衰患者H19、 NT-pr...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QRS间期延长对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Fp E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的144例HFp EF患者按照QRS间期时限分成QRS正常组和QRS延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以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随访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及终点全因死亡率。结果 QRS延长组的LVEF明显的低于正常组,LVEDD和NT-proBNP水平明显的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QRS延长组中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的比例明显的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QRS延长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再次入院比例均明显的高于QRS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QRS延长组的死亡率明显的高于QRS正常组,两组的生存曲线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 QRS间期延长增加了HFpEF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对HFpEF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清和肽素(Copeptin)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对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130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为CHF组,健康对照组80例。2组分别测定血清Copeptin、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心脏超声检查;CHF组出院后3个月随访其心血管事件。结果:CHF组入院即刻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CHF组治疗7 d后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均P0.01);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在治疗前后均较高(P0.05或P0.01)。结论:CHF患者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升高,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监测血清Copeptin浓度对CHF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