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COX)的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300例,依据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组(AS组,180例)、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R组,84例)和AR组(36例);比较3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光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COX基因多态性,并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 AR组与ASR组COX-1上A-842/C50T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OX-2-765G>C(rs2041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OX-1上的T等位基因是其突变基因,C/T和TT突变会增加AR的风险,而COX-2-765G>C的基因突变与AR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1(COX-1)、COX 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31例老年汉族心脑血管病患者,持续服用(75~100 mg)阿司匹林≥1个月,通过花生四烯酸诱导光比浊法联合二磷酸腺苷诱导光比浊法,筛查出AR患者(AR组)36例,阿司匹林半抵抗患者(semi-AR组)164例和阿司匹林不抵抗患者(non-AR组)231例。并对COX-1 rs1888943、rs1330344、rs3842787、rs5787、rs5789和rs5794,COX-2 rs20417和rs5277,HO-1 rs2071746共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与non-AR组和semi-AR组比较,AR组COX-1 rs1330344(1 676A/G)突变的G等位基因增加了发病风险(OR=1.77,95%CI:1.07~2.92,P=0.02)和(OR=1.66,95%CI:0.99~2.77,P=0.05)。HO-1 rs2071746(-413 A>T)突变T等位基因同样增加了发病风险(OR=1.70,95%CI:1.02~2.79,P=0.04)和(OR=1.68,95%CI:1.00~2.80,P=0.05)。结论 COX-1 rs1330344和HO-1 rs2071746与老年汉族人群AR相关,COX-1 rs1888943、rs3842787、rs5787、rs5789、rs5794和COX-2 rs20417、rs5277与AR不相关,在汉族人群中罕见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与环氧化酶-1(COX1)、环氧化酶-2(COX2)、血栓烷A2受体(TBXA2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大于7天的冠心病患者2 881例,选择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标准的患者作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组),共166例;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服药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法(PCR-RFLP)检测COX1、COX2、TBXA2R的基因多态性。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约为5.76%(166/2 881)。三个基因共8个tag SNPs位点[COX1(rs3842788、rs4273915、rs7866582);、COX2(rs3218625);TBXA2R(rs2238630、rs2238631、rs2238633、rs3786989)]野生型、杂合子及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服药的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不高。COX1、COX2以及TBXA2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3例,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连续7 d以上,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查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将其中阿司匹林抵抗患者35例作为抵抗组,阿司匹林敏感患者178例作为敏感组,追踪随访1年,根据随访结果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0例及非复发组183例,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抵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率高于敏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阿司匹林抵抗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OR=4.756,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许昌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确诊并收治的36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确诊后给予阿司匹林持续治疗30 d,并分析患者的PEAR1基因型频率。根据患者PEAR1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野生型(GG组,n=118例)、突变杂合型(GA组,n=124例)和突变纯合型(AA组,n=122例)。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血清环氧化酶(COX)-1、COX-2、血栓素(TXA)-2和前列腺素(PGs)的水平。结果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血清COX-1、COX-2、TXA-2和PG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GG组与G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OX-1、COX-2、TXA-2和PGs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GG组和GA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OX-1、COX-2、TXA-2和PGs水平均显著低于AA组(P0.05);GG组和GA组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AA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PEAR1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PEAR1基因GG型对阿司匹林的应答性最好,PEAR1基因AA型对阿司匹林存在严重抵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三烯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90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非脑卒中人群690例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ALOX5 rs2029253 A/G、LTA4H rs6538697 T/C和LTC4S rs730012A/C位点基因型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独立相关性。结果rs730012 C等位基因携带者缺血性脑卒中易感性增高1.37倍(OR=1.37,95%CI 1.08~1.73,P=0.009)。rs2029253 GG基因型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OR=0.72,95%CI 0.55~0.93,P=0.013),rs6538697 CC基因型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OR=1.77,95%CI 1.09~2.89,P=0.022),在调整混杂因素后rs730012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易感性不相关(P>0.05)。结论白三烯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独立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内科收治的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A组(快代谢型,n=31)、B组(中间代谢型,n=42)、C组(慢代谢型,n=12)。所有患者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他汀类药物使用率、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于A组,C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低于C组(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有关,携带慢代谢型CYP2C19基因型的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PEA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系。方法纳入225例中国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75 mg氯吡格雷双抗治疗7 d后,根据血栓弹力图(TEG)结果将其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S)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及直接测序法检测PEAR1基因的突变情况,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CR与PEAR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关系。结果 47例(20.9%)患者发生CR。PEAR1基因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其中rs41273215位点CC基因型在CR组与CS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携带CC基因型比CT+TT基因型更易发生CR(OR=2.525,95%CI:1.300~4.905),且C等位基因在CR组发生频率较CS组高1.695倍(OR=1.695,95%CI:1.046~2.746)。未发现rs373722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R的相关性,SHEsis软件分析两基因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D'=0.28;r2>0.06),无法构建单倍型。多因素回归分析后,rs41273215位点CC基因型是CR独立危险因素(P=0.007,OR=2.802,95%CI:1.321~5.943)。结论 PEAR1基因rs41273215位点C等位基因与中国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D4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缺血性脑卒中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CD40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2例(脑卒中组),健康体检者199例(对照组),应用单碱基延伸的PCR技术和DNA测序法对CD40基因rs1883832C/T、rs1569723A/C和rs4810485G/T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D40水平。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CD40基因rs1883832C/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rs1883832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557倍(P=0.002);携带rs1883832T等位基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D40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P<0.05)。联合基因型分析发现,脑卒中组T-C-T单倍型携带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了发病风险(P=0.033)。结论 CD40基因rs1883832C/T多态性和T-C-T单倍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T等位基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CD40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罹患率及其与环氧化酶-2(COX-2)基因-765G>C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106位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至少20天,根据Chrono-log560CA全血发光血小板聚集系统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或阿司匹林敏感(AS)组,然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COX-2基因-765G>C多态性。结果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罹患率为31.13%,-765G>C多态性三种基因型GG、GC和CC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9%、22.6%和8.5%,-765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19.8%。AR和AS两组患者-765G>C多态性的基因型(p=0.553)和等位基因(p=0.714)分布频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COX-2基因-765G>C多态性与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