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移植胚胎数和着床胚胎数与妊娠早期血清β-hCG值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IVF/ICSI新鲜胚胎移植后820个宫内妊娠周期,根据移植胚胎数及移植后35 d B超显示的妊娠囊数分组,比较移植14 d、18 d血清β-hCG水平及其上升幅度。结果:不同移植胚胎数相同妊娠囊数组间比较血清β-hC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血清β-hCG水平:三妊娠囊组>双妊娠囊组>单妊娠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hCG上升幅度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胚胎数对妊娠早期血清β-hCG无直接影响;着床胚胎数影响妊娠早期血清β-hCG水平。妊娠囊越多,其hCG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胚胎显微操作与妊娠早期血清β-hCG值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IVF/ICSI/PGD)新鲜囊胚移植的259个宫内妊娠周期,根据移植胚胎数及不同周期类型分组,比较移植14 d、18 d血清β-hCG水平的差异。结果:单囊胚移植组中,行IVF周期、ICSI周期和PGD周期间妊娠早期的血清β-hCG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常规移植14 d IVF周期血清β-hCG值为877.31±480.40 IU/L,显著高于ICSI周期711.86±485.64 IU/L,P0.05。移植18 d时,两者血清β-hCG无统计学差异(4 198.32±2 306.48 IU/L vs 3 763.75±2 268.87 IU/L,P0.05)。而PGD周期移植14 d血清β-hCG值为556.22±418.94 IU/L,18 d为3 027.22±2 455.80 IU/L,与IVF、ICSI周期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双囊胚移植组中,IVF周期、ICSI周期及PGD周期各组间14 d、18 d血清β-hC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行ICSI、PGD周期患者妊娠与否时适度降低评估患者妊娠早期(移植14 d、18 d)有效妊娠血清β-hCG值标准是可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移植优质胚胎与非优质胚胎的妊娠结局,探讨移植非优质胚胎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生殖中心进行的1503个移植周期.根据移植胚胎质量分为优质胚胎组(A组,1268个周期)及非优质胚胎组(B组,235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同时分析患者年龄、移植胚胎数及胚胎质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优质胚胎组与非优质胚胎组妊娠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1.97±4.10)岁和(33.81±4.26)岁,差异显著(P=0.001).两组患者的多胎率、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出生缺陷率、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及男女性别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40岁者的妊娠率均显著低于<35岁、35 ~ 40岁者(P<0.05);相同年龄段,移植优质胚胎者的妊娠率显著高于移植非优质胚胎者(P<0.05).移植1个优质胚胎的妊娠率显著低于移植2个、3个胚胎者;后两组无显著差异,但移植3个胚胎者的三胎率显著增加(P<0.05).非优质胚胎组患者随着移植胚胎数增加,妊娠率亦显著增加(P<0.05).移植3个非优质胚胎者的妊娠率(50%)与移植2个、3个优质胚胎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对无优质胚胎可移植的患者,移植非优质胚胎是相对安全的,适当增加移植胚胎数可显著增加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VF-ET周期中不同胚胎选择体系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530个IVF-ET周期随机分为3组,按不同的胚胎选择方法选择胚胎进行移植。A组:228个移植周期,根据d3胚胎常规评分方法选择胚胎;B组:140个移植周期,根据d3胚胎常规评分结合原核评分选择胚胎;C组:162个移植周期,根据d3胚胎常规评分结合胚胎早期分裂选择胚胎。将C组进一步分为移植胚胎中有早裂胚胎和无早裂胚胎二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和单胚着床率。结果:B组的临床妊娠率和单胚种植率为37.86%和21.77%,与A组(33.33%和20.56%)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组(45.06%和30.88%)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移植胚胎中有早裂胚胎者的临床妊娠率和单胚着床率为55.68%和38.38%,分别显著高于移植胚胎中不含早裂胚胎者(32.43%和21.94%)(P<0.05)。结论:d3胚胎常规评分结合胚胎早期分裂选择的胚胎移植,可以提高IVF-ET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单胚着床率。  相似文献   

5.
非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的胚胎着床能力及临床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选择性单胚胎移植(SET)的临床妊娠结局及单胚胎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07年8月在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病例,选择仅有单个胚胎可供移植的202个新鲜周期,分析SET的临床妊娠结局与年龄、卵巢反应性及胚胎卵裂球数的关系.结果:非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率为19.8%;<30岁组、30~35岁组、36~40岁组、>40岁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92);卵巢正常反应组、低反应组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673);7~8细胞胚胎组、6细胞胚胎组、4~5细胞胚胎组、2~3细胞胚胎组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2).结论:非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的着床能力和临床妊娠率与胚胎质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以7~8细胞胚胎的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最高.对于年龄在35岁以下,卵巢反应正常者,选择优质胚胎进行SET能够得到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能量多普勒血流图(3-DU-PDA)在预测自然周期冻融优良胚胎移植(FET)后不同妊娠结局患者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特点的价值.方法:选择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189例自然周期FET患者,按移植后第10 ~ 12天血β-HCG结果分为妊娠组(98例)和非妊娠组(91例);移植后第10周再将妊娠组分为持续妊娠组(87例)和早期流产组(11例).分别比较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持续妊娠组和早期流产组的临床特征和子宫内膜3-DU-PDA参数.结果:①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持续妊娠组和早期流产组的基本临床特征、促排卵药物用量、黄体生成素(LH)峰日血雌二醇(E2)浓度、内膜厚度、内膜形态、移植胚胎数、着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组和非妊娠组3-DU-PDA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妊娠组内膜血管指数(Ⅵ)和血管血流指数(VFI)均高于早期流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P=0.006).③采用ROC曲线分别确定子宫内膜Ⅵ和VFI预测持续妊娠结局的效能,子宫内膜Ⅵ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79 (95% CI 0.498 ~0.660),内膜V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84(95% CI 0.503 ~0.666).结论:自然周期LH峰日子宫内膜血管化参数不能预测冻融优良胚胎FET的着床结局,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着床后的早期流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新鲜胚胎移植与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采用长方案胚胎移植h CG注射日与冻融周期胚胎移植内膜转化日的内膜厚度≤7 mm的患者共592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将移植周期按胚胎是否冻融分为新鲜胚胎移植组(n=173)和FET组(n=419)。比较组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和异位妊娠率有无差异。结果新鲜胚胎移植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2.1±0.4)枚,与FET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2.1±0.5)枚比较,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移植胚胎数分为3个亚组,新鲜胚胎移植组1枚胚胎者,妊娠率为7.7%,2枚者为30.2%,3枚者为23.8%;FET组1枚胚胎者15.6%,2枚者为34.9%,3枚者为41.6%,新鲜胚胎移植组与FE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着床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结果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3枚胚胎新鲜组多胎率(80.0%)高于FET组(29.7%)(P0.05)。新鲜胚胎移植组多胎率3个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FET组妊娠率和流产率3个亚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移植胚胎数作为协变量,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对结果变量进行分析,说明周期类型与临床妊娠率间无显著相关性(OR=0.726,95%CI=0.504~1.104)。结论子宫内膜厚度≤7 mm的薄型内膜患者新鲜胚胎移植和FET妊娠结局相似,选择新鲜周期移植不影响妊娠结局并可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总费用。  相似文献   

8.
牛志宏  冯云  陈骞  张爱军  孙贻娟 《生殖与避孕》2012,32(9):578-581,588
目的:探讨人重组促卵泡素(rFSH)联合高纯尿促性素(HP-hMG)促排卵方案中hCG注射日血清β-hCG水平与促排卵结局的关系。方法:共129个促排周期纳入研究,其中67个长方案周期,62个拮抗剂方案周期。各个方案中,患者根据hCG注射日血清β-hCG水平分为<平均水平组和>平均水平组。结果: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组的患者hCG注射日血清平均β-hCG分别为0.9mIU/ml和1.1 mIU/ml。各个方案中,<平均水平组和>平均水平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促排卵特征和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长方案中,血清β-hCG≥0.9mIU/ml的患者较<0.9 mIU/ml的患者获得可用胚胎率更高(62.1%vs 53.6%,P=0.05);拮抗剂方案中,血清β-hCG≥1.1 mIU/ml的患者较<1.1 mIU/ml的患者获得可用胚胎率更高(57.8%vs 46.7%,P=0.06)。结论:在人重组促卵泡素联合高纯尿促性素促排卵方案中注射hCG日血清β-hCG水平与可用胚胎率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3种内膜准备方案成功妊娠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个FET周期,其中98个成功妊娠,比较自然周期(A组,n=42)、激素替代周期(B组,n=46)和促排卵周期(C组,n=10)这3种方案成功妊娠者在年龄、移植日及移植第4日血清激素水平、移植胚胎数、I级胚胎比例、移植位置和黄体酮的用量的影响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 B组移植日、移植第4日血清E2水平、E2/P值、黄体酮的用量均明显高于A组,而P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移植胚胎数、I级胚胎比例及移植位置上A、B无统计学差异(P0.05)。2 C组可移植胚胎数明显少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移植日及移植第4日血清激素水平、I级胚胎比例、移植位置和黄体酮的用量与A组和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组方案者黄体支持时黄体酮的用量应高于A组,B组方案在移植日及移植第4日孕酮值低于A组,但并不影响妊娠,C组方案者可移植胚胎数减少可能并不影响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消失双胎(vanishingtwin)控制母体因素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后枯萎卵的发生风险和相关胚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双胎移植后临床双胎妊娠共610例,根据移植后超声检查和妊娠结局分为枯萎卵合并单胎活产(枯萎卵组)136例和同期双胎活产组474例,比较两组年龄、BMI、基础窦卵泡数(AFC)、基础卵泡刺激素(b FSH)/基础黄体生成激素(b LH)比值等母体因素以及胚胎因素如受精方式、移植胚胎类型及移植胚胎的D3时期优质胚胎占比等。结果(1)两组血清β-h CG和囊胚期胚胎移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方年龄、BMI、AFC、bFSH/bLH、不孕因素等母体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受精方式、移植周期及移植胚胎的D3时期优质胚胎占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胚期胚胎移植是枯萎卵发生的危险因素(OR=19.386,P0.05),血清β-hCG是枯萎卵的保护因素(OR=0.290,P0.05)。结论枯萎卵合并单胎活产作为消失双胎的一种类型,可一定程度上控制枯萎卵相关母体因素,囊胚期胚胎移植增加枯萎卵的发生风险,而低血清β-hCG水平是枯萎卵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速度及形态评级并参考受精卵原核评级(联合评级),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后移植胚胎筛选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12月,采用联合评级筛选进行胚胎移植的434个周期,共2714个正常受精卵的资料.根据受精卵原核发育是否同步,分为原核发育同步组和原核发育不同步组,观察不同原核等级受精卵的发育潜力;首先根据胚胎发育速度及形态评级,再根据受精卵原核等级的联合评级选择移植胚胎.根据移植胚胎中是否含有原核发育同步的胚胎,比较原核发育同步组与原核发育不同步组受精卵进行胚胎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结果2714个正常受精卵中,原核发育同步组受精卵1774个,其中优质胚胎743个,优质胚胎率为41.88%;原核发育不同步组受精卵940个,其中优质胚胎319个,优质胚胎率为3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核发育同步组中胚胎移植周期395个,临床妊娠率为47.85%(189/395),着床率为27.49%(273/993);原核发育不同步组中胚胎移植周期39个,临床妊娠率为43.59%(17/39),着床率为25.00%(2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联合评级,受精卵原核发育同步组与发育不同步组胚胎的临床妊娠率及着床率无差异;参考原核评级不能预测更高的妊娠率和着床率,但能预测胚胎发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短方案周期中移植不同胚胎数对于临床妊娠率和多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04.10期间进行第一次IVF-ET短方案周期治疗、年龄<35岁的患者1463例,将2002.01-2003.09间移植2个胚胎者为A组(n=84)、移植3个胚胎者为B组(n=716);2003.10-2004.10期间移植2个胚胎者为C组(n=663)。分析和比较3组的可移植胚胎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多胎发生率等。结果:B组的可移植胚胎数(7.8±3.7)显著高于移植2个胚胎的A组(4.6±4.7)和C组(6.9±3.9),P均<0.05,胚胎种植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20.62%,B:14.88%,C:21.66%),P均>0.05。B组的临床妊娠率(42.96%)显著高于A组(25.93%)和C组(39.06%),P均<0.05;各组间的单胎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A:27.19%,B:20.99%,C:29.42%,P均>0.05);A组(4.94%)和C组(10.06%)的多胎妊娠率均比B组(15.77%)显著降低,P<0.05。结论:IVF-ET短方案周期中,减少移植胚胎数可能会降低临床妊娠率,但移植2枚胚胎能够有效降低多胎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雪诺同)和黄体酮软胶囊(安琪坦)经阴道给药作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授精(ICSI)后常规用药的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接受IVF-ET/ICSI助孕的2543例患者,按长效长方案和超长方案使用的黄体支持药物不同,随机分成使用雪诺同组(A1、A2组)和使用安琪坦组(B1、B2组),比较两种药物在不同助孕方案治疗中的有效性.结果: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分别比较,平均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异位妊娠发生率、三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与B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着床率、双胎率明显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早期流产率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雪诺同作为IVF-ET/ICSI后黄体支持常规用药较安琪坦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有减少早期流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晚卵泡期血清雌激素(E2)下降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OH过程中出现E2下降的352例(研究组)及E2持续上升的382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将研究组按E2下降是否由促性腺激素(Gn)减量引起分为自发性下降组(127例)和减药下降组(225例);按E2下降幅度分为≤10%组(216例)、10% ~ 20%组(74例)、>20%组(62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1)E2自发性下降组、减药下降组与对照组比较:自发性下降组患者的获卵数、正常受精(2PN)率显著低于减药下降组和对照组(P<0.0167),着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67),因孕酮(P)高取消移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7);这3组患者的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E2下降幅度≤10%组、10% ~ 20%组、>20%组与对照组比较:E,下降幅度>20%组的获卵数、2PN率、着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5),因P高取消移植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25);下降幅度≤10%组获卵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125);下降幅度≤10%组、10% ~ 20%组2PN率、着床率、因P高取消移植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125);4组的2PN卵裂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晚卵泡期血清E2自发性下降或下降幅度>20%可能对IVF妊娠结局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妇女血清瘦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及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ADAM12)的水平变化及这些指标对子痫前期(P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5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和住院分娩的189例妊娠妇女,分别测定妊娠中期(20~24周)和妊娠晚期(30~34周)血清瘦素、β-hCG、ADAM12的浓度,其中25例发展为PE者为病例组,164例正常妊娠者为正常组.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界限值.结果:①妊娠中期病例组血清β-hCG、ADAM12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②妊娠晚期病例组血清瘦素、β-hCG、ADAM12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③病例组妊娠晚期血清瘦素、β-hCG及ADAM12水平均较妊娠中期升高(P<0.05),正常组妊娠晚期血清瘦素水平较妊娠中期升高(P<0.001),而血清β-hCG与ADAM12水平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妊娠中期以血清β-hCG≥32 μg/L、血清ADAM12≥818 μg/L为预测界值,两者联合阳性预测值为82.61%,高于单项阳性预测值(P<0.05).两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与单项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妊娠晚期以血清瘦素≥23 μg/L、血清β-hCG≥37 μg/L及血清ADAM12≥900 μg/L为预测界值,三者联合阳性预测值达92.31%,高于单项阳性预测值(P<0.05).三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单项β-hCG及瘦素ROC曲线下面积(P<0.05),但与单项ADAM12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联合妊娠中、晚期血清β-hCG预测PE发生的阳性率为81.25%;联合妊娠中、晚期血清ADAM12预测PE发生的阳性率为90.48%,均比单一指标的阳性预测值高.结论:检测妊娠中、晚期妇女血清β-hCG及ADAM12水平可作为PE发生的有效预测指标;联合多项指标并动态监测可进一步提高对PE发生的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缩宫素受体拮抗剂在冷冻周期胚胎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行冷冻胚胎移植(FET)的509例患者,根据胚胎移植术前是否应用缩宫素受体拮抗剂阿托西班分为观察组(287例)和对照组(222例),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年龄30岁,30岁≤年龄37岁,37岁≤年龄43岁)和不同移植周期数(移植周期数=1次;移植周期数≥2次)的患者应用阿托西班后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多胎率及流产率的差别。结果:观察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4.00%、47.74%、27.75%vs 44.59%、37.84%、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岁≤年龄37岁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增高(57.86%、48.43%、28.64%vs 39.06%、34.38%、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周期数≥2次观察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高于对照组(50.61%、46.91%、25.60%vs 29.09%、25.45%、1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胎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岁、37岁≤年龄43岁和移植周期数=1次,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宫素受体拮抗剂可以改善冷冻胚胎移植患者的结局,尤其有利于提高30岁≤年龄37岁和既往有过胚胎移植失败患者的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Xu SR  Li Y  Liu H  Li HY  Tang R  Gao Q  Sheng Y  Chen Z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6):420-423
目的 评价重组人黄体生成素(r-hLH)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促排卵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7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ET治疗、垂体降调节后月经第3天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较低(<1 U/L)的患者,其中给予r-hLH补充治疗的66例患者为r-hLH组,未给予r-hLH补充治疗的57例患者为非r-hLH组;另选择同期行IVF-ET治疗、垂体降调节后月经第3天血清LH水平正常(1~2 U/L)且未给予r-hLH补充治疗的14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总量、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雌二醇及LH水平、获卵数、双原核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等.结果 r-hLH组、非r-hLH组及对照组患者注射hCG日的LH水平分别为(1.59±0.77)、(0.54±0.25)及(2.39±1.01)U/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率分别为59.36%、57.79%和65.94%,r-hLH组及非r-hLH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原核胚胎率分别为67.62%、62.84%和68.32%,r-hLH组及对照组均高于非r-hL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着床率分别为29.77%、18.26%和24.47%,r-hLH组高于非r-h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Gn总量、注射hCG日雌二醇水平、平均获卵数、临床妊娠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长方案垂体降调节后LH过度抑制的患者,补充r-hLH可以获得较高的优质胚胎率、双原核胚胎率和着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5~8周血清孕酮(P)、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联合B超对先兆流产(TA患者安胎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孕5~8周TA患者作为观察组,均予以安胎,根据安胎结局分为安胎成功组(n=80)和安胎失败组(n=46),并选取同期产检的健康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P、β-hCG水平,使用B超检测卵黄囊直径,采用ROC曲线分析P、β-hCG和卵黄囊直径对TA安胎结局的预测价值,并比较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孕5~8周P、β-hCG低于对照组,卵黄囊直径高于对照组(P 0.05);安胎成功组孕5~8周P、β-hCG水平高于安胎失败组,卵黄囊直径低于安胎失败组(P 0.05);ROC曲线显示,P、β-hCG联合卵黄囊直径预测TA安胎结局的AUC高于单独检测(P 0.05);两组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5~8周血清P、β-hCG联合B超对TA安胎结局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VF周期中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及其比值与胚胎着床关系。方法行IVF-ET治疗38例患者共38个周期(其中妊娠组17例、未孕组21例),用化学发光法测定HCG日、胚胎移植日、胚胎种植窗血清孕酮、雌二醇水平;统计学方法t检验。结果两组黄体支持黄体酮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与未孕组HCG日、胚胎移植日、种植窗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升降变化趋势一致,但妊娠组以上三个时期雌二醇水平高于未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窗孕酮高于未孕组(P〈0.05);妊娠组种植窗与移植日E2/P值明显低于未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周期患者自身黄体功能影响妊娠结局,血清E2/P比值过高可能影响胚胎着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2种胚胎培养模式对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首次行IVF-ET治疗、年龄38岁、采用长方案促排卵、常规IVF授精、正常受精卵数3枚且第3日有新鲜胚胎移植的51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正常受精卵采用的培养模式分成单胚胎培养组(n=254)和胚胎群组培养组(n=264)。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胚胎发育情况以及妊娠结局。结果: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基础卵泡刺激素(FSH)、Gn用量、h CG注射日内膜厚度以及各种不孕因素的比例等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获卵数、成熟率、2PN率等指标组间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胚胎群组培养组的卵裂率、第3日优质胚胎率、剩余胚胎可利用囊胚形成率均明显高于单胚胎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群组培养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单胚胎培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胚胎群组培养模式可以得到更多的优质胚胎和更高的囊胚形成率,推荐可用于日常IVF治疗周期中的胚胎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