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ane》2014,(3)
目的探讨北京朝阳区剖宫产率的下降空间及控制的合理水平。针对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22家助产机构中抽取孕产妇3 030名,医护人员310名。自行设计调查表对剖宫产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对于剖宫产病历由课题组专家通过回顾性病历分析进行指征审核,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区剖宫产比例为48.05%,社会因素及剖宫产医学指征掌握不准确的比例共占21.11%;民营助产机构剖宫产比例为53.53%,处于全区较高水平;民营助产机构剖宫产比例高于公立助产机构(x~2=4.631,P=0.0180.05)。大多数医护人员对于剖宫产的相关态度及行为是正确的,但相关知识有待加强,其在选择剖宫产的过程中还受到孕产妇、家属及医疗纠纷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多因素分析共筛选出7个因素能影响孕产妇分娩方式,包括"城市户籍"、"非自费"、"剖宫产史"、"产前希望的分娩方式为自然分娩"、"认为剖宫产对母亲安全"、"认为自然分娩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认为自然分娩会影响产后性生活"。OR值分别为:1.575、1.722、16.977、0.107、1.836、0.561和1.569,均P0.05。结论通过压缩社会因素剖宫产及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减少民营机构剖宫产率可降低全区平均剖宫率。针对城镇户籍、非自费孕妇应进行促进自然分娩的重点宣教。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2000-2009年间剖宫产指征的比较,分析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2000-2009年间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已经上升为第一位。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不纯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非医学因素剖宫产产妇与阴道分娩产妇认知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红  闫艳  邢孟琴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3):3614-3616
目的:比较非医学因素剖宫产产妇和正常阴道分娩产妇认知行为特点,寻找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的措施。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无医学指征剖宫产产妇(研究组)和正常阴道分娩产妇(对照组)各220例进行认知行为调查,比较两组对剖宫产和阴道分娩相关认识的16个单变量差异,多变量分析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主效应模型。结果:①研究组城市居民、脑力劳动、高收入家庭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产妇更关注剖宫产手术对母儿安全、形体美、孩子聪明、吉利,惧怕阴道分娩痛苦和产后阴道松弛影响性生活;对照组更关注阴道分娩费用低、是自然生理过程、产后恢复快等;两组在孕期剖宫产意向、阴道分娩信心不足、听从医生、家属、朋友、中介媒体分娩方式建议和剖宫产可以达到"完美分娩"等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分娩结局更"完美"、阴道产会影响日后性生活、孕期剖宫产行为意向、医生对分娩方式的建议、阴道产属自然生理过程等5个因素对孕妇选择剖宫产有显著影响,其中阴道产属自然生理过程为保护因素。结论:认知行为偏差是导致无剖宫产医学指征孕妇选择剖宫产的重要原因。加强分娩方式的宣传和教育,理性认知剖宫产的利弊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海南省三甲医院2011年产妇剖宫产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剖宫产的非医学因素,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海南省两家三甲医院2011年住院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住院分娩产妇781例,剖宫产例数580人,剖宫产率为74.26%。2高龄产妇组与非高龄产妇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589,P=0.003);首次分娩组与非首次分娩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691,P<0.001)。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产妇(OR=2.059)、首次分娩(OR=4.167)、新生儿为男孩(OR=1.577)的剖宫产率均较高,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剖宫产的非医学因素为高龄产妇、首次分娩和新生儿性别,加强孕妇产前心理辅导、相关生产知识教育和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以减少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产科初产妇剖宫产指征的临床特点,分析初产妇行剖宫产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在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42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剖宫产740例。结果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产科的剖宫产率为52.04%,初产妇剖宫产率为57.6%高于经产妇的46.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剖宫产的主要指征为巨大儿(37.6%)、胎儿窘迫(27.2%)和妊娠并发症(10.4%),其他指征按照构成比排序分别为:头盆不称、羊水过少、胎位异常、脐带绕颈、引产失败、社会因素、高龄和骨盆狭窄;经产妇剖宫产的主要指征为瘢痕子宫(50.0%)和胎儿窘迫(24.3%)。结论巨大儿、胎儿窘迫、妊娠并发症、头盆不称、羊水过少、胎位异常、脐带绕颈、引产失败、社会因素、高龄和骨盆狭窄是初产妇行剖宫产的指征,医院应严格按照指征采取剖宫产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剖宫产率和改变剖宫产指征构成比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576例初产妇为研究组,同期住院分娩的547例初产妇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妊娠期健康教育、分娩期镇痛、加强助产人员责任心和助产技术、行政干预等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分娩期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构成比。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和阴道分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产妇剖宫产指征比较,研究组胎儿窘迫、社会因素、GDM和GIGT、巨大儿、脐带绕颈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头盆不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产妇臀位剖宫产指征无差异(P﹥0.05)。结论采取孕期健康教育、分娩期镇痛、强化助产人员责任心及助产技术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北京朝阳区剖宫产率的下降空间及控制的合理水平。针对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22家助产机构中抽取孕产妇3030名,医护人员310名。自行设计调查表对剖宫产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对于剖宫产病历由课题组专家通过回顾性病历分析进行指征审核,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区剖宫产比例为48.05%,社会因素及剖宫产医学指征掌握不准确的比例共占21.11%;民营助产机构剖宫产比例为53.53%,处于全区较高水平;民营助产机构剖宫产比例高于公立助产机构(χ^2=4.631,P=0.018<0.05)。大多数医护人员对于剖宫产的相关态度及行为是正确的,但相关知识有待加强,其在选择剖宫产的过程中还受到孕产妇、家属及医疗纠纷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多因素分析共筛选出7个因素能影响孕产妇分娩方式,包括“城市户籍”、“非自费”、“剖宫产史”、“产前希望的分娩方式为自然分娩”、“认为剖宫产对母亲安全”、“认为自然分娩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认为自然分娩会影响产后性生活”。 OR值分别为:1.575、1.722、16.977、0.107、1.836、0.561和1.569,均P<0.05。结论通过压缩社会因素剖宫产及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减少民营机构剖宫产率可降低全区平均剖宫率。针对城镇户籍、非自费孕妇应进行促进自然分娩的重点宣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411例剖宫产产妇分娩登记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31.57%;初产妇剖宫产率25.88%,二胎剖宫产率38.04%;初产妇前三位剖宫产指征为胎儿窘迫、相对性头盆不称、社会因素,二胎前三位剖宫产指征为疤痕子宫、胎儿窘迫、臀位。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和宣教降低剖宫产率,正确引导对剖宫产的认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改变服务理念,严格掌握初产妇剖宫产指征,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经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痛分娩对降低剖宫产率的价值及对剖宫产指征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贵州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开展无痛分娩时行自然分娩的1762例产妇纳为对照组,2014年已开展无痛分娩后行自然分娩的产妇1 851例纳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宫口全开时间、总产程、催产素应用率。结果观察组剖宫产658例占35.5%,对照组剖宫产602例占3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占81例,构成比12.3%,母体因素占214例,构成比32.5%;对照组社会因素占183例,构成比30.4%,母体因素占125例,构成比20.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宫口全开时间、总产程、催产素应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并未大幅降低剖宫产率,但可以有效避免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0.
396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婕  冷丽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4):4836-4837
目的:规范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方法:对2004~2006年396例剖宫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中平均剖宫产率为21.53%,呈逐年下降趋势。以头盆不称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下降,而由于产妇心理障碍、对自然分娩的误解、医务人员回避医疗纠纷等诸多社会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腹产率逐年上升。结论:规范剖宫产指征诊断,提倡人性化分娩,提高产科质量及胎儿监护质量是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平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剖宫产分娩对学龄期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方法】由父母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儿童感觉统合检核表,对301例健康学龄期儿童进行测试,根据母亲孕、产期情况分为三组,用方差分析和SNK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除Ⅷ因子外,其他感觉统合功能因子得分均是自然分娩组最好,医学指征剖宫产组最差,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Ⅰ、Ⅱ、Ⅲ、Ⅳ、Ⅸ因子自然分娩组好于社会因素剖宫产组(P0.05);Ⅰ、Ⅲ、Ⅳ、Ⅴ、Ⅸ因子社会因素剖宫产组好于医学指征剖宫产组(P0.05);除Ⅷ因子外,其他感觉统合功能因子均是自然分娩组好于医学指征剖宫产组(P0.01)。【结论】单纯剖宫产手术和导致剖宫产的医学指征对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均存在影响,并且这些医学指征会加重剖宫产对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分析各项手术指征的构成比及合理性,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案。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剖宫产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与2006年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胎儿窘迫、相对性头盆不称出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社会因素和珍贵儿占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与2006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范围,孕妇和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需要医患双方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住院分娩初产妇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长期变化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分娩的6978名初产妇。查阅产科分娩记录确定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指征。分娩方式分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剖宫产指征包括脐带缠绕、胎儿窘迫、相对头盆不称、社会因素、臀位、双多胎、妊娠高血压等26项。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份剖宫产率的差异,采用不同年份某指征别剖宫产率之差占总剖宫产率之差的百分比,评价该指征对总剖宫产率上升或下降的贡献。结果20年间5个时点剖宫产共计2494例,剖宫产率平均为35.7%。1990年(22.1%)至2000年(61.7%)剖宫产率上升了近2倍,44.0%的升幅可归因于脐带缠绕、胎儿窘迫、相对头盆不称3项指征的显著增加;2000年(61.7%)—2010年(37.0%)剖宫产率下降了近40%,79.8%的降幅也可归因于这3项指征的显著减少。此外,1990—2010年社会因素、双(多)胎、巨大儿和高龄产妇4项指征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结论脐带缠绕、胎儿窘迫和相对头盆不称等剖宫产指征的把握情况显著影响初产妇住院分娩剖宫产率。2010年有近30%的剖宫产可归因社会因素、双胎或多胎、巨大儿或孕妇高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谷玉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64-3066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和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沈阳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围产期门诊2005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间分娩产妇的分娩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剖宫产指征及其原因。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4年间该院分娩产妇1 496例,其中剖宫产618例,剖宫产率为41.3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其中初产妇占89.20%,年龄25~30岁产妇占87.54%。剖宫产指征依次为胎儿因素、母儿因素、社会因素、母亲因素。在选择剖宫产产妇中,城市产妇占85.60%,农村产妇占14.40%。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中,相对性头盆不称、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居第1、2位;胎儿窘迫居第3位。结论:剖宫产率的上升是诊疗技术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婴幼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确定自然分娩队列、社会因素剖宫产队列、医学因素剖宫产队列各150例,出生时测量身高、体质量、头围,再分别于6月、12月、24月、36月龄进行体格检查,同时采用贝来量表(CDCC)进行智力检测。结果医学因素剖宫产婴幼儿出生体质量高于自然分娩组和社会因素剖宫产组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08,P0.05);6月龄、12月龄医学因素剖宫产组体质量高于社会因素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12、4.124,均P0.05);不同分娩方式的各月龄婴幼儿身长、头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龄自然分娩组婴幼儿智力发育指数(MDI)高于社会因素和医学因素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71,P0.05)。6月龄、12月龄自然分娩组婴幼儿运动发育指数(PDI)高于社会因素和医学因素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3、6.914,均P0.05)。结论剖宫产对婴幼儿期体格发育未见显著影响,但可对婴幼儿早期智力结构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宣教和孕产期保健,树立正确的分娩观念,避免非医学指征剖宫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初产妇剖宫产率社会因素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具体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1 824例初产妇因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年剖宫产率(23.29%)较2009年(33.33%)明显下降(P<0.01);前3位的社会因素:担心难产198例(35.04%)、不能忍受疼痛125例(22.12%)和医源性因素117例(20.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医患关系是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结论:健康教育、导乐分娩和镇痛分娩,提高产科医生综合素质,加强医患沟通,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2925例住院分娩产妇的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指征放宽。社会因素、胎儿因素、羊水过少、脐带绕颈等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结论剖宫产率升高无医学指征呈上升趋势,提高产科工作者的产科质量,鼓励产妇阴道分娩,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全面两孩政策对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1 200例分娩者进行研究,其中剖宫产分娩者600例,根据是否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将产妇分为实施前(400例)和实施后(20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结果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剖宫产率为33.50%,明显低于实施前(1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后,社会因素、瘢痕子宫、产程异常、巨大儿、羊水过少、高龄产妇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以来,剖宫产率较实施前有所下降,但剖宫产指征发生了一定变化,因此产科医护人员要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引导产妇合理分娩,同时做好家属和产妇的思想教育工作,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前后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2014年与2015年1到8月的1930份分娩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前后,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剖宫产率分别是46.70%和52.17%(χ2=5.75,P=0.016<0.05),其中医学指征剖宫产所占比例分别是63.31%和82.07%(χ2=42.977,P=0.000<0.001),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所占比例分别是36.69%和17.93%(χ2=60.537,P=0.000<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瘢痕子宫是剖宫产的最主要医学指征.结论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的剖宫产率增加,其中医学指征剖宫产所占比例增加,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所占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率增高的因素及降低措施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2904-2905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统计1995~2005年在该科住院分娩的孕妇总数、剖宫产数及剖宫产指征,对10年来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多年来剖宫产指征一直以难产为第1位,近几年,以胎儿窘迫、社会因素为剖宫产指征上升较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胎儿窘迫、社会因素是剖宫产年增加的主要因素,正确诊断胎儿窘迫,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普及卫生知识,进行心理调控等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