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方法共收集207例70岁以上老年人,采用DXA法检测L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段的骨密度(BMD),根据BMD水平分为骨量正常组(n=41)、骨量低下组(n=78)和骨质疏松组(n=88),记录年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检验血红蛋白含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样本统计量描述及分析。结果三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的身高、体重、BMI、L1-4的BMD、左侧股骨颈BMD、左侧股骨上端BMD均低于骨量低下组、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的身高、体重、L1-4的BMD、左侧股骨颈BMD、左侧股骨上端BMD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的BMI和骨量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骨质疏松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之间的血红蛋白含量无差别(P0.05);骨质疏松组男女之比为22比66,与骨量正常组、骨量低下组的性别构成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与L1-4、左侧股骨颈和左侧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0、0.286、0.279,P0.05),所纳入老年女性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老年男性(P0.05)。结论血红蛋白含量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女性血红蛋白含量低于老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36例。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82例、骨量减少组84例、骨质疏松组70例。收集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钙、血磷、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体重、BMI值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量减少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水平(81.57±27.65) U/L、(92.16±31.83) U/L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70.09±15.17) U/L,骨质疏松组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PINP、β-CTX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PINP、β-CTX水平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分析显示,股骨颈骨密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PINP、β-CTX呈负相关(P0.05)。结论监测血糖及血清PINP、β-CTX水平有助于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产后30 d妇女56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骨密度测量,依据测量结果将产妇分为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比较各组一般情况、BMI、钙摄入量及骨质疏松家族史等,并分析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结果 562例产妇中32例发生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69%,214例发生骨量减少(不包含骨质疏松患者),发病率为38.08%。对3组产妇年龄、身高、孕次、产次、新生儿体质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孕妇年龄、身高、孕次、产次、新生儿体质量与骨质疏松发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BMI20 kg/m~2,骨质疏松发生率为8.36%,BMI≥24 kg/m~2,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33%,产妇BMI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χ~2=59.863,P0.001)。补钙产妇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低于不补钙产妇(χ~2=17.462,P0.001);孕期每周摄入牛奶量≤2杯、3~4杯、5~6杯、7杯及7杯以上者,其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6.54%、5.71%、4.35%、1.89%,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33,P0.001)。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钙摄入量及骨质疏松家族史为产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风险较高,而低BMI、钙摄入量不足及骨质疏松家族史为产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后密切监测骨密度可尽早诊断骨质疏松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分析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接收的120例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将其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统计记录所有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病史、骨密度、原发节段等相关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诱发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25例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20. 83%; 95例(79. 17%)未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骨水泥弥散方式、病程、手术麻醉方式、骨折病史、酗酒史、手术入路、VAS评分、术前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BMI、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折组患者吸烟史、椎体侧凸畸形、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情况与非骨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椎体侧凸畸形、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是诱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 05);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保护性因素(OR1,P0. 05)。结论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吸烟史、椎体侧凸畸形、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是诱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骨折的保护性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予以相应治疗,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MD)情况以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0年10月期间220例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25 (OH)D水平,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水平,比较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分析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骨量者占20.00%,骨量减少者占39.09%,骨质疏松者占40.91%;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60岁、维生素D缺乏、体质指数(BMI)24 kg/m~2、吸烟、饮酒、运动量不足及日照时间1 h/d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维生素D缺乏为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普遍存在骨密度降低,且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年龄大、低BMI及维生素D缺乏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老年男性骨密度及25-羟维生素D(25-OH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Ⅰ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水平,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记录129名60~90岁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测量其腰椎1-4、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左侧股骨上端的骨密度(BMD),检测空腹血清25-OHD、PⅠNP,β-Crosslaps水平。根据骨密度水平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22)、骨量低下组(n=73)和骨质疏松组(n=34)。结果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的BMD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P0.05)。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PⅠNP、β-Crosslaps均明显高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β-Crosslaps又明显高于骨量低下组(P0.05)。25-OHD水平在骨质疏松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老年男性存在骨量丢失及维生素D不足,其主要原因为高骨转换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江苏省镇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48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入组对象的腰椎、髋关节骨密度以及身高、体质量、激素水平,并分析骨密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受检者的骨密度平均值为(0.842±0.150)g/cm~2,骨质疏松60例(24.19%),骨量减少97例(39.11%),骨密度正常91例(36.69%)。按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质指数(BMI)分组,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值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产次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BMI、闭经、吸烟、运动、豆类摄入及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_2)、促黄体激素(LH)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H及闭经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BMI、运动及豆类摄入为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普遍存在骨密度降低问题,年龄增长、LH升高、BMI偏低、豆类摄入少、运动少及闭经均会增加围绝经期妇女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45例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骨密度T分值判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98例,骨量减少组37例,骨量正常组11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临床资料。分别对3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提高,体质指数(BMI)值明显降低,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住院时间和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史均明显延长,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以及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史等因素为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低BMI及服药史长的患者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骨密度的监测,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济南市城区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选取济南市历城区5个社区,对社区居民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等。用超声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将人群分为3类: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的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结果 507名调查对象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50岁组骨质疏松检出率为2.53%,50~60岁组检出率为16.55%,60岁组为28.57%,不同年龄调查对象之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骨质疏松检出率为18.37%,女性为16.33%,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服用激素、运动状况与男性骨质疏松关系密切,而年龄、轻微碰撞、钙奶摄入、维生素D(VD)摄入和运动状况与女性骨质疏松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济南市居民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运动、钙奶及维生素D摄入等具有保护作用。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和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徐州市贾汪区居民骨量低下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3年9月3日—9月30日对徐州市贾汪区1 979名40~69岁居民进行统一问卷调查,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骨折史、绝经年数、豆制品摄入、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知晓情况、预防骨质疏松均衡饮食知晓情况及骨健康基本补充剂知晓情况可能与骨量低下有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骨折史和绝经年限长是女性骨量低下的危险因素(P均<0.05);年龄大、豆制品食用频次低是男性骨量低下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绝经年限长对女性骨量低下的贡献较大,年龄大是男性骨量低下的主要危险因素,适量食用豆制品可以降低男性发生骨量低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128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分为ALT异常组及ALT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25-羟基维生素D[25-(OH)D_3]和骨密度(BMD)差异。并根据患者BMD水平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采用Losigtics回归分析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ALT异常组FPG、HbA1c、25-(OH)D_3及股骨BMD、腰椎BMD均低于ALT正常组(P0.05),而FINS、CTX高于ALT正常组(P0.05)。128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中骨质疏松组45例(35.16%),非骨质疏松组83例(64.84%);两组腰臀比、FPG、HbA1c、FINS、HOMA-I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骨质疏松组女性占比、年龄、T2DM病程及ALT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体质量指数(BMI)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 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女性、年龄≥65岁、T2DM病程≥8年、BMI18.50 kg/m~2、ALT40 U/L是合并慢性HBV感染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骨代谢与肝功能受损、性别、年龄、病程及BMI均相关,临床应积极防控患者骨质疏松,避免发生骨折等严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本市中老年社区居民听力损失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样法选取本院附近3个社区≥50岁的中老年居民389例,收集年龄、性别、婚姻情况等基本情况;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检测较好耳0.5、1.0、2.0 k Hz的听阈均值,高频听阈为较好耳4.0 k Hz的听阈值。结果 389例中老年社区居民中听力损失230例(59.13%),其中轻度损失173例、中度损失50例、重度损失5例、极重度损失2例;听力残疾56例(14.40%)。平均听阈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的中老年社区居民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频听阈在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收入、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的中老年社区居民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听阈和高频听阈在不同血糖的中老年社区居民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听阈和高频听阈在不同TC、TG的老年社区居民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平均听阈的听力受损分级为因变量,以年龄、婚姻状况、血糖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血糖是中老年社区居民平均听阈听力损失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高频听阈的听力受损分级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收入、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血糖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饮酒、血糖是中老年社区居民高频听阈听力损失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市中老年社区居民听力残疾率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年龄和血糖是全频听力损失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和饮酒是高频听力损失的独立影响因素,应制订相应措施,提升本市老年性听力损失的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苏州市吴江区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和低骨量流行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吴江区4个乡镇8个村/社区40岁以上居民380人开展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描述分析调查结果和检测结果。结果本次调查骨质疏松检出率为11.32%,低骨量率为43.68%;女性骨质疏松、低骨量率高于男性(P0.05),年龄组越高,骨质疏松和低骨量率越高。骨质疏松或低骨量组与骨量正常组平均年龄、性别、未接受正规教育者构成、家庭年收入、食用鸡鸭鹅等禽肉情况、食用鲜榨果蔬汁情况、饮用茶情况、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老龄是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和低骨量发生的危险因素(OR=2.57、3.70,P0.05),体重增加是保护因素(OR=0.91,P0.05)。结论吴江区中老年人群低骨量检出率较高,应早期开展筛查和干预,预防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生相关的因素。方法 选取老年男性T2DM患者288例,根据OP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72例)、骨量减少组(118例)和骨质疏松组(98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A1c,HbA1c)、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血清钙(serum calcium,Ca)、血清磷(serum phosphonium,P)、25羟维生素D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25-OH-VD)及尿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记录患者病程、降糖药物使用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病程较长和HbA1c较高,BMI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相关分析显示股骨颈、三角区、大转子、腰椎(lumbar vertebrae,L)2-4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BMI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但与HbA1C均呈负相关(均有P<0.05)。骨质疏松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均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均有P<0.05);骨质疏松组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于骨量正常组(χ2=6.168,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HbA1c及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骨质疏松发生相关(均有P<0.05)。结论 低BMI,血糖控制不佳和糖尿病肾病是老年男性T2DM患者O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腰椎骨密度(T-score)与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181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患者290例,年龄38~97岁,平均年龄(77.5±13.7)岁。对腰椎骨密度与不同性别患者及患者各年龄组多种激素进行偏相关分析,并对骨质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OP)组的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腰椎T-score与激素偏相关分析:男性与体重、睾酮(TESTO)、C肽(C-P)相关,女性与年龄、身高、体重、游离雌三醇(f E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相关;年轻老年人组、高龄老年人组腰椎T-score与性别、体重有关,与年龄均不相关;年轻老年人组腰椎T-score与身高相关;所有老年人腰椎T-score均与雌二醇(E2)、C-P相关;高龄老年人组腰椎T-score均与游离三碘甲状腺素(FT3)有关;年轻老年人组股骨骨密度T-score与甲状腺素(T4)、甲状旁腺激素(PTH)相关(P0.05)。男性激素与女性比较,TESTO、E2、f E3、T3、T4、生长激素(GH)、C-P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骨量减少、骨质正常组3组比较,性别、年龄、身高、体重、E2、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性别、身高、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只有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性别、身高、体重、TESTO、E2、FT4、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骨密度与老年人的性别、体重相关,与年轻老年人组身高相关。所有老年人组腰椎骨密度与E2、C-P相关,部分老年人腰椎骨密度与FT3、T4、PTH相关;骨质正常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女性、身材高、体重轻、TESTO、E2、C-P减少均对骨质疏松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T≥-1.0)68例、骨量减少组(-2.5T-1.0)70例和骨质疏松组(T≤-2.5)47例。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空腹C肽、甲状旁腺激素、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血清钙及24 h尿蛋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24 h尿蛋白定量、空腹C肽、甲状旁腺激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定量、甲状旁腺激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BMI和空腹C肽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25.69±2.04)kg/m~2、(2.25±0.31)nmol/L,其中骨质疏松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及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其中骨质疏松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均P0.05);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与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明显相关,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及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水平下降,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升高,提示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庆万盛地区儿童肥胖代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90名肥胖儿童,300名正常体重指数(BMI)儿童,体格检查得出儿童的身高、体重、腰围等数据,结合临床血液生化学检查进行分析。连续型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肥胖组儿童在体重、身高、腰围及BMI等方面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01)。肥胖组儿童存在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异常、低度慢性炎症等,其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指数及血脂代谢标志物、C-反应蛋白检测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检验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三餐摄入以肉类为主(P=0.007),且喜欢吃甜食(P=0.044)。结论重庆万盛地区肥胖儿童已存在胰岛素抵抗、低度慢性炎症等情况,建议对肥胖儿童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以降低儿童肥胖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位腰椎(L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粗隆及左侧股骨干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观察各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血清骨代谢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骨质疏松组在年龄、病程、BMI、血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及血清25-羟维生素D (25-VitD)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骨量减少组与正常组比较仅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年龄、BMI及25-VitD与各部位骨密度均相关(P < 0.01或P < 0.05),病程与除腰椎外的其他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1),ALP与除股骨干之外的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5),SCTX、SNTX分别与腰椎、股骨干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年龄、病程及低BMI是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检测血清25-VitD、ALP、SNTX和SCTX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个体是否易患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湛江市某社区中老年居民跟骨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简称骨密度)及随年龄、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和体质指数(BMI)等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449例湛江市某社区中老年居民的跟骨骨密度,同时测量其身高和体重。[结果]中老年居民随年龄的增长跟骨骨密度下降;男、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37.0%和47.6%,女性高于男性;BMD与年龄、身高、体重呈负相关,与BSA呈正相关。[结论]湛江地区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患病情况为女性较男性严重,年龄、身高、体重和BSA是影响中老年人跟骨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南京市鼓楼区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现状,及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为开展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鼓楼区40~69岁的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挠骨骨密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骨量减少的患病率为46.9%,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7.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χ~2=104.64,P0.01);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χ~2=18.405,P0.01)。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骨折史、身体疼痛史、脚抽筋史的发生率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慢性病患者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心脑血管病除外。结论应积极开展骨质疏松知识宣传,同时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筛查,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