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究儿童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儿科综合内科接受治疗的12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MP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与未感染组86例。比较两组患儿各项资料,分析影响KD患儿合并M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平均年龄为婴幼儿时期、存在特异性皮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早产、被动吸烟患儿比例高于未感染组,热程<10 d、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时间≤7 d患儿占比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儿中性粒细胞(NEUT)、C-反应蛋白(CRP)浓度、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未感染组,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复上呼吸道疾病史、早产为KD患儿合并MP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使用IVIG治疗时间≤7 d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KD患儿合并MP感染与患儿疾病史、使用IVIG治疗时间、是否早产有关,需据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制定更佳的治疗方案,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261例KD患儿就诊、治疗和随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KD是否合并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65,24.9%)与非感染组(n=196,75.1%);按照KD是否典型,将其分为典型KD组(n=184,70.5%)与不完全性KD组(n=77,29.5%);再按照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s),将其分为合并Cals组(n=24)及未合并Cals组(n=237).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年龄KD患儿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的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KD患儿的发病年龄中位数、性别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261例KD患儿中,不同年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时可并存感染,但感染并非与KD预后相关.临床治疗KD时,应注意并发感染情况,同时应全面合理地检查,并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及肺功能指标变化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4例,按照有无合并MP感染分为非MP感染组59例和MP感染组3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1例设为对照组,分析血清TNF-α、Ig E、IL-4水平、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及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NF-α、Ig E、IL-4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及痰EOS、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P感染组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MP感染组患儿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患儿FVC、FEV1、FEV1/FV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MP感染组患儿ACT评分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痰EOS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AC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痰EO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TNF-α、Ig E、IL-4水平与FVC、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负相关(P0. 05),与痰EOS呈正相关(P0. 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升高及肺功能指标下降,MP感染能够加重血清TNF-α、Ig E、IL-4升高程度,降低肺功能,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及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RRTI患儿648例,采用半定量法检测血清MP抗体水平,根据患儿是否合并支原体感染分为实验组(MP阳性,n=283)和对照组(MP阴性,n=365),收集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营养素缺乏、是否早产、贫血、发病季节、集体生活、有无抗菌药物应用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RTI患儿M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48例RRTI患儿中MP感染患儿283例(43.67%),两组患儿不同年龄和性别儿童肺炎MP感染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营养素缺乏、发病季节、住院时间、发热天数、集体生活、抗菌药物应用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病季节、住院时间、集体生活和抗菌药物应用是RRTI患儿M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RRTI患儿发生MP感染的风险较高,主要危险因素为发病季节、住院时间、集体生活和抗菌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5.
侯静  辛洁  刘秀琴 《中国妇幼保健》2018,(23):5480-548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其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44例,按照有无合并MP感染分为非MP感染组(89例)和MP感染组(5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1例设为对照组,观察血清RBP、IgE、IL-4水平及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分析血清RBP、IgE、IL-4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及痰EOS、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MP感染组患儿血清IgE、IL-4水平高于非MP感染组,RBP水平低于非MP感染组(均P<0.05);非MP感染组患儿血清IgE、IL-4高于对照组,R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组患儿ACT评分低于非MP感染组,痰EOS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ACT评分低于对照组,痰EO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血清IgE、IL-4水平与FVC、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痰EOS呈正相关(P<0.05);RPB水平与痰EOS呈负相关(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gE、IL-4水平升高,RBP水平下降,MP感染能够加重血清IgE、IL-4升高程度,降低RBP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哮喘(BA)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γ干扰素(IFN-γ)、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变化及与感染程度关系。方法选取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BA合并MP感染患儿64例为感染组,同期单纯BA患儿40例为未感染组。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VCAM-1、RBP、IFN-γ、TARC水平变化的价值。结果感染组血清VCAM-1、TARC水平高于未感染组,RBP、IFN-γ低于未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CAM-1、TARC是BA合并MP感染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BP、IFN-γ是BA合并MP感染发病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急性期重症、轻症、恢复期重症、轻症血清VCAM-1、TARC水平依次呈降低趋势,RBP、IFN-γ依次呈升高趋势(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FN-γ曲线下面积为0.796大于VCAM-1、RBP、TARC,当RBP截断值>36.25时,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55.00%。结论BA合并MP感染患儿存在血清VCAM-1、RBP、IFN-γ、TARC水平异常情况,且与感染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可为临床鉴别诊断、评估病情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529-1530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免疫球蛋白E (IgE)检测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MP感染的肺炎患者76例为MP感染组,其中39例患者为MP感染合并喘息,37例为MP感染不合并喘息。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74例非MP感染的肺炎患者为非MP感染组。检测所有患者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分析MP感染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结果 MP感染组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均高于非MP感染组(P <0.05)。MP感染合并喘息患者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均高于MP感染不合并喘息患者(P <0.05)。Pearson分析显示,MP感染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呈正相关(r>0, P <0.05)。结论 MP感染伴喘息患者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升高,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为临床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提供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及哮喘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鄞州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MP阳性组60例、MP阴性组8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VE1)、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E4 (LTE4)、总免疫球蛋白E (Ig E)、白细胞介素-13 (IL-1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并分析MP抗体滴度(MP-IgM)与ACT评分及肺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MP阳性组的ACT评分、FEV1、FVC、FEV1/FVC值均低于MP阴性组,IL-18、TNF-α、LTE4、Ig E、IL-13、EOS测定值均高于M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MP阳性组患儿的IL-18、TNF-α、LTE4、IL-13、EOS测定值与患儿MP-Ig M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MP阳性组的FEV1、FVC、FEV1/FVC值与MP-Ig M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哮喘患儿合并MP感染可能会增加气道炎症反应程度、进一步降低患儿肺功能水平,因此对于这部分患儿在控制哮喘的基础上加强MP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纤维凝胶蛋白-3(Ficolin-3)水平。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52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当天进行支原体检查,随后按照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支气管组(89例)和支气管+MP组(63例)。对比两组患儿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肺功能[肺活量(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G)]、炎症因子[TNF-α、IL-4、IL-5]水平;对比两组患儿MCP-1、CYSLTS、Ficolin-3水平及与M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与支气管组相比,支气管+MP组患儿VC、FEV1、FVC、PEF、MMEG水平较低(P0.05);支气管+MP组患儿CD_3~+、CD_4~+、CD_8~+、TNF-α、IL-4、IL-5、MCP-1、CYSLTS、Ficolin-3水平高于支气管组患儿(P0.05);MCP-1、CYSLTS、Ficolin-3水平与MP感染呈正相关。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检测发现,MCP-1、CYSLTS、Ficolin-3水平异常上升,且以上三种因子与MP感染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琥珀酸氢考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MP)感染合并哮喘发作产生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6月份到2017年7月份收治的MP感染合并哮喘患儿中随机选择90例进行用药观察.并依据所用药物的不同分为常规用药组和琥珀酸氢考组,前者采取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后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入琥珀酸氢考进行治疗.对比这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IgE水平和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常规用药组患儿的用药总效率71.1%(32/45),琥珀酸氢考组患儿的用药总效率93.3%(42/45),两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gE水平和不良反应方面,琥珀酸氢考组患儿同样优于常规用药组患儿,两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琥珀酸氢考能够改善MP感染合并哮喘患儿的IgE水平,用药不良反应率较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淋巴毒素α(LTA)基因rs1800683 G>A位点多态性,探讨淋巴毒素α基因rs1800683 G>A位点多态性与川崎病(KD)发病及KD冠脉损伤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对100例KD组与92例健康对照组儿童淋巴毒素α基因rs1800683 G>A位点多态性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KD组的淋巴毒素α基因rs1800683 G>A位点AG、AA、GG基因型分布和A、G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和2.84,P均>0.05),KD组的合并CAL组与NCAL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3.76和0.43,P均>0.05)。结论 未发现淋巴毒素α基因rs1800683 G>A位点多态性与KD的发病及其冠脉损伤存在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0~6月龄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1年12月≤6月龄KD患儿55例,≤6月龄组又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并于同期收治的>6月龄KD患儿452例进行比较。结果:球结膜充血率、口唇改变率、颈部淋巴结肿大率、不完全KD率、冠脉改变率,≤6月龄组明显低于>6月龄组(P<0.05)。≤6月龄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及口唇改变少见,确诊时间长,不完全KD的发病率及冠脉损害率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清蛋白、发热时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6月龄的CAL组与NCA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L组的粒细胞数胆显高于NCAL组(P<0.05)。结论:6个月内小婴儿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完全KD及冠脉损害率升高明显,诊断困难,其冠脉的发生率与粒细胞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 K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D儿童105例为KD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KD患儿210例为非KD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中病毒感染232例,其中,KD组感染96例,占91.43%,非KD组感染136例,占64.76%。两组EB病毒感染率比较,KD组患儿明显高于非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P<0.001);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将KD组和非KD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KD组中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率最高,为46.55%(43/96),显著高于KD组的未感染组(1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得出P=0.04),亦高于非KD组的感染组(7.59%)和未感染组(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5、27.41,均P<0.001);而KD组中未感染组(11.11%)、非KD组的感染组(7.95%)和未感染组(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感染与KD发病有关,且病毒感染的KD患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不同病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湖南某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根据感染不同病原菌分成大肠埃希菌组、其他细菌组、病原菌不明组,比较三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和脑脊液(CSF)检查结果及预后。结果 纳入90例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主要以反应差(58.89%)、发热(53.33%)、拒乳(34.44%)及呼吸暂停(35.56%)为首发症状,并且在早发和晚发型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中首发症状一致(P>0.05)。90例早产儿CSF培养阳性者44例,大肠埃希菌组18例,其他细菌组26例,病原不明组46例。大肠埃希菌组和其他细菌组早产儿发热、并发症比例比病原菌不明组高(P<0.05);母亲胎膜早破和分娩前发热的早产儿更容易患大肠埃希菌脑膜炎(P<0.05)。大肠埃希菌组早产儿CSF细菌感染性炎症特征更明显,血C反应蛋白(CRP)高,CSF外观浑浊,更高白细胞计数及蛋白含量,更低的糖含量(均P<0.05);预后更差,CSF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均P<0.05)。结论 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临床需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为病例组(n=50),并根据是否合并冠脉损伤将其分为冠脉损伤组(n=17)和非冠脉损伤组(n=33),并于同期选取因发热性疾病入院治疗的非KD患儿为对照组(n=50)。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水平。结果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伤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非冠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与IL-6呈正相关关系(r=0.639,P<0.05)。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95%CI:0.755~0.970),最佳临界值为1.07μg/L,灵敏度为89.21%,特异性为92.24%;IL-6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95%CI:0.813~0.995),最佳临界值为58.21 ng/ml,灵敏度为93.41%,特异性为89.16%;NT-proBNP联合IL-6对KD的AUC为0.915(95%CI:0.837~0.993),灵敏度为96.27%,特异度为92.24%。结论 NT-proBNP、IL-6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明显升高,早期联合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通过调控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某院儿科收治的98例IM患儿,使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干扰素组(n=49)和更昔洛韦组(n=49).干扰素组采...  相似文献   

17.
方芬 《现代保健》2012,(31):155-15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特征性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特别是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发病,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集束化管理降低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某院重症医学科行机械通气(MV)大于48 h的患者964例,根据入院时间及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与干预组(2017年1月—2019年12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循环集束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病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MV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结果 干预组665例患者,VAP发病率为12.95‰,住院期间病死率为4.06%;对照组299例患者,VAP发病率为25.79‰,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0.37%,干预组患者VAP发病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干预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12.77% VS 43.94%,P<0.05);干预组同期重症医学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同期患者(0.52% VS 4.78%,P<0.05)。结论 集束化管理措施可降低重症医学科VAP发病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也可降低MV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及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伴喘息患儿中的水平及对其喘息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5-1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妇儿医院小儿内科血清MP抗体阳性住院患儿200例作为单纯MP感染组,其中92例MP感染伴喘息患儿为MP喘息组、108例MP感染不伴喘息患儿为MP非喘息组;选取同期住院89例急性支气管哮喘患儿为哮喘组,检测3组患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对92例MP喘息组随访1年。结果 1)MP喘息组进行1年的随访后,反复喘息组70例,喘息终止组17例,失访5例;2)MP喘息组、MP非喘息组的CD3+CD4+、CD3+CD4+/CD3+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哮喘组(P<0.05),CD3-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哮喘组(P<0.05);3)MP喘息组进行1年的随访后,反复喘息组CD3+CD4+、CD3+CD4+/CD3+CD8+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喘息终止组(P<0.01),CD3-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喘息终止组(P<0.01)。结论 1)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2)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患儿同时伴CD3+CD4+/CD3+CD8+淋巴细胞百分比低时,容易导致反复喘息,甚至发展为哮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