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性肺动脉高压(Po P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初步筛选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1 381例肝硬化患者,二次筛选出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患者428例,根据是否合并肺动脉压力升高分为Po PH组和非Po PH组,通过分析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o PH的危险因素。结果:42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中有32例(7.5%)合并肺动脉压力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89,95%CI:1.16~4.26,P=0.034)、自身免疫性肝病(OR=4.28,95%CI:1.65~11.07,P=0.003)及低血红蛋白浓度(OR=0.97, 95%CI:0.92~0.99, P=0.041)均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发生Po PH的危险因素,而与肝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无关。结论:Po PH为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中Po PH患病率为7.5%,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及低血红蛋白浓度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发生Po P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Lu WX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796-797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严重的、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各种病因所致PH的认识提高与治疗进展,不仅进一步完善PH分类,亦改善了PH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家族性PAH及结缔组织疾病相关PAH。[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组严重的进行性肺动脉重塑性疾病,往往造成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增加、右心室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PH被定义为通过右心导管测量,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 PAP)在静息状态下升高至≥25mm Hg (1 mm Hg=0. 133 k Pa)。患者一旦被诊断为PH,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6. 3%和61. 2%,中位生存期仅为7年~([1-2])。目前药物是治疗PH的主要方法,针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考虑联合非药物治疗策略,在此综述如下。1.康复训练和体育锻炼。2009年,ESC/ERC指南鼓励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相似文献   

4.
肺动脉高压诊断及分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tionPH)是患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不容忽视的心肺血管疾病。1945年Coumard用心导管测量了肺动脉压,1950年诊断了第一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1998年以前,肺循环高压仅分为PPH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SPH)2大类。2003年威尼斯会议对Evian诊断分类标准进行修订,将肺循环高压共分为5大类,21个亚类。目前关于PH的患病率无确切统计,1998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进行的全国性出院患者登记表明,在美国估计每10000人中有7人因PH住院,1998年大约每100000死亡患者中有3.1人死于PH;20世纪90年代初,PPH的患病率被认为仅有1~2人/100万人,随着对PH的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根据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的资料,各类型PH患病率可能已超过30~50人/100万人。  相似文献   

5.
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10年,国外肺动脉高压(PH)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治疗方面。由传统的吸氧、强心、利尿、钙通道阻滞剂和抗凝等,向针对发病机制本身的靶向治疗突破,使得PH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明显改观。但我国多数临床医生对PH的诊治意识不高,致使PH患者检出率低,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正>肺动脉高压(PH)是指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Hg(1 mmHg=0.133 kPa)。临床分为五类:第1类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第2类左心疾病引起的PH;第3类肺部疾病和(或)低氧引起的PH;第4类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和其他肺动脉闭塞病所致PH;第5类不明原因的和(或)多重因素机制引起的PH。近20年来,PAH的药物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针对不同作用靶点的药物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吸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肺动脉栓塞外科手术治疗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H)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8月1日,6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资料,15例患者在肺动脉栓塞外科手术治疗后仍存在PH时,吸入NO浓度为(10~30)×10-6,记录NO吸入时间、吸入时呼吸功能指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术后平均吸入NO时间(46.3±6.4)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iO2)较吸入前改善,平均肺动脉压(mPAP)较吸入前下降(P<0.05)。结论:对于肺动脉栓塞术后PH患者吸入NO,可以改善氧合并降低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右房/肺动脉切口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优越性及操作要点。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9年7月年合并PH的VSD患者154例,采用右心室切口行VSD修补术者42例作为对照组,经右心房或肺动脉切口行VSD修补术者112例作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术后病死率、低心排量综合征发生率、肺动脉危象发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合并PH病例经右房/肺动脉径路治疗可减少其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高压(PH)是以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涉及多学科、系统和通路,治疗亦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目前PH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为主。PH药物治疗的重点是动脉型PH和慢性血栓栓塞性PH,随着靶向药物(如内皮素受体抑制剂、前列环素类、磷酸二酯酶Ⅴ型抑制剂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的进展,患者预后有所改善,但5年生存率仍不超过70%。因此,可将非药物治疗方式作为PH治疗的另一选择。现就PH的非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人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病因,以改善PH的综合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上海长海医院就诊住院的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肺动脉高压者,按病因分组进行统计,对不同疾病导致的经超声心动图三尖瓣返流速度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资料完整的60岁以上PH病例数共540例,男278例,女262例,平均年龄(74.2±8.4)岁,中位年龄70岁.其中无特发性PAH=PH,均为疾病相关性,其中心源性共287例(扩心病19例,肥厚性心肌病8例);先心病共27例.肺脏疾病相关性PAH为31例.瓣膜疾病相关性PAH、先心病相关性PAH及结缔组织相关性PAH=PH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心肌病及高血压引起的PAH=PH.按欧洲心脏协会2009年分类标准中属于第一组动脉型肺动脉高压为30例,占5%,左心疾病相关性PH为351例,占65%;第三组为肺疾病或/和缺氧相关性PH,为31例,占6%.其中第一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他组.按照肺动脉收缩压升高程度来分,主要为中度升高.结论老年人PAH=PH主要是疾病相关性,最主要导致PH的疾病是左心疾病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患者128例,以患者入院编号末位为偶数者作为观察组,奇数者作为对照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压力(PH)、6分钟步行距离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PH、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H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患者PH。  相似文献   

12.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致死性的难治性病理生理状态,临床治疗中多种西药虽然昂贵,也不能有效降低PH病人病死率,而且药物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肺动脉高压古已有之,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调节肺动脉压力的优点,在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抗炎、抗平滑肌增殖等方面有一定效果,并且安全价廉,目前已有单味中药、中药注射剂、复方中药等多种制剂进入临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有望对肺动脉高压的防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栓塞后肺动脉高压是指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发生后肺血管床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衡、肺循环阻力增加,并且在机械阻力及神经体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肺血管收缩致使肺循环阻力进一步增加而造成的肺动脉压力的升高。 栓塞性肺动脉高压(PH)在当今世界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也是诊断和治疗都十分棘手的一大类疾病。数据显示大约有80%的APTE患者存在PH,其平均肺动脉收缩压(PASP)增高并不明显,一般不超过4.66~5.32 kPa(1 mmHg=0.133 kPa)。此类患者在接受抗凝或溶栓治疗后PASP得以改善,但也有一部分残存肺动脉高压,继而演变为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预后较差。数据显示,当mPAP持续>3.99 kPa时即可提示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只有30%,当mPAP持续>6.65 kPa时,5年存活率仅为14%。此外,APTE患者的预后也与初始肺动脉压力、治疗过程中肺动脉压力变化以及既往是否存在心肺疾病有关。如果初始肺动脉压力低、治疗后肺动脉压力呈下降趋势并且无心肺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好,反之则较差  相似文献   


14.
<正>肺动脉高压(PH)是一组肺动脉内压力异常升高,即静息状态下由右心导管测得的平均肺动脉压力≥25 mmHg(1 mmHg=0.133 kPa)的疾病或病理生理综合征~([1])。PH分为五大类~([1]),其中研究第Ⅰ类动脉性PH和第Ⅳ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治疗和预后的意义得到临床研究者的关注~([2-4]),而左心疾病相关性PH和肺部疾病和(或)低氧相关PH以及未明和(或)多机  相似文献   

15.
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PH)属于第3类PH,是临床中最常见的PH类型之一,其存在显著影响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患者的预后。《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对该类PH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进行了推荐。建议首选超声心动图对该类PH进行无创筛查,在特定条件下行右心导管(RHC)检测。对存在重度PH的该类患者,需鉴别合并其它类型PH。治疗应强调原发疾病治疗,推荐长期氧疗,不推荐常规给予靶向药物治疗。同时也建议将优化肺部疾病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转诊至PH中心。  相似文献   

16.
肺动脉高压(PH)是以肺血管阻力增高为特点的一类疾病,PH作为一个血流动力学改变过程可以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非动脉型肺动脉高压(non—PAHPH)是指根据肺动脉高压的最新分类属于第2~5大类的疾病,主要包括左心疾病相关PH、肺部疾病相关PH、慢性栓塞性PH等。PAH患者通常病情凶险而预后严重不良,目前PH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要关注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领域,但是临床相对少见,而non—PAHPH临床上更为常见,对于non—PAHPH的研究将是目前及今后PH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严重威胁身心健康的常见心肺血管疾病,诊断困难,治疗棘手,预后恶劣,已成为全球性重要医疗保健问题.尤其近20余年在发病机制、遗传学、诊断分类及治疗、新药研发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PAH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也得到明显改善. 一、概念的变迁 目前已知的关于PAH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891年,直至1951年由David T.Dresdale率先提出原发性肺高血压(PH)概念,并于1954年提出家族性PH.这两个术语分别沿用至2003年和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PH诊断分类委员会先后废弃了继发性PH和原发性PH,开始使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和遗传性肺动脉高压(HPAH)的诊断术语.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高压血管收缩与重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高压(PH)可以出现在原发于肺动脉的疾病(如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或者继发于心肺疾病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的疾病(如继发性肺动脉高压,SPH)。由于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复杂且有许多机制不明,治疗效果不理想。特别是IPAH,一经确诊,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5年,有学者认为其预后比恶性肿瘤还差。诸多致病因素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发展并最终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COP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COPD合并PH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增加患者病死率~([2])。近几年来,关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治疗取得了较大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高压(PH)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发病率很高,OSA会通过多种途径促进PH的进展,在PH患者中筛查OSA意义重大。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PH合并OSA可不同程度地降低PH及改善右心功能,但其治疗对PH是否能长期获益并不确定。现总结PH合并OSA的研究进展,以期对PH合并OSA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