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道下裂是男性新生儿中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主要是由阴茎和尿道发育异常引起的,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个体差异明显。目前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均与尿道下裂有关,包括遗传因素、产前激素不足、母体胎盘因素及环境影响,因此,尿道下裂往往是多因素结合的产物。在过去的十年间,大量研究致力于揭示尿道下裂的遗传基因特点。这些研究包括骨形成蛋白(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同源盒基因A(HOXA)等基因,涵盖了性别基因的转录、性激素的合成及相关基因的信号传导。尽管目前发现了大量尿道下裂相关基因,但仍需大样本病例临床对照研究明确这些基因的诊断效能及生物学意义。同时,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外显子和全基因组测序也将揭示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更好地探索尿道下裂的分子机制,从而探寻合适分子标记物及治疗干预的靶点。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一些与尿道下裂有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疾病。早发型AD主要与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APP)、早老素1基因(PSEN1)和早老素2基因(PSEN2)的突变有关,迟发型AD与多个基因有关,载脂蛋白E基因(APOE)是目前唯一公认的迟发型AD的风险基因。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风险基因被发现。本研究将综述这些基因,并分别探讨它们在AD发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尿道下裂相关因素,探索尿道下裂的病因. 方法 对江苏、浙江和河北省的27个县(市)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和围生保健监测系统中,1993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孕20周及以上到出生后42 d的590 042名男性胎婴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家庭居住在南方、城市地区,母亲职业非农民和乡镇企业工人、母亲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父亲职业非农民和乡镇企业工人,双胎或多胎,出生体重<2 500 g、足月低出生体重和早产是尿道下裂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南方地区尿道下裂的患病率高于北方(OR=2.051,95% CI:1.296~3.248),足月低出生体重(OR=20.338,95% CI:13.667~30.265)和早产(OR=2.710,95% CI:1.817~4.042)与尿道下裂的关联性仍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足月低出生体重和早产与尿道下裂相关联;应重视低出生体苇和早产的预防,并开展中国南方地区尿道下裂病因研究和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清。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是由多个基因位点与环境因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遗传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寻找相关基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许多相关基因已被发现,但尚未确定。现将不同发病机制理论涉及的相关基因综述如下。一、子宫内膜种植经血逆流的原因之一是宫颈狭窄,宫颈狭窄的原因可能是米勒管发育不全,后者与半乳糖磷酸尿苷酸转移酶(GALT)的基因突变导致半乳糖代谢异常有关。GALT的N314D突变等位基因是第一个研究的EM基因多态性。Gra mer等[1]研究了美国EM不孕妇女发…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现阶段,外显子测序与全基因组测序相比,不仅费用更低,数据的阐释也更为简单。通过对疾病样本进行外显子组捕获测序,不仅能快速发现罕见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也能用于研究多基因引起的常见疾病,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来揭示这些疾病的遗传致病机理。外显子测序技术是当前的热点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疾病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黄丽    李佳敏    朱华  李桦  李红霞  许文明  谢江   《现代预防医学》2020,(12):2242-2245
目的 应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男童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寻找致病基因。方法 选择1例就读于自闭症特殊学校的5岁男童,收集其临床资料,提取外周静脉血DNA,应用Nimblegen外显子序列捕获芯片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外显子区域进行测序。结果 通过全外显子组捕获测序发现了非同义突变11 309个,移码突变365个,同义突变23 075个,其中发现有4个基因的突变已有文献报道可能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有关,这4个基因包括PTEN、AFF2、LAMB1、NRCAM。结论 应用外显子组捕获测序对该例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男童进行测序分析显示,大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也进一步证实了PTEN、AFF2、LAMB1、NRCAM这4个基因可能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生有关,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及实验室研究验证其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中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耐药机制是在1978年分别由Ball和McMurry在研究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时发现的,自那以后,有>50种药物外排系统被发现,基因测序技术也证实了外排泵基因广泛存在于各种微生物中.目前,包括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的基因库已经全部知晓[1],这些资料进一步揭示了细菌主动外排泵在多药耐药性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14例0岁~4岁婴幼儿尘螨严重过敏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探讨其可能的遗传学致病因素。方法 对14例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相关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通过文献及数据库查找,筛选与过敏性疾病相关的基因集,并在外显子组水平、疾病相关基因集水平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的变异负荷。结果 通过对受检者进行遗传病相关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遗传分析(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Y连锁)及结合临床表型的综合分析,未检测到与受检者临床表型相关的已知或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的基因变异。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外显子组及2个过敏性疾病相关基因集范围内的功能缺失性变异和罕见非同义有害变异负荷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过敏性疾病有明显遗传倾向,但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未发现重复的变异基因,使得对于和过敏有关的基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膳食与基因组:营养学研究的新前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基因组学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于 2 0 0 0年 6月宣告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与此同时 ,一系列应用于大规模基因测序、基因表达检测、以及基因多态性分析等的基因组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引人瞩目的成就正引发着包括营养学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学科的革命性改革。大量研究 ,特别是孪生研究 (twin study)及家族研究 (family study) ,早已证实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共同影响着常见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及肥胖等发生的遗传基因可以直接影响机体对某种疾病的易患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CYP1A2基因多态性与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184例行一期无管化尿道板纵行切开卷管尿道成形术(TIP)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分为尿路感染组(n=26)及无尿路感染组(n=158),并纳入184名同期入院体检男童作为对照组(经年龄成组匹配)。比较三组基线资料及CYP1A2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尿道下裂患儿TI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尿路感染组年龄高于无尿路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组术前阴茎弯曲度≥20°、尿道缺损长度≥2 cm者较无尿路感染组占比高(P<0.05)。三组CYP1A2基因位点rs2069514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尿路感染组AA基因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无尿路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尿道下裂患儿中,AA基因型发生术后尿路感染相对风险度OR=7.60,携带等位基因A患儿OR=1.8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尿道缺损长度≥2 cm、CYP1A2 rs2069514基因型为AA均为影响尿道下裂患儿TI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尿道缺损长度及CYP1A2基因位点rs2069514多态性与尿道下裂术后尿路感染发生风险有关,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大众健康》2007,(3):28-29
尿道下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男性泌尿生殖系畸形,每出生300~600名男婴中就有一名患儿。据相关资料报道,尿道下裂的发生与环境、遗传、内分沁等多种因素相关,我们的研究提示,仅有约1/3的患者可以发现相关基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全球儿童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 delay, DD)发生率大约为1%~3%。DD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其病因复杂。大量全基因测序研究结果表明新生杂合单基因突变是导致不同智力障碍综合症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KAT6A基因突变与全面发育迟缓发生有关。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伴特殊面容,先天性心脏病,皮质视觉障碍等[1-3]。目前国内尚无基因KAT6A突变相关报道。本文将对KAT6A基因新发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基因变异角度研究HBV隐匿性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套式PCR扩增HBVS、X、C基因,检测隐匿性HBV感染者。HBVS、X区扩增产物测序和变异位点分析,发现可能的和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的变异位点,分析HBV基因变异在HBV隐匿性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13例。S基因区未发现有义突变,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发现多位点变异,推测与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结论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多位点变异可能是HBV隐匿性感染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具有蓄积毒性.研究表明PCBs表现出的分子遗传毒性能够引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相关基因表达的显著调节.低等动物、模型动物及啮齿类动物被大量应用于研究PCBs对分子和细胞功能相关基因及生理发育功能相关基因的影响.目前,对于PCBs人群流行病...  相似文献   

15.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疾病,发生率约占复发性流产的50%。近年大量研究表明,URSA与基因多态性有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基因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V因子、人类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及载脂蛋白等基因多态性均与URSA有关;另外,孕激素受体(PR)、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基因多态性也与URSA有关。因此,从基因水平上阐明URSA的发病机制,给临床预防、治疗和预后提供指导,是目前URSA病因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微纤维蛋白-1(FBN1)基因突变是其致病原因.国内外学者对马凡氏综合征相关基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以对FBN1的研究最多.FBN1基因突变分布于整个基因,目前已发现700多种突变,DNA测序、单链构象多态、异源双链分析及长RT-PCR等方法均已用于序列变异的检测.马凡氏综合征的临床表型较复杂,在进行基因型与表型分析时,判断突变的位置要比突变的的类型更重要.马凡氏综合征的产前诊断主要通过连锁分析进行间接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类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为特征的恶性心血管病,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及死亡。PAH的病理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但已有大量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早期PAH的遗传学研究多集中在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通路。该通路的多个重要基因(BMPR2、ALK1、ENG、SMAD9)的遗传变异已被证实是遗传性PAH和特发性PAH的致病因素。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多个新的非TGF-β通路PAH致病基因或修饰基因被陆续发现,包括CAV1、KCNK3、Top B、P1CBLN2等。这些疾病基因的发现加深了对PAH的遗传机制的认识,也为PAH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肥胖症是一种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防治肥胖已迫在眉睫,有关肥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关于肥胖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发现一些肥胖相关基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瘦素基因(ob基因)和瘦素受体(ob-R)基因。1994年,Friedman实验室首次定位克隆小鼠ob基因,并由其DNA顺序合成了ob基因产物瘦素(leptin,LP)。随着LP的发现及对其功能的逐步认识,LP cDNA克隆的成功,使肥胖的基因治疗在ob/ob小鼠身上获得了成功,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肥胖的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亚砷酸钠对生长发育影响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亚砷酸钠对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砷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将正常肝细胞cDNA克隆库的基因点在芯片上 (每个克隆是什么基因尚未知 ) ,然后与暴露于不同亚砷酸钠浓度肝细胞中得到的cDNA第一链杂交 ,对表达有差异的克隆进行基因测序 ,明确是什么基因 ,最后筛选出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结果 两个染毒组人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基因 (p5 5 )的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 2 .2 1和 2 .93倍 ,说明亚砷酸钠增强了 p5 5基因的表达。两个染毒组与对照组基因表达水平相比 ,胎盘催乳素基因 (PL)分别是 0 .13和 0 .2 7,同源框基因(HOXA10 )分别是 0 .2 2和 0 .35 ,表明亚砷酸钠抑制PL基因和HOXA10基因的表达。结论 亚砷酸钠对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有影响 ,初步揭示了砷对生长发育影响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大样本遗传关联研究尤其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并且确认了大量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区域,但是这些已经发现的遗传因素尚不足以完全解释RA的遗传度,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是尚未被发现的遗传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基因间交互作用研究一直是RA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类研究为深入认识RA的遗传基础和发病生物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RA发病风险预测和疾病预防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本文将对RA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