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血清生长分化因子(GDF)-15与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63例APE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将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内是否出现主要不良事件作为分组依据,分为预后良好组(33例)和预后不良组(30例)。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检测GDF-15、B型利钠肽(BNP)、超敏肌钙蛋白(c Tn)T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入院时心率、c Tn T、BNP、GDF-15水平均显著增高,收缩压显著降低(均P<0.05);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E患者出现预后不良与c Tn T、BNP及GDF-15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GDF-15是预测APE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评价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血清脑钠肽(BNP)浓度、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Tn I)联合D-二聚体(DD)在肺栓塞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肺栓塞患者176例为研究组,依据病情程度分为轻中度128例,重度48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14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DD、CRP、Tn I、BNP水平,对比研究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DD、CRP、Tn I、BNP水平,以临床证实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血清DD、CRP、Tn I、BNP水平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诊断肺栓塞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研究组血清DD、CRP、Tn I、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患者血清DD、CRP、Tn I、BNP水平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血清DD、CRP、Tn I、BNP水平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肺栓塞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血清DD、CRP、Tn I、BNP水平在肺栓塞患者中呈异常高表达,且随着病情程度增加而升高,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肺栓塞的阳性检出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聚停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BNP)与肌钙蛋白Ⅰ(c Tn I)水平的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患者CPR后即刻、3、12、24 h血清BNP与c Tn I水平,根据血清BNP水平分为3组,A组:血清BNP水平一直200 pg/m L,B组:CPR后即刻血清BNP200 pg/m L,3h和12~24 h血清BNP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200 pg/m L;C组:CPR后3 h和12~24 h血清BNP水平升高,但12~24 h较3 h时降低。随访患者6个月后的死亡情况。结果:B和C组CPR后12~24 h c Tn I水平较3 h高(P0.05)。B组CPR后12~24 h c Tn I水平较A组和C组高(均P0.05),C组高于A组(P0.05)。A组和C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高于B组(均P0.01)。结论:血清BNP与c Tn I联合检测能较好地预测CPR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尿酸、B型利钠肽(BNP)、肌钙蛋白I(c Tn I)及肌钙蛋白T(c Tn 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心力衰竭的评估所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8月商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AMI患者78例,根据患者治疗后2年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21例和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尿酸、BNP水平及入院即刻和入院6 h血清c Tn I、c Tn T水平。结果入院时心衰组患者血尿酸和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即刻两组患者血清c Tn I和c Tn 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6 h心衰组患者血清c Tn I和c Tn T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6 h血清c Tn I和c Tn T水平分别高于入院即刻(P0.05)。结论血尿酸、c Tn I、c Tn T、BNP水平较高的AMI患者远期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因此,检测以上指标对评估AMI患者远期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登革热患者的心脏受累情况,分析登革热合并心脏受累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95例登革热患者进行分析。分别对患者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肌钙蛋白T(c Tn T)以及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UCG)进行分析;待登革热好转,对93例心肌酶升高的患者复查心肌酶。结果:47.3%的患者出现CK升高,61.3%的患者出现CK-MB升高,42.5%的患者出现c Tn T升高,22.4%的患者出现NT-pro BNP升高;ECG异常者占37.2%,UCG异常者占29.9%;65.5%患者心肌酶超过4天才开始明显降低或降至正常;既往没有心脏病史的患者中c Tn T、NT-pro BNP、ECG和UCG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既往有心脏病史患者(17.7%vs 60.8%,4%vs 32.3%,25.1%vs 51.7%,15.7%vs 41.7%,P均0.01);心力衰竭(HF)的患者中CK-MB、c Tn T、ECG和UCG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HF的患者(75.8%vs 53.2%,85.5%vs 31.7%,87.1%vs 31.7%,63.8%vs 17.0%,P均0.01);≥65岁老年患者的c Tn T、NT-pro BNP、ECG和UCG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65岁患者(64.4%vs 7.7%,32.2%vs 4.9%,53.4%vs 21.8%,38.9%vs 14.1%,P均0.01)。结论:≥65岁老年患者及有心脏病史的患者一旦感染登革热病毒,容易出现心脏受累。可根据CK、CK-MB、c Tn T、NT-pro BNP、ECG以及UCG对登革热患者进行评估,以及早预防各种心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肌钙蛋白Ⅰ(c TnⅠ)联合检测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脓毒症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和不同预后患者血浆NT-pro BNP、c TnⅠ水平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Ⅱ(APACHEⅡ),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浆NT-pro BNP及c Tn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严重脓毒症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均P0.05);死亡组患者血浆NT-pro BNP、c TnⅠ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脓毒症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与c TnⅠ水平呈正相关性(r=0.732,P0.05);血浆NT-pro BNP水平及c TnⅠ水平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性(r=0.646,0.579,P0.05)。结论血浆NT-pro BNP及c TnⅠ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心肌受损程度,早期血浆NT-pro BNP及c TnⅠ水平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体内D-二聚体(D-D)、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 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62例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6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D-D、NTpro BNP及c Tn I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D、NT-pro BNP及c Tn I水平在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均明显提高(P0.05);与缓解期比较,观察组D-D、NT-pro BNP及c Tn I水平在急性加重期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D-D、NT-pro BNP及c Tn I水平均明显升高,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COPD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中毒性心肌损害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科住院的急性中毒患者107例,其中合并心肌损害者57例(A组),非心肌损害者50例(B组),另设健康对照者20例(C组)。测定中毒后24 h内血浆NT-pro BNP及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比较3组之间血浆NT-pro BNP水平,并将血浆NT-pro BNP水平与c Tn 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C组血浆NT-pro BNP水平分别为(3167.64±1120.41)pg/m L、(176.62±45.43)pg/m L、(60.19±42.17)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NT-pro BNP水平在心肌损害组与非心肌损害组间存在差异,且在急性中毒患者血清中水平升高。血浆NT-pro BNP水平与c Tn I成正相关(r=0.9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T-pro BNP是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为11.6(P=0.001)。结论:急性中毒可引起血浆NT-pro BNP水平增高,NT-pro BNP可作为判断中毒时心肌是否受损的指标,是预测急性中毒患者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线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CO中毒患者心肌损伤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9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72例急性CO中毒所致心肌损伤患者(心肌损伤组)的病历资料,另分析同期体检的64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资料。比较2组基线血浆NT-pro BNP、血NLR和血清肌钙蛋白Ⅰ(c TnⅠ)水平,比较心肌损伤组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和未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上述指标,分析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基线血浆NT-pro BNP、血NLR与血清c TnⅠ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心肌损伤组基线血浆NT-pro BNP、血NLR水平和血清c TnⅠ高于对照组(P均0.05);心肌损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1.63%;2组患者治疗3d后血浆NT-pro BNP、血NLR和血清c TnⅠ水平低于入院后1h内(P均0.05),治疗7d后低于治疗3d后(P均0.05);且与未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1h内、治疗3d后和治疗7d后的血浆NT-pro BNP、血NLR和血清c TnⅠ水平更高(P均0.05);各时间点基线血浆NT-pro BNP、血NLR水平分别与血清c TnⅠ水平呈正相关(NT-pro BNP的r值:0.825,0.807,0.795,NLR的r值:0.726,0.713,0.702,P均0.05)。结论:急性CO中毒所致心肌损伤患者基线血浆NT-pro BNP、血NLR水平和血清c TnⅠ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血浆NT-pro BNP、血NLR与血清c TnⅠ水平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心肌损伤并发心力衰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T(c Tn T)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1次BNP及c Tn T水平。结果按心功能分级进行分组,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心功能越差者,BNP及c Tn T水平越高;而各组治疗后BNP及c Tn 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及c Tn T的联合检测肌钙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血清学指标、辅助检查指标与患者不良终点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2004年1月~201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NICM患者18例,其中4例患者院内死亡,进入死亡组,其余14例患者进入存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脑钠肽(BNP)、心脏肌动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进行检测,同时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NYHA心功能分级、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住院期间MBP明显较低[(78±15)mmHg vs.(87±15)mmHg,P<0.05],LVEF值下降[(28.3±7.2)%vs.(32.2±7.4)%,P<0.05],血清BNP明显升高[(2231±556)pg/ml vs.(647±231)pg/ml,P<0.05]。结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BNP升高、LVEF值明显下降以及cTnI轻微升高可提示患者不良事件高发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06月至2012年1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加重的心衰患者215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108例,年龄50~91岁。检测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记录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400 d内I级终点事件及全因死亡。所有患者按Cys C水平分为四组,A组(1.10 mg/L)54例,B组(1.10~1.47mg/L)54例,C组(1.48~1.88 mg/L)54例,D组(1.88 mg/L)53例。结果与A组比较,C组和D组肾功能不全比例、BNP、血尿素氮水平、I级终点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升高,e GFR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B组比较,C组和D组肾功能不全比例、BNP、血尿素氮水平升高,e GFR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血清Cys C升高,血肌酐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Cys C和血肌酐呈显著正相关(r=0.717,P0.01),和e GFR呈明显负相关(r=-0.778,P0.01),与BNP呈显著正相关(r=0.530,P0.01)和心功能NYHA分级也有较强的相关性(r=0.504,P0.01),与CRP呈正相关(r=0.303,P0.01)。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四组的I级终点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随着血清Cys C的升高,HFPEF患者的I级终点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逐渐升高(P均0.01)当血清Cys C的诊断界值为1.54 mg/L的时候,ROC曲线下面积达到最大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97%和85.58%。使用ROC曲线评价BNP、血尿素氮、血肌酐、CRP对患者I级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面积均小于血清Cys C(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6、0.7143、0.7489、0.6138,P均0.001)。结论 Cys C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T)、NYHA心功能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100例,男性48例,女性52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8.26±5.23)岁。根据血浆BNP水平分为4组,A组[(8.0~93.9)pg/mL]22例;B组[(94.0~349.9)pg/mL]30例;C组[(350.0~988.9)pg/mL]21例;D组[(989.0~5000.0)pg/mL]27例。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测量各组患者LVEF、6MWT、心功能分级以及随访出院2个月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135.13±32.24)pg/mL]比较,B组[(323.14±52.37)pg/mL]、C组[(568.47±132.13)pg/mL]、D组[(1687.57±432.66)pg/mL]血浆BNP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49.56±8.63)%]比较,C组[(42.24±4.41)%]、D组[(35.03±3.87)%]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血浆BNP水平升高,6MWT呈下降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功能也逐渐下降,MACE发生率增加。老年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893,P0.05),与6MWT呈负相关(r=-0.913,P0.05),与心功能NYHA分级呈正相关(r=0.927,P0.05),与2个月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r=0.909,P0.05)。结论老年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心功能分级、6MWT及预后密切相关,为临床诊断老年心衰以及评估心衰严重程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Carto系统与传统电生理标测方法指导消融室性期前收缩(PVC),全面评价两种方法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患者371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222例。按不同射频消融手术方法分为:传统电生理标测方法指导PVC消融组(传统组)94例,Carto系统标测方法指导PVC消融组(Carto组)277例。比较两组消融功率、消融温度、放电时间、靶电位较QRS波提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费用等;分析不同年度两组手术患者的例数、比例及总成功率。结果消融功率、放电时间、靶电位较QRS波提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在传统组与Carto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传统组消融温度较Carto组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传统组比较,Carto组手术成功率增加(85.11%vs.93.14%),住院费用也增加[(24044.37±6059.74)元vs.(41324.02±25773.0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2011年相比,2012年和2013年应用Carto系统标测指导PVC消融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84.47%vs.45.90%和88.89%vs.45.90%,P均0.01),同时2013年总手术成功率较2011年显著增加(94.04%vs.80.33%,P0.01)。结论 Carto系统标测指导PVC消融较传统电生理方法可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是当前PVC消融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入选90例行PCI的AMI患者,于PCI后1d、7d测定血浆中BNP、hsCRP、cTnI水平,随访6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并与AMI药物治疗患者(45例,药物治疗组),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两组患者hsCRP、BNP、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但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hsCRP[(13.5±3.3)mg/L比(7.5±0.3)mg/L]、BNP[(2036±135)ng/L比(336±27)ng/L]、cTnI[(7.3±0.3)ng/L比(2.3±0.3)ng/L]水平明显降低(P<0.01),PCI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27.8%比46.7%),P<0.01。结论:急诊PCI治疗优于药物治疗,联合检测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型脑钠肽(BNP)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在T2DM合并冠心病(CHD)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T2DM合并CHD患者(T2DM+CHD组)64例和T2DM未合并CHD患者(T2DM组)64例,进一步将T2DM+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检测各组BNP、sVCAM-1等指标水平. 结果 与T2DM组相比,T2DM+CHD组血清BNP、sVCAM-1水平升高,且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sVCAM-1与HbA1c呈正相关,且BNP与sVCAM-1呈正相关(r=0.376,P<0.05;r=0.652,P<0.05; r=0.309,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TC、LDL-C、BNP和sVCAM-1是T2DM合并CHD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BNP、sVCAM-1水平对T2DM合并CHD危险分层有重要的判断意义,BNP可作为预测T2DM患者心血管病变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脑钠肽(BNP)与左室功能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锡山人民医院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97例,NYHA心功能分为Ⅱ~Ⅳ级,作为HF-PEF组。HF-PEF组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组(32例),心功能Ⅲ级组(37例),心功能Ⅳ级组(28例)。体检中心同期体检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85例。两组均检测血清HCY及BNP,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E/E’等指标,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FPEF组HCY[(10.86±3.45)μmol/L vs.(32.84±8.51)μmol/L]升高,BNP[(200.55±100.30)pg/ml vs.(2310.52±235.50)pg/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心功能Ⅱ级组比较,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Ⅳ级组HCY、BNP、LVMI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HCY与BNP呈明显正相关(r=0.713,P0.01)。LVMI与血清BNP、HCY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比为0.675、0.634,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F-PEF患者血清BNP、HCY与左室功能呈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清BNP对HF-PEF的诊断,严重程度、预后的预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6例冠心病患者(CHD组),根据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82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4例),根据血管狭窄数目分为单支病变组(41例)、双支病变组(46例)和多支病变组(49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Ⅰ级(31例)、Ⅱ级(44例)、Ⅲ级(37例)、Ⅳ级(24例)组。另选择69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不同组的血清CA125、BNP、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LVEF水平及分析血清CA125与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血清CA125、BNP、hsCRP、Hcy水平明显升高,LVEF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UAP组CA125、BNP、hsCRP较SAP组明显升高,LVEF明显下降(P<0.05或<0.01);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3组血清CA125、BNP、hsCRP水平逐渐升高,LVEF逐渐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F=5.12、6.31、7.83、5.64,P<0.05);NYHA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血清CA125、BNP、hsCRP水平逐渐升高、LVEF逐渐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F=5.39、6.23、6.74、5.14,P<0.05);血清CA125水平与冠脉病变积分、病变支数,心功能级别,BNP,hsCRP呈正相关(r=0.41、0.45、0.52、0.56、0.49,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47,P<0.05)。结论:CA125的过度分泌通过与hsCRP、BNP的相互作用可加重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模拟不同+Gz值暴露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程度;探讨胃黏膜保护因子胃黏膜中生长抑素(SS)、表皮生长因子(EGF)、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及其可能抗损伤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Gz暴露方式采用动物离心机模拟+Gz暴露,每组10只同时上机。采用梯形+Gz作用曲线,G值增长率1 G/s,由计算机进行加速度程序控制:A组(对照组):+1 Gz值暴露(n=10),连续暴露5 min;B组:+5 Gz值暴露(n=10),连续暴露5 min;C组:+10 Gz值暴露(n=10),连续暴露5 min;D组:重复暴露组(n=10),+5 Gz值1.5 min,+10 Gz值2 min,+5 Gz值1.5 min。每组下离心机后,光镜下分别观察各组胃黏膜大体损伤程度;制成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放免法检测胃黏膜EGF、SS、PGE2的含量。结果光镜和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显示:胃黏膜损伤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A、B、C、D组,C、D组与A组比较病理损害明显加重。与A组比较,B、C、D组胃黏膜EGF、PGE2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大鼠胃黏膜中SS含量(ng/mg)明显升高(1.258±0.050、4.775±0.289、6.581±0.479、8.114±0.662)(P0.05);EGF含量(ng/mg)下降(0.677±0.066、0.472±0.055、0.383±0.031、0.256±0.019)(P0.05);PGE2水平(ng/mg)减少(6.106±0.640、5.116±0.660、4.510±0.699、3.473±0.337)(P0.05)。结论越高水平+Gz值暴露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程度越大;作为保护因子的胃黏膜SS水平反应性增高,同时EGF、PGE2的含量减少。SS、EGF和PGE2在不同+Gz值暴露胃黏膜应激过程中起到重要抗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按Braunwald标准,120例心功能正常的UA患者分为IB组(35例)、ⅡB组(42例)及ⅢB组(43例),并取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对照组。SAP组与UA组于人院24h内及入院后24h抽肘前静脉血2次,分别行BNP、cTnI和hs—CRP检测,取两次结果的最高值,并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随访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①UA组BNP、cTnI、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ⅢB组的BNP[96.3(79.8~100.1)]、cTnI(0.078±0.022)和hs—CRP(9.68±1.95)显著高于IB组和ⅡB组[ⅠB组BNP50.0(32.6±58.8)、Tnl(0.018±0.06)、hs—CRP(4.88±1.83);ⅡB组BNP90.6(69.6~95.8)、Tnl(0.042±0.010)、hs—CRP(5.72±2.08),P均〈0.05]。②冠脉三支病变组的BNP(99.65±19.73)与双支病变组的BNP(48.54±10.79)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30.37±8.52)。三支病变组的BNP、cTnI明显高于双支及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观察4周,u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16%比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cTnI和hs—CRP是30d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浆BNP、cTnI和hs—CRP水平对临床评价UA患者病情程度及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