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4h、14d、3个月行NIHSS评分,3个月时行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造影发现闭塞38例,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完全再通21例,部分再通12例);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3个月时mRS评分≤3分者28例;其间颅内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能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许多病人发病后仅给予单纯静脉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预后较差,致残率高.颈内动脉注药有时因局部药物浓度低,治疗效果也不理想.而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血管快速再通,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明显改善预后.本文对27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早期超选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做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溶栓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5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结合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5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取超选择接触性溶栓,尿激酶(UK)用微量泵以1×104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60×104U~100×104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4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例。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显的血管闭塞6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3.64%;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3.63%;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率为55.56%;大脑前动脉闭塞(前交通动脉未开放)的1例再通;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例全部部分再通。动脉溶栓后颈内动脉残余明显狭窄3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33例(64.71%)。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12例行rtPA静脉溶栓.观察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lkin scale,mRS)评分评价2组转归.结果 动脉溶栓组完全再通18例(58.1%),部分再通7例(22.6%),血管再通率为80.6%,并发有症状颅内出血3例,死亡1例.尿激酶动脉溶栓组与rtPA静脉溶栓组90 d时转归良好率(74.2%对66.7%,x2=0.24,P=0.622)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9.68%对8.33%,x2=0.19,P=0.892)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治疗时间窗内尿激酶动脉溶栓能显著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转归,近期疗效和远期转归均与rtPA静脉溶栓相当.  相似文献   

5.
应重视急性缺血性卒中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前,发病后3h行的静脉内溶栓治疗疗效仍然是明显的,并获准应用于临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溶栓治疗方法。然而,静脉内溶栓治疗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等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很低,疗效欠佳;而动脉内溶栓治疗较静脉内溶栓虽有较高的再通率,但其优点却被时间耽误所抵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兼有静脉内溶栓治疗的快速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高再通率,似乎是解决血管闭塞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发病于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治疗。结果 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24例(52,2%),部分再通7例(15.2%),未通15例(32.6%);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的患者22例,中残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8例。31例溶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20例(64.5%),15例未溶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4例(26.7%),溶栓后脑出血6例(13%)。结论 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能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a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71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及支架治疗 ,60例患者行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住院情况。结果 PTCA及支架术治疗组 ,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 10 0 % ,无死亡 ,住院天数为 9.6± 4.1天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为 5 2 .8± 7.2 %。溶栓治疗组住院期间死亡 9例 ,抢救成功率 85 % ,血管再通率 75 % ,住院天数为 17.6± 7.8天 ,超声心动图测左心室射血分数为 43 .6± 5 .2 %。结论 急诊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 AMI,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 (P<0 .0 1) ,明显改善心功能 (P<0 .0 5 ) ,缩短住院时间 (P<0 .0 1)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 h内进行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术后即刻和24 h分别行头颅CT检查了解有无颅内出血.采用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6个月时的生活状态和功能转归进行评价.结果:38例患者中,21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3例发生有症状颅内出血,1例死亡.术后90 d时,22例功能转归良好(BI≥90分),11例较好(50分≤BI<90分),4例较差(BI<50分);术后6个月时,24例功能转归良好,9例较好,4例较差.术后14 d时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水平(12.68±7.43对15.38±4.32,P<0.01).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6~9h内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叫颐性分析27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资料,发病距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为6~9h,头部CT未显示脑出血和明确的梗死灶,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后,采用球激酶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尿激酶以1.5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结果在27例溶栓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寒的有10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有15例,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的有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20例,心源性卒中7例,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TICI分级:3级)的为5例,部分再通(TICI分纵:2级)的为15例,未再通(TICI分级:0~1级)的为7例,血管再通率为74.1%,总病死率为14.8%。20例动脉例佯硬化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90%,死亡率为0;7例心源性尊中患者,溶拴治疗后血管再通半为28.5%,死亡率为4/7。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忠者的NIHSS评分和修订Rankin量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头部CT未显示有明确梗死灶的前提下,6~9h内选择动脉溶俭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受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3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组(治疗组)34例,动脉溶栓组92例,静脉溶栓组112例。从血管再通、欧洲脑卒中量表(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分、Ba rthel指数评分以及脑出血病死率4个方面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患者24 h内ESS评分分别为(93.7±6.3)分,(79.2±20.8)分和(74.1±35.9)分。3组患者第30天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94.1%,79.3%和90.2%,55.4%和71.4%。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患者24 h内ESS评分较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可在最短时间内使血管再通,再通率高,早期和远期神经功能评价高,且脑出血的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评价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的效果。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是溶栓治疗的基础。开展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需要探讨急性脑梗死的血管闭塞率和自然再通率 ,了解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 ,以及影响溶栓治疗血管开通的因素。针对上述有关问题 ,我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了文献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并接受支架辅助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患者资料。对8例患者使用Apollo或Wingspan支架,4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按照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评估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结果①基底动脉远段闭塞3例,近段闭塞4例,椎动脉颅内段延伸至基底动脉近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全程闭塞2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为20(15~24)分。②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0例达到充分再通标准。2例患者术中发生血管痉挛,无临床症状。1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③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10(4~22)分,同最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NIHSS评分改善≥5分。④4例术后3个月的功能转归良好,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可改善3个月时的临床结局。针对基底动脉闭塞不同病因需要个性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再通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再通的15例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2例为椎动脉V4段闭塞,3例为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术前采用全脑DSA评估闭塞长度和位置,用高分辨率MRI评估闭塞性质和再通可行性;术中双侧股动脉置鞘13例,一侧用于再通置入支架,另一侧通过侧支循环代偿充盈闭塞动脉远端作为参考路径图,增加再通可行性。术后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系统评估再通后的顺向血流,定义≥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结果 15例患者首次症状发作到再通时间中位数为50(18~365)d。再通成功13例,2例椎动脉颅内段再通失败。13例再通成功患者中,12例再通后复查造影正向血流恢复至TICI 3级,1例TICI 2b级;7例症状好转,4例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出现卒中。11例患者随访中位数时间39(3~89)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中位数为1(0~2)分。结论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术前采用高分辨率MRI评估以及术中双侧置鞘技术,可能会增加开通率和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超声增强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增强溶栓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 +2 MHz超声监测2h]和标准溶栓组(单用rtPA).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治疗前血压、溶栓前脑缺血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血流分级、闭塞血管部位.主要转归指标为3个月时的转归良好率(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次要终点为溶栓后2h的完全再通、持久性完全再通、有症状脑出血和病死率.结果 超声增强溶栓组治疗后3个月时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标准溶栓组(64%对36%;x2=6.522,P=0.011);超声增强溶栓组持久性完全再通率(40%对8%;P =0.018)和完全再通率(48%对12%;P=0.012)均显著高于标准溶栓组,但再闭塞率(8%对12%;P=0.637)、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4%对4%;P=1.000)和病死率(4%对4%;P=1.000)均与标准溶栓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超声增强溶栓能提高rtPA推注后2h内持久性完全再通率和完全再通率以及3个月时的转归良好率,而且不增高有症状脑出血和死亡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是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确证有效的开通闭塞动脉的急救措施,桥接治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再通机率,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残余血管狭窄。已知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溶栓/桥接治疗后导致血管再通后再闭塞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溶栓后24 h内禁止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血小板的聚集与活化使一部分残余动脉狭窄患者发生了动脉再闭塞。本文针对血小板活化机制及近年来关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在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后24 h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Solitaire支架半释放保护(SHARP)技术逆行处理串联闭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颈内动脉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且均使用SHARP技术。采用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血管病变型、其他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先将导引导管及中间导管挤过近端闭塞处进行颅内血管闭塞段支架取栓,然后使用SHARP技术,将SolitaireAB支架半释放至颈内动脉,起到类似于远端栓塞保护装置的作用,再将导管退至颈总动脉,经血管造影确认是否存在远端栓塞,同时根据造影评估结果选择近端取栓或支架置入。若造影显示前向血流无法维持或残余狭窄过重,则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成功再通定义为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达2b级或3级。术后即刻及术后(24±6)h复查头部平扫CT评估不良事件,包括术中并发症(血管痉挛、远端栓塞事件)、与SHARP技术相关并发症[支架半释放后和(或)导引导管后退至颈内动脉狭窄近端时,经DSA证实出现了远端栓塞事件]、出血转化(出血性梗死Ⅰ型、出血性梗死Ⅱ型、脑实质出血Ⅰ型、脑实质出血Ⅱ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7 d或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至少降低4分为神经功能改善。以90 d随访记录评价临床预后,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为神经功能独立,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14例串联闭塞患者均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有8例合并颈内动脉终末闭塞(C7段闭塞),6例合并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病因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心源性栓塞型3例,动脉夹层2例。14例患者均成功再通,达TICI分级2b级或3级;穿刺至再通的平均时间为(63±6)min;4例患者再通后因前向血流无法维持而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例,动脉夹层1例)。未发生SHARP技术相关并发症(远端栓塞事件)。1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脑实质出血1例、出血性梗死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随访,1例因神经功能恶化死亡,10例患者达神经功能独立(mRS评分≤2分),3例预后不良。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串联闭塞患者使用SHARP技术逆行处理的初步分析显示,该技术可减少操作步骤,使手术时间缩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急性期支架置入。但该项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发病6 h)11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通过SPSS软件对治疗前后相关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44~78岁,平均(66±11)岁;术前及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3)、(8±4)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7,P0.01);均成功实现闭塞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术后90 d随访,患者预后良好(mRS 0~2分)7例。无严重的M1段内导管操作的相关并发症。结论初步经验显示,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5 h,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股动脉穿刺)在发病≤6 h。根据取栓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41例)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闭塞部位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分析静脉桥接下两种动脉内治疗方式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入院时、术后72 h和90 d的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单纯支架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37例(90.2%),后循环闭塞4例(9.8%);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20例(90.9%),后循环闭塞2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大血管均获得良好开通(m TICI分级:Ⅱb~Ⅲ级)。(2)单纯支架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6±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8±0.9)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症状性出血5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1.2%(21/41)。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3±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2±0.8)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症状性出血2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9.1%(13/2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均能快速使颅内闭塞大血管获得再通,并且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具有更好的再通率。但两种技术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