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地制订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胃癌全阴组和全阳组淋巴结的影像资料,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检出病理诊断为全阳组和全阴组的各组淋巴结共267个,其中阳性淋巴结有123个,阴性淋巴结有144个.如以平扫CT值≥25Hu或动脉期CT值≥70Hu或静脉期CT值≥80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则阳性淋巴结的敏感性高达98.4%,阳性预测值为70.0%;特异性为69.3%,阴性预测值为97.9%.结论:螺旋CT对判断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如以平扫CT值≥25Hu或动脉期CT值≥70Hu或静脉期CT值≥80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则将大大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cT、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常规体检发现6例,上呼吸道感染就诊发现3例,术前常规发现3例,肺癌手术发现1例,痰中带血就诊发现1例。CT典型表现为肺内单发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呈圆形或类椭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平扫CT值(23±4)Hu,增强后动脉期(93±11)Hu,静脉期(112±15)Hu,增强扫描呈持续性强化为其特点。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少见,女性好发,临床无特殊症状,CT平扫结合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平扫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2例SMAS患者(观察组)和19例非SMAS患者(对照组)的多排螺旋CT平扫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肠系膜上动脉(SMA)可见性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两组SMA弯曲类型、十二指肠水平段近端扩张、充气所占比例差异。测量观察组、对照组的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AMA)、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距离(AMD),采用t检验分析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测定AMA、ASD诊断SMAS的阈值。结果 观察组SMA可见性与年龄呈正相关(r=0.592,P<0.01)。观察组十二指肠水平段近端扩张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SMA弯曲类型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AMA分别为19.5°±11.4°、37.2°±2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AMA诊断SMAS的最佳诊断阈值为17.9°,对应诊断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53%。观察组、对照组ASD分别为(7.4±3.1)、(13.1±7.6)m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基底延长扩张症临床表现与MRI及MRA的影像特点,以提高磁共振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检查、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分析30例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结果三叉神经受累7例,面神经受累8例,听神经受累2例,后循环梗死脑实质受累型5例,后循环供血不足6例,脑出血6例,脑积水1例。所有病人直径扩张超过4.5mm,椎动脉颅内段长度超过23.5mm,基底动脉长度超过30mm,所有病人均有明显偏移,15例向右侧偏移,8例向左侧偏移。结论 MRI及MRA可显示椎基底动脉形态及与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诊断提供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方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益脑灵组)32例和对照组(尼莫地平组)20例,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32例,总有效率为90.72%;对照组20例,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活血方药(益脑灵)可用于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诊断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其它不同基础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5例临床疑似下肢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扫描,以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曲面重建(curved reformate,CR)技术重建.按糖尿病、高血压病因分组,比较下肢动脉CTA检查结果.结果 CTA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侧枝循环.49例血管不同程度钙化患者中,高血压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较糖尿病组下肢动脉管壁钙化的病例出现更多(P<0.05).43例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较高血压组、糖尿病组的闭塞病例出现更多(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表现较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患者更为严重.对存在易患因素的老年人群,尤其是同时具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因者,下肢动脉CTA检查具有筛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AI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Plus或Lightspeed 16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进行增强前后扫描,共发现20例AIH,为AIH组.另随机选取20例单纯主动脉粥样硬化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MSCT征象.结果:①20例患者主动脉壁均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达5.0~12.3 mm,CT值:45.6~75.4 Hu.②14例患者主动脉钙化内移达3.0~10.3 mm.③20例患者合并粥样硬化穿透性溃疡和内膜渗漏分别为15处和7处.④AIH组的主动脉壁最大厚度及平扫CT密度值、主动脉最大直径和主动脉钙化内移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是检出AIH的快速、无创检查方法,对临床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便于治疗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导致脑梗死的机制.方法 应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和以色列Link-9000型经颅多普勒诊断仪(TCD),对26例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CT和MRI上无梗死灶的临床上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症的患者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 通过与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对照研究,发现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双侧颈动脉供血量及血流速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血管阻力及临界压力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动脉弹性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下降.TCD显示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大致在正常范围,而搏动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增大(P<0.05).脑梗死患者病灶侧大脑半球总供血量及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反映脑动脉硬化指标中R、DR、Cp较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严重.结论 脑动脉硬化的存在并不直接影响一侧大脑半球主要脑血管的供血量,而脑循环阻力增高及自动调节功能减退可能是动脉硬化导致脑梗死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以虫类破血药为主要成分的化瘀复元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动脉硬化症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单盲法给药作平行对照观察.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化瘀复元胶囊,每次4粒,1日3次.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每日1次;桂利嗪(脑益嗪)片25 mg,每日3次.30 d为1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和69.4%(P<0.05).治疗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精神萎靡和肢体麻木的积分值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对照组仅有眩晕和头痛积分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积分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治疗组经颅脑彩色多普勒(TCD)检测平均血流速度(VM)测定值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瘀复元胶囊对脑动脉硬化症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CT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17例颅脑外伤病人的颅内血肿量、脑中线移位程度、基底池消失评分及弥漫性脑肿胀等CT表现,并对其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肿量>100 mL组的病死率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中线结构移位>10 mm组病死比例高于其他两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CES<10分的55例无一例死亡,死亡的21例均为CES>10分者.结论颅脑外伤病人的预后与其CT表现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对照组:给予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等渗盐水;②sAH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③SAH+辛伐他汀组:对SAH兔经胃灌注辛伐他汀5mg·kg^-1·d^-1,连续7d。在各组兔造模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第2次脑血管造影后1d,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及超微结构。行免疫荧光染色后,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kB)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结果①脑血管造影显示二次注血后,SAH组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SAH组的管径为(0.68±0.09)mm,对照组为(0.87±0.06)mm,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辛伐他汀组的管径为(0.77±0.08)mm,与SAH组管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内皮细胞内NF—κB表达高于对照组(156±9和84±8,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NF—κB表达量降低(118±9),与SAH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组织ICAM-1mRN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843±0.029和0.673±0.011,P〈0.05);给予辛伐他汀后,基底动脉ICAM-1mRNA的表达量低于SAH组(0.763±0.037),与SAH组比较,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从而预防SAH后CVS的发生,其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组(2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CVS模型,均经兔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含碘量300mg/m1),剂量按2.6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度0.4ml/s,延时15S开始扫描。SAH组于注血后1、4、7、11d,行2~5次基底动脉MSCTA。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结果SAH组注血后1、4、7、11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28±0.36)、(0.82±0.24)、(0.83±0.20)及(0.95±0.28)mm。VR法测得实验兔注血前基底动脉横径平均为(1.30±0.40)mm。CVS在注血后第1天出现,第4天达到高峰,第11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MSCTA技术能够较理想地显示兔基底动脉,是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9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运动组和常规治疗组,运动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长期运动训练,随访1年,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径、颈动脉 IMT的影响。结果:一年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1-0.04),颈动脉内径、颈动脉 IMT显著减小(P均=0.03);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运动组治疗后收缩压[(145.72±11.31)mmHg比(130.89±13.01)mmHg]、舒张压[(88.49±7.32)mmHg比(81.71±8.45)mmHg]降低更显著,颈动脉内径[(6.34±1.23)mm比(6.22±1.01)mm],颈动脉 IMT [(0.89±0.21)mm比(0.84±0.11)mm]减小更显著(P均<0.05)。结论:长期运动训练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能够有效逆转颈动脉壁的动脉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硬化(As)的关系,探讨其对脑梗塞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4例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转换法进行Hcy水平测定,并行颈动脉多普勒彩超及脑CT检测。结果:脑梗塞组和对照组空腹血桨Hcy水平升高分别有39例(46.79%)和7例(17.5%),血浆Hcy含量分别为(19.53±6.02)和(11.24±2.31)μmol/L,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脑梗塞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术近期预后情况。方法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 HU时的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术或补救性旋磨术,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vs.9.2%,P=0.739;1.5%vs.0,P=0.249;3.9%vs.2.0%,P=0.382;7.3%vs.5.6%,P=0.547)。两组支架内血栓总的发生率及早、晚期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内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架内最小直径及血管段最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mm,P=0.032;(2.49±0.50)mm vs.(2.57±0.57)mm,P=0.021)];而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腔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 vs.(0.22±0.06)mm,P<0.001;(0.22±0.09)mm vs.(0.25±0.07)mm,P=0.003)]。结论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术中有效结合旋磨术及药物支架植入术,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的较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5mg)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消退、血脂水平以及部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5mg/d,对照组不服用阿托伐他汀,每组均随访观察1年,治疗前后分别测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血脂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均检测部分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平均面积由(25.34±22.44)mm^2下降为(25.21±22.40)mm^2,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3581.47±502.36)mg/L:(5360.12±421.16)mg/L,P〈0.053;②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治疗后显著加大[(25.054-_22.18)mm“(38.65±30.19)mm^2,P〈O.001];③治疗后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平均面积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5.21±22.40)mm^2:(38.56±30.19)mm^2,P〈0.01]。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老年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有阻止或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个体化饮食干预对糖耐量减低病人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于本院门诊及体检中心体检确诊的糖耐量减低病人35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85例和对照组173例。所有病人均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干预组进行个体化饮食干预,对照组只进常规饮食。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压、体重指数、血脂、踝臂指数、眼底动脉及颈动脉硬化程度,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复查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对照组15例(8.7%),干预组8例(4.3%),干预组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眼底动脉积分[(1.42±0.45)分∶(2.23±0.53)分]、颈动脉硬化积分[(1.84±0.37)分∶(2.87±0.7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踝臂指数[(1.13±0.09)∶(0.87±0.13)%]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个体化加强饮食干预能够改善糖耐量减低病人的动脉硬化程度,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杨志勇  张利苑  李红利 《内科》2013,(6):570-571,591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高龄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高龄动脉硬化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案治疗原发疾病,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LDL—c及T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LDL—C及T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6.45%)明显低于对照组(32.26%)(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龄动脉硬化患者,可显著减慢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5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组)及123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比较糖尿病肾病组与对照组以及糖尿病肾病组早中期亚组、中晚期非透析亚组及透析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糖尿病肾病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9(0.62~0.78)mm vs.0.56(0.51~0.69)mm,P<0.05;81.0%vs.47.2%,χ2=35.4,P<0.05];糖尿病肾病组中早中期亚组、中晚期非透析亚组及透析亚组3组间随着疾病的发展,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且透析亚组颈总动脉内径与早中期亚组对比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6(6.79~7.80)mm vs.7.01(6.36~7.31)mm,P<0.05]。糖尿病肾病组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小、RI增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普遍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预测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9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运动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训练),随访1年,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血压、颈总动脉内径、颈动脉IM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基线值比较,运动组训练1年后收缩压[(176.66±11.78) mmHg比(130.89±13.01) mmHg]与舒张压[(101.43±6.41) mmHg比(81.71±8.45)mmHg]均明显降低(P均<0.05),颈动脉内径[(6.62±0.97)mm比(6.22±1.01)mm]、颈动脉IMT[(0.98±0.12)mm比(0.84±0.11)mm]显著减小(P均<0.05),且较治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显著减小(P均<0.05).结论:长期运动训练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