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寻找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隐匿性原发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以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常规检查(CT、MRI及内镜)未发现原发灶,使用NBI内镜进行鼻咽喉部检查,观察NBI内镜对原发灶的检出能力.结果 在53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中,NBI内镜对隐匿性原发灶的检出率为47.2%(25/53),明显优于影像学检查和普通内镜检查(0,P<0.001).检查的原发灶均具有病变小且浅表的特点,在NBI内镜下,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具有典型的特点,鼻咽部浅表癌病变表面可见细树枝状或扭曲线条状的新生血管,口咽、下咽和喉部浅表癌黏膜表面的血管形态表现出排列紧密的棕色斑点.结论 NBI内镜通过判断黏膜表面微血管的形态来发现病灶,能明显提高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隐匿性原发灶的检出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转移相关基因2(MTA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02例ESCC标本反12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TA2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其表达与ESC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MTA2在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无表达,在部分ESCC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8.6%(70/102),其中强阳性28例;ESCC组织中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MTA2蛋白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68.2%(15/22)、27.1%(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MTA2的阳性表达与ESCC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淋巴结转移率均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6、0.001;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MTA2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252.11±30.22、161.42±2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1,P=0.000.结论:MTA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SC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TA2可能是ESCC一种新的标志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胃肠肿瘤诊断治疗新进展——早期胃癌治疗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1962年日本内窥镜协会就提出了早期胃癌的概念(early gastric cancer,EGC),一直沿用至今,即指癌细胞限于胃壁黏膜(m)或黏膜下层(sm),不论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按UICC/TNM分期标准,早期胃癌主要为In和部分In期病例。日本和韩国通过人群普查,早期胃癌检出率已达到30%~60%,尤以日本为高。我国早期胃癌的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分析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疗效及治疗失败模式,比较选择性咽腔黏膜预防照射与单侧颈部处理两种治疗模式在疗效上的不同。方法 收集2007-2013年收治的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咽腔黏膜预防照射组31例,单侧颈部处理组61例。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92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79.3%患者有Ⅱ区淋巴结转移。经过中位36.5个月随访,3年的总生存率、黏膜控制率、颈部控制率分别为89%、87%、82%。15例患者出现原发灶,其中鼻咽部4例、口咽部3例、口腔3例、喉和下咽3例、上颌窦1例、食管1例。接受咽腔黏膜预防照射患者具有较高黏膜控制率(100%∶75%,P=0.040)及颈部控制率(88%∶62%,P=0.037),但两组总生存率相近(84%∶89%,P=0.910)。结论 对于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选择性咽腔黏膜的预防性照射可能会减少原发灶出现率及增加颈部控制率,但还需大样本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建立远处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鼻咽癌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158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建立远处转移危险指数方程(IE),根据IE值将全部患者分为不同的危险组,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和颈部放疗剂量影响治疗后远处转移(x2值分别为29.63、54.83、58.42、24.86和5.91,P均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表皮-钙黏附素(E-CD)和Snail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CD和Snail蛋白在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及14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CD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为90.0%,明显高于其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63.3%和41.5%,P<0.05).Snail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1%,明显高于其在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7%和26.7%,P<0.05).E-CD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静脉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病理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05).Snail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静脉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类型以及Duke's分期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E-CD蛋白与Snail蛋自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08).E-CD蛋白阳性表达者的术后1、3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Snail蛋白阴性表达者的术后1、3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0.05).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E-CD和Snail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大肠癌独立的预后指标(均P<0.05).结论 E-CD和Snail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明显相关,E-CD蛋白表达降低和Snail蛋白表达增强的大肠癌患者病期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进展期胃癌及大肠癌术后腹腔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腹腔化疗对进展期胃癌及大肠癌术后早期腹腔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1991年1月~1995年12月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96例进展期胃癌及大肠癌病人,按年限分成腹腔化疗组(180例,1993年1月~1995年12月)和静脉化疗组(116例,1991年1月~1992年12月).两组均采用FDM方案,药量及液体量均相同.结果腹腔化疗组与静脉化疗组相比,术后早期局部复发率(5/116),X2=6.43,P<0.01,肝转移率(2/116),X2=7.24,P<0.01.3年生存率(64.3%,42.0%),x2=12.64,P<0.01.3年以上无瘤存活例数分别为42例及16例,X2=5.36,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及大肠癌根治性术后腹腔化疗可显著降低早期局部复发及肝转移,近期疗效和3年生存率明显优于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系统口咽处理防治急性放射性黏膜反应的疗效,对60例初治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常规口腔护理,同时联合用药(口泰、康复新、金因泰和利多卡因)系统口咽处理;对照组常规口腔护理,出现黏膜反应后静脉滴入维生素、激素等.观察急性口咽黏膜反应出现时间、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间急性放射性黏膜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黏膜反应出现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以Ⅰ、Ⅱ级口咽黏膜反应为主(70.0%),对照组以Ⅲ、Ⅳ级为主(60.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以轻度疼痛为主(VAS评分0~3分,63.3%),对照组以中、重度疼痛为主(VAS评分4~6分,7~10分,66.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药物不良反应.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系统口咽处理可推迟放射性黏膜反应的发生,并降低Ⅲ、Ⅳ级黏膜反应的发生率,治疗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EGC)是指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是否存在淋巴结的转移。EGC的5年生存率达90%以上,但仍有少数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影响EGC预后的因素很多,目前公认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困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转生长因子(TGF-β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57例鼻咽癌组织、36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和20例癌旁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中E-cadherin、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E-cadherin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2%(17/36),显著低于鼻咽癌组织(80.7%,46/57,P=0.001)和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90.0%,18/20,P=0.02);TGF-β1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P=0.041).2)在鼻咽癌组织中E-cadherin及TGF-β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鼻咽癌组织中TGF-β1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44).3)鼻咽癌中E-cadherin与TGF-β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或TGF-β1蛋白表达增多可能是导致鼻咽癌癌细胞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鼻咽癌放疗后程配合化疗在治疗中晚期鼻咽癌中的价值,将1997年6月~2000年4月经病理确诊的首治鼻咽癌130例,随机分为放射治疗 后程化疗组(研究组)85例,和单纯放射治疗组(对照组)45例,分析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示,研究组1、3年局控率分别为97.6%(83/85)、89.4%(76/85),高于对照组的88.9%(40/45)、75.6%(34/45),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8.8%(84/85)、70.6%(60/85),高于对照组的95.6%(43/45)、62.2%(28/4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及口咽部黏膜反应,研究组发生Ⅲ级以上口咽部黏膜反应的概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鼻咽癌放疗后程配合化疗对提高鼻咽癌治疗的局控率有潜在性的增益。其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将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4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5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双锁骨下淋巴结无肿大。食管造影:食道中上段管腔略狭窄,管壁僵硬,黏膜不规则,长约8cm。食管镜:距门齿20-25cm见隆起样新生物,黏膜粗糙,表面无糜烂,质较硬脆,易出血。病理诊断:食管中上段鳞癌。行^60Co外照射,DT 70Gy,35次/7周。放疗后患者症状消失,饮食正常。复查食管造影:食管中上段黏膜光滑,管腔轻度狭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146基因的表达与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及浸润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尿路上皮黏膜中CD146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4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D146 mRNA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尿路上皮黏膜(P<0.01),且随着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T分期的升高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出现,其表达水平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46蛋白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尿路上皮黏膜(P<0.01),且随着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升高,其阳性表达率也增加(P<0.01);CD146蛋白在浸润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浅表性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CD14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CD146蛋白与CD146 mRNA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表明CD146蛋白的表达增强与CD146 mRNA表达的上调相关.结论:CD146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上调与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望成为评判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及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鸟苷酸环化酶C(GC-C)为肠道组织特异性多肽,在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直肠癌细胞株、原发和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特异性表达.GC-C被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STa)、鸟苷素和尿鸟苷素激活后,可调节肠上皮细胞转变和增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DNA合成.可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和肝脏中GC-C来发现结直肠癌微转移灶,并利用CC-C及配体进行结直肠癌靶向预防和治疗.GC-C对检测结直肠癌微转移和靶向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及其受体整合素αv(integrin αv,ITGA V)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鼻咽癌组织、18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OPN及其受体整合素αv的表达,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方面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88例鼻咽癌组织中OPN与ITGA V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4%(47/88)、59.1%(52/88),明显高于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P<0.01).OPN与ITGA V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335,P<0.01). 结论OPN和ITGA V基因蛋白在鼻咽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调控作用,有可能成为反映鼻咽癌生物学特性及评价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基因VEGF-C、flt-4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黏膜组织、10例癌旁组织、56例肺腺癌中的VEGF-C、flt-4的表达情况.结果Flt-4主要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表达.VEGF-C在正常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呈弱阳性反应,在肺腺癌组织中VEGF-C表达强阳性;在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且晚期病例VEGF-C表达高于早期病例(P<0.05);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高表达组术后3年生存率(23.3%)显著低于低表达组(54.5%,P<0.05).结论VEGF-C与肺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化疗与内分泌治疗联合应用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依托泊苷[(VP16) 75 ~ 100 mg,每日1次,连续口服10d,21 d为1个周期]联合孕激素类药物(甲羟孕酮0.5 g,2次/d,或甲地孕酮160 mg,1次/d,连续口服21 d),评价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 30例患者该次治疗的中位治疗为6线(3~9线),总体临床获益率为16.7%(5/30),中位无进展生存4.0个月(1.0 ~ 13.0个月).结论 化疗(VP16)联合内分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标准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是可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熊斌  魏正专  胡名柏  张峰  胡卫东 《肿瘤》2001,21(2):120-121
目的探讨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根治性手术后的直肠癌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的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及肿瘤的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T3~T4时,其淋巴结阳性率和转移度显著高于T1~T2者(P<0.05),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阳性率和转移度明显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51例术中发现淋巴结肿大,129例未发现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证实分别有31例和7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及分化程度有关,手术中淋巴结是否转移不准确,因此应彻底切除直肠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胃癌(EGC)的定义是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肿,但临床病理诊断及治疗在日本及西方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建立中国统一的EGC病理诊断标准.目前微创手术如内窥镜下黏膜切除已被临床部分应用,但应注意早期黏膜内胃癌1%~3%可发生转移,黏膜下层癌的转移率为11%~20%.临床医生应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专利蓝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及其微转移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专利蓝示踪法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34例胃癌术中病灶周围浆膜或黏膜下注入专利蓝溶液,将首先染色的淋巴结视为SLN,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淋巴结微转移(lymphnode micro metastasis,LNMM)检测。结果胃癌SLN检测成功率为94.1%(32/34),SLN检出个数平均为1.8个/例,SLN转移率明显高于非SLN(55.1%vs14.1%),由SLN诊断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性为93.7%(30/32),假阴性率为8.3%(2/24),2例胃癌病例因SLN的LNMM检测阳性而使病理分期上调。结论专利蓝示踪检测胃癌SLN可准确预测胃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使部分胃癌淋巴结的病理分期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