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与其体重增长速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1-2012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和营养资料。按体重增长速率将患儿分为低体重增长组、适宜体重增长组和高体重增长组,比较三组的临床营养摄入情况。结果 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速度中位数为12.77 g/(kg·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48 d;高体重和适宜体重增长组的住院天数、静脉氨基酸开始使用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均小于低体重增长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肠外营养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用量呈递减趋势。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速度与营养摄入状况和住院时间密切相关,加强肠内外营养,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使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早期营养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静脉营养的146例早产儿(胎龄29~34周,出生体重1 150~2 250 g)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氨基酸2.0 g/(kg·d),每日递增1.0 g/(kg·d);中剂量组给予氨基酸1.0 g/(kg·d),每日递增0.5 g/(kg·d);小剂量组给予氨基酸0.5 g/(kg·d),每日递增0.5 g/(kg·d);三组最大剂量均为3.5 g/(kg·d)。对三组患儿进行有效性评估和生化、血气指标检测比较。结果 三组结果比较,其中大剂量组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最短;出生2周内大剂量组每天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大剂量组肠道营养达到100 kCal/kg天数较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早产儿第14天时肾功能尿素氮、肌酐、pH值、剩余碱、血清直接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大剂量氨基酸更有利于早产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并且不会增加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损害、胆汁淤积症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守肠外营养与积极肠外营养两种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3月-2013年3月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化分为低肠外营养组75例{(氨基酸及脂肪乳剂量均从0.5~1.0g/(kg·d)起,增量为0.5~1.0g/(kg·d),直至足量3g/(kg·d);葡萄糖开始输注速度均为4mg/(kg·min),每天增加1mg/(kg·min),最高不超过12mg/(kg·min)},高肠外营养组71例{(氨基酸剂量从1.5~2.0g/(kg·d)起,增量为1.0g/(kg·d),直至足量3.5~4g/(kg·d);脂肪乳剂量从1.0g/(kg·d)起,增量为1.0g/(kg·d),直至足量3.0g/(kg·d);葡萄糖开始输注速度均为6mg/(kg·min),然后每天增加2mg/(kg·min),最高不超过12mg/(kg·min)},记录两组的喂养情况、生长指标,并测定肝功能。结果低肠外营养组在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肠内营养达90kCal/(kg·d)日龄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大于高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7天、第14天及第28~42天主要生化指标测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ssociated cholestasis)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肠外营养方式不会影响VLBWI的肝脏功能,也未增加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84例不能耐受全肠道营养的符合条件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组均在生后12~24 h内给予小儿专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等治疗,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和微量喂养。干预组氨基酸从2.0 g/(kg·d)开始,增至3.0 g/(kg·d)。对照组则从0.5 g/(kg·d)开始,以0.5 g/(kg·d)递增,增至3.0 g/(kg·d)。监测两组患儿入院后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恢复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情况、平均肠道外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出院体重、相关生化、血气分析指标、肝功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干预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6.4±1.4)d,短于对照组的(9.9±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后每日体重增长为(28.7±2.5)g,高于对照组的(17.4±2.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平均肠外营养时间为(7.4±1.2)d,短于对照组的(9.7±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出院体重(2 053.0±244.1)g,高于对照组的(1 951.1±216.1)g,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复测血清中前白蛋白、血尿素氮,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6、7.345,P均<0.01);而第7天复测BE、HCO-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93、1.760,P均>0.05),第4天两组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634、1.656,P均>0.05),第7天两组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476、1.748,P均>0.05)。 【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小儿专用氨基酸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一定量静脉营养和既往较晚少量肠外营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168例早产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给予早期定量肠外营养支持,第1天给予氨基酸1 g/(kg·d),以后按1 g/(kg·d)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脂肪乳第1天用量1 g/(kg·d),以后按1 g/(kg·d)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对照组按传统肠外营养较晚给予少量营养支持,出生后第3天开始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各0.5 g/(kg·d),以后按0.5 g/(kg·d) 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为止。观察早产儿体重变化、住院天数和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临床资料以及血糖、电解质、血脂、胆红素、胆汁酸和肝肾功等生化检测结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和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体重日增长量明显增多,住院天数减少,宫外生长发育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治疗组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血糖和低血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前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总胆红素、胆汁酸和肝功能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定量肠外营养能有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临床应用较为安全,但尚未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rith weight infant,VLBWI)早期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将出生体重1 000~1 500g并治愈出院的61例VLBWI随机分为研究组[n=31,氨基酸2.0g/(kg·d)开始,1.0g/(kg·d)递增]和对照组[n=30,氨基酸0.5~1.0g/(kg·d)开始,0.5g/(kg·d)递增],比较两组蛋白质、能量摄入情况及蛋白/能量比,血生化指标、体格增长及合并症等,并对两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及蛋白/能量比与体格增长速率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体重下降幅度比对照组低(6.2%vs 9.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对照组早(6dvs10d)(P均0.05);平均每周头围增长速率比对照组快[(0.75±0.32)cm vs(0.45±0.25)cm)](P0.05);每日平均体重增长速率比对照组快[(22.3±3.2)g/kg vs(15.1±2.3)g/kg(P0.05);平均每周身长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7天总热卡及蛋白质摄入、蛋白/能量比与恢复出生体重后每日平均体重增长速率及平均每周头围增长速率呈正相关(均P0.05)。两组患儿平均血清总胆汁酸及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白蛋白水平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能够降低VLBWI出生早期的体重下降幅度,更早恢复至出生体重,加速住院期间的体重及头围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出生后早期氨基酸摄入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纠正胎龄12~20个月时体格、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早期组28例(EAA组),生后24 h内开始给予0.5 g/kg·d静脉氨基酸,晚期组25例(LAA组)生后48 h后开始给予0.5 g/kg·d静脉氨基酸,对比两组住院期间及随访时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在纠正胎龄12~20个月时,EAA组和LAA组身长、头围、体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AA组比LAA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要高(P0.05)。早产儿第3天的蛋白质、能量摄入量、第1周平均蛋白摄入量分别与纠正胎龄12~20个月时MDI、PDI均呈正相关。同等胎龄的早产儿,第1周平均每1 g/kg·d蛋白质会增加MDI 13.7分,会增加PDI12.8分。结论在生后早期给予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足够的热卡和蛋白质摄入对于以后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发育很重要。因此保证早产儿早期营养对减少神经发育不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营养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2例VLBWI随机分为2组,2组均应用静脉营养提供部分营养液,此外实验组采用生后24h内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比较两组的第1周末摄入热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每日体重增长、达足量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情况,测定两组VLBWI血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实验组每日体重增长增多,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率下降(P0.05);实验组生后7天的GAS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SS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影响VLBWI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探讨影响体重增长速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体重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体重增长速度中位数为12.77 g/(kg·d),宫外生长迟缓率为62.6%,适宜体重和高体重增长组的住院天数(P_(50)分别为48 d、36 d)小于低体重增长组P_(50)=56 d),高体重增长组宫外生长迟缓率(34.80%)小于适宜(65.30%)和低体重增长组(75.90%)(均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体重恢复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与体重增长速度有关。结论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缓慢,影响其体重增长速度的因素有出生体重、体重恢复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格生长、视网膜发育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无先天畸形、住院2 w以上、存活出院的36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无先天畸形、住院2 w以上、存活出院的36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为A组(n=200),于生后12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1.6 g/(kg·d)[1.0 g/(kg·d)递增],24 h内予20%脂肪乳1.0 g/(kg·d)[1.0 g/(kg·d)递增];2003年1月2013年12月为A组(n=200),于生后12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1.6 g/(kg·d)[1.0 g/(kg·d)递增],24 h内予20%脂肪乳1.0 g/(kg·d)[1.0 g/(kg·d)递增];2003年1月2009年12月为B组(n=168),于生后122009年12月为B组(n=168),于生后1224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0.5 g/(kg·d)[0.5 g/(kg·d)递增],48 h内予20%脂肪乳0.5 g/(kg·d)[0.5 g/(kg·d)递增]。比较两组出生时一般情况、生后肠内外营养摄入、体格增长与视网膜发育、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生后1分钟Apgar评分、禁食时间、开奶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日龄、住院期间平均头围与身长增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重下降幅度比B组低[(6.12±1.15)%vs(8.85±2.35)%,p=0.032];摄入能量达120 kCal/(kg·d)日龄比B组早[(10.02±4.99)d vs(14.79±6.04)d,p=0.029];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日龄比B组早[(9.0±3.5)d vs(12.5±4.5)d,p=0.023];平均每日体重增长高于B组[(20±5.2)g/kg·d vs(14.1±34.6)g/kg·d,p=0.002);平均住院时间比B组短[(30.9±10.5)d vs(40.5±13.5)d,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呼吸窘迫综合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胆汁淤积、医院感染、需要机械通气及时间、氧疗时间与喂养不耐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34 w时视网膜不成熟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氨基酸等积极营养支持能够降低早产儿生后早期的体重下降幅度,更早恢复至出生体重,加速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视网膜成熟和与减少ROP的发生,并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及检测的敏感指标,降低并发症损害.方法 回顾分析完全胃肠外营养并且持续时间在5 d以上的80例患儿病例,按有无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分为两组,对其静脉营养液的量、持续时间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80例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中有14例存在胆汁淤积,发病率为17.5%,PNAC组肝功能及胆红素指标均高于无PNAC组,患儿体重、平均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持续时间、PN热卡摄入量与无PNA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AC的发生与患儿TPN时间、TPN使用量、低出生体重有关,及时检测分析肝功能、胆红素代谢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PNAC,尽早干预,降低器官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小于胎龄儿( SGA)宫外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至2014年温州市中心医院出生的SGA患儿90例,按照胎龄及出生体重分组:①胎龄分组:≥37周组12例及<37周组78例;②出生体重分组:≥2.5 kg组36例及<2.5 kg组54例,均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监测生化指标、体重、头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统计宫外发育迟缓( EUGR)的发生率;评价患儿喂养的耐受情况。结果①不同出生体重组:总胆红素( TBIL)、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及尿素氮(BUN)、头围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09、9.435、9.221、9.758、10.297、9.502,均P>0.05);出生体重≥2.5kg组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t=6.663,P<0.05)及EUGR发生率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5);②不同胎龄组:生化指标(TBIL、CH、TG、BUN)及EUGR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39、11.445、10.280、10.775,(χ2=11.457,均P>0.05);与胎龄<37周组相比较,胎龄≥37周组头围及体重增长速度增加,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647、4.090、3.677,均P<0.05);③所有病例无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SGA的宫外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营养状态、血糖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将60例符合标准的食管癌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和传统氮热量组(对照组),每组30例,均行开胸食管癌切除胸内吻合术。术后前5 d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按热量20 kCal/(kg·d),氮0.1 g/(kg·d)给予,对照组按热量35 kCal/(kg·d),氮0.2 g/(kg·d)给予。术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1d、术后第3、6天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和术后第1、3、6天查动脉血气测PaO2、PaCO2、乳酸浓度等指标,并在输注肠外营养开始后3 h测末梢血糖。结果: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天两组各蛋白指标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1、3、6天的PaO2显著高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PaCO2、乳酸和末梢血糖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刀口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与传统氮热量相比营养状态相似,但能更好控制术后血糖水平,有利于降低肺损伤及降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两种肠道外营养方式对早产低体重儿的治疗效果,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86例在陕西省勉县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低体重儿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强化组45例,对照组41例。除肠道外营养方式不同外,其它治疗均相同。观察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强化组肠道外营养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2.895,P〈0.05);强化组体重增加大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03和7.243,均P〈0.05);两组均无静脉炎、氮质血症及胆汁淤积的发生,高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较大剂量肠道外营养可以改善早产低体重儿氮质平衡,体重增长速度快,不会增加肠道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健 《现代保健》2014,(33):56-58
目的:探讨头部亚低温不同治疗时间对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11月本院确诊治疗的中重度HIE患儿12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三组均给予头部亚低温治疗,早期组为出生后4 h内,中期组为出生后4-8 h内,晚期组为出生后8 h后。对患儿采用神经行为测定(NBNA)、标准化贝利婴儿(MDI、PDI)进行评估,分析对比各组患儿的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患儿身高、体重增量基本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组患儿NBNA、MDI、PDI评分均高于早期组,早期组NBNA、MDI,PDI评分均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组患儿伤残率、死亡率均低于早期组,早期组患儿伤残率、死亡率均低于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亚低温不同治疗时机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机体发育无不良影响,中期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儿疗效,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经鼻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的疗效.方法 将61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31例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teral nutrition TPN)组30例.比较两种营养支持的疗效.结果 EEN组与TPN组相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提前(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体重消耗值显著减少(P<0.05),营养结束后第2天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鼻肠营养管EEN比TPN优越,简便易行,宜予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对早产儿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合理的早产儿氨基酸应用方案。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出生体重1000~1800g、出生24h内人住本院的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开始静脉营养,氨基酸起始剂量均为1.5g/(kg·d),研究组每天增加1g/,kg,对照组每天增加0.5g/kg,终点目标达到3.5g/(kg·d)。脂肪乳、葡萄糖及电解质的应用均按本院静脉营养方案执行。研究遵循双盲原则。结果共纳入早产儿37例,研究组18例,对照组19例。两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头国等人口学特征相似,宫内感染、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静脉营养5d内两组早产儿氮平衡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5,P=0.652),但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7.23±2.48)d显著早于对照组(9.42±2.03)d(t=-2.090、P=0.044)。其他指标包括完全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机械通气、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剂量氨基酸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早产儿每天的热量摄入无影响(F=1.893,P=0.218)。结论早产儿需尽早供给氨基酸,起始剂量宜高于1.5g/(kg·d),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未影响早产儿早期的氮平衡状态,但有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且不增加并发症和住院负担。  相似文献   

18.
静脉营养治疗34例低出生体重儿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低出生体重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静脉营养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体重增长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每天平均体重增长(15.2±7.4g),对照组每天平均体重增长(8.3±5.1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存活率97.1%(33/34),对照组存活率8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营养对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及存活率非常重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与全肠外营养(TP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6例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TPN组。EEN组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于术前1天、术后8天检测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前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EEN组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下降幅度和白细胞、转氨酶、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均少于TPN组。EEN组患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病率低于TPN组。EEN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TPN组。结论:术后EEN较TPN能改善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经济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外营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95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依据肠道外营养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采用早期肠道外营养(ETPN)治疗,而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肠道外营养(TTPN)治疗。观察两组早产儿能量摄入量的差异,同时评价早产儿在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能量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追赶生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早产儿的能量摄入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