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无锡等3个市、县1987~1990年的现场控制实验和河,沟钉螺调查,发现残存钉螺的消长与环境因子密切有关,只要自然环境适宜,即使1对钉螺,也能大量繁殖增长。在实验沟螺笼内放置1、5、10对钉螺,隔3年后,其钉螺密度分别增长171.9倍,69.5倍、28.4倍;螺口数分别增长354倍、135倍、75倍;现场1条水沟钉螺密度增长34.7倍,1条河钉螺密度没有增长,但都未见自然消亡。提示当达到“基本消灭”或“消灭”标准以后,应坚持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2.
河沟钉螺检出情况与螺口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吴县陆墓公社32段有钉螺的河、沟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河、沟钉螺的检出情况与螺口多少有关,第1次查螺检出的活螺密度与实际活螺密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在4、5月份作一次全面细查后,一般第1次的检出情况能反映出当时被查河、沟的螺口多少;但螺口密度很低的河、沟(实际活螺密度在每平方市尺0.7只以下)在第1次查螺时可能检不出。又发现螺卵密度与实际活螺密度之间也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在不同密度下种群繁殖规律.方法 在云南省大理市选择现场实验点,将钉螺低密度系列各组雌、雄配对,高密度系列各组随机分组,按每笼2、4、6、8、10、20、40、80和100、150、200、400、800、1000只的2个低、高密度系列投放,每个系列2笼,养殖一年后观察繁殖情况.结果 低密度组钉螺密度增加,10只/0.11m2的以上的组钉螺密度下降,投螺数越多降幅越大.螺口数增加最高的为6只/笼组,为原投放螺数的13.17倍,活螺数和投入螺数之比在低密度组大于1,在高密度组(10只/0.11m2以上)小于1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密度是制约钉螺种群大小的关键因素,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将趋向于相对平衡;其中低密度组钉螺的代偿最为活跃,繁殖力最强.将给制定有关钉螺的考核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明长江下游地区钉螺再次迁入无螺江滩后的钉螺消长和分布变迁规律。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的方法,每年春季现场调查钉螺分布。结果 每一滩块从局部有螺到全滩有螺平均时间为4.33年,堤外江滩从钉螺迁入到全面有螺的时间需8年,试区从开始有螺到向堤内垦区扩散时间需7年;10年间钉螺面积、钉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分别增加了74.97倍、90.75倍和106倍;有螺框出现率呈指数曲线y=0.1331e^0.5844x上升;钉螺迁入早期以面积增长为主,在面积扩增到一定程度后,则转变为以螺口增长为主。结论 螺口数量的增加是钉螺扩散的基础,控制钉螺扩散的有效方法是降低螺口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江堤排灌设施对垸外钉螺向垸内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湖沼型疫区湖洲钉螺经江堤水利排灌设施向垸内扩散蔓延已得到证实,没有那一种人类实践象灌溉那样直接地影响着螺口的增长。安乡县因灌溉扩散钉螺,1988年垸内钉螺面积比1981年上升109倍。然而,并非所有大堤排灌设施都能引进钉螺,灌溉也并不意味着增加螺口。那一类型的水利设施,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能引进钉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为了解江堤排灌设施对钉螺扩散的影响,以便采取针对性防制措施,我们对洞庭湖区安乡县试点作了如下调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省沿江地区频受长江洪水的影响,许多灭螺工程毁损严重,钉螺扩散明显,特别是沿江有螺滩地的感染性钉螺(以下简称阳性钉螺)的螺口数及密度呈逐年增长、增高趋势.为摸清本省江滩地区阳性钉螺的分布现状,制定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控制策略[1~4],我们于1998~1999年连续2年对沿江血吸虫病流行市、县(区)的滩地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基本消灭和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监测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监测指标理论研究:阐明残存螺点螺口消长3年形成不同螺口的螺点全频率分布;ELISA及COPT检测控制流行地区儿童血吸虫抗体消退后的试验反应值全频率分布;水体内低密度毛蚴对钉螺形成低感染率和低密度尾蚴对小鼠形成高感染率的传播关系。上述结果为评价残存传播条件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常用于监测工作的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制定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监测方案及技术措施研究:观察不同监测方案试点和技术措施的效果,为制定监测方案提供现场实践依据。拟定基本消灭地区清查方案,消灭地区监测方案、重新传播流行预测方案和血防巩固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苏省1981年以来逐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的29个县(市、区)钉螺消长情况的纵向监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残存钉螺的分布及消长特点,同时对钉螺监测方法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5.17%的县(市、区)在“达标”后出现钉螺,并且残存钉螺大多(77.37%)出现在“达标”后5年内,最长间隔达12年仍可出现钉螺;“达标”后钉螺消长符合残存螺点螺口消长规律;在历史有螺环境“复现”的螺点多呈低密度小面积,一般与灭螺质量有关,而“新发现”螺点相对面积较大,密度较高,甚至还可出现感染性钉螺,常与钉螺扩散、查漏或漏查有关;螺情监测表明查灭螺质量是出现残存钉螺的主要因素,邻近扩散和外来输入也不容忽视;钉螺监测方法研究显示:“定点查”检出率明显高于“普查”和“轮查”。建议采用不同方法组合进行监测查螺,特别在“达标”后近5年要加强历史有螺环境的监测,远期监测则侧重外来输入。  相似文献   

9.
我县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钉螺面积从历史累计3 267万m~2,下降到1983年的4.17万m~2,下降了99.8%以上,剩下的钉螺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的一些复杂环境,呈残存状态。为了解山丘地区残存钉螺的繁殖能力和螺口消长,于1983~1989年进行了有关观察。 方法:一、每年在春季,对经过五氯酚钠反复灭螺1年以上,仍查到少数钉螺的螺点,捕捉全部土表钉螺,鉴别死活,活螺在解剖镜下检查性别,  相似文献   

10.
2002~2003年西昌邛海湖盆沟渠钉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西昌试区沟渠钉螺的分布特点.方法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的沟渠地图指导查螺,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框距10 m,压碎法检查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并计数感染性钉螺体内的尾蚴数.结果 2002、2003年分别在10个自然村的447条和439条沟渠查螺,平均活螺密度分别为1.23只/0.1 m2和1.41只/0.1 m2,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46%和0.25%.阶梯地、农毛渠、土沟和有草沟等环境的钉螺明显多于平坝、斗支渠、硬化沟和无草沟.在硬化斗渠中仅查出1只感染性钉螺.感染性钉螺在沟渠中的分布有聚集性(χ2=52.63,P<0.01).平均1只感染性钉螺含尾蚴1 194条.结论西昌试区的钉螺和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在有草的土质农、毛渠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观察云南省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灭螺效果, 为科学评价水利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扩散提供依据。 方 方 法 法 2009-2011年对云南省大理市和永胜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区域开展螺情调查, 并收集 该区域血防历史资料, 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变化。 结果 结果 3年间大理市沙井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仅 2010年查到1只钉螺, 活螺密度为0.004只/0.1 m2 , 未硬化段钉螺密度分别为0.080、 0.002、 0.007只/0.1 m2 。3年间永胜县 高家村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未查出钉螺, 未硬化段活螺密度分别为0.040、 0.030、 0.040只/0.1 m2 。两地沟渠硬 化后, 连续3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同期邻近的未硬化环境有螺框出现率 和活螺密度均高于硬化环境。 结论 结论 水利血防工程对消灭钉螺有明显效果, 但工程竣工后, 应加强维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计算野外钉螺种群数量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实验基地内沟渠中的钉螺进行标记和重捕,推算钉螺的种群数量,与传统查螺方法比较后,评价标记重捕技术应用于钉螺野外调查的可行性。结果 春季,按照标记重捕技术计算的六条沟渠内钉螺种群数量平均值分别为3 833、3 345、6 951、4 772、3 329、4 188 只,按照传统查螺法推算的钉螺种群数量平均值分别为3 765、3 251、6 994、4 739、3 304、4 105 只;秋季,按照标记重捕技术计算的钉螺种群数量平均值分别为4 190、3 486、7 808、5 344、3 968、4 772 只,传统查螺法推算的钉螺种群数量平均值分别为4 094、3 471、7 866、5 304、3 729、4 696 只,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在一定的条件下,标记重捕技术可以用来推算钉螺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Experiments were undertaken both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the field between 1980-1984 to evaluate the causes of repopulation of breeding places of Biomphalaria glabrata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Niclosamide. Laboratory bioassays showed that the susceptibility to emulsifiable Niclosamide of B. glabrata collected monthly from an irrigation ditch system varied during the year. Lethal concentrations (LC90) ranged between 0.15 mg/l-1 and 0.60 mg/l-1.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pha = 0.01) were evident between the months of May/82 and January/83 and December/82 and January/83, and were related to snail nutrition. In the field two types of foci of B. glabrata were treated with 10 ppm of Niclosamide. The first one consisted of a reservoir of 12000 1 of water in which 14.5% of snails were infected with Schistosoma mansoni. One application of molluscicide followed by cleaning of the reservoir eliminated all the snails. The second one consisted of an irrigation system in which 5.6% of the snails were infected with S. mansoni. One application of molluscicide without cleaning the ditches reduced the density of snails by 98%. The causes of the survival of 2.0% of the snails in the ditche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substratum of the breeding places and the treatment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了解有螺沟渠硬化后钉螺复现的影响因素, 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收集荆门市13个血吸虫病流行区乡 (镇) 实施沟渠硬化灭螺工程和螺情资料, 统计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 分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果 结果 共调查151条硬化沟渠, 71条沟渠钉螺复现, 复现沟渠条数占 47.02%。钉螺面积灭光率为78.79%。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为上游螺区扩散、 硬化沟渠破损、 工程前未药物灭螺和施工带入钉螺等。结论 结论 单纯硬化有螺沟渠并不能彻底消灭钉螺; 科学规划沟渠硬化工程、 工程前药物灭螺和加强工程后期维护是提高灭螺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安徽省泾县陈村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运行后对灌区螺情的影响 ,为制定合理的控制钉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陈村水库灌区灌溉工程资料 ,近 10余年螺情资料及气象资料 ,并对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 ,描述螺情变化趋势 ,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陈村水库灌区在主渠道运行头 10年中新发现有螺环境 1处 ,次 10年新发现有螺环境 16处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螺情严重并有回升趋势 ;2 0 0 2年已有 6 9.6 7%历史有螺环境发现钉螺 ;经回归分析 ,钉螺密度与气温变化有关 ,与年降雨量及日照时数无明显关系。 结论  1981年泾县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 ,但在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后 ,灌区螺情开始回升 ;除气温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外 ,灌区自流或引水灌溉可能在钉螺的生长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薄膜覆盖法杀灭鱼塘及周边沟渠环境钉螺的效果。方法选择有螺鱼塘及周边有螺沟渠,分别采用"氯硝柳胺药物喷洒+薄膜覆盖"("药物+覆膜"法)和单纯氯硝柳胺药物喷洒(药物喷洒法)进行灭螺试验,并于灭后15、30、90d和360d进行灭螺效果观察;同时观察灭螺现场的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情况。结果 "药物+覆膜"法在鱼塘和沟渠环境15、30、90d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31%、99.36%、100%和91.45%、95.84%、100%,未发生鱼类死亡现象,1年后活螺密度分别降为0和0.07只/0.1m^2;而单纯药物喷洒法在两种环境中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36%、72.59%、65.76%和70.36%、72.87%、75.82%,且有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1年后的活螺密度分别为0.11只/0.1m^2和0.13只/0.1m^2。结论在鱼塘及周边沟渠特殊有螺环境,应用"药物+覆膜"法,既可显著提高灭螺效果,又可有效避免药物灭螺对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毒性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A protocol was created for performing geographically randomized snail surveys for schistosomiasis research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This protocol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surveys in its ability to accurately map and meas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nail habitat. The protocol was used to map irrigation ditches, the primary habitat for Oncomelania hupensis, in two residence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From the 7,450 meters of mapped ditches, snail surveys were performed at 203 random sites along the ditch network. Of these, 116 (57.1%) sites had snails. The total number of living snails captured was 2,014, resulting in an average snail density of 0.27 snails per linear meter of potential habitat.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模式中相关因素在钉螺扩散中的作用,以评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方法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吸附于载体并漂浮于水面上,用水泵现场抽提,统计过泵钉螺数。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投放于不同深度水塘(沟)水下,经一定时间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面漂浮的稻草把上查找钉螺,观察钉螺迁移扩散情况。钉螺幼螺雌雄配对后,采用螺笼法在现场按不同密度进行放养,观察1个生殖年后笼内钉螺密度。结果附着于漂浮物上的钉螺在距进水管口100、50cm和20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80cm的水泵通过率分别为2.45%、3.93%和43.46%;钉螺在距进水管口20cm和10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20cm水泵的通过率分别为72.07%和91.00%。在5个现场水塘或沟,共投放36600只标记活钉螺,在投螺15~120d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上漂浮的稻草把上均未检获标记钉螺。当幼螺密度≤2对/0.16m^2时,难以增殖。结论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只要采取必要控螺措施完全有可能降低或消除钉螺向北扩散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