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探讨孤独症儿童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为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组选自乌鲁木齐市某医院和某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的2~7岁孤独症儿童113例,对照组为乌鲁木齐市某医院2~7岁常规体检儿童223例,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2组儿童的饮食行为.结果 病例组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和情绪性进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外因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得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饮食行为问题比较结果显示,病例组饮食行为发生率在挑食项、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项、情绪性进食项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的饮食问题有挑食,不同程度的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不良的进食行为和情绪性进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IMFeD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对孤独症儿童家长营养及饮食相关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孤独症儿童49例, 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评估患儿营养素摄入情况, 自拟问卷完成儿童饮食及相关行为问题调查。通过对基线调查、3个月随访以及6个月终期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评价IMFeD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家长饮食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完成后,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中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均减少(均为P<0.05);家长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由61.3%提升至77.5%;孤独症儿童能量、维生素C、钠、蛋白质、维生素B6、磷、钾、硫胺素和叶酸的摄入水平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 以IMFeD干预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手段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摄入、减少其饮食行为问题、提高家长正确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饮食行为,探讨改善ASD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方法,为指导ASD儿童的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组为来自青岛某医院和某孤独症康复训练学校的2~6岁ASD儿童128例,对照组为青岛市数家幼儿园正常儿童133名,采用自编的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的10种饮食行为与10类食物的选择情况.结果 病例组每位ASD儿童出现饮食行为问题的总数是(5.9±1.9)个,高于对照组每位儿童的(4.7±2.4)个(Z=-4.068,P<0.05);ASD儿童进餐时离开饭桌的发生率为93.0%,需喂食的发生率为88.3%,吐食物的发生率为71.1%,扔食物的发生率为47.7%,尖叫的发生率为36.7%,而对照组儿童分别为73.7%,71.4%,58.6%,23.3%和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食物选择方面,病例组ASD儿童拒绝食用杂粮、豆类和鱼虾贝类的报告率均超过了30%,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不足20%);病例组儿童食用水果的报告率为89.8%,而对照组儿童均食用水果,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SD儿童普遍存在多种饮食行为问题,建议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IMFeD工具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儿童保健门诊中具有不良饮食行为的1~5岁儿童37例作为干预组,应用IMFeD工具进行阶段性指导,每月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1次指导,共3次;选择进行常规保健的儿童41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抚养人不良喂养行为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IMFeD干预组儿童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50.00%~76.47%)高于对照组(12.20%~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IMFeD干预组与对照组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FeD干预组儿童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均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IMFeD干预组抚养人4项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32.35%~64.71%)高于对照组(2.44%~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IMFeD干预组与对照组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FeD干预组5项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均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MFeD干预方法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西安社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为地段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市两个社区0~4岁儿童168名,以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背景资料、儿童饮食行为特点、家长的喂养行为及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结果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正常组仅11人,占6.5%,异常组儿童157人,占93.4%,男女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加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抚养人科学育儿知识的宣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孤独症、脑瘫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为临床上对其生长发育进行有效监测和及时给予家长正确的喂养建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35例孤独症儿童、27例脑瘫儿童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调查,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资料,采用Z评分法对其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1不同性别孤独症儿童在生长迟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体重、超重、消瘦及肥胖的发生率构成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年龄段儿童在生长迟缓、低体重、超重、消瘦及肥胖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脑瘫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与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总的营养状况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脑瘫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营养干预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学龄前肥胖儿及其家长饮食行为方式,为肥胖儿干预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市新城区4所幼儿园的所有儿童,筛查出肥胖儿童135人,按同班级、同年龄、同性别、身高相差5cm以内、身高别体重在标准体重10%以内、1:1的比例抽取正常儿童135人为对照,对其家长进行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①84.2%的肥胖组家长和90.8%的对照组家长认为肥胖对健康有害,两组家长对肥胖的认识无明显差异(X2=0.113,P>0.05).但肥胖组有31.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胖,这部分家长鼓励儿童进食的比例明显高于肥胖组认为自己孩子胖的家长(X2=6.604,P=0.037<0.05);②两组家长都存在鼓励孩子多吃的不良养育行为,但鼓励儿童多进食的家长比例对照组明显高于肥胖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X2=17.275,P<0.01);③两组儿童在进食量多、进食速度快、喜食油炸食品、甜饮料和糖果点心等行为上,肥胖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进食量多:X2=38.103,P=0.000;进食速度快:X2=8.512,P=0.004;喜食油炸食品X2=9.037,P=0.003;甜饮料X2=4.116,P=0.042;糖果点心X2=9.876,P=0.00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儿童看电视时间超过2小时、运动时间少于1小时人数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看电视时间:X2=0.096,P>0.05;运动时间X2=0.169,P>0.05).结论 对照组家长在鼓励儿童过度进食方面更为严重;肥胖儿仍存在进食速度快,过度进食的不良饮食行为;关于饮食行为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肥胖儿及家长,正常儿及家长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8.
西安社区168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西安社区7个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情况,为地段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两个社区7个月~4岁儿童168名,以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背景资料、儿童饮食行为特点、家长的喂养行为及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 【结果】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正常组儿童仅11人(占6.5%),未检出饮食行为问题,检出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组儿童157人(占93.4%);男女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05);城区儿童与郊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65,P>0.05);总检出问题7项,其中进食时间过长78人,对食物不感兴趣85人,拒绝某种食物38人,不愿尝试新食物56人,强烈偏爱某些食物人81人,进餐分心101人,进餐地点不固定77人,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应加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高度重视,及对抚养人科学育儿知识的宣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诊断和干预的方法。 【方法】 将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阶段性综合干预和常规干预的方法,观察对儿童四类饮食行为问题,包括精力充沛胃口差、挑食偏食、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的干预作用。 【结果】 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就诊儿童四类不良饮食行为问题中,挑食偏食儿童不同年龄组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58,P<0.001);其余三项不良饮食行为问题不同年龄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四类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前后的行为改变,干预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年龄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在我国推广和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阶段性儿童饮食行为临床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父母喂养行为与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MFeD)及自编父母喂养和营养行为问卷,调查广东省某市就诊于儿童保健门诊、儿童营养门诊的70名1~5岁具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资料。 【结果】 喂养焦虑情绪(r=0.591)、不良喂养习惯(r=0.665)均与IMFeD总分呈正相关;喂养焦虑情绪(β=0.49)、不良喂养习惯(β=0.32)进入IMFeD总分的最终方程,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喂养中情感交流(β=0.24)与前述两者一同进入了不良进食习惯得分的最终方程,是避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 【结论】 家庭不良喂养习惯、家长喂养焦虑情绪可能引发或增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喂养时家长与儿童的情感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避免和缓解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