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评估辅助生殖技术多胎妊娠选择性经阴道减为单胎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获得妊娠的患者,其中单胎妊娠2760例,双胎未减胎1258例,三胎未减胎15例,减胎后单胎18例。比较各组的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低体重儿出生率等。结果:减胎后单胎组与多胎未减胎组比较,早产率、剖宫产率及低体重儿出生率降低(P0.05),分娩孕周延长(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P0.05)。单胎妊娠组与减胎后单胎组患者的年龄、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低体重儿出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胎妊娠孕早期实施选择性经阴道减胎术,仅保留一个胎儿,可有效降低母婴早产及剖宫产导致的风险,从而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对双胎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诊治的291例双胎妊娠产妇,根据受孕方式分为辅助生殖组(116例)和自然受孕组(17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相关资料和母儿结局情况。结果: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高于自然受孕组[(31.8±4.5)岁vs (29.2±5.3)岁,P0.001],初产比例高于自然受孕组(87.1%vs 73.7%,P=0.006);两组孕前体重指数(BMI)、绒毛膜性以及分娩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组的足月产率低于自然受孕组(31.9%vs 45.1%,P=0.024),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组(35.3%vs 16.6%,P0.001;15.5%vs 8.0%,P=0.045)。两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输血和子宫切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以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受孕组相比,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初产比例高,早产率、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辅助生殖受孕双胎妊娠产妇的孕期保健和围产期处置,减少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辅助生育技术(ART)是否会增加双胎妊娠的产科并发症和围产儿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检查及分娩的760例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ART组)和764例自然受孕双胎孕妇(对照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平均年龄(32.7±3.5岁)高于对照组(30.0±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择期剖宫产率为85.52%,高于对照组(80.09%),其急诊剖宫产导致早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先天畸形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T在双胎妊娠中会增加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但并不增加其他产科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风险,因此,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并无预防性减胎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双胎妊娠实施早期选择性减胎术或胎儿发生自然减胎后对改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常规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的新鲜及冻融胚胎移植获单胎或双胎妊娠的患者共6535个周期(653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1∶4)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手术减胎组与初始单胎组分别纳入128个周期和510个周期,自然减胎组与初始单胎组分别纳入511个周期和2038个周期。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指标。结果:PSM后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移植胚胎数多于初始单胎组,分娩孕周早于初始单胎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初始单胎组,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占比高于初始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剖宫产率与初始单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因PSM模型调整后数据缺失,按调整前计算,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早期流产率均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自然减胎组晚期流产率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活产率高于初始单胎组(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与初始单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所致的多胎妊娠者,即使在孕早期实施减胎手术或发生自然减胎后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有限,但早产率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率增加;减胎并不能完全逆转妊娠结局,限制移植胚胎数目才是解决ART助孕妊娠不良结局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胎妊娠孕妇孕中期行减胎术减至双胎后与初始双胎孕妇的妊娠结局比较.方法 选择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妇产科门诊或住院、多胎妊娠孕妇567例,其中双胎妊娠孕妇478例为非减胎组;妊娠12周以后在本院实施孕中期减胎术(在超声引导下经腹的胎心内氯化钾注射法),由初始多胎减至双胎的孕妇89例为减胎组.减胎组孕妇中,初始三胎70例,初始四胎13例,初始五胎及以上6例.观察两组孕妇年龄、分娩孕周、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1)两组孕妇年龄及分娩孕周:非减胎组与减胎组孕妇平均年龄分别为(29.7±4.5)和(29.9±5.0)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非减胎组与减胎组孕妇平均分娩孕周分别为(35.3±3.9)和(34.4±6.3)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孕周<28周者(即流产)在非减胎组发生率为6.3%( 30/478),在减胎组为15.7%( 1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两组妊娠并发症:子痫前期发生率在非减胎组及减胎组分别为8.2% (39/478)和12.4%(1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在非减胎组及减胎组分别为1.7%(8/478)和3.4%( 3/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87).(3)两组新生儿情况:①非减胎组两个胎儿出生体质量差值>400g的发生率为28.9%(138/478),减胎组为27.0% (24/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非减胎组两个胎儿出生体质量差值>100g的发生率为75.1%(359/478),减胎组为75.3%(67/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72).②非减胎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700 ±468)g,明显高于减胎组的(2352 ±602)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减胎组>孕36周+1 分娩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809 ±424)g,减胎组为(2707±506)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减胎组及非减胎组>28孕周分娩新生儿的死亡率分别为1.3%( 1/78)和2.2%( 10/448);减胎组及非减胎组新生儿患病率分别为3.8% (3/78)和4.0% (18/448),两组>28孕周分娩的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588、0.943).结论 多胎妊娠减胎至双胎的妊娠结局较初始双胎者差,其流产率较高;多胎妊娠减胎后分娩孕周受初始胎儿数的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质量低于初始双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胎妊娠早孕期选择性氯化钾减胎术后与未减胎单胎或双胎妊娠的围生结局差异。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181例三胎妊娠孕妇早孕期行胎儿心内注射氯化钾减胎术(减至单胎组103例,减至双胎组78例)和未减胎单胎妊娠、双胎妊娠(未减胎单胎组58例,未减胎双胎组54例)的临床信息,并对比分析围生结局差异。结果:减至单胎组分别与减至双胎组和未减胎单胎组相比,其流产率(16.50%、3.85%、1.72%)和早产率(16.50%、55.13%、3.45%)、分娩孕周(37.37±0.26周、34.60±0.29周、39.05±0.20周)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71±0.06 kg、2.12±0.54 kg、3.07±0.07 k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至双胎组与未减胎双胎组比较,其早产率(55.13%、35.19%)、分娩孕周(34.60±0.29周、36.04±0.27周)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12±0.54 kg、2.37±0.07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减胎术增加了孕妇早产率,但通过选择性减胎控制胎儿的数量来降低孕产期并发症仍是必要的。综合考虑流产率、早产率和胎儿发病风险,保留单胎可能更有利于胎儿围生结局和远期健康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卵双胎妊娠早期减胎为单胎的妊娠结局。方法 2008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体外受精及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后双胎妊娠早期(孕45~75 d)减胎为单胎者102例(A组),三胎妊娠早期减胎为双胎者73例(B组)以及双胎妊娠未减胎者4 638例(C组),比较其中晚期流产率、早产率等进一步的妊娠结局。结果 IVF/ICSI-ET后A组与B组和C组比较,早产率(10.8%,58.6%,42.1%)、低出生体质量儿率(6.8%,44.1%,30.3%)明显降低,孕周[(38.0±2.0)周,(35.7±2.3)周,(36.4±2.1)周]、出生体质量[(3.17±0.53)kg,(2.51±0.59)kg,(2.69±0.53)kg]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ICSI后的双卵双胎妊娠,于孕早期行减胎术安全,具有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移植2枚胚胎后发生三胎妊娠行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减灭术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减灭术的三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术后一般情况,并对比术后仍保留双胎妊娠的与同期非减胎双胎妊娠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减胎术后有12例(44.44%)发生自然减灭仅留一胎;保留双胎组与非减胎双胎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孕周及平均胎儿出生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均无流产发生,晚期流产率分别为6.67%和10.00%,抱婴回家率分别为93.33%、90.00%,早产率分别为21.43%和37.04%,低体质量儿出生比例分别为21.43%和33.33%,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0.0%和3.7%,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减胎后双胎组和非减胎双胎组均无畸形儿出生。结论:行减灭单绒毛膜双胎中一胎的减胎术有近一半的患者另一胎会发生自然减灭,余保留双胎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一般情况与非减胎双胎妊娠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绒毛膜双胎(DCDA)之一自然减胎的发生率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DCDA妊娠病例共4162例,其中双胎自然减灭一胎组745例;未发生自然减胎的3661例作为双胎对照组;同期单胎妊娠的14521个周期作为单胎对照组。首先描述双胎之一自然减胎的总体发生率以及其在不同孕周的发生率;然后比较其与双胎对照组、单胎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结局;最后通过回归模型明确双胎之一自然减胎是否降低抱婴回家可能性的高危因素。结果双胎之一自然减胎的总体发生率为17.9%,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早孕期。自然减胎组在流产率、早产率、活产率、抱婴回家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各方面的结局指标均显著优于未发生自然减胎的双胎对照组;活产率、抱婴回家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主要结局与单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未发生自然减胎时,抱婴回家的可能性显著下降(OR=0.73,P=0.008);自然减胎不是降低抱婴回家可能性的高危因素。结论自然减胎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DCDA的常见现象。自然减胎对存活胎儿的影响不大,其临床结局良好,不降低抱婴回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孕周实施减胎术后的妊娠结局,分析选择性减胎术(简称减胎术)的手术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产科就诊的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后妊娠的双(多)胎妊娠孕妇302例,其中减胎组为三胎和四胎妊娠孕妇152例,分别于妊娠12~13+6(91例)、14~15+6(32例)、16~24+6周(29例)接受了减胎术,对照组为ART后妊娠的双胎妊娠孕妇150例.手术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腹胎儿心脏注射氯化钾.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记录分娩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重,观察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情况.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减胎组流产率(14.5%,22/152)高于对照组(6.7%,1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7,P<0.05);妊娠16~24+6周减胎组流产率(31.0%,9/29)分别高于妊娠12~13+6周减胎组(8.8%,8/91)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212、12.749,P<0.05);妊娠12~13+6和14~15+6周减胎组流产率(15.6%,5/3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370、1.739,P>0.05).减胎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娩孕周分别为(36.9±1.8)周和(37.0±1.8)周,重体重儿出生体重分别为(2720.4±455.0)g和(2729.1±413.8)g、轻体重儿出生体重分别为(2409.2±412.6)g和(2416.2±436.8)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 0.346、-0.163、-0.136,P>0.05).减胎组和对照组妊娠28~34周分娩率分别为6.2%(8/130)和6.4%(9/140)、胎儿生长不均称发生率分别为12.3%(16/130)和11.4%(16/140)、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3.1%(4/130)和2.1%(3/14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分别为11.5%(15/130)和8.6%(12/1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09、0.050、0.659、0.010,P>0.05). 结论 实施选择性减胎术将多胎妊娠减至双胎,术后存在流产风险.掌握适宜的手术时机,在妊娠16周前手术,能够存一定程度上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临床表现、分娩方式,以及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双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3471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孕妇一般情况、受孕方式、母体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研究不同绒毛性双胎的妊娠结局。结果 (1)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中初产妇比例(70.72%)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56.62%),且接近50%受孕方式为辅助生殖技术。(2)妊娠期糖尿病及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双绒毛膜性双胎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差异。(3)双绒毛膜性双胎剖宫产终止妊娠比例明显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83.10%vs. 75.45%),但两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4)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63.47%)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47.80%);新生儿出生体重,单绒毛膜性双胎为(2093.00±718.13)g,双绒毛膜性双胎为(2340.25±645.31)g。单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62.98%vs. 50.77%)。结论双胎妊娠总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概率明显增高,且对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双绒毛膜性双胎明显。所以,加强多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期管理,建立多胎妊娠管理中心,同时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避免多胎妊娠将是改善母儿结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获得的多胎妊娠孕早期行经阴道减胎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经ART助孕获得多胎妊娠行经阴道减胎术的患者123例为减胎组,根据减胎后保留的胎儿数分为双胎组(A组,n=90)和单胎组(B组,n=33)。另以同期经ART助孕获得单胎妊娠(C组,n=36)和双胎妊娠(D组,n=57)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减胎组的减胎成功率为100.0%,妊娠成功率为91.9%。A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早产发生率、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入住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多胎妊娠孕早期行经阴道减胎术安全、有效、可行。多胎妊娠实施减胎术中减为单胎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发生单卵双胎(MZT)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IVF/ICSI)-胚胎移植(ET)治疗后获得临床妊娠患者的资料,统计MZT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年龄、透明带操作、囊胚培养、移植胚胎数与MZT发生的相关性及MZT的妊娠结局。结果:8510个临床妊娠周期中发生MZT 145例,发生率1.70%。囊胚移植组的MZT发生率高于D3胚胎移植组,辅助孵化组的MZT发生率高于未行辅助孵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鲜胎移植周期不同授精方式、移植胚胎数与MZT发生无相关性(P0.05)。与未行减胎术的非MZT双胎妊娠相比,MZT双胎妊娠的流产率高,足月产率、活产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率、新生儿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行减胎术的非MZT双胎妊娠相比,以MZT之一为减胎对象保留双胎妊娠的伴MZT的多胎妊娠流产率、早产率、足月产率、活产率、新生儿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ZT中自然减灭一胎的发生率为18.52%,以MZT之一为减胎对象行减胎术后另一胎发生停育的发生率为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ZT的发生与辅助孵化、囊胚培养相关;未行减胎术的MZT妊娠结局差,以MZT之一为减胎对象的减胎术不增加另一胎停育的发生率,并且可改善MZT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相关资料,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围产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和分娩(28周以上)的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孕妇,其中单绒毛膜双胎(MCT组)321例,根据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1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双绒毛膜双胎(DCT组)321例,分析两组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642例双胎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9.03±4.53)岁,孕前BMI为(20.73±2.51)kg/m~2,分娩孕周平均为(35.58±2.21)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148.89±221.4)g。母、儿围产结局发生前五位的分别为:早产、贫血、胎膜早破、GDM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畸形、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小于胎龄儿和新生儿窒息。其中早产的发生率最高,为55.61%。MCT组的早产、34周早产、脐带帆状附着、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的发生率高于DCT组,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D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贫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一胎羊水过多、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小于胎龄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绒毛膜性双胎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根据双胎绒毛膜性做好详细的孕期保健,对提高母儿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近期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辅助生殖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单胎出生儿与自然妊娠单胎出生儿的出生情况,评价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的近期安全性。方法:将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经体外受精(IVF)妊娠单胎出生儿列为IVF组,共415例;经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妊娠单胎出生儿列为ICSI组,共152例;将同期自然妊娠单胎出生儿列为对照组,共8240例。比较3组间低出生体重、早产及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IVF组低出生体重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分别为6.0%、11.8%、2.2%;ICSI组分别为6.6%、14.5%、2.0%;对照组则分别为5.9%、10.3%、2.4%。3组间低出生体重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单胎出生儿与自然妊娠单胎出生儿的出生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同助孕方式间出生儿的出生结局也无明显差异,近期评估辅助生殖技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单胎妊娠早产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IVF-ET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助孕且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563例为研究组,其中女性因素不孕组(单纯女性因素或合并双方因素)369例、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150例,44例不明原因不孕;按年龄、孕产次配对同一时间段自然单胎妊娠的1126例孕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科结局。结果研究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90%vs.6.93%,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2.16)周vs.(39.12±1.73)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4%vs.4.35%,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12.74%vs.6.67%vs.6.93%,P0.05);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28.7%vs.11.33%,14.63%vs.6.67%,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38.51±2.15)周vs.(38.97±1.85)周vs.(38.64±2.16)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4%vs.4.35%,P0.05)。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单胎妊娠早产发生率增加,可能与引起女性不孕因素相关疾病及女性因素不孕妇女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7.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和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结局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双胎妊娠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围生期的结局。方法:回顾分析93例ART受孕双胎妊娠孕妇(研究组)的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并与同期自然受孕双胎(对照组)451例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较高(32.5±3.6岁),分娩孕周较小(33.4±4.3周),住院时间较长(21.1±2.6天),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27.8±3.2岁、35.6±4.1周、11.3±1.5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双胎输血综合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剖宫产率均在72%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新生儿畸形和新生儿转NICU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RT受孕双胎并发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风险大,加强ART受孕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和产前、产时监护,产儿科密切合作和新生儿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0年间双胎妊娠发生率及双胎妊娠并发症变化趋势,分析双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24例)、2001年(87例)及2011年(287例)双胎妊娠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年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各300例、900例及29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双胎妊娠和单胎妊娠分娩孕妇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率逐年增长。双胎妊娠孕妇主要以剖宫产方式终止妊娠。双胎妊娠的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低体重儿及新生儿转科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P0.05)。与单胎妊娠相比,双胎妊娠的胎膜早破、早产、子痫前期、产后出血、贫血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与1991年、2001年相比,2011年双胎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子痫前期(PE)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胎妊娠增加了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双胎妊娠早产中应用胎膜内分娩娩出第二胎,分析其对第二胎新生儿结局和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 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阴道分娩的双胎妊娠早产孕妇181例,随机分为胎膜内分娩组和对照组,观察胎膜内分娩成功率与第二胎出生体重及分娩孕周的关系,以及胎膜内分娩对第二胎出生后1min和5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血气分析p H值,乳酸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和第二胎产伤以及产程进展的影响。结果 (1)胎膜内分娩成功组第二胎出生体重为(1343.5±409.1)g,明显低于胎膜内分娩失败组(P0.05),胎膜内分娩成功组分娩孕周为(30.8±2.4)周,明显小于胎膜内分娩失败组(P0.05)。(2)胎膜内分娩成功组第二胎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乳酸含量为(4.0±0.9)mmol/L,较胎膜内分娩失败组[(5.4±0.3)mmol/L]明显降低(P0.05)。(3)胎膜内分娩成功组第二胎脐动脉血血气分析血红蛋白含量较胎膜内分娩失败组无明显降低(P0.05)。(4)胎膜内分娩失败组第二胎,头位分娩3例(15.8%)发生颅内出血;臀位分娩2例(6.5%)发生先露部淤伤,较胎膜内分娩成功组[头位分娩无一例(0/11)发生颅内出血;臀位分娩无一例(0/30)发生先露部淤伤]明显升高(P0.05)。(5)胎膜内分娩成功组第二胎第三产程较胎膜内分娩失败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小孕周双胎早产及第二胎低出生体重采用胎膜内分娩成功率明显升高,胎膜内分娩有利于改善第二胎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及发生不同一性双胎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的834例双胎妊娠的临床资料,以双胎间出生体重差异≥25%为标准诊断不同一性双胎75例,采用协方差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多种因素与双胎出生体重及不同一性双胎的关系.结果 本组资料不同一性双胎的发生率为8.99%(75/834).孕妇年龄、受孕方式、绒毛膜性质、妊娠期糖尿病、脐带附着情况均与双胎出生体重存在相关性(相应的P值分别为0.021、0.000、0.000、0.012、0.017),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次以及胎儿是否为同性别与双胎出生体重无相关性(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单绒毛膜性质是不同一性双胎的高危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2.600(1.566~4.316)、1.833(1.010~3.582).将孕妇年龄分为4个阶段,即<25岁组(69例)、~30岁组(312例)、~35岁组(325例)、高龄组(≥35岁)(128例),各组双胎的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2205±483)g、(2347±406)g、(2381±439)g和(2352±455)g,除~35岁组与高龄组比较,双胎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新生儿性别分类后发现:不同性别双胎中男胎(270例)的平均出生体重为(2416±514)g,同性别男胎292例,平均出生体重(2381±428)g,不同性别双胎中女胎270例,同性别女胎272例,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2322±488)g和(2301±418)g.除了不同性别双胎中男胎的出生体重与同性别男胎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如孕妇年龄小于25岁、单绒毛膜性质、脐带边缘或帆状附着或女性双胎,则双胎胎儿的出生体重明显下降;如为辅助生殖技术后妊娠或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则双胎胎儿的出生体重增加.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单绒毛膜性质时,应警惕双胎不同一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