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丝裂原诱导基因6(MIG6)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诱导反馈抑制因子,能调节EGFR的激活和稳定性。MIG6在作为孕酮靶基因的同时,又能调节孕酮对雌二醇的拮抗效应。MIG6还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能力,MIG6表达下调或缺失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孕酮抵抗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综述MIG6对EGFR信号的反馈调节机制、MIG6对孕酮效应的调节和MIG6与EMs孕酮抵抗及子宫内膜癌发生之间的关系,为克服EMs孕酮抵抗及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女盆腔痛常见原因。孕激素可抑制异位内膜生长和炎症反应,但部分患者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这种孕酮抵抗的分子学基础可能与孕激素同源受体B(PRB)有关。孕激素作用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诱导产生旁分泌因子,后者作用于相邻的上皮细胞,诱导产生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2),该酶则将雌二醇(E2)灭活为雌酮。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缺陷,缺乏PRB孕激素不能诱导产生旁分泌因子进而产生17βHSD2,最终使异位内膜E2增加。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孕酮抵抗和异位内膜E2代谢异常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女盆腔痛常见原因.孕激素可抑制异位内膜生长和炎症反应,但部分患者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这种孕酮抵抗的分子学基础可能与孕激素同源受体B(PRB)有关.孕激素作用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诱导产生旁分泌因子,后者作用于相邻的上皮细胞,诱导产生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2),该酶则将雌二醇(E2)灭活为雌酮.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缺陷,缺乏PRB孕激素不能诱导产生旁分泌因子进而产生17βHSD2,最终使异位内膜E2增加.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孕酮抵抗和异位内膜E2代谢异常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孕激素能抑制异位内膜细胞的生长,故临床常应用孕激素类药物缓解症状并延缓复发,但在EMs中存在孕激素抵抗现象,导致患者不孕、流产率增高,以及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效果欠佳。孕激素的作用机制复杂,发生孕激素抵抗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多因素、多水平。本文从孕激素受体及HOX基因表达改变两方面阐述发生孕激素抵抗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孕激素受体亚型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异症治疗中“孕激素耐受”影响疗效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3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巧克力囊肿组织,其中6例同时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和13例正常内膜组织,采用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中孕激素受体亚型hPR-A+B和hPR-B的基因表达。结果:巧克力囊肿组织中总PR和PR-B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和EMs患者在位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巧克力囊肿组织中PR-B/PR-A+BmRNA的比值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R和PR-B/PR-A+BmRNA的比值降低可能与EM治疗中“孕激素耐受”相关。  相似文献   

6.
米非司酮在引产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研究证实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新型抗孕酮药物,其靶器官是子宫内膜(或蜕膜)及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它能取代孕酮与孕酮受体相结合,抑制孕酮活性.致体内hCG急剧下降,继而卵巢黄体溶解,体内P、E2随即下降.蜕膜变形引起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进一步软化宫颈,干扰孕酮对妊娠的支持,其具体作用机制及在引产中的作用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基础研究转向其遗传易感性,即基因的差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2(PPAR-γ2)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与脂代谢、糖代谢等有关。PPAR-γ2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其所编码蛋白构象的改变,从而导致蛋白活性降低,失去对炎症的抵抗作用。研究发现该基因突变与EMs的发生有相关性。PPARγ激动剂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用PPARγ激动剂治疗EMs的动物实验证实该剂对EMs有效.美国密歇根大学已开始进行该药的临床试验。就PPAR-γ2基因与EMs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三烯酮(gestrinone)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自体移植术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随机分组给药,3周后剖腹,取血测定雌二醇(E2)、孕酮(P)浓度,取出子宫及移植物,固定、切片,免疫组化SP法测定各组动物子宫及移植物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孕三烯酮高剂量使大鼠血清E2、P水平降低,而中低剂量对E2、P水平影响不大。免疫组化结果则显示移植物的ER、PR含量较子宫内膜低,孕三烯酮高、中剂量可下调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ER、PR表达,而低剂量孕三烯酮则不能明显改变ER、PR的表达量。结论:孕三烯酮可通过降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以及下调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发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基础研究转向其遗传易感性,即基因的差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2(PPAR-γ2)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与脂代谢、糖代谢等有关.PPAR-γ2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其所编码蛋白构象的改变,从而导致蛋白活性降低,失去对炎症的抵抗作用.研究发现该基因突变与EMs的发生有相关性.PPARγ激动剂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用PPARγ激动剂治疗EMs的动物实验证实该剂对EMs有效,美国密歇根大学已开始进行该药的临床试验.就PPAR-γ2基因与EMs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机制复杂,近年免疫学概念的引入对深入理解EMs发病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趋化因子及受体在EM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Ms患者腹腔内多种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其异常表达可能招募免疫细胞进入腹腔,促进腹腔炎症反应,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促进内膜的黏附、侵袭及新生血管生成等复杂机制促进EM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经典雌激素受体(ER)及其变异体、雌激素膜受体(mER)参与介导雌激素不同生物效应。多项研究表明,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目前普遍接受的子宫内膜癌形成的原因是子宫内膜受到过度雌激素刺激并缺乏孕激素拮抗。雌激素发挥其效应主要依赖ER,研究ER对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综述ER及其变异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子宫颈癌放射治疗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宫颈癌放射治疗(放疗)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宫颈癌放疗后发生的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宫颈癌放疗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0.19%。发病年龄平均为63岁;接受放疗至确诊子宫内膜癌的时间平均为15.6年;晚期患者占51.9%,较一般子宫内膜癌明显高。ER、PR的表达率低,仅为11.8%(2/17)。5例I期子宫内膜癌均发生于接受放射剂量较低的宫角及宫底部。27例中,19例接受手术治疗,3年、5年的生存率仅为56.8%及37.8%。结论盆腔放疗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其自然发生率为高,晚期患者比例大,ER、PR表达率低,治疗应以手术为主,预后较一般子宫内膜癌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蛋白基因产物9.5(PGP 9.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在位内膜以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表达量与EMs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44例EMs患者(疼痛组28例,不痛组16例)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20例子宫肌瘤且不伴随疼痛的患者(对照组)子宫内膜中PGP 9.5的表达,探讨其与EMs患者痛经程度的相关性。结果:EMs患者在位内膜PGP 9.5的阳性表达率为72.9%,对照组在位内膜中PGP 9.5的阳性表达率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患者异位内膜中PGP 9.5的阳性表达率为81.8%;其中疼痛组患者的阳性表达率为92.9%,不痛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2.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神经纤维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PGP 9.5的表达与EMs的分期以及发生部位无关(均P>0.05);EMs患者疼痛与病灶发生部位无关(P>0.05),且与神经纤维密度无关(P>0.05)。结论:PGP 9.5在EMs患者在位以及异位内膜中阳性率显著增高,同时其表达量增高,与患者痛经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ao QP  Wu C  Zheng H  Yu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1):752-75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亚型mRNA及孕激素受体(PR)亚型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PR亚型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R亚型蛋白的表达。结果(1)ERαmRNA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是8.00±7.77、3.84±2.57,而ERβ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4.15±3.55、0.41±0.29,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α、ERβ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两种组织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R、PRA和PRB蛋白表达及PR mRNA表达的降低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P<0.05),而PRA与PRB蛋白表达的比值和PRB mR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值分别为0.550、0.901)。(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B mRNA与ERβ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3,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亚型mRNA表达上调、PR蛋白和mRNA表达的下调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PRB mRNA与ERβ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其在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SP)法,检测14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观察组,其中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轻、中、重度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各10例,子宫内膜腺癌88例)及30例因患宫颈原位癌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其中增殖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各15例)中芳香化酶蛋白、ER、PR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结果(1)观察组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芳香化酶蛋白、ER、PR、Ki67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增殖期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芳香化酶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56/88),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3%,7/30)、子宫内膜增殖症(13%,4/30)及对照组(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分期(Ⅰ期61%、Ⅱ期77%、Ⅲ期70%、Ⅳ期67%)、肿瘤细胞分化级别(高分化64%,中分化74%,低分化58%)、有无淋巴转移(转移59%,无转移67%)无明显相关性(P〉0.05)。(4)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19/88)、19%(17/88)、41%(36/88),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织与正常内膜组织中,芳香化酶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芳香化酶蛋白的过度表达,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腺癌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宫腔粘连(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探讨其与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中重度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的ER、PR表达;患者均行宫腔镜下IUA分离术,术后给予雌孕激素周期治疗。随访患者的月经改善情况,结合宫腔镜复查结果,分析PR、ER受体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ER、PR在腺体及间质中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727,P=0.453);PR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63.64%和54.5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503);ER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70.2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8)。结论:患者子宫内膜PR的表达不能预测预后;ER表达水平与疗效呈正相关,其可能成为IUA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VF-ET妇女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时着床窗期子宫内膜胶原纤维(collagen fibril,CF)对子宫内膜容受性(ER)的影响。方法:共对25个刺激周期(SC)和20个自然周期(NC)妇女分别在取卵后或排卵后的第7±1日行外周血雌、孕激素水平检测和子宫内膜活检术,常规HE染色确定组织学分期,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CF增生情况和改良Masson染色进行CF定量分析。结果:SC组外周血雌、孕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P<0.05)。SC组分泌期较NC组提前1~2 d,内膜腺体扩张和间质水肿明显。SC组分泌早、中和晚期内膜间质中的CF较NC组显著升高(P<0.01,P<0.05和P<0.05),且SC组分泌早期SC明显高于分泌中期(P<0.05)。结论:COH过程中过高的雌、孕激素水平可使子宫内膜分泌期提前并刺激内膜CF的过度增生,这可能是导致COH周期ER下降和着床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癌中COX-2、ER和PR的表达。结果:COX-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升高,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表达率随临床分期增加、病理分级增高及淋巴结转移而降低。COX-2的表达与ER和PR无关。结论:COX-2可能介导不同的生物学途径,可以联合内分泌药物与特异性COX-2抑制剂治疗转移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中的疑难病,会引起患者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以及不孕等临床症状。研究发现EMs的发病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并且在激素及其受体、炎症免疫、侵袭黏附、血管生成等相关因素共同作用下,患者盆腔内形成异常微环境而发病。但由于EMs的发病机制复杂,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针对EMs发病相关的关键靶点进行治疗,能改善治疗效果,但无法根治该病。本文对EMs的内分泌、炎症免疫、遗传、血管生成和侵袭黏附等因素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针对关键靶点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组织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葡聚糖-活性碳吸附法(DCC法)对70例子宫内膜癌原发病灶组织进行ER及PR测定,同时用免疫组化法对其中30例的石蜡标本进行了ER及PR的检测。结果:DCC法检测ER及PR的阳性率均为77.1%,免疫组化法均为83.3%。两种测定方法比较,ER与PR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3.3%和86.7%。而免疫组化法可在DCC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组织来源。ER及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组织类型中,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与腺棘癌的ER及PR水平高于其它癌。ER水平与肥胖呈正相关。结论:ER及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ER及PR的测定对估计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