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淋巴细胞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细胞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其组织学特点为胃表面及小凹上皮细胞内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内镜下表现为胃粘膜皱襞增大增粗、结节状改变和糜烂。病变部位以胃体为主,或涉及全胃,内镜下常诊为痘疮(疹)样胃炎.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和体重下降及厌食。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应用常规治疗胃病药物无效,而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淋巴细胞性胃炎(LCG),亦称胃假性淋巴瘤或胃良性淋巴异常增生,以淋巴细胞在胃黏膜的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堆积为特点的一种特殊的慢性胃炎,由Smith 及 Helwing 在1958年首先报道,目前认为其与幽门螺轩菌(HP)之间有明显相关性,LCG 或淋巴滤泡性胃炎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有一定的相关性,现综述为下。1 淋巴细胞性胃炎临床表现及诊断LC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状有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病程长,症状可反复发作,症状又与消化性溃疡相吻合,内镜表现粘膜皱襞粗大可呈斑块隆起、隆起小结节和糜烂。国内一组50例 LCG 内镜下表现:黏膜充血水肿和花斑样改变50例,占100%;黏膜下出  相似文献   

3.
疣状胃炎(gastritis errucosa简称VG),是一种常见的并有特征形态和病理变化的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糜烂等,因其可恶变,甚为人们所关注。VG的病因至今不清楚,有人认为与过敏、免疫抑制、抗生素等因素有关。近年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VG的形成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尤其是产生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的Hp感染与VG发生发展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胃粘膜组织标本:全部来自西安市中心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  相似文献   

4.
《Clinical Update》编者评论:有关胃炎的概念,医生和病人同样颇为模糊。那么胃炎正确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呢?过去,病人有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但上消化道X摄片正常,医生便告诉病人可能患有“胃炎”。现在我们称其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许多内镜学家把呈红色的胃粘膜称为“胃炎”,而没有意识到胃炎主要是显微镜下组织学的诊断(除糜烂性和出血性胃炎具有特征性的内镜改变外)。 weinscin博士对胃炎进行清晰的描述.并将其分为3种主要类型,且讨论了不同的临床表现、显微镜下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目前,我们已能鉴别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胃病、幽门螺杆菌性胃炎和特殊病种,如淋巴细胞性胃炎,识别这些不同类型颇为重要,因其有着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治疗方法和病人转归。  相似文献   

5.
最近报告一种以淋巴细胞浸润浅表及隐窝上皮为特征的胃炎,内镜下有胃粘膜皱壁增厚,结节状及阿弗他性溃疡,称淋巴细胞性胃炎。作者发现在乳糜泻患者中,内镜下活检有淋巴细胞性胃炎。为阐明二者间关系,作者对22例乳糜泻或乳糜泻样病变患者作了研究。病人和方法对1983~1988年间小肠活检有乳糜泻或乳糜泻样病变患者,均同时作胃粘膜活检。小肠活检取自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近端;胃活检取自胃窦15例,体部5例,二者均有2例。对有或无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
疣状胃炎—胃炎的特殊类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p erosive gastritis)、痘疹样(或天花疹样)胃炎(Variohform gastritis)或章鱼吸盘样胃炎(Octopus sucker gastritis),是一类特殊形态的胃炎,由Moutier和Corner于1947年首先报道的一种内镜形态.Lambert于1978年将该病重新定义为“弥漫性天花样胃炎(Diffuse varioliform gastritis)”,其特点为“在胃底部出现大皱裂,并有糜烂性肿胀的粘膜散布于胃底和胃窦”.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不统一.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其有癌变的倾向,故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疣状胃炎81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在X线、内窥镜和组织学上都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粘膜病变.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此病已被众多的消化科医师所认识和重视.现将我院1991年1月~1994年7月经内镜诊断的81例VG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检出率:本组81例占同期内镜检查3639例中的2.2%.1.2 性别、年龄:男65例,女16例,男:女为4:1,20岁以下1例,21~30岁10例,31~40岁17例,41~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6年中见到40例X线诊断的糜烂性胃炎。均符合下列标准:①在胃粘膜水肿结节的中央有小点状的钡剂聚集;②常沿胃皱折有成群的结节聚集;③可单独或作为弥漫性胃病损的一部分而罹及胃窦。作者复习了其中行内窥镜检及活检见胃部病损的10例的病历记录。 10例的平均年龄为55(27~74)岁。女6、男4例。6例伴有其他严重内科病,包括心绞痛、克隆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常见  相似文献   

9.
淋巴细胞性胃炎B细胞单克隆形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无淋巴组织的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 (Hp)的长期刺激下可产生淋巴组织 ,形成淋巴细胞性胃炎。后者的产生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淋巴细胞性胃炎中是否有B细胞单克隆形成并探讨该单克隆形成的意义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 ,旨在为阐明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一、对象和方法1 对象 :淋巴细胞性胃炎 2 6例 ,符合Dixon诊断标准[1] 。胃息肉 7例及胃平滑肌瘤 4例为对照。2 方法 :(1)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HE染色和改良Giemsa染色后 ,观察Hp及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
长期Hp感染可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已形成共识。此研究目的为:确定作内镜检查的门诊病人中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研究各种血清学方法发现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确定哪一类萎缩性胃炎与Hp感染有关。 病人和方法:①相继共有207例需行胃镜检查的成年门诊病人(19~83岁,平均55岁),均未经Hp根治治疗。②从胃窦和胃体部(均包括前、后壁)分别取2份标本用于组织学检查,依据悉尼标准进行评分。分别对胃窦及胃体的  相似文献   

11.
我院在1991年~1993年间,内镜下诊断疣状胃炎(Verrucos Gastridtis,VG)254例,占同期内镜检查4893例的5.19%.其中治疗资料完整的157例中,男121例,女36例.嗜酒者104例(66.24%),抽烟者138例(87.90%),服过水杨酸及非甾体消炎镇痛药32例(20.38%),皆有腹痛,腹胀,嗳气,泛酸等不同症状,并存有溃疡及粘膜炎症.形态分型:以隆起凹陷型及隆起型为多(134例,占85.35%);以周窦部及多发性为多.病理检查可见较多淋巴细胞、中性细胞或浆细胞浸润.149例HP检测阳性(94.90%).  相似文献   

12.
疣状胃炎(gastritis errucosa简称VG),是一种常见的并有特征形态和病理变化的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糜烂等,因其可恶变,甚为人们所关注.VG的病因至今不清楚,有人认为与过敏、免疫抑制、抗生素等因素有关.近年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VG的形成有关[1~3].本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尤其是产生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的Hp感染与VG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旋菌(HP)引起以胃窦为主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使易于发生粘膜萎缩及肠化,最终可导致胃癌。目前已知低酸分泌患者萎缩性胃炎迅速发生,为此作者研究抑酸治疗前后胃窦与胃体组织学变化,以阐明幽门螺旋菌相关胃炎变化。经内镜证实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良性胃溃疡6例,返流性食管炎21例和糜烂性胃炎3例。年龄20至79岁。在内镜检查前一月内未用抑酸、抗菌和铋剂治疗,且无严重基础疾病。所有病例给予奥美拉唑40mg/d连用8周。治疗前后经内镜在距幽门口2cm内取胃窦粘膜3块和距门齿50cm胃体大小弯侧粘膜6块,分别作HP培养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疣状胃炎的病因与治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疣状胃炎(简称VG)是一种常见的并有特征形态的病理变化的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阿佛他性溃疡及痘疹样糜烂等,近来的研究表明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与幽门弯曲菌(简称CP)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的目的在于从疣  相似文献   

15.
近年的研究已证实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dis,CP)与慢性胃炎和溃疡病密切有关。以往诊断这种细菌感染,只有通过胃镜活检作组织学检查,或者用活检组织进行特种培养。作者对胃脲酶作为 CP 感染标记的检验方法进行评价。方法伴胃酸增高的胃病患者25例,年龄2~18岁,均作胃镜检查。为确诊 CP 感染,取活检作组织学检查,将一块活组织,湿重在10mg 以下,取后即放在0.2ml 的 Stuart 脲酶试验培养基内。在室温下  相似文献   

16.
例1 男,51岁,因上腹部胀痛1年行胃镜检查.内镜检查示:食管下段黏膜粗糙,散在多发扁平结节,色微黄(图1);胃窦充血,见散在多发疣状糜烂,色泽红白不均,以红为主,蠕动良好.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伴增生结节.病理回报:(食管)鳞状上皮下见成熟皮脂腺,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图2).  相似文献   

17.
疣状胃炎5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疣状胃炎(VG)又称痘疹样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其特征是胃粘膜糜烂处粘膜隆起,中心呈脐样凹陷,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检出VG患者53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4年开始用微波治疗内镜下诊断的疣状胃炎 31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31例患者中男 2 3例、女 8例 ,年龄 33~ 6 4岁。病变部位 2 7例在胃窦部 ,4例波及胃体 ;均为多发 ,计有 98处病变。病变在形态学上均符合疣状胃炎的诊断。组织学上10例伴轻度非典型增生 ,11例伴轻 -中度非典型增生 ,10例为间质炎细胞浸润。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器械 :内镜采用OlympusGIPXQ10 型胃镜和日本松下内镜图像显示仪 ,配有球状电极 (探头 )。方法 :常规内镜检查时发现病变即摄片或录像 ,然后取多块活组织做病理检查 ,择期行内…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超声内镜(Eus)确定胃粘膜下肿物(SMT)的大小、部位及组织学性质,以评价 Eus 对胃 SMT 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病人和方法自1980年4月至1987年3月用 Eus检查441例胃病患者,其中80例胃 SMT,42例经组织学证实(22例由胃切除标本及20例由内镜活检诊断,12例是囊肿),59例胃外压现象。  相似文献   

20.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40例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APC)术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瑞金医院2000-01/08内镜诊断为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40例,先行内镜检查,同时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首先给予达克普隆+甲硝唑+丽珠得乐,4 wk后复查内镜并使用氩离子凝固术,以1s~3s/次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根据病灶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次数,以内镜下所有疣状病灶灼除后粘膜平坦或略凹为止.所有病例治疗1 mo后进行临床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APC术治疗40例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数共计212枚,平均每枚病灶治疗时间为4.96s(范围2.5s~5s).1 mo后随访,38例(9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复查发现,原病灶处均覆有新生的粘膜上皮及肉芽组织,无明显疤痕形成.2例(5%)患者仍见少许疣状灶及糜烂残留,再次行APC术治疗.结论疣状胃炎临床治疗颇为困难,作者经初步研究证实,APC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应用APC术为消除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