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新式手术和传统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盆底器官脱垂92例患者,44例行新式手术,48例行传统手术,对年龄、BMI、分期、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前1个月内、术后第2天的红细胞比积(HC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PT)、凝血酶凝结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及手术前后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gb)比较。结果传统手术与新式手术组术后凝血功能中FIB、PT及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统组术前与术后比较中,FIB、PT、TT、INR、D-D、HCT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式组术前与术后比较中,FIB、PT、TT、INR、D-D、HCT、APTT、D-D、HCT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与新式组手术前后血常规Hgb和PL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片植入对患者手术凝血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未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7年5月因卵巢囊肿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为观察组,单纯卵巢囊肿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计数(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国际比值(INR)、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的变化,评价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前观察组的PLT、PCT、CA125高于对照组,PDW、APT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Ⅳ期的PLT、PCT、MPV高于Ⅰ、Ⅱ期,PDW、P-LCR、APTT低于Ⅰ、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CA125与MPV呈正相关,与PDW、P-LCR呈负相关。观察组术后PLT、PCT、MPV低于术前,PDW、P-LCR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及凝血相关检测指标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病有关,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孕期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TEG)参考值的界定对孕妇不同时期血液高凝状态的指导价值,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产检及体检的女性血液标本进行凝血功能及TEG检查,分组如下:(1)随机抽取正常早、中、晚孕期妇女各400例作为试验1组。(2)同期135例定期产检的孕妇作为试验2组。(3)同期未孕健康育龄期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及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均呈下降趋势,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呈上升趋势。中、晚孕期试验组FDP、D-D值与现有临床参考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试验组孕期TEG的凝血时间呈缩短趋势,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P0.05)。最大振幅在试验2组中也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1)随着孕周增加,PT、AT-Ⅲ下降,FIB、D-D、FDP、VWF升高,但早孕期均处于现有临床凝血功能参考值范围内;在中、晚孕期FDP及DD超出现有参考值范围,需要修订。(2)VWF参考值范围可作为临床凝血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3)TEG可用于临床凝血功能的检测。(4)试验1组所测得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试验2组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产妇预防性用药(维生素C、E、丹参)对其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06年7月上海、北京、江苏、四川等11省市24家医院4814例孕妇,随机分为Vit C+Vit E组(1407例)和非Vit C+Vit E组(3407例),在孕中期(孕20~24周)检测血凝指标,对高凝倾向者予以或不予以丹参。将孕妇总体分为药物组[应用维生素和(或)丹参1607例]与对照组(未用任何药物3207例),序贯性监测孕妇的出凝血指标(FIB、PT、APTT、TT、INR)。结果:(1)总体研究对象抑或药物组或对照组,随着孕周增加,FIB逐渐升高,PT、APTT、INR逐渐降低,TT有上升趋势;(2)对照组孕中晚期各项检测指标对比可见,孕晚-中期FIB差值显著升高(P<0.01),APTT、INR差值均显著降低(P<0.01),TT差值降低(P<0.05),PT差值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组孕中晚期各项检测指标对比可见,孕晚-中期FIB差值显著升高(P<0.01),INR差值显著降低(P<0.01),PT、APTT、TT差值均无显著差异;(3)药物组与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差值对比可见,除PT两组间差值无差异(P>0.05)外,药物组FIB、APTT、TT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4)3组不同药物之间对比,丹参+维生素组除FIB显著升高(P<0.01)外,PT、APTT、TT、INR均无显著改变(P>0.05)。而维生素组和丹参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改变(P>0.05)。差值对比可见,仅丹参+维生素组FIB的差值明显大于维生素组和丹参组(Snk不同),其余指标的差值无显著差异(Snk均为A)。结论:随着孕周增加,药物组和对照组孕妇血液系统均逐渐处于高凝状态。单独或联合应用丹参和维生素均可缓解孕妇的高凝状态,且3组药物间的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叶酸、体质指数(BMI)及凝血指标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子痫前期孕妇(86例)和正常孕妇(55例),分析孕前BMI、妊娠早期(孕周11~12周)叶酸、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与子痫前期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叶酸、凝血指标PT、APTT水平降低,而孕前BMI和FIB升高(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叶酸、孕前BMI及凝血指标联合检测预测子痫前期,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置信区间为0.778~0.905);与良好妊娠结局组相比,不良妊娠结局组血清叶酸水平降低,FIB升高(P 0.05),而两组孕前BMI、PT、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妊娠早期叶酸、凝血指标(PT、APTT、FIB)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可评估患者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正常妊娠妇女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孕妇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止凝血功能指标和分子标志物,从出凝血角度早期监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动态采集100例正常妊娠妇女孕10~14周、孕20~24周、孕30~34周和28例孕30~36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检测止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断1+2(F1+2)、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2)、血栓素B2(TXB2)等。结果:(1)正常妊娠妇女随孕周增加TT、PT缩短,PAI-2、TXB2增加,F1+2妊娠晚期与妊娠中期相比呈增加趋势(P<0.05),FIB和TM无统计学差异。(2)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相比,重度子痫前期患者TT延长,FIB减少;F1+2、PAI-2、TXB2呈增加趋势(P<0.01)。PT和TM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止凝血功能指标可作为反映孕妇高凝状态的筛选指标,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F1+2、PAI-2、TXB2可作为早期监测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93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孕妇从妊娠12+1~16周起,每4周1次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ng width,PDW)、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进行对比分析,并与作为对照组的200例正常孕妇相比较。结果①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PLT自孕24+1~28周起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晚发型组患者,晚发型组患者自孕28+1~32周起PLT低于正常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在PLT发生变化前4周即出现MVP及PDW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晚发型组患者,晚发型组患者自孕24+1~28周起MPV、PDW高于正常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自孕28+1~32周起PCT低于正常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组患者PCT与对照组孕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较晚发型患者血小板减少更为严重,连续监测血小板参数对于子痫前期的预测、治疗、病情的监测,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娩前后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后出血情况分为产后出血组和正常分娩组。比较两组产妇凝血、纤溶指标和炎症细胞因子并分析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分娩前,与正常分娩组比,产后出血组FIB明显降低(P0.05),APTT、PT、TT和D-D明显增高(P0.05),两组IL-6、hs-CRP和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与正常分娩组比,产后出血组FIB明显降低(P0.05),APTT、PT、TT、D-D、IL-6、hs-CRP和TNF-α明显增高(P0.05)。分娩前IL-6、hs-CRP和TNF-α与凝血、纤溶指标无相关性(P0.05);分娩后IL-6、hs-CRP和TNF-α与FIB呈负相关(P0.05),与APTT、PT、TT和D-D呈正相关(P0.05)。结论分娩前后,产后出血产妇的凝血和纤溶指标均有明显变化,均与炎症细胞因子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临床监测和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记物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系统检测27例正常妊娠妇女(A组)和10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单纯妊娠期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B组)45例,重度子痫前期(C组)57例]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动态血浆凝血四项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5例围手术期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组血浆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患都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围手术期患者生理条件下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纤溶功能的动态平衡常受到破坏,因此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能及早发现因手术和某些药物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出血抢救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生期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高症)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预防DIC发生。方法:孕妇组120例、与正常对照组100例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采用生物学凝固法。结果: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孕妇组APTT、PT、TT结果低于对照组,而FIB结果高于对照组,通过t检验APTT、PT、FIB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T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妊娠和妊高症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应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特别是在分娩前期,凝血功能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孕妇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特别是妊高症组患者非常必要,孕妇血浆中FIB浓度要比正常组明显升高,所以动态观察凝血四项指标,以便对病理状态下分娩前孕妇进行筛选,预防和及时治疗出血性疾病和血栓疾病。特别是FIB结果有着重要临床价值,能及早发现和预防DI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和凝血五项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孕晚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共33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分为组1(n=18)和组2(n=15),组1患者予传统降压解痉治疗,组2在降压解痉基础上予LMWH 4100 U每日1次皮下注射治疗,治疗周期3~5天,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常规凝血五项(包括PT、APTT、TT、FIB、D-D)、PLT及TEG的指标;同时设立孕晚期健康妇女2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凝血五项及TEG,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组1及组2与对照组比较,凝血五项中PT缩短,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参数中R缩短,MA值及CI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治疗前后凝血五项及TEG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2治疗后较治疗前凝血五项中仅D-D下降(P0.05),而TEG参数中R延长,MA值及CI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与凝血五项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出凝血状态及LMWH的治疗效果,可用作评价LMWH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GH)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GH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拉贝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的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细胞因子指标[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 Flt-1)、胎盘生长因子(PLGF)]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妊娠结局。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SBP、DBP、MAP、FIB、s Flt-1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 <0.05),PT、APTT、TT、PLGF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 <0.05);观察组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GH患者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和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正一、病例摘要病例1:患者28岁,因孕35+1周,羊水少2 d入河北省人民医院。入院查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含量(FBI):0.85 g/L,凝血酶凝结时间(TT):27.7 s,凝血酶原时间(PT):11.8 s,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26 s,血浆D-二聚体0.29 mg/L;复查凝血四项:FBI 0.79 g/L,TT27.5 s,PT 12.1 s,APTT 25.9 s;生化全项、产科彩超未见异常。查患者母亲及弟弟纤维蛋白原均1.0 g/L。住院期间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传统凝血指标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妊娠合并AP患者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6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传统凝血四项指标水平以及TEG参数,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观察两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TT水平、R值、K值低于对照组(P 0.05),APTT、PT、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A值、CI值、Angle角高于对照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PTT与R值、K值呈正相关(P 0.05),TT与K值、Angle角呈正相关(P 0.05),与CI值呈负相关(P 0.05),FIB与MA值呈正相关(P 0.05),其余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两组足月分娩率、早产率、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参数与传统凝血指标评估妊娠合并AP患者凝血功能方面具有相关性,TEG可作为评价妊娠合并AP患者凝血状态的有效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常妊娠与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常规参数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正常妊娠与重度子痈前期孕妇血常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参数的孕期变化并分析其产科临床意义.方法:将正常妊娠孕妇50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孕妇从妊娠12~15周起每4周1次的血常规检查中的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淋巴细胞比例(L)、R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细胞比容(HC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对比分析,并与作为对照组的200例非孕妇女的上述参数比较.结果:①正常妊娠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在不同孕周WBC、N较非孕对照组升高,L较非孕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每组内各孕周之间WBC、N、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妊娠组不同孕周RBC、Hb、HCT与非孕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1).RBC、Hb、HCT在孕20~27周降低达孕期最低谷.重度子痫前期组与非孕对照组比较,RBC、Hb在孕20~39周降低(P<0.01),HCT在孕16~39周(除外孕28~31周的HCT)降低(P<0.01);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RBC、Hb在孕16~35周升高(P<0.01),HCT在孕16~31周升高(P<0.01).③正常妊娠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均随孕周增加PLT逐渐下降,MPV逐渐上升;正常妊娠组MPV在孕36~41周与孕36周前各组比较上升明显(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MPV在孕28~39周与孕28周前各组比较上升明显(P<0.05).结论:正常妊娠与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孕期WBC参数变化无明显差异.正常妊娠RBC参数在孕中期下降最低,重度子痫前期孕妇RBC参数在孕中期下降不明显.正常妊娠血小板活化从孕36~39周开始发生,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小板活化提前于孕28~31周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足月妊娠产妇血凝四项进行检测,了解其生理变化,并探讨其对于足月妊娠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诊的330例足月妊娠产妇和3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将330例足月妊娠产妇设为观察组,3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设为对照组。分别抽取观察组与对照组空腹静脉血3mL,用抗凝离心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分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将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结果,检测两组异质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T、PT、ApTT明显偏高,而FIB明显偏低,二者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足月妊娠产妇在妊娠晚期血凝四项指标生理发生改变,表明在产程后期四项凝血指标的检测对于产妇检查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有益于积极预防血液高凝等生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血小板参数与子宫内膜病理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EC)诊断预测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异常阴道流血或流液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的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子宫内膜癌组211例、子宫内膜增生组10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69例,比较刮宫术前获取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比积(PCT)。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的PLT、PDW、MPV水平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的术前PDW及MPV值高于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患者的PLT及PCT值高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能对子宫内膜癌具有预测价值。术前PLT、PDW及MPV水平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呈增高趋势,且术前PDW、MPV有助于预测子宫内膜癌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患者术后低分子肝素联合医用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5例疑似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栓预防组,经术后病理确诊卵巢上皮性癌者78例,其中对照组(38例)、血栓预防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是否满意减瘤、出血量、输血量及卧床天数。治疗组于术前24h前穿戴医用弹力袜,术后24h开始注射低分子肝素,直至出院;对照组不采用预防性措施。术前和术后D1、D3、D5、D7检测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是否满意减瘤、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卧床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组间及组内血PLT、P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血栓预防组术后FIB、D-D值减低,血栓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医用弹力袜可有效预防卵巢癌患者术中及术后静脉血栓发生,且不增加术后出血等风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胎儿丢失综合征和血栓形成体质患者在妊娠期间止血系统状态,将97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组),其中胎儿丢失综合征和抗磷脂综合征(APS)26例(Ⅰ组),胎儿丢失综合征和遗传型血栓形成体质53例(Ⅱ组),多原型血栓形成体质18例(Ⅲ组),另选健康妊娠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Ⅳ组),检测复钙活化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指数、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总数及血小板功能活性、血管内血栓形成标志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含量.所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