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286例产妇产褥期骨密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孕38~40周时骨密质检测正常)286例作为研究对象,于产后6~7周对其进行随访调查,并采用FURUNO CM200B超骨密度检测仪检测产妇骨密度。比较产妇产褥期和孕38~40周时的骨密度,并分析喂养方式、产褥期补钙、不良生活行为、产后户外运动及孕期体重增加对骨量减少的影响。结果产褥期产妇骨密度与孕期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产妇骨量减少为20例,发生率为6.99%(20/286);分析得出产后喂养方式、产褥期补钙情况、生活行为、产后户外运动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对骨量减少均存在显著影响。结论产褥期产妇哺乳方式、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均为骨密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故应有效提升钙的摄入量,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骨量水平及骨量异常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检查的产后妇女,对产后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骨质状态检验,骨质状态利用高频声波测定足跟(跟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病史、身高、体重、产次、婴儿出生体重、婴儿喂养方式、孕期及产后饮食及运动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I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产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2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8.35±5.01)岁,以高中或中专人群为主(29.70%,60/202)。骨量异常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61例,骨量异常发生率为30.20%(61/202),其中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21.29%(43/202),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8.91%(18/20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缺钙症状是产妇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OR=5.40),产后补充钙剂是骨量异常的保护因素(OR=0.23)。结论产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有缺钙症状、产后补充钙剂是产后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产后妇女骨密度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妊娠哺乳期妇女骨量降低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3月及2010年6-7月在株洲市妇幼保健院产后42 d检查的单胎足月分娩产妇,随机抽取222例测量骨密度、查血AB18、尿常规、测血压、量身高体重,并进行问卷调查,准确记录年龄、孕期是否补钙、孕期及产后缺钙症状、婴儿喂养方法等。结果 222例产妇骨质疏松发生率为9.91%。经统计学处理骨密度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与孕期缺钙症状、怀孕季节、是否产后贫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喂养方式、孕期是否补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有无产后缺钙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哺乳妇女应常规补充钙剂,增加食物钙含量,减少骨量丢失,尤其是身高体重较小、纯母乳喂养、产后有缺钙症状的孕产妇要注意监测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晚孕期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表方式调查问卷,入院待产后取空腹血和晨尿,测定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产后3d内测骨密度。分娩时,留取新生儿脐血2m1,在24h以内分离血清测血钙值。根据孕期补钙及喝牛奶情况分为2组:孕20周以后补钙(元素钙〉500mg/d)及喝牛奶(〉250ml/d)持续16周以上的产妇为A组(59例);未有效补钙及喝牛奶的产妇为B组(58例)。结果初产年龄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水平呈正相关,A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B组(t=2.08,P〈0.05),B组产妇血ALP、尿Ca/Cr高于A组的产妇(t=2.18,2.17,P〈0.05)。孕妇左侧股骨颈骨密度与相应新生儿脐血钙值无相关性(r=-0.69,P〉0.05)。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有效补钙可以防治孕期骨质疏松.降低骨转换率。孕妇左侧股骨颈骨密度与新生儿脐血钙水平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南京市鼓楼区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现状,及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为开展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鼓楼区40~69岁的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挠骨骨密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骨量减少的患病率为46.9%,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7.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χ~2=104.64,P0.01);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χ~2=18.405,P0.01)。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骨折史、身体疼痛史、脚抽筋史的发生率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慢性病患者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心脑血管病除外。结论应积极开展骨质疏松知识宣传,同时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筛查,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孕期有效补钙对围产期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整个孕期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表方式调查,入院待产后取空腹血和晨尿,测定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产后3天内测骨密度。根据孕期补钙及喝牛奶情况分为两组:孕20周以后补钙(元素钙500 mg/天以上)及喝牛奶(250 ml/天以上)持续16周以上的产妇为A组,59例;未有效补钙及喝牛奶的产妇为B组,58例。结果:初产年龄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的高低有正相关性,A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组的产妇骨形成指标血ALP、骨吸收指标尿Ca/Cr高于A组的产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有效补钙可以防治孕期骨质疏松,降低骨转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整个孕期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孕妇入院待产后取空腹血和晨尿测定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产后3天内测骨密度。根据孕期补钙及喝牛奶情况分为两组:孕20周以后补钙(元素钙500 mg/天以上)及喝牛奶(250 ml/天以上)持续16周以上的59例产妇为A组,未有效补钙及喝牛奶的58例产妇为B组。结果:初产年龄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的高低有正相关性,A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产妇血ALP、尿Ca/Cr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有效补钙可以防治孕期骨质疏松,降低骨转换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生相关的因素。方法 选取老年男性T2DM患者288例,根据OP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72例)、骨量减少组(118例)和骨质疏松组(98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A1c,HbA1c)、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血清钙(serum calcium,Ca)、血清磷(serum phosphonium,P)、25羟维生素D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25-OH-VD)及尿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记录患者病程、降糖药物使用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病程较长和HbA1c较高,BMI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相关分析显示股骨颈、三角区、大转子、腰椎(lumbar vertebrae,L)2-4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BMI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但与HbA1C均呈负相关(均有P<0.05)。骨质疏松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均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均有P<0.05);骨质疏松组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于骨量正常组(χ2=6.168,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HbA1c及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骨质疏松发生相关(均有P<0.05)。结论 低BMI,血糖控制不佳和糖尿病肾病是老年男性T2DM患者O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将2014年1-12月在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08例GDM孕妇按照产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74例)和血糖异常组(34例)。调查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异常组产妇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值、产前BMI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5;t=5.87,P0.05;t=3.12,P0.05);另外,异常组中存在糖尿病家族史及产后运动时间低于1 h/d者明显多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P0.05;χ2=5.8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年龄、孕前BMI值、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是引起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产后运动锻炼则是保护因素。结论妊娠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是引起孕妇产后发生血糖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进行产后运动锻炼有助于降低血糖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与分析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糖尿病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期间温州医学院附属温岭医院的315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产后糖尿病发生率进行统计,并比较不同妊娠前因素(年龄、BMI值、糖尿病家族史、WHR)及妊娠中及产后因素(血脂、血压、孕期空腹血糖、发病时间、孕期活动量及分娩后体重)者其产后糖尿病的发生率,同时以Logistic分析上述因素与产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结果 315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发生糖尿病33例,发生率为10.48%,年龄较高、BMI值较高、存在糖尿病家族史、WHR较高、高血脂、高血压、孕期空腹血糖较高、孕早期发病、孕期未锻炼及分娩后体重升高者的产后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较低、BMI值较低、无糖尿病家族史、WHR较低、无高血脂、无高血压、孕期空腹血糖较低、孕中期及孕晚期发病、孕期锻炼及分娩后体重未升高者,且经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9.421,95%CI:2.467~32.563)、BMI值(OR=2.994,95%CI:1.976~14.568)、糖尿病家族史(OR=8.721,95%CI:2.253~31.563)、WHR(OR=8.104,95%CI:2.015~30.567)、血脂(OR=5.281,95%CI:2.087~22.637)、血压(OR=4.211,95%CI:1.993~18.524)、孕期空腹血糖(OR=1.052,95%CI:1.015~3.142)、发病时间(OR=0.375,95%CI:0.141~1.252)、孕期活动量(OR=0.948,95%CI:1.256~10.251)及分娩后体重(OR=1.161,95%CI:1.134~3.567)均与产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均P0.05)。结论 2014年5月-2016年2月期间温州医学院附属温岭医院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糖尿病发生率较高,且其妊娠前因素、妊娠中及产后因素均是其发生产后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应给予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