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南通市放射单位不同年份和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预防放射性职业病的发生。方法 按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每季度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2A)、介入放射学(2E)、核医学(2C)、牙科放射学(2B)、放射治疗(2D)、工业辐照(3A)、工业探伤(3B)等,使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个人监测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结果 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 465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年有效剂量低于探测下限MDL组的有654人次,占10.12%;年有效剂量位于MDL~1mSv组的有5 619人次,占86.91%;4年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83 Sv,其中MDL~1mSv组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46 Sv。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56 mSv /a,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监测结果,介入放射学0.44 mSv/a,放射治疗最低,为0.21 mSv/a,诊断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7 mSv /a,对集体有效剂量贡献最大。结论 根据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均远低于剂量限值20 mSv,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处于安全、稳定状态,辐射防护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外照射年剂量水平,评价放射防护效果和评估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为放射防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FJ-427A1型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深部剂量当量HP(10)监测。结果 南通市城区放射工种作业人员的人均外照射年有效剂量为0.40 mSv/a,集体有效剂量为229.82人·mSv,以临床介入较高(0.66 mSv/a);医学辐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41 mSv/a)高于工业应用(0.29mSv/a);私营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53 mSv/a。结论 2015年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我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工作环境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监测。结果 2011-2013年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集体有效剂量为855.63人·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0 mSv;不同放射职业类别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低于5 mSv。结论 2011-2013年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总体处于较低的辐射水平,城区放射防护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监管部门和放射工作单位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云浮市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结果 2013—2018年云浮市共有2043人次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总体监测率为95.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0.33 mSv/a和0.32 mSv/a,不同工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等级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值不同,其中乡镇级单位最高,为0.35 mSv/a,厂矿企业最低,为0.22 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013—2018年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应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岗位、乡镇级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和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北省某医院2015—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放射性工作防护情况及放射管理措施的效果,为加强放射人员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现行GBZ 128标准,采集2015—2019年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连续五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年份及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岗位)间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动态变化和差异水平。结果 2015—2019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6 mSv/a、0.08 mSv/a、1.25 mSv/a、0.72 mSv/a和0.37 mSv/a,均小于5 mSv/a,低于医院的管理目标值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同年份间比较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间比较介入放射(2E)和核医学(2C)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应继续保持现有的放射防护管理和措施;介入放射与核医学放射人员个人剂量较高,是放射防护管理的重点监护对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某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8年外照射个人剂量以及职业健康状况,为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个人剂量采用热释光剂量计LiF(Mg,Cu,P),体检资料采用省级行政部门认可的机构。结果 8年间该医院核医学科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92人次(普放科515人次)。该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值均高于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核医学科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3~0.94 mSv,普放科室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0~0.51 m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8年间该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个人剂量人均值均低于管理目标值(5 mSv/年),明显高于普放科室人均剂量,放射人员健康状况良好,核医学科仍是医院需重点加强放射防护的部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太原市2011-2012年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加强放射防护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方法 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11-2012年太原市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19 mSv。不同的职业类别中,以介入放射学所受剂量当量最高为1.96 mSv,同位素应用最低为0.73 mSv。结论 太原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基本是符合要求和安全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钱如倍  王喜玥  薛诚 《中国校医》2022,36(12):912-915
目的 分析某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防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剂量测读系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将每年监测4次及以上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共收集3 010人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1 mSv·a-1。98.84% 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1.0 mSv;5人年有效剂量>5.0 mSv。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0 mSv·a-1,低于2017年的0.11 mSv·a-1、2018年的0.12 mSv·a-1和2020年的0.12 mSv·a-1(P均<0.05);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08 mSv·a-1,低于诊断放射学的0.11 mSv·a-1、牙科放射学的0.14 mSv·a-1、放射治疗的0.10 mSv·a-1和介入放射学的0.12 mSv·a-1,介入放射学高于诊断放射学(P均<0.05);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1 mSv·a-1,高于一级医院(P<0.05)。结论 2017—2021年某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低水平,应重点关注三级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管理以及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并分析2015-2017年云南省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本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的方法,应用热释光个人剂量仪检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的受照剂量,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监测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8 776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3 mSv/a,其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职业类别是核医学(2C),为0.346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年份是2017年,为0.388 mSv/a。利用SPSS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云南省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在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内。建议将核医学(2C)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作为重点,保护其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的结果,为进一步优化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按不同工作性质,分为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影像诊断3组;按不同工作岗位,分为医师、技师、护师3组。采取热释光法对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该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水平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人均年有效剂量<5 mSv,且人均年有效剂量稳定在较低水平;不同工作性质人均年有效剂量值均数两两比较,其中介入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放射影像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放射学与核医学、核医学与放射影像诊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人均年有效剂量值均数两两比较,医师、技师、护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所致受照剂量最高,可以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及防护知识培训,提升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职业防护和职业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某医院2007—2017年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医院行政部门的放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采用热释光法测量,评价从事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医学类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用SPSS22.0统计分析。结果 该医院2007—2017年共监测666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2 mSv·a-1,集体剂量为34.51 man·mSv。2010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08 mSv·a-1;2011年大剂量值占比最高,为18.87%。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大剂量占全部工作人员的53.49%。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最多,共263人次,且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平均值最高,为0.82 mSv·a-1,不同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较低且逐年下降。介入放射学仍是高风险辐射岗位,且个人防护意识有待提高。放射技师及护理人员岗位流动性大,需加强此类人群的放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和防护现状,为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与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利用X、γ散漏射线巡测仪451P检测DSA设备透视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HT5"SS]2016年共监测介入放射工作职业性外照射757人,有效监测536人,有效监测率为70.81%,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29 mSv;2017年共监测1 123人,有效监测309人,有效监测率为27.52%,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47 mSv;2017年不同岗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2,P<0.01);第二术者位总体空气比释动能率要高于第一术者位,且头部空气比释动能值均高于其他部位。结论 2016—2017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较低剂量照射水平但有效监测率偏低;放射防护工作仍需不断完善,重点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及其管理人员的辐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辽宁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更好的开展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 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法测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剂量(HW)、铅衣外剂量(HN),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共采集307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双剂量监测数据,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81 mSv,最大年有效剂量为7.03 mSv,72.96%监测对象年有效剂量小于1 mSv;三级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95 mSv)高于二级医院(0.65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科室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放射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92 mSv)高于其他科室(0.64 mSv),心血管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78 mSv)和脑血管科(0.78 mSv)剂量水平相当。结论 辽宁省307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水平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但高于全国人均年有效剂量水平,应进一步加强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监督与人员培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广州军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为减少职业危害、优化放射防护工作提供指导。方法使用热释光法对该军区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检测,对2011—2013年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的1/10,人均年剂量频数〈5 mSv;各岗位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介入放射组最高,核医学组次之,放射治疗和放射诊断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军区应加强介入和核医学的放射防护;通过加强医疗机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管理和放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重庆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现状及结果,为制定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防治政策和修订国家放射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收集2016—2020年重庆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资料,χ2检验比较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和防护用品配置数据的差异,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不同年份、不同职业类别的剂量监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本次调查共计5 791人,19 493人次,5年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6 mSv,监测年剂量超过1 mSv的介入人员占总监测人数的比值(NR1)为11.93%,监测年剂量超过5 mSv的介入人员占总监测人数的比值(NR5)为0.48%; 不同年份重庆市介入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35.046,P<0.001); 介入防护用品三级医院配置率均高于二级医院配置率,其中防护吊帘(χ2=6.8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职业类别的年有效剂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分别为0.36 mSv、0.34 mSv和0.31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11,P<0.001); 眼晶体监测估算年有效剂量超过20 mSv的人数达到调查对象的6.80%。结论 重庆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下降并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建议加强防护用品的配置和使用,长期开展眼晶体剂量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全面了解和掌握宁夏地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发现辐射防护中的薄弱环节,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2013-2016年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共对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监测了364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99、1.76、1.19、1.06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排前三位的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岗位的分别为技师(1.6 mSv/a)、医师(1.32 mSv/a)和物理师(1.24 mSv/a)。结论 宁夏地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仅次于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位列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第二位。除要加强核医学科本身辐射场所防护和监测外,还应根据不同岗位人员合理分配工作内容和调配工作量,从而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避免过高的剂量照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状况,进一步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指导。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7—2018年松江区共监测620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48 mSv·a−1,两年集体剂量当量为277.514人·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在0.259~1.276 mSv·a-1,核医学人均年剂量当量高于其他四类(P < 0.05),介入放射学高于放射诊断学、牙科诊断学和放射治疗(P < 0.05)。结论 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20 mSv·a−1,工作环境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整理2015—2017年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的青岛市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Hp(10)数据结果,对放射工作人员射线暴露和防护情况进行评估,为更好的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分类整理数据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对2861人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医疗机构2015—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为0.52、0.25和0.17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业企业2015—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为0.17、0.16和0.14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不同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2017年各职业类别的放射工作人员间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诊断和介入工作人员分别有3人和2人年有效剂量超出20 mSv/a。结论 青岛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各职业类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加强诊断和介入工作人员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