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左肾静脉移位术改良术式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诊治经过及随访结果.手术患者行左肾静脉移位术改良术式:吻合血管前先充分游离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周围粘连,在左肾静脉汇人口下方5~6 cm的下腔静脉左侧方做一与左肾静脉等径切口,用Stinsky钳控制待用,结扎切断左膈下静脉及肾上腺静脉后再行左肾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左腰静脉及生殖静脉在吻合过程中可以起到部分回流作用,吻合结束后切断.结果 8例患者中2例保守治疗缓解,6例行左肾静脉移位术改良术式,术中未阻断左肾动脉及低温处理,左肾静脉阻断时间6~9 min,术后均一期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 对于青少年非肾小球性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的患者,排除肿瘤、炎性反应、结石和肾实质损伤等病因后,要高度警惕胡桃夹综合征的可能;左肾静脉移位术改良术式可显著缩短左肾静脉阻断时间,减轻肾损伤,无需阻断肾动脉及低温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左肾静脉移位术改良术式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诊治经过及随访结果。手术患者行左肾静脉移位术改良术式:吻合血管前先充分游离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周围粘连,在左肾静脉汇入口下方5—6cm的下腔静脉左侧方做一与左肾静脉等径切口,用Stinsky钳控制待用,结扎切断左膈下静脉及肾上腺静脉后再行左肾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左腰静脉及生殖静脉在吻合过程中可以起到部分回流作用,吻合结束后切断。结果8例患者中2例保守治疗缓解,6例行左肾静脉移位术改良术式,术中未阻断左肾动脉及低温处理,左肾静脉阻断时间6—9min,术后均一期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对于青少年非肾小球性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的患者,排除肿瘤、炎性反应、结石和肾实质损伤等病因后,要高度警惕胡桃夹综合征的可能;左肾静脉移位术改良术式可显著缩短左肾静脉阻断时间,减轻肾损伤,无需阻断肾动脉及低温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受压左肾静脉血管内径的测量和彩色多普勒的血流显像,讨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意义。方法采用PHILIPSHDI-5000及PHILIPSIU-22的彩色超声诊断仪。结果通过对我院近6年来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讨论此病的超声诊断意义。结论超声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操作简便、安全、准确性高,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7,(6):733-734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孤立性血尿患儿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0例孤立性血尿患儿(患儿组)及30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仰卧位及脊柱后伸20分钟后,分别测量近肾门处左肾静脉扩张部位的内径(D_a)及狭窄处的内径(D_b),血流峰值流速(V_a、V_b),计算D_a/D_b、V_b/V_a。结果仰卧位:孤立性血尿患儿组D_a/D_b>2者占45.7%,正常组为6.7%;孤立性血尿患儿组V_b/V_a>3者占40.0%,正常组为3.3%。脊柱后伸20分钟后:孤立性血尿患儿组D_a/D_b>5者占38.6%,V_b/V_a>6者占35.7%,正常对照组各值无明显变化。仰卧位和脊柱后伸20分钟后,孤立性血尿患儿组各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孤立性血尿患儿是否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首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又称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回注下腔静脉需穿经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 cartery,SMA)形成的夹角时受到挤压而引起反复的血尿、蛋白尿和左腰腹痛等临床症状,故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我院于2003~2005年共收治3例NCS病例,均行左肾静脉移位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儿童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LRVES)的主要指标。方法:经彩超、尿液显微镜检及尿Ca/Cr比值测定确诊为LRVES的患儿82例,作为对照组的健康儿童40例。仰卧位观察左肾静脉(LRV)有无受压变窄及受压扩张现象,检出LRV在腹主动脉(AO)左侧方向径a与前方内径b的比值,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测出AO左侧方LRV的血流速度,并同时观察肠系膜上动脉(SMA)与AO之间夹角θ;然后直立位20min后再测a/b比值。结果:LRVESL组LRV受压后血管变窄,a/b大于3,直立位20min后a/b大于4;且LRV的血流速率减慢;θ角变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诊断LRVES最主要的指标是观察LRV受压前后的a/b比值(仰卧位是直立位20min后),其次是LRV受压前的血流速度,再次是SMA与AO之间的夹角θ。  相似文献   

7.
吴刚  许静  钱玉 《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74-74,87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武警官兵因胡桃夹现象导致精索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近5年来确诊精索静脉曲张的306例武警官兵中,同时出现血尿、蛋白尿的46例进行左肾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资料。结果:46例中有10例超声检查提示胡桃夹现象,左肾静脉受压程度不一,狭窄前出现不同程度的管腔扩张。结论:精索静脉曲张在部队官兵中发病率不低,对于其中出现血尿、蛋白尿的患者,应当行左肾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其是否存在胡桃夹现象,为临床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孤立性血尿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孤立性血尿患儿的尿红细胞形态和是否合并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儿中33例表现为肾小球性血尿占55.0%,27例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占45.0%。两组中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者各有3例和25例,各占9.1%和92.6%。结论:孤立性血尿患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隐匿性肾炎和/或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即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具有胡桃夹现象的患者,除了检测平卧位及站立位背伸15min后左肾静脉最窄处(近心端)内径(a)和最宽处(远心端)内径(b)外,同时检测上述部位的血流速度(Va、Vb),及最窄处左肾静脉压力阶差(ΔP)。结果胡桃夹现象患者左肾静脉远心端内径较近心端内径明显增宽(P<0.001),近心端血流速度较远心端明显增快(P<0.001),近心端ΔP升高。且站立位背伸15min后较平卧位测量各参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卧位近心端ΔP≥4mm Hg(1mm Hg=0.133kPa),诊断胡桃夹现象的准确率为91.6%。结论对无症状反复发作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除了直接测量左肾静脉受压征象外,定量检测△P可以作为诊断胡桃夹现象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81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3周收治入院。入院后腹部B超检查示左肾盂内有一3.6×3.3cm低回声实性占位性病变。双肾CT扫描示左肾盂增宽,内见异常略高密度影,CT值为30Hu。静脉肾盂造影见左肾盂内一类圆形充盈缺损,肾盂受压。依据上述影像检查,诊断为左肾盂癌,即行左肾+左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肾肾盂移行上皮癌Ⅱ期(T_2、N_0、M_0)。术后两周开始予丝裂霉素20mg+  相似文献   

11.
例1 女,3岁,因腹痛伴血尿3 d于08年12月入院,B超:左肾失去正常形态,左肾下极见不规则无回声区8.5cm×4.9cm,静脉尿路造影显示左肾明显增大,上半肾形态正常,下半肾可见巨大囊性密度影,最宽4.5 cm,肾皮质菲薄,输尿管未显影.  相似文献   

12.
双源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对“胡桃夹”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疑有“胡桃夹”现象患者进行(DSCT)三维重建血管造影,对左肾静脉受压处进行显示与测量。结果:24例中16例诊断有“胡桃夹”现象,表现为左肾静脉明显受压。24例患者的SMA均以小于45°的锐角从AO发出,夹角A为14°~38°,平均28.12°±7.92°;A'为11°~21°,平均16.46°±3.42°。结论: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可作为“胡桃夹”综合征现象最理想且无创的检查手段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胡桃夹现象合并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对12例拟诊为胡桃夹现象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左肾静脉受压狭窄段及近肾门扩张段内径及血流峰值,测量左侧精索静脉内径及血液返流情况。结果胡桃夹现象患者其左肾静脉受压狭窄段内径较近肾门扩张段内径明显狭窄,血流峰值速度明显增快。12例患者中10例患者合并Ⅱ~Ⅲ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胡桃夹现象并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诊断无创、准确率高、可重复,应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胡桃夹综合征(NCS)合并左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NCS合并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多普勒超声或CT检查确诊.18例行经腹股沟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3例行腹腔镜下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2例行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3~24(16.30±5.74)个月.全部病例阴囊坠胀感消失,静脉曲张团块消失.15例合并血尿或蛋白尿患者中,术后10例症状消失,5例仍有无症状性镜下血尿或蛋白尿.术后精液质量较术前改善:15例术前检查精液常规示精子密度为(28.36±3.12)×109/L,活动力(a+b)级为(36.50±4.25)%,术后6个月精子密度为(41.42±5.73)×109/L,活动力(a+b)级为(65.81±7.26)%.1例术后有轻度阴囊水肿,1例出现切口裂开,经清创缝合后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多普勒超声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NCS引起的左精索静脉曲张程度、症状都较重.血尿、蛋白尿较轻,可单纯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并发症明显者,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在“胡桃夹”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临床怀疑“胡桃夹”综合征的25例患者资料(其中女性8例,男性17例,年龄为6-49岁),这些患者均采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64层CT进行检查,包括肾动脉CTA、肠系膜CTA、肾静脉CTV、肝胆脾胰肾增强CT.对其左肾静脉的受压程度进行显示。结果:螺旋CT平扫:左肾外形较右肾大;CTA及增强扫描:25例均能清晰、直观显示左肾静脉的形态及立体走形,各数据可得到精确测量,所有病例均符合“胡桃夹”综合征CT征象;MPR、MIP、VR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40°),左肾静脉压力增高。结论: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楚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形成的夹角、左肾静脉及毗邻的解剖结构.对临床怀疑“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莉娟  刘殿勇  赵玉玮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336-1336,1340
例1 女,3岁,因腹痛伴血尿3d于08年12月入院,B超:左肾失去正常形态,左肾下极见不规则无回声区8.5cm×4.9cm,静脉尿路造影显示左肾明显增大,上半肾形态正常,下半肾可见巨大囊性密度影,最宽4.5cm,肾皮质菲薄,输尿管未显影(图1)。CT:左上半肾肾盏数目减少,下半肾皮质菲薄,肾盂扩张。  相似文献   

17.
胡桃夹现象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桃夹现象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到挤压而引起的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新近被重视的一种疾病。但目前仍有许多临床医生没有认识该病,导致误诊或漏诊,故重视对胡桃夹现象的认识非常重要。现结合我们遇到的32例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患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尿液红细胞形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肾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尿液红细胞形态对肾性和非肾性血尿进行鉴别诊断,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 :如患者异常形态红细胞占尿液中红细胞的总数量80%以上,形态变化超过2种,即可诊断为肾性血尿患者;反之,如患者异常形态红细胞占尿液中红细胞的总数量少于20%,形态变化小于2种,即可诊断为非肾性血尿患者。结论 :肾性和非肾性血尿患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尿液红细胞形态分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胡桃夹现象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11例胡桃夹现象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复习文献,旨在了解胡桃夹现象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结果认为,胡桃夹现象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左肾静脉受压迫,近肾段静脉扩张、瘀血。主要临床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蛋白尿。胡桃夹现象是青春期的暂时现象,但应注意是否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尿、蛋白尿并存。  相似文献   

20.
血尿是小儿泌尿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引起血尿的病因很多,包括各种肾实质疾患、尿路感染、结石、肿瘤、畸形、外伤、药物,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等.其病因复杂,病因诊断有时很困难,尤其是不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的孤立性血尿患儿,往往不易明确病因.因此,对血尿患儿如何进行有选择、有计划的检查,以尽早明确病因、判断预后并制定随访和治疗方案甚为重要.关于血尿的定位诊断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