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胃粘膜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与体外实验发现 Hp慢性感染易引起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 [1],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亦证实 Hp感染与某些癌相关基因的改变存在相关关系 [2]。为从分子水平揭示 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本文采用 PCR技术对胃癌组织 Hp进行检测,并对 Hp感染与 APC、 MCC、 DCC基因和 YNZ22位点杂合缺失 (LOH)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材料与方法    1.标本收集和 DNA提取: 51例胃癌组织均为我院 1995年 1月至 1997年 1月手术切除标本。手术切下肿瘤后立即收集癌组织和手…  相似文献   

2.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DNA-PCR技术检测H.Pylori感染,采用PCR-RFLP,PCR-SSCP,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182例胃癌及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中抑癌基因APC,MCC,DCC,YNZ22及p53基因的杂合缺失、突变、mRNA及蛋白异常表达.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pylori的感染率(IM61.7%,Dys 63.3%,GC 42.3%)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17.5%,P<0.05).但胃癌及癌前病变间H.pylori感染率无显著差别(P>0.05),胃肠两型胃癌中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47.1%及42.2%,两者无显著差别(P>0.05).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存在多种抑癌基因失活.H.pylori感染与癌前病变-肠化生中APC基因异常蛋白表达有关(Hp+43.2%vsHp-13.0%,P<0.05).胃癌组织H.pylori感染阳性组中APC基因突变(50.0%)及蛋白表达(63.6%)、p53基因蛋白表达率(59.1%)显著高于阴性组(vs16.7%,P<0.05;vs30.0%,P<0.01;vs20.0%,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多种抑癌基因失活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H.pylori感染与APC,p53基因失活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前认为 ,幽门螺杆菌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而且与胃癌关系密切[1] 。本研究应用PCR RFLP基因分型方法分析Hp感染者Hp基因分型 ,鉴定Hp菌株 ,为抗Hp治疗及探讨Hp感染与慢性胃炎、胃癌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所有标本取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胃镜室 ,其中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36例 ,胃癌 4 5例 ,均经病理证实。以无菌方法采取标本后立即提取组织DNA。2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 :引物 :Hp1 S :5′ GAACTA GACTACACCAT 3′ ,Hp2 AS :5′ TGGTTTGAGGGCGAATC 3′ ,…  相似文献   

4.
Hp感染对胃粘膜增殖、DNA含量及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病因[1-5].Hp感染胃粘膜后,既能破坏胃粘膜屏障功能[6],同时也可刺激胃粘膜细胞增殖[7-13],结果可能导致DNA异常和癌变[14,15].目前Correa所提出的Hp感染、慢性胃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假说受到普遍重视.在Hp根除治疗后这些癌 前病变是否能逆转仍有争论[16,17 ].为此,我们对Hp阳性患者抗Hp治疗前后胃粘膜组织学特点、细胞增殖活性、DNA含量、bcl-2,p53,C-myc基因表达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p16基因甲基化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Hp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第一致癌因子 [1]。动物实验已证实, Hp慢性感染易引起胃粘膜组织向恶性转化 [2],但其致癌机制未明,更缺乏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通过研究 Hp感染与胃癌及胃粘膜炎性病变中抑癌基因 p165'CpG岛甲基化状态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讨 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及可能的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1)标本: 57例胃癌组织为本院 1998年 1月- 1999年 9月手术标本(均为非贲门部胃癌),并经病理确诊。男 30例,女 27例,年龄 24~ 67岁,平均 48.6岁,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众多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Hp发生密切相关[1-4].动物实验证实,Hp慢性感染易引起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2].但其致癌机制未明,更缺乏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5].作者通过研究Hp感染对胃粘膜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以及与胃癌和胃粘膜炎性病变中癌基因蛋白P21,c-myc,c-erbB-2及抑癌基因蛋白P53表达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讨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CC、DCC基因和YNZ22位点杂合性丢失(LOH)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对41例大肠癌MCC、DCC基因和YNZ22位点的数量可变的重复序列(VNTR)区进行了分析。结果:大肠癌MCC基因LOH率为34.8%;DCC基因为36.0%,YNZ22位点为43.3%;若将以上基因综合分析,大肠癌的LOH率则为56.1%。分析LOH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发现,大肠癌DukesC、D期DCC基因的LOH率(53.3%)显著高于A、B期组(10.0%)(P<0.05),其它各组间的LOH率则无显著差别。结论:MCC、DCC基因和YNZ22位点的LOH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DCC基因LOH多为大肠癌的晚期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组织p16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43例胃癌患者的新鲜癌手术标本、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及血清标本为本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PCR及银染PCR-SSC癌组织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及突变情况;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通过PCR及血清学试验确定。结果(1)43例胃癌中,Hp阳性30例,阳性率为69.77%,其中CagA阳性24例,阳性率为80%。(2)30例Hp阳性胃癌中,有12例发生p16基因变异,发生率为40%;13例Hp阴性胃癌中,4例p16基因发生变异,发生率为30.77%,Hp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较p16基因变异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30例Hp阳性胃癌中,CagA阳性与阴性组p16基因变异率分别为41.67%(10.24)及33.33%(2/6),两组变异率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Hp及CagA阳性Hp感染与胃癌组织p16基因变异无显著相关性,Hp感染可能不是其改变或必须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河西走廊中段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分析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胃粘膜石蜡标本及病理资料,采用W-S银染和革兰染色检查患者组织中Hp感染状况,分析Hp感染与性别、年龄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受检标本Hp阳性率为81.3%(178/219)。浅表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Hp阳性率依次为60.7%、77.4%和85.6%。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岁以上组Hp感染率与60岁以下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Hp感染率与无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在不同性别、不同胃癌组织病理类型、癌组织大小及浸润深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河西走廊中段地区胃癌的发生及其淋巴结转移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率随年龄增大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胃粘膜肠化及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多基因异常   总被引:26,自引:17,他引:9  
目的 探讨多种基因改变在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RFLP,PCR-SSCP,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同时对60例肠化生,30例异型增生及52例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APC,MCC,DCC,YNZ22,p53及癌基因Ki-tas,Bcl-2多种变异形式进行检测.结果 随着肠化生粘膜向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多种基因改变的频率逐步升高,胃癌组织中APC,DCC,YNZ22,p53,Bcl-2的改变频率分别为57.7%(30/52),43.1%(22/51),51.6%(16/31),67.3%(35/52),68.6%(35/51)显著高于肠化生上述基因的改变(APC 33.3%,DCC 4.3%,YNZ22 19.4%,p5326.7%,/Bcl-2 33.3%)(P<0.05,0.01).异型增生组织中DCC基因改变为12.5%(3/24),也显著低于胃癌组织中的改变.Ⅲ型肠化中APC及bcl-2基因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1.1%,55.6%,p53突变及蛋白表达率为57.1%,27.8%,显著高于I,Ⅱ型肠化中APC,Bcl-2蛋白表达率(6.3%,23.8%)(P<0.01,0.05)及p53突变及蛋白表达率(18.2%,2.4%)(P<0.05).肠型胃癌APC,p53,Ki-ras突变率分别为52.9%;82.4%;29.4%,显著高于胃型胃癌各基因的突变(APC 18.2%;p53 45.8%;Ki-raS 3.0%)(P<0.05).肠型胃癌APC,Ki-ras,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6.5%;41.2%;93.8%,胃型胃癌分别为30.3%;3.0%;54.5%,两型相比差别显著(P<0.01,0.05).APC,p53及Bcl-2基因可能是肠化生癌变及肠型胃癌的热点基因.肠化生及异型增生阶段即可检测到基因改变的累积现象,但以胃癌组织中最显著.结论 多种基因改变的累积与胃癌的发生及演进密切相关.不同类型肠化生分子改变机制不同.APC,p53及Bcl-2基因有可能成为肠型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根除Hp可能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但其机制未明,且缺乏分子生物学证据[1].Hp感染与胃黏膜中DNA异常甲基化有关,E-钙粘蛋白(E-cad)、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甲基化是非肿瘤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本研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Hp根除前后非肿瘤胃黏膜中E-cad和DAPK基因甲基化状态,探讨根除Hp在预防胃癌发生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分布的感染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目前不仅公认幽门螺杆菌(Hp)的慢性感染对消化性溃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很多Hp感染的慢性胃炎被证实与胃粘膜上皮的增殖和淋巴组织恶变有密切关系,所以国际癌症研究会把Hp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病原[1].Hp感染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而且会逐步发展严重导致全胃炎,在感染后期会产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甚至异型增生(Dys)[2],而这系列的病变是胃癌形成的高危状态,或称癌前病变.所以现在通过548例胃粘膜病变的Hp感染的检测研究,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与胃腺癌的胃粘膜增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病学资料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可使胃癌发生增加 6~ 8倍 [1]。 Hp感染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潜在致癌机制尚未明确。为探讨 Hp感染对胃粘膜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本研究试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观察 Hp相关性慢性胃炎、胃腺癌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 P53蛋白的表达,以认识 Hp的可能致癌作用方式。  1.材料:胃镜及活检确诊的 35例慢性胃炎和手术病理证实的 20例胃腺癌,其中男性 30例,女性 25例,平均年龄 (47.5± 3.4)岁。慢性胃炎取材是胃镜活检胃窦部粘膜组织 3块,胃腺癌取手术切除的…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提示,幽门螺杆菌(Hp)、特别是含cagA基因的Hp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1]。体外实验证实Hp培养滤液可诱导胃黏膜细胞DNA损伤[2]。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亦提示Hp感染与ras基因活化有关[3]。为从分子水平揭示Hp的致癌机制,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胃癌组织Hp进行检测,并对Hp感染与胃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49例胃癌为我院1994年1月~1996年7月手术切除标本,手术切下肿瘤后立即收集癌及切缘处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的主要病因,Hp亦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1,2],但是其直接关系尚难确定.在成功应用"中国1号小型猪"建立Hp相关性胃炎动物模型[3]基础上,研究了Hp感染对猪胃粘膜上皮PCNA表达和NDA倍体的影响,以表明Hp与猪胃粘膜上皮增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婕姝  刘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6):1629-1630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16和c-erb-2癌基因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39例肠型胃癌,31例弥漫型胃癌和56例对照组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石蜡切片,Warthin-starry法检测Hp,胃癌组免疫酶组化S-P法检测p16、c-erb-2基因蛋白.结果 胃癌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肠型和弥漫型胃癌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中,Hp感染与c-erb-2及p16蛋白阳性表达有关.结论 Hp感染与p16和c-erb-2蛋白的联合表达可作为胃癌发生发展、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22,他引:17  
目前已公认幽门螺杆菌(Hp)的慢性感染对消化性溃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很多Hp感染的慢性胃炎被证实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淋巴组织恶性病变有密切关系,所以国际癌症研究会把Hp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病原.虽然近几年来胃癌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在世界上常见恶性肿瘤中仍居第2位,而且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生存期极短.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上皮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病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和胃癌发生正相关,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 Hp定为Ⅰ类致癌因子。细胞凋亡是受基因编码的细胞主动"自杀"的生理性死亡过程,肿瘤的发生与细胞凋亡异常有关。 Hp感染主要在胃癌发生的起始阶段起作用 [1],尽管人群 Hp感染率很高,但仅有少数患者发展为胃癌,这可能与宿主对细菌反应的差异及细菌特定产物的表达差异有关。 Cag A基因型 Hp感染增加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已得到初步证实 [2,3]。本研究应用 PCR技术对 Hp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观察 Hp及其不同基因型感染对相关性胃…  相似文献   

19.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31,自引:21,他引:10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胃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并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感染和胃粘膜癌变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测定172例内镜活检标本和45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内镜活检标本正常胃粘膜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胃溃疡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胃癌18例,手术标本高分化型胃癌8例、低分化型胃癌37例.同时用EIA检测Hp感染患者血清中Hp-CagA-IgG,并分析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Hp-CagA-IgG水平的关系.结果在172例内镜活检标本中,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0度、1度、2度肠化和胃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0%,25%,38%,89%.45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相应的非癌胃组织也展现了相似的结果.Hp检出情况,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0度、1度、2度肠化Hp阳性率分别为0%,52%,60%,70%,75%.45例手术切除胃癌的非癌胃组织伴0度、1度、2度肠化的Hp感染强度分别为10.8±9.6,41.3±31.1,86.4±47.8个/50腺体.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Hp-CagA-IgG抗体显著低于胃癌患者的Hp-CagA-IgG抗体水平(P<0.01),22例Hp阳性的胃癌患者感染的Hp全部为CagA+株,其非癌胃粘膜有12例展现了端粒酶活性(55%);相反Hp阳性的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感染的Hp只有8例为CagA+株(36%),其胃粘膜均未展现端粒酶活性.结论正常胃粘膜和浅表性胃炎不表达端粒酶活性,萎缩性胃炎随肠化进展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加,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最高,阳性率达88%以上.在胃癌患者的非癌胃粘膜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肠化程度、Hp感染强度呈平行关系,且感染的Hp多为CagA+株;而慢性浅表性胃炎感染的Hp多为CagA-株.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胃粘膜癌变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CagA+的Hp感染可能是端粒酶重新激活的一个启动信号.  相似文献   

20.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A与胃粘膜组织恶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A(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Hp)在胃粘膜组织恶性化转变中的作用。方法:以含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A的质粒(P~(MC3))为外参照品,在微孔板上对PCR扩增cagA的产物作探针杂交及辣根过氧化物酶酶促显色分析,定量榆测不同组织中cagA阳性Hp。结果:往50份Hp尿素酶B基因阳性的临床标本中检测到28份cagA亦阳性(56%),其中5份浅表性胃炎组织,12份癌前病变组织及11份胃癌组织。浅表性胃炎组织cagA阳性的Hp感染率(31%)及每毫克组织感染的平均拷贝数(12.8)均显著低于(P<0.01或P<0.05)癌前病变组织(60%;77.1)或胃癌组织(79%;57.6),二者在后两种组织间均无显著性差别(P>O.05)。结论:cagA阳性的Hp感染可能有助于胃粘膜组织的恶性化转变,这种转变与cagA阳性Hp的感染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